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麻醉处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8.02 KB
- 文档页数:1
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配合 贵州省毕节地区医院(551700) 邓 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744X(2007)0620572201 我院2004~2007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339例,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17例,硬脑膜下血肿86例,脑内血肿31例,脑室内血肿2例,多发性血肿3例,现将配合麻醉方面的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1 颅脑损伤病人的特点1.1 颅内高压 颅脑损伤病人由于疾病本身易合并循环障碍,继发脑水肿,颅腔内容积增大,产生颅内压增高。
我科在施行麻醉的同时,常规采用20%甘露醇250ml脱水治疗。
1.2 意识障碍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意识障碍是发生频度最高的、临床极为重要的症状[1]。
如意识模糊、谵妄、躁动、抽搐、昏迷等。
此类病人不能配合治疗,难以在局麻、安定镇痛麻醉下手术,多选用全麻。
1.3 脑损伤及脑缺血 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进一步损害。
脑缺血后酸性代谢产物积聚使脑损伤更为严重。
另外,由于此类病人全身各系统均受干扰,特别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比较明显。
颅内高压出血时病人常有高血压,若血压降低则表明失代偿,预后不佳。
所以一般多采用全麻插管,以保持呼吸通畅,保证呼吸和循环发挥正常功能,施行麻醉的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
2 麻醉前的护理工作2.1 药品及仪器的准备2.1.1 药品 准备好常用急救药品,脱水剂、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激素类药物等。
2.1.2 各种仪器的准备 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凝器,心电监护仪等。
2.2 麻醉前用药的护理麻醉前30分钟给予安定、鲁米那、阿托品等药物,以达到镇静止痛,抑制唾液及气道分泌物,提高疼痛阈值,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用药后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麻醉医生联系。
3 病人的准备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针头以~#为宜,需全麻者一般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便于麻醉和手术中给药、补液、补血,以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关键词]概况;急性颅脑损伤;手术;麻醉外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常需手术治疗以挽救病人生命。
开颅手术对麻醉处理有特殊要求。
有学者认为,此类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应为:麻醉诱导迅速、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轻和无明显的气管插管反应。
我院收治3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麻醉方案,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010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9~69(平均41.5)岁。
致伤原因:交通车祸致伤20例,硬物击伤8例,高处坠落致伤6例,跌倒伤5例。
入院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及ct或mri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33例,硬膜下血肿24例,脑室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
合并颜面部损伤4例,腹部损伤6例,四肢骨折5例,胸部损伤者4例。
所有患者根据格因斯哥昏迷评分:小于8分11例,大于8分28例。
1.2麻醉方法术前给予阿托品0.5mg肌注或者山莨菪碱3mg肌注,麻醉前放置胃管、开放静脉通道,清除患者口咽、鼻腔内血性液体、呕吐物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而后给予面罩吸人纯氧。
根据患者情况输注平衡液或者胶体液或者全血。
如果患者有颅内压升高或者脑疝症状,给予20%甘露醇200ml、10mg地塞米松和速尿20mg快速静滴。
监测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
部分患者可监测其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
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通过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芬太尼4µmg/kg,维库溴胺0.01mg/kg,异丙酚1.5mg/kg,行快速诱导插管。
术中采用瑞芬太尼、异丙酚微泵持继输注,异氟醚吸人及间断追加维库溴胺维持术中麻醉。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呼吸循环等稳定,连续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尿量以及血细胞压积等。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3.068重型颅脑损伤应用丙泊酚麻醉的效果分析何春华,杨辉,姜隆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盐城224100[摘要]目的探析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ic brain injury, sTBI)应用丙泊酚的麻醉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8月—2022年8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麻醉科就诊的80例sTB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
两组均接受去骨瓣减压术联合血肿清除治疗,对照组给予依托咪酯麻醉,观察组联合丙泊酚麻醉。
对比两组镇静躁动情况[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edation Agitation Scale, SAS)],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1 h 颅内压、脑氧分压、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参数、神经生化标志物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S100β]以及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术后2 h两组SAS镇静躁动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SAS镇静躁动评分(2.69±1.06)分低于对照组(4.18±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P<0.05)。
麻醉后两组颅内压明显降低,脑氧分压明显升高,MAP水平小幅度上升,且观察组颅内压(16.24±5.22)mmHg、HR(73.44±10.19)次/min、MAP(86.44±10.24)mmHg低于对照组(22.49±5.31)mmHg、(78.45±10.36)次/min、(92.15±10.67)mmHg,脑氧分压(16.23±2.68)mmHg高于对照组(12.34±2.5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9、2.183、2.442、6.626,P<0.05)。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麻醉处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4T10:25:50.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宋海峰[导读]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
宋海峰 (黑龙江省桦川县中医院 154300)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277-02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
方法对84例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 经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 同时给予舒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 对患者进行麻醉监测。
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均平稳, 没有出现严重低血压、呛咳和躁动等异常情况, 麻醉效果满意, 麻醉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麻醉前恰当评估患者病情、积极控制颅内压和加强麻醉期间管理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麻
醉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外科学麻醉人类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
手术治疗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 麻醉处理得当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选择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4例, 分析其麻醉处理方法, 观察其麻醉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0例, 女34例, 年龄18-65(35.5±8.7) 岁。
均经过头颅CT或者MRI等相关检查证实为颅脑损伤。
致伤原因: 交通车祸伤46例, 高处坠落伤18例, 暴力击打伤14例, 跌倒伤6例。
主要损伤类型: 脑错裂伤34例, 硬膜外血肿20例, 硬膜下血肿12例, 原发性脑干伤4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
以上患者均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其中大于8分60例, 小于8分24例。
1.2方法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麻醉方法: 术前给予患者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那0.1mg 肌内注射, 麻醉前患者置入胃管, 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对患者口咽部杂物进行清除, 同时清除鼻腔内的血液和呕吐物等,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而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决定输液成分。
如果患者有颅内压升高或者脑疝形成的临床表现, 要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 同时给予10 mg 地塞米松和呋塞米40mg, 静脉滴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
本组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 经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0.03mg/ kg, 同时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 、舒芬太尼0.3μg/kg、异丙酚1.5~
2.0mg/kg、维库溴铵0.3mg/kg。
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
在麻醉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 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尿量、心电图进行连续监测。
行桡动脉穿刺测压、深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
2 结果
本组经过扩容、控制颅内压、利尿等相应处理后, 本组所有患者麻醉平稳, 没有出现严重低血压、呛咳和躁动等异常情况,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
对于术前意识清醒患者, 术后自主呼吸较好, 咽反射活跃, 符合拔管指征的, 经过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 患者没有出现躁动等异常现象, 能够较清楚地回答医护人员对其问话, 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对于术前有意识障碍患者, 患者术后意识障碍仍然存在, 预计术后昏迷时间较长, 在手术室行气管切开, 送重症监护室治疗。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1]。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此类患者的成活率是目前神经外科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
此类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而在手术治疗中的麻醉也至关重要。
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当中, 常伴有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等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气道不通畅等。
而在麻醉行气管插管时, 患者呛咳、屏气等情况有可能导致颅内压加剧, 为了避免在气管插管时出现此类情况, 要控制升高的颅内压, 如麻醉前应有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 尽量不适用引起颅内压升高的麻醉药。
在本文中选用的异丙酚既可以气道降低颅内压作用, 又可以降低脑代谢, 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2]。
一般不选用氯胺酮以及琥珀胆碱等药物。
麻醉过程中相关指标的监测也至关重要[3]。
麻醉过程中要严格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以及血压等。
由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容易伴有其他脏器的损伤而引起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等系统方面的并发症,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心律失常等。
所以在麻醉期间要严格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方面的变化, 及时处理并发症, 既有助于麻醉顺利进行, 又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在麻醉前及时给予控制颅内高压、扩容及利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 并根据麻醉药物的特点选择麻醉药, 患者均麻醉平稳, 麻醉效果满意, 没有一例患者在术中死亡。
所以, 根据本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麻醉体会, 认为麻醉前恰当评估患者病情、积极控制颅内压和加强麻醉期间管理是降低此类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德清,黄永凯,孙培永,等.严重颅脑损伤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07, 15(10) : 828-833.
[2]付小春. 102例重度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 24(15) : 2278-2279.
[3]张振贵,郭向前,赵月英.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4) : 339-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