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思修第六章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共4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4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关键词: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这条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党和国家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治上为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与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深度融合起来,把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洪流中。
特别应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在法治领域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
只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有利于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应章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教学目的与要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讲清讲透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为何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
澄清疑难问题,批判错误认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我国古代法治及西方法治道路的区别,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认同与道路自信。
教学重点及难点:1.“党大还是法大”理论澄清与辨析2.现代“依法治国”与古代“以法治国”的区别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古今对比与中外对比4.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5.在法治道路问题上为什么要穿合适的鞋、走自己的路教学内容:§教学导入与概述:用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一集“奉法者强”(22'30〃—25'12〃)观看视频片段导入教学,吸引学生关注,起到“定场”和“点题”的作用。
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认准方向、找准道路,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犯根本性错误。
法治建设也是如此。
虽然现代国家治理大都强调法治,但是法治模式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标准。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必须与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穿合适的鞋,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导入:2013年01月0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人民在法治中身心平安”的文章:前段时间,媒体“你幸福吗”的天问曾激起公众对“幸福”的讨论,其实,在民众的生活辞典中,有一个词比“幸福”更朴素、更基本、更普世、更能激起每个人共同的利益感,那就是平安。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上作出肯定的回答。
民众时时担心在路上被抢,生活肯定不会平安;焦虑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吃什么才放心,日子肯定不会平安;权利得不到保障,担心被跨省追捕,担心领导一句话就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财产,无恒产者无恒心,心里肯定没有平安;考试担心有人作弊,求职担心有人拼爹,担心即使拼过了高考最后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缺乏对公平竞争的信心,总担心被黑被挤被打酱油,平安就成了奢侈品。
平安,不是简单的身体和财产安全,而是身心的平安。
有安全保障,仅仅是身体的安全——人们对平安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安;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真正有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匮乏、免于伤害、免于强制”的安全感。
当下,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平安感源于公平正义的缺失,不平则鸣,不平则不安,没有正义,就没有平安。
2018版思修教案——第六章(共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法律的含义、历史发展;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了解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了解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原则,让学生懂得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使命感。
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准确把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准确把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涵,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
2、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3、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7、法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8、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及其关系。
10、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1、宪法的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
2、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五个坚持”。
4、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