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解第二章(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10.97 MB
- 文档页数:107
(一)理论课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能够说出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发展简史、基本观点和基本学习方法,阐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基本要求:能说出动物牙齿的演化特点、演化学说,牙齿的分类特点,牙齿的主要功能;解释不同的临床牙位记录方法;能描述牙齿的内外部结构,解释牙体解剖应用名词和基本表面解剖标志;能阐述各类恒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描述乳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能说明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恒牙的解剖特点,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恒牙髓腔的形态特点。
第三章牙列、咬合与颌位基本要求: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牙列,说出牙列大小的主要描述方法,阐述牙列三维方向上的排列规律,并能解释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等概念;能够解释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阐述牙尖交错牙合三维方向上的咬合接触特征,概括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能够描述建立正常牙合的三维方向动力平衡,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牙合特征;能够解释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特点、正常的标志、形成机制,并说出它们正常的意义。
重点:正常牙列中牙倾斜规律;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牙尖交错牙合的三维咬合接触特征、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形成机制、正常标志以及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基本要求:能够阐述颞下颌关节各组成部分的解剖特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以及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能够阐述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舌骨上肌群各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口颌肌链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运动特性,咀嚼肌各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第五章口腔功能基本要求:能够说出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和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阐述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能说出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类型、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以及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解释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及咀嚼肌力、牙合力、最大牙合力及牙周潜力等概念,能阐述咀嚼运动咀嚼周期的特点;能够说出味觉感受器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味觉传导通路、口腔内部触压觉的主要特点、口腔内部温度觉的主要特点,能阐述四类基本味觉及其在口内的分布规律、影响味觉的主要因素、痛觉的定义、口腔内部痛觉的主要特点。
【目的要求】1、掌握口腔解剖生理的定义和任务。
2、了解口腔解剖生理的发展简史。
3、熟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2)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3)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点、人体整体性观点(4)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2、重点:口腔解剖生理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目的要求】1、掌握牙的演化规律2、熟悉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3、了解牙体形态演化学说【教学内容】1、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牙体形态演化学说牙的演化规律2、重点:牙的演化规律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记录法【目的要求】1、掌握牙的分类、牙的功能。
2、熟悉牙位临床记录法。
【教学内容】1、牙的分类、牙的功能、临床牙位记录法2、重点:牙的分类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目的要求】掌握牙的外部结构和剖面结构【教学内容】1、牙的外部结构、牙的剖面结构2、重点:牙的剖面结构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目的要求】1、掌握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线角、点角、牙体三等分)掌握牙冠各面的名称、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舌面隆突、嵴)2、熟悉牙冠的凹陷部分、斜面、生长叶。
【教学内容】1、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中线、牙体长轴、接触区、线角、点角、牙体三等分牙冠各面的名称:唇(颊)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舌面隆突、嵴牙冠的凹陷部分、斜面、生长叶2、重点:接触区与外形高点的区别线角、点角、牙体三等分嵴的分类、什么是斜嵴、什么是横嵴难点:切嵴、边缘嵴、轴嵴、三角嵴、牙尖嵴、颈嵴的区别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目的要求】1、掌握上颌中切牙、下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外形。
掌握每个牙齿的特征性结构。
2、掌握上颌切牙与下颌切牙的区别、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区别、上颌前磨牙与下颌前磨牙的区别、上颌磨牙与下颌磨牙的区别。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提要人类恒牙共32颗,左右对称,上下对应,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组。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主要功能是切割食物,对美观有较大影响,同时影响发音。
其形态特点是唇、舌面呈梯形,邻面呈楔形,切端薄,牙根多为单根。
尖牙位于口角,主要功能是穿透、撕裂食物,对于支撑唇、面部外形具有重要意义。
其形态特点是牙冠含有1个牙尖,牙根多为单根。
前磨牙的主要功能是捣碎食物,牙冠约呈立方体形,颊、舌面呈五边形,邻面呈四边形,面由2~3个牙尖组成,牙根若分叉多分为双根。
磨牙的主要功能为磨细食物,是咀嚼功能活动中最重要的牙。
牙冠较宽大,面尖、窝、沟、隙较多,多为2~3个根,但第三磨牙变异较大,常有融合根或多个牙根。
乳牙包括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组,共有20颗。
除第一乳磨牙外,其他乳牙形态及功能与对应的恒牙多有相似之处。
牙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其形态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体积显著缩小。
髓腔包括髓室和根管系统。
髓腔的形态可发生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
牙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牙的演化特点、牙体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牙发育和萌出特点、牙及其支持组织关系的学科。
学习和掌握牙体解剖生理知识可为口腔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节牙的演化生物的演化过程源远流长。
在种系演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生物体自身的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咀嚼器官的形态发生也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
用解剖学方法研究比较脊椎动物中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及其类群牙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称为牙体比较解剖学(dental comparative anatomy)。
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牙的异同,追溯其形态变化痕迹,阐明其演化关系,可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证据。
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纲鱼类牙齿主要用以捕捉食物,而无咀嚼功能。
全口牙的形态多为三角片(图2-1)或单锥体形,故称为同形牙(homodont)。
在每一牙的舌侧,均有若干后备牙(图2-2),牙缺失后可由后备牙补充,去旧更新,终生不止,故称之为多牙列(polyphyodont)。
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之牙体外部形体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今天整理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重点复习内容,关于牙体外部形体的知识。
它为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奠定了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属于桥梁学科的范畴。
乳牙作为常考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乳牙特点:1.体积小、牙冠短而宽,乳白色;2.颈部缩短,唇颈嵴,颊颈嵴突出。
牙合面缩窄。
3.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上颌乳中切牙为宽冠宽根。
4.上颚乳尖牙牙尖偏向远中。
5.下颚第二乳磨牙三个颊尖等大。
(一)乳切牙1.上颚乳中切牙(1)牙冠:近远中径大于切颈径,牙冠宽短。
近中切角近似直角。
亚冠颈部很厚,冠根分明。
(2)牙根:单根,宽扁,根长约为冠长的二倍。
宽冠宽根是该牙的中药解剖标志。
2.上颚乳侧切牙(1)牙冠:外形与上颚乳中切牙相似,但较小且短窄。
近远中径小于切颈径。
近中切角为圆角,远中切角为圆弧形。
舌窝浅。
(2)牙根:单根,长度比下颌乳中切牙稍长,牙根自唇面向舌侧缩窄,根尖微向唇侧,略微斜向远中。
(二)乳尖牙1.上颚乳尖牙(1)牙冠:唇面牙尖长大,约为牙冠一半,牙尖偏远中,近中斜缘长于远中斜缘。
唇轴嵴很突,颈嵴最突,近缘弧度很小,几乎平直。
(2)牙根:单根,细长较直,根尖偏远中并弯向唇侧。
2.下颚乳尖牙(1)牙冠:与上颚相似,牙冠较短而窄。
牙尖偏近中。
颈缘平直,近中缘长直,远中缘较短圆突。
(2)牙根:单根,较上颚乳尖牙的牙根稍窄。
(三)乳磨牙1.上颚第一乳磨牙(1)牙冠:颊面的宽度大于长度,近中缘长而较直,远中缘短而较突,颈部缩窄,颊尖略偏近中。
舌面较颊面小而圆突。
牙合面1/3显著缩窄,颊侧颈1/3非常突出。
颊牙合缘嵴长于舌牙合缘嵴,近颊牙合角为锐角,近舌牙合角为钝角,远颊牙和近舌牙合角近似直角。
(2)牙根:细长,三根分开甚远,根干较短。
根分叉接近牙颈部。
2.下颚第一乳磨牙(1)牙冠:近中缘长而直,远中缘特短且突。
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颈嵴最突,两颊尖之间有沟。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进化发展的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人体整体性观点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注意实践(二)善于总结(三)多加强化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牙的演化特点:1、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异形牙演化2、牙数由多变少3、牙替换次数有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4、牙根从无到有5、牙的分布由广泛至集中于上、下颌骨6、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二、牙体形态演化学说(一)三尖学说(二)联合学说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一、牙的分类1、乳牙、恒牙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恒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3、前牙、后牙二、牙的功能(一)咀嚼(二)发音和言语(三)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三、临床牙位记录(一)部位记录法(二)Palmer记录系统(三)通用编号系统(四)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一、外部观察(一)牙冠: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二)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三)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二、剖面观察(一)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二)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三)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四)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一、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一)应用术语1、中线(median line)2、牙体长轴(long axis)3、接触区(contact area)4、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5、线角(line angle)与点角(point angle)6、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二)牙冠各面的名称1、唇面(labial surface)或颊面(buccal surface)2、舌面(lingual surface)或腭面(palatal surface)3、近中面(mesial surface)与远中面(distal surface)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和切嵴(incisal ridge)二、牙冠表面解剖标志(一)牙冠的凸起部分1、牙尖(dental cusp)2、切缘结节(mamelon)3、舌面隆突(cingulum)4、嵴(ridge)(1)切嵴(incisor ridge)(2)轴嵴(axial ridge)(3)边缘嵴(marginal ridge)(4)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5)牙尖嵴(cusp ridge)(6)横嵴(transverse ridge)(7)斜嵴(oblique ridge)(8)颈嵴(cervical ridge)(二)牙冠的凹陷部分1、沟(groove)(1)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2)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3)裂(fissure)2、点隙(pit)3、窝(fossa)(三)斜面(inclined surface)(四)生长叶(lobe)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一、恒牙外形(一)切牙组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1)牙冠(dental crown):1)唇面(labial surface):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缘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为圆钝。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容的学科。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进化发展的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人体整体性观点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注意实践(二)善于总结(三)多加强化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牙的演化特点:1、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异形牙演化2、牙数由多变少3、牙替换次数有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4、牙根从无到有5、牙的分布由广泛至集中于上、下颌骨6、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二、牙体形态演化学说(一)三尖学说(二)联合学说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一、牙的分类1、乳牙、恒牙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恒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3、前牙、后牙二、牙的功能(一)咀嚼(二)发音和言语(三)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三、临床牙位记录(一)部位记录法(二)Palmer记录系统(三)通用编号系统(四)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一、外部观察(一)牙冠: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二)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三)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二、剖面观察(一)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二)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三)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层(四)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一、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一)应用术语1、中线(median line)2、牙体长轴(long axis)3、接触区(contact area)4、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5、线角(line angle)与点角(point angle)6、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二)牙冠各面的名称1、唇面(labial surface)或颊面(buccal surface)2、舌面(lingual surface)或腭面(palatal surface)3、近中面(mesial surface)与远中面(distal surface)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和切嵴(incisal ridge)二、牙冠表面解剖标志(一)牙冠的凸起部分1、牙尖(dental cusp)2、切缘结节(mamelon)3、舌面隆突(cingulum)4、嵴(ridge)(1)切嵴(incisor ridge)(2)轴嵴(axial ridge)(3)边缘嵴(marginal ridge)(4)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5)牙尖嵴(cusp ridge)(6)横嵴(transverse ridge)(7)斜嵴(oblique ridge)(8)颈嵴(cervical ridge)(二)牙冠的凹陷部分1、沟(groove)(1)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2)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3)裂(fissure)2、点隙(pit)3、窝(fossa)(三)斜面(inclined surface)(四)生长叶(lobe)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一、恒牙外形(一)切牙组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1)牙冠(dental crown):1)唇面(labial surface):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缘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为圆钝。
口腔解剖生理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英文名称:《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60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训课2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学员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口腔临床课程及军事医学课程的学习、相关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口腔临床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修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主修完本门课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口腔颌面影像针诊断学》、《牙合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正畸学》等后续的口腔临床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1、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3、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和组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
4、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门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要应用和服务于具体的临床操作,口腔临床操作中的很多细节都贯穿该课程的知识,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学用结合,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加深学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注重实践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实训部分包括了牙齿雕刻、口颌系统常规检查、下颌运动检查、咀嚼效率测定等与临床操作密切相关的内容。
《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编写目的本考试大纲的编写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主要知识点,考核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情况。
二、考试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目的: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特点1.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动物进化过程中牙的演化特点,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1.牙的分类: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2.牙的功能: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3.临床牙位记录:部位记录法;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1.外部观察:牙冠;牙根;牙颈;2.剖面观察: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1.一般应用名词:线角与点角,牙体三等分;唇面,舌面,近中面与远中面,牙合面和切嵴,2.牙冠表面解剖标志:牙冠的突起部分:牙尖;切缘结节;舌面隆突;嵴及分类;牙冠的凹陷部分:发育沟及分类;点隙;窝;斜面: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1.恒牙外形:各切牙的外形特点:各尖牙的外形特点:各前磨牙的外形特点:近中沟;横嵴;中央尖;各磨牙的外形特点:六龄牙;第五牙尖,斜嵴;2.乳牙外形:乳切牙组的特点;乳尖牙组的特点;乳磨牙组的特点;3.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牙的发育过程:三阶段,出龈,萌出,萌出的生理特点;乳牙的萌出时间及萌出顺序:恒牙的萌出时间:替牙牙合期,恒牙牙合期,乳、恒牙更替的关系,恒牙的萌出顺序;4.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切端及牙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第六节、牙髓腔解剖1.髓腔各部名称:髓室:髓室顶,髓室壁,髓角,根管:根管系统的组成;根管的形态分型;2.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3.恒牙髓腔形态:切牙的髓腔形态特点:尖牙的髓腔形态特点:前磨牙的髓腔形态特点:磨牙的髓腔形态特点;C形根;4.乳牙髓腔形态:乳牙髓腔形态的特点;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第一节、牙列1.牙列分类:按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类:乳牙列;恒牙列;混合牙列;按牙列形态特征分型:尖圆型;方圆型;椭圆型;按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类:正常牙列;异常牙列;2.牙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近远中向的倾斜:倾斜情况及倾斜大小的表示;唇(颊)舌向的倾斜:倾斜大小的表示;垂直向关系:牙合平面,解剖学牙合平面,3.牙列牙合面形态特征:纵牙颌曲线: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Spee曲线;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补偿曲线;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第二节、牙尖交错牙合1.牙尖交错牙合的名称及定义:2.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近远中向关系:牙合关键;唇(颊)舌向关系:覆牙合及分类;覆盖及分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分类;3.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4.异常牙尖交错牙合:安氏Ⅰ类错牙合;安氏Ⅱ类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第三节、颌位1.牙尖交错位:定义;正常的标志;特点;意义;2.后退接触位:定义;形成机制;意义;获取方法;3.下颌姿势位:定义;特点;息止牙合间隙;垂直距离;形成机制;意义;4.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长正中;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的关系;三个基本颌位的相互关系;5.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前伸牙合颌位:定义,对刃颌位及其咬合接触特点,最大前伸位,侧牙合颌位:定义,工作侧,非工作侧,尖对尖颌位,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第四章颌面部骨面部的境界及分部,第一节上颌骨1.外形:上颌体:前外面:眶下孔、尖牙窝的位置及意义;后面:牙槽孔、上颌结节的位置及意义;上面:眶下沟、眶下管的位置及意义;内面:翼腭沟、翼腭管的位置及意义;额突:颧突:腭突:切牙孔、腭沟的位置及意义;牙槽突:牙槽窝,牙槽嵴,牙槽间隔,牙根间隔,腭大孔的位置及意义,2.结构特点:支柱及支架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的位置及意义;第二节下颌骨1.外形:下颌体:外面;内面;下缘;下颌支:喙突;髁突;内面;外面;第五节腭骨水平部;垂直部;3个突起,眶突,蝶突,锥突;第六节蝶骨1.蝶骨体:2.大翼:颞面;颞下面;眶面;3.翼突:外侧板;内侧板;第七节颞骨1.颞鳞:外面;内面;2.乳突:乳突切迹,3.岩部:三叉神经压迹,面神经管,茎乳孔,第八节舌骨第五章颞下颌关节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的构成1.颞下颌关节窝及关节结节: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毗邻;关节结节的位置,形态;2.髁突:髁突的形态,3.关节盘:关节盘的形态结构,分部;关节盘的附着;关节盘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对位关系;关节盘的功能;4.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囊的位置及结构,关节腔的分部,5. 颞下颌关节囊外韧带:颞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蝶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茎突下颌韧带的位置及作用;第四节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第五节颞下颌关节的运动1.两侧髁突同时转动:两侧髁突同时在关节窝内转动的情况;两侧髁突同时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下方转动的情况;2.两侧髁突同时转动和滑动:两侧髁突在大开口运动时沿冠状轴同时转动和滑动的情况;两侧髁突在下颌前后运动时同时转动和滑动的情况;3.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在下颌侧方运动时,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的情况;在后牙咬碎大块食物过程中,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的情况;第六章口腔颅面颈部肌第一节表情肌1.口周围肌:口周围肌上组各肌的名称及作用;口周围肌下组各肌的名称及作用;口轮匝肌的组成及作用;颊肌的作用;第二节咀嚼肌1.咬肌:位置、形态及作用,2.颞肌:位置、形态及作用,3.翼内肌:位置、形态及作用,4.翼外肌:位置、形态及作用,第三节腭部肌1.腭舌肌:位置及作用,2.腭咽肌:位置及作用,3.腭垂肌:位置及作用,4.腭帆张肌:位置及作用,5.腭帆提肌:位置及作用,第四节咽部肌1.咽缩肌:咽上缩肌的位置及作用;咽中缩肌的位置及作用;咽下缩肌的位置及作用;2.咽提肌:茎突咽肌的位置及作用;第六节颈部肌1.颈浅肌群:颈阔肌的位置及作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及作用;2.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及作用;舌骨下肌群各肌的名称、位置;第七节口颌系统肌链及其临床意义1.水平肌链:组成及意义,2.垂直肌链:组成及意义,3.姿态肌链:组成及意义,第七章唾液腺第一节腮腺1.腮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外面,上面,前内侧面,后内侧面;分叶及分叶标志;2.腮腺鞘:浅层、深层的结构特点及意义;3.腮腺管:位置,上下毗邻结构,意义,4.腮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血管分布;腮腺淋巴结;神经支配;第二节下颌下腺1.下颌下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浅部:外侧面,下面,内侧面各面的毗邻结构;深部:2.下颌下腺鞘:浅层,深层,3.下颌下腺管:位置,意义,4.下颌下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血管分布;下颌下淋巴结;神经支配;第三节舌下腺1.舌下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外侧面,内侧面,前端,后端,2.舌下腺管:位置,意义,3.舌下腺的血管分布、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神经支配;第八章面颈部血管第一节动脉1.颈总动脉:位置;颈动脉窦,颈动脉体;2.颈外动脉:位置;甲状腺上动脉的走行、分支及意义;舌动脉走行、分段、分支及意义;面动脉走行、分支及意义;上颌动脉走行、分段、分支及意义;第二节静脉1.口腔颌面部浅静脉:面静脉走行、意义;2.口腔颌面部深静脉:翼丛的位置及其与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及意义;下颌后静脉;面总静脉;第九章面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第一节环形组淋巴结1.腮腺淋巴结: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分群;深淋巴结;2.下颌下淋巴结:位置及分群,3.颏下淋巴结:位置及分群,第二节纵形组淋巴结1.颈外侧群:颈浅淋巴结;颈深淋巴结的分群及意义;第十章口腔颌面颈部神经第一节三叉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分段、分支及意义;下颌神经分支及意义;第二节面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及作用;面神经主干的位置,进入腮腺前发出的分支,在腮腺内的分支及其临床应用;3.与面神经相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4.面瘫及面神经损伤的定位:面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第三节舌咽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鼓室神经的作用;舌支的作用;3.与舌咽神经相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耳神经节的位置及作用,4.舌咽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及诊断;第四节迷走神经1.纤维成分:2.分支:咽支;喉上神经;喉返神经;3.迷走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第六节舌下神经1.纤维成分:2.舌下神经襻:组成及作用:3.舌下神经损伤:损伤的表现及诊断,第十一章口腔局部解剖1.口腔的境界和分部:境界,分部,2.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管乳头;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颊垫尖;3.唇: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层次及各层次意义;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4.颊:境界;层次及各层次的特点及意义;5.牙龈:结构及意义,6.腭:硬腭表面解剖标志及意义,硬腭的层次及结构特点;软腭的表面解剖标志及意义,软腭的层次及意义;腭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7.舌下区:境界;表面解剖标志;内容及其排列;8.舌区:上面:分部,四种舌乳头;下面:舌系带、伞襞及两者间排列的血管、神经;肌层:舌内肌,舌外肌;舌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第十二章面颈部局部解剖第一节面部局部解剖面部的境界,分部1.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面部分区;唇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面部表面标志:唇面沟;口裂;口角;唇红;唇红缘;人中;人中嵴;颏唇沟;面部常用测量点及体表投影:颏上点;颏前点;颏下点;眶下孔;颏孔;面部比例及其他关系:面部水平比例:大三停;小三停;侧三停;面部垂直比例:五眼,2.腮腺咬肌区:境界、表面标志及体表投影:境界,各结构体表投影及意义,层次及内容: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筋膜的分层、结构特点及其意义;腮腺的形态、毗邻、分叶,腮腺管的位置及意义;腮腺与血管神经的关系:面神经分段,穿经腮腺的主要血管、神经,腮腺浅叶上缘、前缘、下端血管神经的排列,腮腺深叶深面的血管神经;显露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乳突前缘标志,显露面神经分支的标志:3.面侧深区:境界:层次及内容:翼丛的位置及意义;上颌动脉的位置及分支;下颌神经的位置及分支;4.面部和口腔蜂窝组织间隙及其连通:颊间隙及其连通;咬肌间隙及其连通;翼颌间隙及其连通;腮腺间隙及其连通;翼腭间隙及其连通;舌下间隙及其连通;第二节颈部局部解剖1.概述:颈部的境界和分区:颈前区的境界及分部;颈侧区的境界及分部;颈部的外形及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气管颈段;胸锁乳突肌;颈部主要血管、神经干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颈总动脉;颈筋膜: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颈脏器筋膜,椎前筋膜;颈部筋膜间隙及其交通: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内脏周围间隙2.颏下三角:境界及内容,3.下颌下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静脉;面动脉;舌神经、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的排列及识别;4.颈动脉三角:境界:层次:内容及毗邻:颈总动脉的位置及意义;颈内、外动脉的鉴别;舌下神经的位置;第十五章口腔功能第一节下颌运动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传入路径;传出路径;2.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关节;牙合力;神经肌肉结构;3.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运动形式三种;运动范围三种;第二节咀嚼功能1.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的发动;周期性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2.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捣碎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3.咀嚼周期:4.咀嚼运动的类型:三、考试标淮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