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83
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1994年6月24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18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第12号公告公布1999年9月24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根据2006年3月30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8年7月31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公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修正案》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5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5月27日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修正案(2009年5月2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为了完善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促进市、县、自治县经济发展,对《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一、第十九条第一款修改为:“未经依法批准,禁止占用生态公益林地和其他林地从事非农业建设及开垦、采矿、采石、挖沙、取土、挖塘等破坏土层及地表植被的活动。
”二、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一)项修改为:“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人民政府13.5公顷以下”。
本修正案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海南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划拨、租赁、转让、承包、抵押和继承。
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转让或者承包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也可以依法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企业,用于非农业建设。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前言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目录1 范围2 引用标准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总则规划编制程序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土地复垦项目规划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规划成果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基本规定农田平整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排灌电气工程设计农村道路工程设计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园地整理工程设计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林地整理工程设计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土地开发工程设计设计成果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条目说明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1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公布日期】2021.12.17•【字号】•【施行日期】2021.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1年版)》的通知各市、县、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0年版)》自印发实施以来,有效指导各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规范执行产业用地政策。
根据国家和我省法规、规章、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我厅对《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0年版)》有关条款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1年版)》(以下简称《指引》),以指导各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规范执行产业用地政策,同时供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和用地者参考。
本《指引》印发后,《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0年版)〉的通知》(琼自然资改〔2020〕311号)同时废止,国家和省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与本《指引》及其引用的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新的政策规定为准。
我厅将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对《指引》进行更新和修订。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2021年12月17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第三章产业用地审批第四章土地供应基本规定第五章产业用地政策实施第六章产业用地管理要求(此件主动公开)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1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产业用地政策含义)本指引所称的产业项目是指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要求的各类产业项目,不包括市场化商品住宅项目,市场化商品住宅项目的用地政策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条(产业用地涉及的内容)本指引重点对产业项目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计划安排、土地供应、土地利用、不动产登记等涉及的政策要点予以归纳说明。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11.02•【字号】琼府办函〔2020〕321号•【施行日期】2020.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意见琼府办函〔2020〕321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规范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和省级试点,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支撑作用,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规划引领、综合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在国家确定的试点范围外,从全省再选择不超过20个省级试点乡镇(农场),以乡镇(农场)为基本实施单元,以乡镇(农场)全部、部分行政村(连队)、单个行政村或部分自然村组为实施范围,以三年时间为实施周期,开展省级试点,参照执行国家试点支持政策。
市县统筹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化布局,将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确需对整治区域内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等进行优化布局的,可对规划进行布局调整。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耕地格局,整治废弃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修复治理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全域生态宜居与集约高效的土地保护和利用新格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1.10.29•【字号】琼建规〔2021〕7号•【施行日期】2021.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琼建规〔2021〕7号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土地局、交通运输和海洋局、市政管理局、人事劳动保障局,各园区管委会,省公路管理局,各有关企业和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建市〔2019〕18号)等法规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监管,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本省实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修订了《海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原《海南省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性文件的通知》(琼府办〔2016〕238号)之附件1《海南省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海南省水务厅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1年10月29日(此件主动公开)海南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人员实名制监督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劳动用工监管,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维护施工现场人员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建市〔2019〕18号)等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二OO七年七月目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投资估,预算的依据.为指导各地开展《标准》编制工作,提高《标准》编制质量,制定本指南.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1 指导思想《标准》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土地开发整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进行编制.《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并通过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以下简称"类型区"),构建不同类型区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以下简称"模式"),以实现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分区,分类管理,切实保障土地开发整理以科学建设促耕地保护以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目标任务.1.2 基本原则(1)必须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考虑使用和管护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2)以行之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经验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依据,纳入标准的有关指标,参数和方法必须是经过科学鉴定或实践检验的,技术上成熟的,经济上合理的研究成果. (3)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水利,道路,林业等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对《标准》中有关政策性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充分论证,统一认识;对有争议的技术性问题,也应当在调查研究,试验验证或专题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协商,恰如其分地做出结论.(4)《标准》既要体现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性,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又要做好与现行相关标准的协调,避免重复或矛盾.2 主要目标与编制任务2.1 主要目标通过《标准》的编制,建立起省(区,市)域范围内统一完善的,既能体现当地特点又能与周边省(区,市)相同类型区相协调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技术保障,为下一步制定国家标准奠定基础.2.2 编制任务(1)确定《标准》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引用标准和术语等基本事项;(2)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目标和项目建设条件;(4)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5)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总体布局和分区布局的原则和要求;(6)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的具体建设标准.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3.1 基本思路在类型区划分,模式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构建,术语归纳,相关标准应用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条件,首先划定类型区,进而建立模式,然后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最后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一,二,三级项目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的组成,建(构)筑物级别,布置要求,结构型式,材质,规格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具体建设标准.3.2 研究方法(1)抽样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当地不同地貌类型,不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内容,模式,建设标准以及建设效果,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综合比较分析法在收集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等行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特性,通过不同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归纳综合,为《标准》条文和条文说明的形成提供依据.(3)典型案例分析法在全面调查省(区,市)域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类型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建设的区域特性,提出具体建设标准的技术要求.(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类型区划分,模式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构建以及各具体建设标准确定过程中,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数据叠置法,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方法,分析类型区的划分结果,工程建设条件和关键技术指标.(5)系统工程分析方法采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系统合理性,探讨《标准》施行后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从而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4 编制步骤与内容4.1 前期准备阶段(1)组建《标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课题组领导小组应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耕地保护处,财务处,土地整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落实项目经费和组织成果论证及验收等工作,并对《标准》编制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和决策.课题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同时明确1名课题组的核心专家.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构成应涵盖《标准》编制所需的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水土保持等专业.课题组主要负责组织编制《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编写《标准》编制说明以及开展相关专题研究.(2)制定《标准》编制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应明确《标准》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技术路线,主要方法,步骤与时间进度安排,工作分工,预算,成果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内容.4.2 编制及征求意见阶段(1)内业资料收集主要应收集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料和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农业区划,农用地分等研究成果,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以及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水土保持等相关行业的标准资料.(2)外业补充调查主要应对省(区,市)域内已经实施的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水利,农业等相关项目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项目的现状条件,项目承担单位和农村基层组织对工程建设的要求,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建设标准.(3)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围绕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保护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内容,总结规律,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4)划分类型区,构建模式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及其改良利用分区,农业综合区划,耕作制度分区,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按照融合地域特征和工程特征区内一致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原则来划分类型区和构建模式.(5)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术语收集,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的相关术语,按照与《标准》密切相关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准确界定《标准》的基本术语.(6)研究相关标准应用,确定应用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内容研究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标准应用,确定应用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内容.(7)编写《标准》条文,条文说明和编制说明1)《标准》条文.《标准》条文分为总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类型区与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及附录.其中,其他工程是指不宜归入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相关内容;附录分为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应主要附类型区划分结果,以及各省(区,市)结合实际需要提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设施农业整理,园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人工草地整理等的建设标准.2)《标准》条文说明.应根据《标准》施行的需要,对《标准》的条文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和补充.3)《标准》编制说明.应对《标准》编制的背景,《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标准》编制的简要过程与成果,数据来源与相关标准应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说明,出具相关的验证报告.(8)对《标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标准》初稿编制完成后,应分别向有关专家,下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同级水利,农业,交通,林业,环保,财政,建设等部门征求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并对所收集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形成《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4.3 送审阶段将《标准》条文,条文说明送审稿及相关材料(包括《标准》编制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等)报部.部,省共同组织专家组对《标准》送审稿进行审查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后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根据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形成《标准》试行稿.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下发部门文件形式开展《标准》试行,并将《标准》试行稿及相关成果报部备案.5 主要成果5.1 主件(1)《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2)《标准》编制说明.5.2 附件(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报告;(2)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关标准应用研究报告;(3)其他专题研究报告.6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说明6.1 条文1总则1.1目的要求: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编制标准,其原则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方针政策,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说明:编制标准的目的要用概括的文字描述,在叙述时应体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和技术先进等要求.为统一编写内容,下面提出的编制目的供参考:"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严格控制建设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1.2适用范围要求:主要说明《标准》的适用范围,应用对象等.说明:若《标准》条文之外规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设施农业整理,园地整理,养殖水面整理等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作为《标准》附录予以说明.1.3基本原则要求:主要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非《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说明:为统一编制工作,下面提出的基本原则供参考.1)因地制宜原则.须从各省(区,市)的省(区,市)情出发,合理划定类型区,确定不同类型区内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2)实用性原则.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既要坚持引进新技术,又要坚持可实施性原则.3)综合整治原则."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是土地开发整理主要任务和对象,制定《标准》时应充分体现综合,协调,统一的原则.1.4引用标准要求:主要说明《标准》编制中引用的标准内容及名称.说明:引用标准条文要遵从引用同级以及同级以上的标准的原则,本标准基本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引用顺序.为统一全国的《标准》编制工作,列出了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有效版本,供参考.1.5术语要求:将在《标准》条文及条文说明中应用的,需要重新定义的专用名词进行界定.为统一规范相关术语,列出了相关术语说明.说明:编写术语时应严格区分与一般概念,方言(或土语)等区别,重点结合本省(区,市)实际情况,提出反映本省(区,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特点的术语名称.本标准尽量不用重复其他行业多年成熟且成习惯的术语,也不要给出定义不明确的术语.2建设目标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说明:建设目标应从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和法定任务出发,体现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性,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的特点,内容表达既要高度概括,又要明确具体.3建设条件3.1合法性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合法合规条件.3.2基础设施要求:应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对基础设施方面的具体要求.说明:基础设施是工程方案布置的基础,也是项目区选择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包括:项目区外引水渠,流域型防洪堤,滞洪区排水骨干工程,盐碱地骨干排渍沟,大规模电网改造设施,区外硬化道路,区域防护林等.3.3水土资源要求:提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限定条件;开发和复垦项目,提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具体约束指标.3.4其他提出土地权属,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风险防治等其他制约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因素和条件. 4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1类型区要求:说明省级类型区的划分结果,并简要说明其主要地域特征,参数等.说明:类型区可分为两级.其中,一级类型区突出地域特征,融合工程特征,以关键的地域要素为基础,以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进行划分,一级类型区一般不超过5个.二级类型区(模式)突出工程特征,融合地域特征,以地貌,土壤,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等为依据和指标进行划分,二级类型区(模式)一般不超过10个.各省(区,市)按全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思路和方法进行划分,具体内容格式见附录A.4.2工程布局要求:说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布局要求.提出省级二级类型区(模式)的主要建设内容,工程组合特征及其相关要求等.说明:工程布局应有利于建设目标的实现,并充分体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省级二级类型区(模式)宜以列表方式详细说明,具体见附录B.5土地平整工程5.1一般规定5.1.1耕作田块布置要求:按照田间灌溉,排水,防风,不同机械耕作等要求,分别提出不同类型区耕作田块布置的一般原则;提出田块布置的基本要求.说明:耕作田块是由末级固定沟,路,渠所围成的耕作单元.耕作田块内部包括田间灌水沟,畦(格田),田埂等.5.1.2土地平整单元要求:提出土地平整单元确定的原则和布置要求.说明:土地平整单元应结合耕作田块布置和灌水要求等,合理确定平整单元.5.1.3平整度要求:提出不同类型耕作田块的平整度.说明:平整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内部的地面高差值.平整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水要求.5.1.4田面坡度要求:提出不同类型耕作田块的田面坡度.说明:田面坡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内部沿灌水流向的地面坡度.田面坡度应满足适种作物的灌水要求.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条田要求:提出条田修建的规模,田块规格(包括田块形状,坡向,长度,宽度),田面高程等参数规定以及水稻格田的规格等.说明:条田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内的长方形田块.适用于地面坡度小于2°的平原区.对条田长度和宽度的规定,首先应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农田灌溉与排水等条件,同时应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对田块规模的规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田面高程是影响农田灌溉和排水的重要因素,在田面高程设置时,不但要考虑同一田块内部的自流灌(排)水能力,同时要满足相邻田块间的灌(排)水位衔接.5.2.2梯田要求:提出不同梯田类型和不同筑坎材料下的田面宽度;根据机械耕作效率提出梯田长度值;按照不同筑坎材质类型,提出坎高,外坡,顶宽等指标规定.说明:梯田包括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三种类型,适用于地面坡度大于2°的丘陵区.坡式梯田既包括改造降缓原地面坡度后的坡地,又包括维持原地面坡度的坡地.梯田建设包括田面和田坎两部分.梯田田面宽取决于地面坡度,筑坎材质,工程地质等,因此梯田的田面宽不能太大.5.2.3其他田块工程要求:台田等其他田块工程,参照条田,梯田修筑标准,研究制定其建设标准.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要求:对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中常见的客土回填,保护表土等措施,提出工程适用范围和技术指标规定等.说明: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也称耕作熟化层地力保持工程.该工程提出的具体指标包括:耕作层(熟化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犁底层厚度,作物生长需要的基本理化指标等;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项目,提出以上指标的最低范围值.6灌溉与排水工程6.1一般规定6.1.1工程级别要求:说明引水建筑物,泵站,灌排渠沟,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级别.说明:工程级别是控制投资规模和工程设计的基础.灌溉与排水工程级别划分一般采用流量指标,一般指引水工程,泵站工程,灌排渠沟,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级别.在相同工程等别下,项目区内允许建设的最高工程级别应按照工程等级对应的工程控制级别确定.结合现有政策规定,总结已实施项目的效果,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建设规模,研究其工程级别,提出渠,沟,路,林及渠系建筑物等控制级别,以便于工程级别指标与其他技术标准的衔接.6.1.2灌溉标准要求: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主要作物类型,说明灌溉设计保证率,抗旱天数或其他形式的灌溉标准.灌溉标准宜按类型区进行描述.说明:以灌溉设计保证率为内容的灌溉标准,应与当地水资源特点一致;以抗旱天数为内容的灌溉标准,应与当地主要作物类型一致;其他灌溉标准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习惯.有条件的地区,在提出灌溉标准的同时,也可参照当地水利部门颁发的用水定额,提出分类型区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和灌溉定额;在制定灌溉标准时,也可给出分类型区的灌水率的经验指标.6.1.3排水标准要求:结合当地的水利规划和排水要求,说明排水,除涝,排渍,治碱等标准.排水标准宜按类型区进行描述.说明:排水标准的制定应与当地近,远期的水利规划相协调.在提出农田除涝,降渍,治碱等标准时,应根据不同作物种类提出耐淹时间,并规定暴雨历时和排水时间,提出地下水控制深度.有条件的地区,在制定排水标准时,也可给出分类型区的排涝模数,排渍模式的经验指标.6.1.4灌溉水质要求:根据水资源提供途径和污染状况,提出农田灌溉的水质,水温,地下水矿化度,污染物最低含量等指标.说明:灌溉水质标准制定,主要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规定内容,并结合当地灌溉水利用类型确定.6.1.5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求:结合输水工程分级和类型,分别提出灌溉水利用系数.说明:灌溉水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管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等.应结合输水工程类型和田间灌水措施,分别提出具体值.6.2水源工程6.2.1塘堰(坝)要求:提出塘堰(坝)修建的规模,类型和适用条件;提出不同坝体材料下塘堰工程规划的布局要求;提出不同坝体的高度,边坡,堤顶宽等指标.塘堰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防洪.说明:塘堰(坝)一般修建在丘陵区的河谷地区,起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用.有些地区将蓄水涝池(或集水池)也归入塘堰(坝)工程中.根据水利部门规定,塘堰(坝)蓄水量应小于水库,一般在1000 m3~100000m3,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据此提出塘堰(坝)建设标准.6.2.2小型拦河坝(闸)要求:结合本省(区,市)特点,提出拦河坝(闸)修建的类型和适用条件;提出不同拦河坝(闸)工程规划的布局要求;提出不同坝体高度,边坡,溢流面等规定指标.拦河坝(闸)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河道防洪.说明:小型拦河坝(闸)是修建在小型河沟上的坝和闸,起到拦截河道地面或地下径流的作用.在选择工程类型时,防洪应在河道行洪设计范围之内.6.2.3农用井要求:结合本省(区,市)水利部门规定,划定地下水限采区和控制超采区,提出农用井规划的原则和适用条件;提出农用井出水量最小值指标;结合类型区划分,提出农用井类型,最小井深,井径,井距及控制面积等规定;提出井壁滤管结构,滤料,井泵及配套设施等规定.农用井布置和泵房型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说明:农用井是地下取水的一种工程类型,包括机井,管井,大口井,筒井,辐射井等.各省(区,市)应结合当地工程类型,分别提出上述规定.6.2.4小型集雨设施要求:提出小型集雨设施的种类,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布置原则,蓄水池和水窖的基本组成及池深和边坡围护规定等.说明:本工程是指以蓄水池,水窖等为主的小型集雨工程.小型集雨工程布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注意防洪.6.3输水工程6.3.1明渠要求:提出明渠输水的适用条件和布置要求,明渠输水的断面形式,加大流量,堤顶宽,不同防渗体厚度及分缝长度以及砌体强度,渠道防渗和抗冻等指标.说明:明渠规定应符合分级要求,并结合渠道防渗类型提出相关规定.6.3.2管道要求:提出管道分类,适用条件,布置的基本要求,管道埋深和管槽开挖宽度以及管道附属设施基本组成等.说明:管道规定应符合分级要求.按照管道所处位置,分为地埋管道,地上管道;按照管道内承受内水压力的大小,分为低压输水管道(0~0.2Mpa),中压输水管道(0.2~0.6Mpa),高压输水管道(>0. 6Mpa),分别提出规定.6.3.3地面灌溉要求:提出不同灌水沟的长度,沟底比降,入沟流量等指标以及灌水畦的长度和宽度,地面坡降,入畦单宽流量等指标.说明:地面灌溉是田间输水工程的一部分,包括沟灌,畦灌两种,是确定土地平整方案和连接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6.4喷微灌工程6.4.1喷灌提出不同喷灌工程的使用条件和选择原则,布置要求和组成,对不同水源的水质要求以及喷洒均匀度,喷洒强度,雾化指标等技术参数规定等.喷灌工程的选择和布置宜以社会经济条件做支撑.6.4.2微灌提出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工程的使用条件和选择原则,布置要求和组成,对不同水源的水质要求以及滴灌带间距,流量偏差等技术参数规定等.微灌工程的选择和布置要有社会经济条件做支撑.6.5排水工程6.5.1明沟排水要求:按照排水沟功能提出规划原则和布置要求;提出排水沟衬砌的使用范围和降水措施,排水沟沟底高程,堤顶保护宽度,沟深,边坡等规定以及末级排水沟间距等.说明:明沟排水包括排地面水和排地下水两种.结合本省(区,市)情况,分别进行规定.6.5.2暗渠(管)排水提出暗渠(管)排水的适用条件和布置要求,暗渠和暗管排水的基本构成,常用材料类型以及暗渠(管)间距,管径,深度等要求.6.6渠系建筑物工程。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琼府[2002]7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已经海南省人民政府三届第1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二年一月三十一日海南省耕地开垦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耕地开垦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保证耕地开垦资金的落实,确保我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耕地开垦费,是指依据1999年1月1日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经批准占用耕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规定缴纳的耕地开垦专项费用。
第三条耕地开垦费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用手续时征收,作为耕地占补平衡专项资金,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属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实施征地的项目、占用农垦系统国有土地的项目、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的耕地开垦费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收,其他项目的耕地开垦费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收。
第四条具体地块的耕地开垦费等于基本标准乘以区域修正系数。
耕地开垦费的基本标准和区域修正系数详见附件。
第五条耕地开垦费缴纳程序:(一)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属于同级审批的,耕地开垦费在批准征用前缴纳;(二)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属于不同级审批的,耕地开垦费在批准农用地转用前缴纳;(三)国有耕地只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耕地开垦费在批准农用地转用前缴纳。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分级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1.12.15•【字号】琼建科函〔2021〕222号•【施行日期】2021.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分级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style="min-height: 350px">琼建科函〔2021〕222号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分级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市、县、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服务局,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各园区管理机构,各建设、勘察、设计单位,各施工图审查机构:为做好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根据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2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琼工改办〔2021〕9号)有关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施工图审查改革总基调,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分级分类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适用项目范围属于我省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中优化施工许可条件的项目,以及按“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的项目(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审查的除外,详见附件),其施工图设计文件可不再进行施工图审查。
以上项目依法需要办理施工许可的,施工许可审批部门不得强制要求申请施工许可单位提供施工图审查合格书。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区施工图审查情况,建立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质量考评体系,完善各类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综合考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服务水平、信用信息等情况,对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探索实施差异化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机制,定期对勘察设计质量、施工图审查质量开展抽查。
海南省新增耕地调查认定技术规范(试行)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行政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耕地开垦、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产生新增耕地的调查认定。
其他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以及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社会投资主体投资或参与实施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均按此标准调查认定。
本标准所指的新增耕地调查认定,包括对新增耕地来源、数量、地类、质量和产能的核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50288-201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3130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 1007-200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D 1036-201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41-2013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TD/T 1012-2016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54-2018 土地整治术语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3 术语与定义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需要,对未利用、低效和闲置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统称。
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〇〇九年六⽉琼⼟环资耕字〔2009〕17号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关于发布《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的通知各市、县国⼟环境资源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资源部《关于编制<⼟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2007]137号),我厅组织制定了《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下称《标准》),《标准》成果已通过国⼟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
现将《标准》发布,⾃2009年7⽉1⽇起在全省试⾏。
试⾏期间,我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执⾏本《标准》。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本标准过程中,将发现问题和意见及时反馈我厅,以便今后修订完善。
附件:《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00九年六⽉⼆⼗六⽇主题词:⼟地⽉开发整理标准通知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办公室2009年6⽉26⽇印发(共印45份)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试⾏)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00九年前⾔为加强⼟地整理项⽬管理,统⼀规范建设标准,提⾼⼯程建设质量,根据国⼟资源部《关于编制<⼟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2007]137号),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组织有关技术⼒量,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编制了《海南省⼟地开发整理⼯程建设标准》。
本标准编制于2008年12⽉11⽇通过国⼟资源部专家组评审。
本标准包括总则,建设⽬标,建设条件,⼯程类型区与⼯程布局,⼟地平整⼯程,灌溉与排⽔⼯程,⽥间道路⼯程,农⽥防护及⽣态环境保持⼯程,附录等章节。
本标准内容涵盖⼟地开发整理涉及的⼟地平整⼯程、灌溉与排⽔⼯程、⽥间道路⼯程、农⽥防护与⽣态环境保持⼯程等⽅⾯。
本标准经海南省国⼟环境资源厅批准后,报国⼟资源部备案并颁布实施,作为海南省⼟地开发整理地⽅⾏业标准试⾏,为⼟地开发整理项⽬可⾏性研究、初步设计及预算编制、⼯程管理、⼯程验收提供依据。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暂行办法》的通知(琼土整办字〔2013〕32号)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为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规范我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管护工作,我厅制定了《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暂行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13年12月13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管护工作(以下简称“后续管护”),依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投资建成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后续管护。
市县级财政投资建成的土地整治项目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应遵循“建管并重、权责明确、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县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指导、监督和协调各有关单位开展后续管护工作,对本市县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工作负总责。
市县土地整理中心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后续管护中的具体管理和工程性管护工作,主要包括:拟定土地整治项目后续管护方案;组织开展后续管护的动态巡查和定期检查;编制和申报后续管护资金需求年度计划;组织开展项目后续管护中维修(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工程设备的维修更换等。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7.18•【字号】琼府[2001]47号•【施行日期】2001.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琼府〔2001〕47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海南省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七月十八日海南省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和使用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综字〔1999〕117号)和国务院批准的《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国办发〔1999〕62号),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有偿使用费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自199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征用土地时,向取得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将原已收回的闲置建设用地再出让、租赁,以货币方式收取出让金或租金的,须缴纳的土地有偿使用费。
第三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应按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确定的标准缴纳。
闲置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参照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执行。
第四条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入库按下列程序办理:(一)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核定土地面积,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等材料,按规定权限逐级上报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用地报批材料,符合规定的,开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书”,通知申报建设用地的市、县财政部门在20日内,填写“一般缴款书”并缴款;(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50%留给本市、县,30%缴入中央金库,20%缴入省级金库。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开展海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正文:----------------------------------------------------------------------------------------------------------------------------------------------------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开展海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各市、县、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为全面摸清我省补充耕地潜力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进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7号)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查评价目标任务以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方面,按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集成,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二、调查评价主要内容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为对象,分10项指标逐图斑进行评价,形成是否适宜开发成耕地(即宜耕性)的明确结论。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降水量、年积温、地形坡度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耕地便利度。
在调查评价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约束性指标,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区域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评价分析,作出是否适宜垦造耕地的明确判断。
三、调查评价方法(一)“自上而下”统一底图。
为确保调查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调查评价采用“自上而下”统筹推进的方式,由国家统一制作调查评价底图,在省厅统筹组织安排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所有国家下发的图斑进行内外业调查评价。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公布日期】2010.08.09•【字号】琼土环资耕字[2010]12号•【施行日期】2010.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的通知(琼土环资耕字〔2010〕12号)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第六次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二○一○年八月九日附件:海南省易地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落实建设用地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制度,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其他建设,规范易地补充耕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补充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意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易地补充耕地,是指耕地指标储备不足的市县或重点项目业主单位,为落实耕地先补后占任务,经批准使用省级储备耕地指标并按规定限期归还,或缴款委托其他市县土地整理机构代为开垦补充耕地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易地补充耕地方式包括:(一)缴款委托开垦。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市县,经批准使用省级储备耕地指标,按规定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委托具备补充耕地条件的市县土地整理机构代为实施补充耕地开垦项目。
(二)调剂使用指标。
经批准先行使用省级储备耕地指标后,按约定期限归还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新增耕地指标。
第四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采取缴款委托开垦方式易地补充耕地:(一)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确属难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完成非农业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任务、实现先补后占的;(二)属国家级、省级重点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三)城市批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12.03.22•【字号】琼建定[2012]60号•【施行日期】2012.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琼建定[2012]60号)各市、县、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局、房(地)产局、城管局、园林局,各有关单位:为加强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促进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厅制定了《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住建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方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修订本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组织宣贯实施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应纳入全省建设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四条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经费可以从财政拨款、上级有关部门的拨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赞助、编制单位的资助、标准出版发行的收入、科研经费、标准培训收入等方式筹措解决。
第五条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应当坚持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宗旨,坚持科学、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第六条对技术水平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予以奖励,并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科学技术奖。
旱改水项目服务承诺及违约处罚措施承诺(一)、服务承诺1.我方承诺按照《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新增耕地调查认定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琼自然资函〔2019〕3258 号)有关后期管护要求,落实建后不少于 3 年的管护责任,管护期内做好项目的基础设施管护、种植管护和地力培肥管护等工作。
2.我方承诺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整治项目“全额投资、全程运作、自担风险”。
承诺保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验收合格标准。
承诺不将补充耕地项目违规层层转包、分包。
如我单位能在本次工程招标中中标,我单位承诺如下:第一、与业主协调管理措施中标后,我单位将从计划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与业主积极配合,其主要措施:(1)选择优秀施工队组,且依法与其签订劳务合同,按时支付工人工资,绝不拖欠民工工资。
(2)项目工程部将负责向业主报送总体工期网络计划,并积极协助业主确定施工队伍及供货商的进退场和中间交接事宜,配合业主合理解决其垂直运输设备,施工用水、电、材料堆放、场地划分等。
(3)每月的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和材料进场计划,经监理审核后报业主进行最后定板。
(4)参加业主召开的工程例会,由监理主持,业主及项目经理部参加。
通过工程例会这一制度度完善施工与监理、业主之间的关系,协调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召开工程例会时项目负责人将向业主提交每周工作汇报及下周工作计划,在报告中将详细说明工程的进展情况,在计划中详细进度、材料、劳力、设备、资金等的细部计划。
(6)认真做好施工日记,记录工地上每个工种雇佣工人及使用机械的数目、运到工地物料数量,以及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将其放在工地办公室,以便业主随时查阅。
(7)充分重视业主的指示,现场管理人员随时以书面形式记录业主的指示,并予以贯彻。
第二、质量与安全方面:自觉接受使用业主、监理单位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等的监督检查,及时改正检查中提出的问题。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〇〇九年六月琼土环资耕字〔2009〕17号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发布《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我厅组织制定了《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下称《标准》),《标准》成果已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
现将《标准》发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全省试行。
试行期间,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执行本《标准》。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将发现问题和意见及时反馈我厅,以便今后修订完善。
附件:《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主题词:土地月开发整理标准通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办公室2009年6月26日印发(共印45份)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00九年前言为加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统一规范建设标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有关技术力量,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编制了《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本标准编制于2008年12月11日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组评审。
本标准包括总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区与工程布局,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附录等章节。
本标准内容涵盖土地开发整理涉及的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
本标准经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批准后,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并颁布实施,作为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地方行业标准试行,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预算编制、工程管理、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在本标准使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总结土地开发整理经验,提出修改建议,使本标准不断完善。
(联系邮箱:****************)本标准由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武汉华中国土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特邀顾问:韩桐魁陆红生本标准起草人员:王业侨郑有震何贤伟康洪乾吴金临尧德明罗盛为蔡清香戴惠丹李晓烨胡祖云王培寿杨钢桥姜炎张岳勇卢晓玲刘红萍靳艳艳彭钱英目录1总则 (1)2建设目标 (1)3建设条件 (2)4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3)4.1类型区 (3)4.2工程布局 (3)5土地平整工程 (4)5.1一般规定 (4)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5)5.3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6)6灌溉与排水工程 (8)6.1一般规定 (8)6.2水源工程 (11)6.3输水工程 (14)6.4喷微灌工程 (17)6.5排水工程 (20)6.6渠系建筑物工程 (22)6.7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26)7田间道路工程 (30)7.1一般规定 (30)7.2田间道 (32)7.3生产路 (33)8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35)8.1一般规定 (35)8.2农田林网工程 (35)8.3岸坡防护工程 (36)8.4沟道治理工程 (37)8.5坡面防护工程 (38)本标准用词说明 (39)附录A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引用标准 (40)附录B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术语 (42)附录C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分区图 (44)附录D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一级类型区划分结果及各指标特征 (45)附录E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二级类型区划分结果及各指标特征 (46)附录F 海南省工程模式工程组合特征表 (47)条文说明 (50)1总则1.0.1目的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项目质量,严格控制建设投资,提高投资强度,特制定本标准。
1.0.2适用范围1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
2 本标准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预算编制、施工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提供依据。
1.0.3基本原则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
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程措施科学实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产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须遵循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建设目标2.1 总体目标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2 具体目标2.2.1 耕地建设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整理后耕地面积不低于整理前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在原等级基础上提高。
等级指标参照《海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2.2.2 工程质量目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区内田块规则,田面平整,水利设施配套,路网通畅,路面平整,主要工程设施有效使用期达到10年以上。
2.2.3 工程效益目标1 满足海南省生态建省要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工程建设与环境景观协调,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务农收入。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3建设条件3.0.1 合法性1 符合土地、水利、农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2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不在建设用地预留区内。
3 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天然林场、退耕还林区及坡度大于25º的山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坡度大于15º的山地禁止进行耕地开发。
3.0.2 基础设施1 水源有保障,灌排骨干水利设施、防洪、防潮设施基本完善;2 道路系统能满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对外交通的需要;3 具有必要及可靠的供电电源及电力设施。
3.0.3 自然条件1 水文地质、土壤、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2 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满足农业灌溉的水量和水质要求。
3.0.4 社会条件1 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支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土地权属明晰,无权属纠纷;2 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3 具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及种植农作物需求。
4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1类型区4.1.1 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为四个一级类型区:滨海平原类型区、河谷平原类型区、环山丘陵类型区、南部山地类型区。
一级类型区地域特征及范围见附录C、D。
4.1.2工程模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为五个工程模式:滨海平原旱涝治理工程模式、河谷平原治涝工程模式、台地治石工程模式、低丘干旱治理工程模式、山间阶地治理工程模式。
工程模式组合特征见附录F。
4.2工程布局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所属工程模式,确定工程布局。
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布局应将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面规划,尽量利用原有工程设施,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总体功能。
3 土地平整工程布局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状况、农业种植模式、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耕作田块类型与布局。
4 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应结合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分布状况、已有水利设施状况、农业种植制度与农作物种类、排水承泄区位置,确定项目区灌排方式,灌排工程等级、数量与布局,解决区域内供水和需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实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5 田间道路工程布局应根据项目区内外已有交通设施状况,项目区地形地貌,农业种植作物与种植制度,结合灌排工程布局、村庄布局,确定项目区道路类型、路网密度与道路级别,满足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民生活出行的需要。
6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布局应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及已有农田防护设施,因害设防,确定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类型与布局,确保农田安全和环境协调,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5土地平整工程5.1一般规定5.1.1 耕作田块布置1 田块布置应尽量保持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原有土地权属的完整性,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根据地形地貌条件,确定田块类型,滨海平原旱涝治理工程模式、河谷平原治涝工程模式、台地治石工程模式宜修筑条田,低丘干旱治理工程模式、山间阶地治理工程模式宜修筑梯田,满足治理水土流失的要求。
3 田块布置须与沟渠、道路、防护林相协调,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使田块平整工程量最小化。
5.1.2 土地平整单元1 平原区宜以条田或条田内部的格田、畦田为平整单元,丘陵区宜以梯田为平整单元。
地形局部突变处,以地形突变区域为平整单元。
2 土地平整单元应与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相配套,尽量保持平整单元内部挖填平衡,减少客土、弃土。
3 原有耕地进行平整时,土地平整单元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田块的权属界线,平整单元跨越田块权属界线时应充分征求田块权属主体的意见。
5.1.3 田面平整度水田田面平整度在耕作后应达到±3cm;旱地田面平整度在耕作后应达到±5cm。
喷微灌工程区域,在满足管道布设要求情况下,田面平整度可适当降低。
5.1.4 田面坡度田面坡度应满足灌溉水流推进和作物对灌水均匀性的要求,不应有倒坡。
旱作区畦灌顺灌水方向田面坡度宜为1/500~1/300;水田区格田宜整平,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1000。
5.1.5 土地平整1 土地平整应尽量保持平整单元内部挖填平衡,土壤内无污染物等耕作障碍物时,不应有弃土。
2 土地平整应清理田块内的块石、树兜等杂物,清障土层厚度应不小于30cm,确保田块满足机耕作业要求。
台地治石工程模式应尽量清除田块内的漂石,保证土层30cm内无漂石等耕作障碍物,岩石露头度小于2%,局部田块漂石较多,清理工作确有难度时,可降低要求。
5.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 条田5.2.1.1 条田方向条田宜为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置,滨海平原风害地区,条田方向宜与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45°。
5.2.1.2 条田规格1 条田应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