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农作物虫害发生及杀虫剂应用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40
农作物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浅析农作物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农作物虫害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而对于农作物虫害的防治措施,我们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下面我们将对农作物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个简单的浅析。
一、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原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是自然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农作物受虫害的程度。
气温升高会导致虫害的迅速繁殖,降雨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阻,从而影响了作物的抵抗力。
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风灾等也会影响农作物,并且容易引发虫害。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
农民们在农作物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常常会引发虫害。
连作连种、施肥不当、使用化学农药不当等,都会给农作物带来虫害。
人为因素还包括农田周边环境的变化,如城市化、污染等,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导致虫害的发生。
二、农作物虫害的防治措施1. 预防为主预防虫害的发生是农作物防治的首要任务。
农民在种植农作物之前,应做好农田的准备工作,彻底整理杀净农田中的害虫并保持农地的透气性,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可以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以降低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天然的防治方法,通过引进天敌或者利用昆虫、细菌等生物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生长。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造成污染,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防治方法。
农民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喷洒到农作物上,以杀灭农作物上的病虫害。
但是化学农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人畜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时候,务必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长,且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导致产量波动较大。
了解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主要病害1.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大豆在生长期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主要通过空气、种子和土壤传播。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后渐渐变成褐色大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变为焦黄色并掉落。
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2.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该病病原菌会侵入大豆根部,造成根部腐烂,导致大豆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天敌虫,主要通过叶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的生长期内出现,植株上的叶片会出现黄化、卷曲、脱水等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并掉落,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2.豆莨铃虫豆莨铃虫主要危害大豆的花朵和幼小的豆荚。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片部变黄并干枯,严重时还会导致豆荚畸形和减产。
三、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抗虫品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种植者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抗虫能力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育种工作,提高大豆的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地力,增强植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肥等,提供养分和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抗虫的能力。
3.合理浇水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过湿或者干旱的土壤环境都会导致大豆的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害。
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4.管理留茬在大豆种植的轮作中,合理安排大豆的留茬管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留茬管理,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存活,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5.化学控制对于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农作物之一。
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均居世界前列。
然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
因此,科学防治大豆病虫害是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介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一、大豆主要病害1. 灰斑病灰斑病是大豆上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的主要特征是在大豆的叶片和幼芽上形成一些圆形、灰色或黑色的小斑点。
该病害的发生一般受到温度、湿度和土壤养分等条件的影响,病害高峰期一般在生长期后期或成熟期。
防治方法包括:生长前期选用优质种子,清除病害源,及时喷施杀菌剂,控制水分、温度和肥料的合理管理等。
2. 疫霉病疫霉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长的病害,发生后大豆叶片变得腐烂,甚至可以导致植株死亡。
该病害易在农田和库房中蔓延,病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除草,保持土壤通风和清洁,选择抗性强或耐病品种种植,注意灌溉和排水等。
3. 竹节病竹节病是一种重要的大豆病害,主要侵袭大豆的根系,导致大豆生长受阻,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该病害多发生在受盐碱土壤或酸性土壤影响的农田中,病害高峰期一般在夏季。
防治方法包括:避免种植在受盐碱和酸性土壤影响的土壤中,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土壤消毒和灭菌,及时施肥和合理管理等。
1. 豆棉花茧蚕豆棉花茧蚕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侵袭大豆的叶片和嫩芽,导致大豆生长发育受阻,花果掉落。
该害虫的发生一般在大豆生长的旺盛期,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田间虫害,采用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杀虫剂对害虫进行灭杀,及时除草和清理病害源等。
2. 大豆蚜虫总之,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防治大豆病虫害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防治方法需要结合病虫害的特点和环境因素,运用多种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水稻虫害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虫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水稻虫害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虫害种类及危害水稻虫害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蛾、稻草螟、稻瘿蚊等。
这些虫害危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损伤、植株凋谢、产量减少等。
-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虫态短暂且繁殖能力强,种群增长迅速。
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上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凋谢和卷曲等症状。
- 稻纵卷叶蛾:稻纵卷叶蛾在水稻生长期间主要以叶片为食,导致植株叶片卷曲、减少光合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叶片完全干枯死亡。
- 稻草螟:稻草螟幼虫以水稻的叶片和茎秆为食,造成水稻的生长受阻,严重影响产量。
同时,稻草螟也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易受光线的刺激而集中在光亮部位以发生田间大虫害。
- 稻瘿蚊:稻瘿蚊主要以吸食水稻根部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导致水稻根部肿胀且表面凹凸不平,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
虫害发生与影响因素虫害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水稻品种、农业管理措施等。
- 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加速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而干燥和低温条件有助于减少虫害发生。
- 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对虫害的抗性不同。
一些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抗虫性,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抗虫物质来抑制虫害发生。
- 农业管理措施: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虫害。
例如,合理施肥、适时灭茬整地、合理的间作轮种等措施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虫害防治策略根据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虫害防治策略来控制虫害的发生:1. 生物防治:利用水稻天敌昆虫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稻飞虱的龙蛉等昆虫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虫害进行防治。
选择适当的药剂和剂量,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定。
3. 轮作间套种: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套种,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控制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物种类多,也是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广发的国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频次高、区域广,对我国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安全生长造成较大的威胁。
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2012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9亿亩次,防治面积为49亿亩,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9倍和3.6倍;实际损失和挽回粮食1560万吨和7770万吨,损失量接近总产量的17%。
病虫害危害除降低产量外,对农产品品质也有严重影响,如谷物受病虫害危害后,形成虫蚀粒、病斑粒和生霉粒等,除影响外观、色泽和口味外,有些病菌还可产生毒性物质,致人畜中毒。
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记载,我国农作物害虫发生838种、病害724种,可危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类、饲用和药类作物等。
(一)虫害虫害包括昆虫或螨类造成的危害。
按危害寄主植物范围的广、窄,农作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害虫。
单食性害虫即只取食危害1种植物,如三化螟、褐飞虱只为害水稻;寡食性害虫只取食1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植物,如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害虫取食寄主植物范围广,涉及不同科的植物,如玉米螟、粘虫、草地螟、蝗虫、棉铃虫和棉蚜等。
按害虫危害部位和取食方式,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性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生活在土中或土表危害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根茎部被咬断或生长点受损出现丛生、矮化等症状,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食叶性害虫是指咬食植株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者叶片被食尽植株呈光秆,此类害虫种类较多,如菜青虫、粘虫、蝗虫、稻纵卷叶螟、草地螟、甜菜夜蛾、叶甲类等;刺吸性害虫是指害虫刺(锉)吸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失绿形成白色斑点、叶片皱褶、心叶扭曲,或果实(籽粒)被吸空形成瘪粒甚至空壳,常见的蚜虫、飞虱、蓟马、叶螨、叶蝉、小麦吸浆虫和蝽类都是此类害虫;钻蛀性害虫是指害虫在植株心叶、叶鞘、茎秆或穗轴内进入取食危害,水稻上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小麦上有麦茎蜂、麦秆蝇等,玉米上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等,此类害虫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在叶鞘取食内壁组织,造成花叶、叶鞘变色、枯黄、枯死,叶片随之枯萎,随着虫龄增大,害虫蛀入茎秆危害,形成虫蛀孔、折茎、枯心、枯穗、果穗被蛀食等。
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对近10年来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病虫害的演变趋势以及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1. 概述农作物病虫害是指影响农作物健康生长和发育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
它们通过侵害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抢夺养分、水分和光合产物,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近1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病虫害问题成为农民面临的重大挑战。
2. 主要病虫害统计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中,水稻和小麦的纹枯病、稻飞虱和蚜虫等成为了最为严重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纹枯病每年给水稻产量造成了约10%的损失,稻飞虱和蚜虫则分别造成了约5%的损失。
3. 病虫害演变趋势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有以下几个明显趋势:a. 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暖和降水不均会导致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季节延长,以及适宜生长条件的扩大。
这进一步加剧了某些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b. 传播的扩大随着全球贸易和运输的不断增加,病原体和害虫的传播速度也在加快。
一些病原体和害虫从原生地区迅速传播到新地区,给当地农作物产量带来了新的威胁。
比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大豆蚜虫的传播就造成了重大影响。
c. 农作物品种易感性农作物品种的易感性也是农作物病虫害危害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为了提高产量和抗性,许多农作物品种选择了较高的抗性品种。
然而,这些品种的抗病虫性对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可能不起作用,从而导致病虫害问题的爆发。
4. 危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对农作物产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作物遭受的各种病虫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如减产和死亡等。
间接影响则表现在农民为了避免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农药投入、采用防治措施等。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其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对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进行深入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病害的发生及防治1. 病害的发生大豆的病害主要包括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白粉病、大豆锈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是由真菌引起的。
在生长季节内,潮湿多雨的环境很容易造成大豆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为此,大豆的生长期适宜温度介于20-28摄氏度之间,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容易诱发大豆病害。
大豆种植地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大豆病害的发生。
2. 病害的防治(1)合理选址: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土地,避免大豆长时间泡水,降低土壤酸碱度。
(2)播种适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要求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通风通光。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磷钾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大豆自身抗病能力。
(4)及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大豆因干旱而抵抗力下降,易受病菌侵害。
(5)定期防治:选取适宜的农药和杀菌剂进行预防性喷洒,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确保病害得到及时治理。
二、虫害的发生及防治1. 虫害的发生大豆的主要虫害包括大豆蚜虫、豆地害虫、舞毒蛾等。
这些虫害在大豆生长期内容易发生,特别是在大豆的拔节期、开花期和结果期,这些时期是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容易对大豆造成严重的危害。
虫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土壤条件、寄主作物的影响,如气温、湿度、气候适应性等都与虫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2. 虫害的防治(1)生物防治:通过一些天敌天敌或者寄主天敌,比如豆蚜的天敌鳞翅目、蝇前目等捕食天敌和寄生蜂进行控制。
(2)化学防治:选取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保证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
(3)机械防治:利用虫害性蝇、摇篮、割草机等机械设备对虫害进行控制。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小麦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给丰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病虫害,需要了解小麦主要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白粉病白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低风的环境下。
初期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白色粉状,后期演变为小灰褐色或黑褐色的小麦穗或叶片的部分或全部。
主要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清除枯黄的废弃物等。
2.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
该病的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以后逐渐扩大并形成不规则形状,轻微的病斑会逐渐下沉,形成白色或黄色的霉状覆盖物,严重的病斑会扩大形成褐色坏死。
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冬灌、禁止农作物连种、及时清除枯叶、草、根等。
3.条锈病条锈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在6月份至8月份的湿度高、气温高的季节发生。
初期症状为叶面上出现橙色条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变得更加明显,呈现为墨绿色或棕色,严重时病斑可以扩大到整个叶面并致死。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条锈病品种、及时下药和移栽等。
4.稻瘟病稻瘟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湿度和低温度的环境下。
该病的初期症状为叶面出现小由黄色到白色的水疱,严重时水泡逐渐扩大变成棕色或灰色,后期会形成黑色或棕色死亡的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生长。
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选用抗稻瘟病品种、农田吸湿、科学施肥、及时除草等。
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主要在春季至夏季季节发生。
该虫的初期症状为在小麦叶片上出现浅绿色的小蚜虫,严重时蚜虫会引起叶片变黄,影响小麦的营养。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增加天敌、及时除草等。
2.小麦螟小麦螟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害虫之一,在秋季至冬季发生,它的危害还比较严重。
该虫的初期症状为在小麦的上部和叶片突然出现很多黑色小点,随后这些小点逐渐变成黑色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变色,病斑加重后叶片会逐渐干枯。
农业病虫害现状与防治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病虫害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农业病虫害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病虫害的现状(一)病虫害种类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产品贸易的日益频繁,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一些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病虫害也逐渐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例如,近年来,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如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受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周期缩短,发生频率增加。
例如,在一些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三)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长期以来,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一些病虫害对常用农药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抗药性的产生也增加了防治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四)病虫害危害程度加重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断加重。
病虫害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农业病虫害的成因(一)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业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升高、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种植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大面积种植同一种作物,为病虫害的集中爆发提供了丰富的寄主。
此外,连作、轮作不合理等也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积累,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三)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森林砍伐、湿地减少、水资源污染等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药使用不当农药的过度使用、滥用以及不科学的使用方法不仅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还会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重病虫害的危害。
病虫草害发生及防治情况调研总结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草害也越来越成为了威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对于保证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当前我国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1.病害发生情况由于病菌种类复杂,感染途径多样,病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的发生情况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来说,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我国各地的病害发生情况有所增加,其中以稻瘟病、小麦赤霉病、棉花立枯病最为常见。
2.虫害发生情况虫害易出现在大规模种植、作物单一化、气候变暖等环境下。
我国较为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田螺等。
其中,玉米螟是我国最严重的玉米害虫之一,涉及范围广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3.草害发生情况草害一般出现在大量休耕地和草原上,比较严重的有狗牙根、狼尾草、苜蓿草等。
草害的存在会影响牧草和其他植物生长,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二、病虫草害的防治情况1.病害防治情况病害防治主要通过植物病理学、遗传育种和化学农药等手段进行。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减少,因此寻找新的生物农药和病害防控新技术对于保障农作物生产至关重要。
2.虫害防治情况虫害防治一般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化学防治主要依赖农药,但长期使用必然会导致虫害的耐药现象。
因此,生物防治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适用于有机农业的微生物制剂、天敌及病毒防治等新技术已逐渐普及。
3.草害防治情况草害防治主要采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手段。
物理手段包括挖掉、烧掉、覆盖等,化学手段则是通过除草剂进行防治。
但除草剂使用不当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应该依赖物理手段或适量使用有机农药。
三、病虫草害防治措施1.加强管理通过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农田清理、耕作、施肥等措施,减少病虫草害的滋生。
农业科普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农业科普: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病害和虫害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威胁,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和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帮助读者加深对农业科普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水稻病虫害1.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也是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随后蔓延至整个植株,导致叶片干枯和枯黄。
病原菌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播,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2.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
它以水稻的汗液为食,同时还会分泌出毒液,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凋萎等现象。
为了防治稻飞虱,常规的措施是合理田间播种密度,定期施肥,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等。
二、小麦病虫害1.白粉病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其主要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白色霉斑,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的叶片会逐渐枯黄并凋萎。
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风、昆虫以及种子传播等。
2.小麦长管蚜小麦长管蚜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对小麦的吸食会导致小麦叶片弯曲、变黄,并因为排泄物的积累引起霉菌的滋生。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适时拔除病株和采用生物控制等。
三、玉米病虫害1.玉米晚疫病玉米晚疫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主要症状是植株上出现大片黄化的叶片、茎干患病后变黑、发病部位出现白色粉状孢子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玉米晚疫病的发生,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来达到防治效果。
2.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
它以玉米的叶片和穗部为食,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叶片出现蛀食症状,同时也容易造成玉米的二次感染,使其产量大幅降低。
为了防治玉米螟,可采取种植抗病虫害品种、合理喷洒杀虫剂以及推行生物防治等措施。
四、蔬菜病虫害1.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是蔬菜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一:水稻病虫害及防治1.1 水稻稻瘟病- 病因及症状:由稻瘟菌引起,叶片出现褐色病斑,最终导致整株死亡。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洒草酮内酯等杀菌剂。
1.2 水稻纹枯病- 病因及症状:由纹枯病菌引起,叶片出现线状病斑,植株生长受限。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水肥管理,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洒毒死蜱等杀菌剂。
1.3 水稻稻飞虱- 病因及症状:稻飞虱为主要害虫,导致水稻叶片黄化、凋落,减少产量。
-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病虫害发生初期可喷洒噻虫嗪等杀虫剂。
二:小麦病虫害及防治2.1 小麦赤霉病- 病因及症状:由赤霉菌引起,小麦籽粒受污染后产生黄曲霉毒素。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等杀菌剂。
2.2 小麦纹枯病- 病因及症状:由纹枯病菌引起,小麦叶片出现红褐色病斑,植株衰弱。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适量施肥,密植有利于病害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洒毒死蜱等杀菌剂。
2.3 小麦蚜虫- 病因及症状:小麦蚜虫为主要害虫,吸食植株汁液导致萎缩、凋落。
-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尽早防治,可采用粉剂等杀虫剂。
三:玉米病虫害及防治3.1 玉米灰斑病- 病因及症状:由玉米灰斑病菌引起,叶片出现灰色斑点,导致减产。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适量施肥,定期清理田间病叶,可喷洒三氯硝基芴等杀菌剂。
3.2 玉米锈病- 病因及症状:由锈菌引起,玉米叶片出现黄褐色病斑,严重病情导致减产。
-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适量施肥,病害发生初期可喷洒异菌酮等杀菌剂。
3.3 玉米螟虫- 病因及症状:玉米螟为主要害虫,幼虫侵入玉米籽粒导致减产。
- 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结合放虫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喷洒苯噻呋等杀虫剂。
四:其他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4.1 苹果黑星病- 病因及症状:由黑星病菌引起,苹果叶片出现黑褐色病斑,果实受损。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对病虫害防治的需要,2006年以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果树等鲜食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治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表明,物理诱控、昆虫信息素诱控、大敌昆虫、生物农药、农用抗尘素、驱避剂、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较前些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09年底全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0.51亿hm2次,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15%,防治总面积的10.4%。
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蝗虫、草地螟等重大害虫防治上,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控害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病虫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做出了贡献。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来自]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
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l 绿色防控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状况根据2009年底对全国各地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摸底调查,当前应用面积较大,技术相对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等,现将部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整理如下。
主要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防治,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方案,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1、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1.1 化学防治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鞘翅目、玉米螟、芝麻叶螟、玉米腥黑飞虱、赤眼蜂、玉米结缘蜂等。
玉米鞘翅目及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内最严重的危害因素。
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使用草甘膦、乙草胺、噻虫嗪等杀虫剂和草甘膦、草铵膦等除草剂喷洒于玉米田地上。
1.2 生物防治在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中,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措施。
绿僵菌、白僵菌、黄僵菌等是可以用来控制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天然杀虫剂,其使用方法为将病虫害吸咬的叶子或茎部涂抹上已提取出的杀虫菌液。
1.3 物理控制玉米病虫害的防控中,也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如使用玉米带铝箔、红色塑料薄膜等覆盖玉米田,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并使玉米生长速度加快。
2、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1 化学防治水稻种子直接播种时,可使用氯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可以有效杀灭水稻的病虫害。
当水稻成长后,可使用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农药喷洒到植株上。
水稻叶面发黄,则可以使用施肥和喷洒钾等微量元素,在保证营养足够的情况下对水稻进行养护。
2.2 生物防治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用牛磺酸、菊酯类杀虫剂等天然杀虫剂进行药剂雾化,并使用绿色保护剂如有机肥料等,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2.3 物理控制在物理防治方面,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在水田内放置草蝇、龟蝽等自然敌对昆虫,有助于控制水稻田中的害虫数量。
3、果树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3.1 化学防治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可使用各种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杀虫剂有辛硫磷、霜硫磷、吡虫啉、氢氧化钴等,杀菌剂主要有硫酸铜、氧化钙等。
3.2 生物防治在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