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现状与应对策略-中国农业大学 吴聪明 教授
- 格式:pdf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26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陈杖榴;吴聪明;蒋红霞;廖晓萍;魏秀丽;丁焕中;曾振灵【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年(卷),期】2003(025)003【摘要】本文报道了对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从鸡、猪、牛、环境和饲养员等分离大肠杆菌1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②对大肠杆菌耐药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经PCR扩增等方法测定了192株耐药大肠杆菌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发现有105株携带Ⅰ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这些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③对耐氟喹诺酮类的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沙门氏菌的gyrA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可发生1个位点以上的突变,高水平耐药菌株常发生2个位点突变,个别菌株还可以发生3个位点突变.本文还对耐药性的监控措施进行了讨论.【总页数】4页(P120-123)【作者】陈杖榴;吴聪明;蒋红霞;廖晓萍;魏秀丽;丁焕中;曾振灵【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相关文献】1.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概况 [J], 陈杖榴;吴聪明;蒋红霞;廖晓萍;魏秀丽;丁焕中;曾振灵2.中欧第三次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农业部兽医局3.中欧第三次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讨会召开 [J], ;4.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与新药开发IV——兽用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及新药研究 [J], 钱秀萍;陈代杰5.中欧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对耐药菌“肆虐”的出路丛玉艳【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保健》》【年(卷),期】2007(000)010【摘要】抗生素替代品的作用效果与饲养环境关系密切。
目前饲用抗生素无法完全被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较好的饲养环境作为保障。
在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养殖业中农户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整体的饲养管理水平低,饲养环境差,从而为病原微生物滋生提供了适宜加速繁衍复制的条件。
这也就造成了畜禽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生素的依赖性。
专家指出,但要继续走饲用抗生素的路,在近几年的防疫和养殖生产实践中也愈加显现越走越难,越走越窄的趋势。
事实上,不是人为叫停饲用抗生素的使用,而是自然界中生活的微生物群落已无法承受,在为它们的生存又借助气候上升之机在加速变异,进而在环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强毒株,已直逼人类、动物生存的安全!只有通过改善饲养方式和饲养环境,才是实现无抗生素养殖的重要外部保障,这也是动物健康要具备的基本要求。
许多学者提出了综合治理养殖环境和使用抗生素替代品并行的方法来替代饲用抗生素。
【总页数】5页(P94-98)【作者】丛玉艳【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相关文献】1.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分析及应对措施 [J], 王丽芳;成翠红2.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分析及应对措施 [J], 曾晓鹏;曾令琼;傅培春3.某院34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检测 [J], 王桂东;王晓燕;马璨粲;高秀展;孙学春4.如何应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严峻挑战 [J], 孟秀娟;吴安华5.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全部耐药菌解读 [J], 董爱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大专栏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4期我国水生动物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进展与现状(2)陈昌福1??张喜贵2??孟长明2??(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2.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 国内外开展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现状2.1 国外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的概况国外有关水生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在当地主要鱼类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杀鱼假交替单胞菌、鲇鱼爱德华杆菌、鳗弧菌、假单胞菌等)中发现耐药菌株较为普遍,且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
随后大量的研究报道显示耐药基因大都位于致病菌质粒中,耐药质粒的漂移或传播可能是耐药性传播的主要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在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十分重视耐药菌株引发的流行性暴发病。
发达国家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调查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
1969年英国联合委员会(UK Joint Committee)发布了斯万报告(Swann report),警告食品动物使用抗菌促长剂造成的耐药菌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自此,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风险引起了民众的关注,许多国家开始着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动物源性细菌多重耐药性出现,人们越来越担心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各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在对人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目前已有相当多国家实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如日本的JVARM、芬兰的FINRES-VET、荷兰的MARAN、挪威的NORM-VET等。
2.2 国内水产养殖动物耐药性监测的情况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调查了一些重点畜牧养殖区动物源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耐药现状,探索耐药菌及其耐药基因传播扩散的分子机制。
50投稿信箱sydk2007@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协年学术年会—抗生素的安全使用专题报告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
会议特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聪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员徐士新就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现状、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性现状与防控,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进行了报告。
笔者把两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整理,希望为广大养殖户、企业使用抗生素药物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报告中徐士新研究员还提到了他在2013年3月参加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举办的“负责任的谨慎使用抗生素药物”国际研讨会时会上新提出的理念——负责任的谨慎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病原耐谨慎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我们每个养殖户、企业的义务和责任。
为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也是为保护人类健康以及公共卫生安全,请负责任的谨慎使用抗生素药物。
负责任的谨慎使用抗生素药物编辑整理 朱雪松一、抗菌药物在我国养殖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畜禽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禽肉、禽蛋产量连续数年世界第一,牛奶产量世界第三。
实现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动物食品安全,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30年来我国养殖业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数量的增加。
纵览全行业,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我国养殖业的现状是:发展迅速、产区分散、饲养模式多样、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我国畜禽疫病现状是:疫病种类繁多,造成新旧疫病层出不穷;病原变异、暴发与非典型感染并存;多重感染、混合感染普遍;公共卫生意义日益突出。
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兽药尤其是抗生素的作用功不可没。
就动物福利方面来说,抗菌药物是维护动物健康不可或缺的物质,它改善动物生存条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食品安全方面来说,抗生素药物是现代养殖业的关键投入品,支持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防治疾病、改善生产性能,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就公共卫生方面来说,抗菌药物是控制人畜共患病的有力武器:沙门氏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弯曲菌感染等。
抗生素广泛的应用在养殖业中,抗生素进入生物体后大部分无法代谢,而是通过粪便和尿液排放到环境中。
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团队曾历时几年研究我国各地抗生素使用和排放量,研究发现中国2013年使用的16.2万t抗生素中,其中畜用抗生素占84%,一年有我国养殖业抗生素耐药基因污染特征及“O ne H eal t h”框架下应对策略耿庆华1,廖立珊2,吴江2,曹宽仁3,刘瑜1,姜莉1,刘荭2,孙洁2★(1.沈阳海关技术中心,辽宁沈阳110000;2.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0;3.铁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铁岭112000)D O I:10.3969/J.I SSN.1671-6027.2024.01.011摘要:抗生素耐药性(A B R)是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健康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现在被视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ne H eal t h(同一健康)一个关键问题。
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在人类、动物和相关环境中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造成抗生素的在环境中的污染,导致药物残留或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持续存在,从而出现了耐药细菌库。
为了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ne hea l t h”框架下更好的解决我国抗生素污染而产生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抗生素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污染来源、污染特征,抗生素的危害以及one heal t h框架下未来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在抗生素和抗生素耐药性的治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抗生素污染;抗生素耐药基因;同一健康;应对策略基金项目:广东省“生物安全技术”专项重点研发项目《进境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中病原微生物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2022B11 11030001)。
作者简介:耿庆华(1977~),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重大动物疫病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通信作者畜禽养殖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养殖户需要对病死畜禽采用无害化处理技术;常用处理粪便污染方法有好氧处理法、厌氧处理法、自然处理法等。
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刘明团;张倩;王玉东【期刊名称】《山东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2页(P52-53)【作者】刘明团;张倩;王玉东【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100;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100;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是困扰兽医临床用药的一个常见难题,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从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现状、产生原因、耐药机制、耐药防治措施等诸方面进行论述,供参考。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下降,导致药物对耐药微生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无效。
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由遗传因素所决定,后者由病原体与药物多次接触,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所致。
一旦产生耐药性,药物的疗效就会显著下降或完全消失。
当某一微生物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会产生耐药性,这种情况称为交叉耐药性。
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养殖和疫病的防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养殖业的一个顽症。
根据赵明秋等(1)的报道,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广谱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的抗生素开发与应用发展迅速,但细菌的耐药性也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抗菌药物以前细菌内质粒不带耐药基因,而当前的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传播耐药性。
目前,引起畜禽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都出现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的现象。
据余丹阳(2)等调查结果200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到77.6%。
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耐药率是我国特有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10年间,我国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3%左右升高到5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70%,而且各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十分严重。
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调查及Ⅰ类整合子的检测陈玲;吴聪明;沈建忠【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08(44)11【摘要】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选用22种常用抗菌药物,对98株动物源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及萘啶酸普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较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菌株多重耐药率为67.35%(66/98).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98株沙门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0.0%(49/98),并且均携带耐药基因盒,基因盒以dfrA17-aadA5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95.92%(47/49),阴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8.78%(19/49).上述结果表明Ⅰ类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兽医临床耐药沙门菌中,其流行与菌株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总页数】4页(P6-9)【作者】陈玲;吴聪明;沈建忠【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78.22【相关文献】1.肉鸡屠宰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Ⅰ类整合子与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的检测 [J], 赖海梅;刘书亮;邹立扣;韩新锋;周康;朱冬梅;彭珍;李建龙2.陕西省部分地区零售肉中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Ⅰ类整合子检测与耐药分析[J], 申进玲;杨保伟;席美丽;孟江洪3.屠宰生猪多重耐药沙门菌I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的检测 [J], 李郁;焦新安;魏建忠;王桂军;张玮;王非4.多重耐药鸡致病性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的检测研究 [J], 李成忠;王红宁;黄勇;马孟根;吴琦;羊云飞;谢涛;柳萍5.生鲜食品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检测与复合型Ⅰ类整合子的分析 [J], 周雨蕾;李晓芳;侯温甫;王宏勋;周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作者:才学鹏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2期一、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国际形势2015 年5 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抗菌药物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提倡利用安全和有效的药物来防控传染病。
2016 年9 月,各国首脑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作出承诺,将采取广泛性协调有序的方法来解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卫生、动物卫生和农业等部门要紧密加强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支持各个会员国为解决抗微生物细菌耐药性问题制定各个国家的《行动计划》,提倡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与理解,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研究,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可持续的投资来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OIE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制订了《行动计划》和路线图,要求市场准入方面要管好生产和进口;销售方面要限制自由购买,即中国提倡的处方药的问题。
要按处方给药,动物用药量和抗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主管部门的监控。
特别是销售按处方给药、动物用药量和抗菌药物耐药量这三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欧盟是最早提倡抗菌药物减量使用的。
2006年1 月1 日起,欧盟主张全面停止抗生素生产药物实验。
2015 年欧盟公布了兽医领域谨慎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防止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和造成抗感染药物的无效。
美国从2010 年开始,FDA 就号召禁止畜牧养殖业使用重要医学用途的抗菌药。
也就是说人用药物是不能在养殖业使用的,并相继发布了209 号指南、213 号指南。
所涉及管制的抗菌药包括红霉素、金霉素、泰诺霉素、磺胺碌吡嗪、土霉素、云可霉素等。
2014 年4 月9 日,FDA 取消了对19 种动物药品申请的批准,目的就是逐步淘汰具有重要医学用途的抗菌药物在食用动物身上的使用。
2016 年的G20 杭州峰会上,欧美国家一致要求要把遏制细菌耐药性的问题纳入到大会的一个议题进行讨论。
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应该选择采取包容的方式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同时推动研发新的抗生素。
浅析动物源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与对策周炜;陈慧华;周芷锦;鲁马媚;穆琳;应永飞【摘要】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耐性问题日趋恶化,从细菌耐药性的定义、耐药机理及危害出发,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动物源细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现状及对策,并简述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Currently,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cause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we introduced the definition, mechanism and harm of th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firstly, and then preliminary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bacteria of animal origin, and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its studies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兽药杂志》【年(卷),期】2012(046)004【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细菌;抗生素;抗生素耐药性【作者】周炜;陈慧华;周芷锦;鲁马媚;穆琳;应永飞【作者单位】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浙江省兽药监察所,杭州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2010年,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爆发,一度引起全球性恐慌。
一时间,亚洲国家对抗生素的不正当使用,成为众矢之敌。
尽管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人源细菌耐药性来源于动物源细菌,但公众已然将矛头直指兽用抗生素的滥用。
2020年第10期21世纪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人类健康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产生细菌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就有动物养殖业的药物不规范使用,而耐药基因及耐药菌在“动物、食品、环境和人群”链条内流通,不仅危害养殖业的发展,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现阶段,我国动物源性细菌耐药问题非常普遍,对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当前阶段,困扰兽医临床用药的难题之一是动物源性细菌耐药,基于此,本文对动物源性细菌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细菌耐药性控制技术和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防治策略,供参考。
1动物源性细菌概述人畜共患病(Zoonosis)的病原菌多为动物源性细菌(Zoonotic Bacteria),它主要指的是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某些传染病,其中大多数是以动物为传染源的动物源性疾病。
因为人类是与病畜直接接触的,所以通过该途径人类被感染甚至得病,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主要发生地。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以及布氏杆菌等。
2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技术我国在细菌耐药性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比如,在新型药物研究与开发上,针对耐药靶标,构建了新型抗菌素研究与开发的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筛选抗菌活性化合物,开发新型抗菌素;采用计算机模拟筛选等对人工合成的新型抗菌增效剂以及天然的抗菌增效剂进行筛选;在抗菌素替代物的研究上,扩展中药单体库,开发筛选和评估中药及中药活性单体中抗菌活性物质方式;开展以噬菌体疗法为基础的耐药基因定向消除技术,将其普适性扩大,同时对噬菌体疗法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研究与开发以特异性机制为基础的耐药抑制剂;在抗耐药新型抗生素研究与开发上,采用天然药物筛选平台以及分子筛选平台,对特异性抗菌药物前体或含有天然绿色小分子化合物如海洋细菌、植物等进行筛选,同时对其化学结构与抗菌活性进行阐明,研发新型抗生素;关于精准化给药方案研究,在制定精准化给药方案时运用了PK/PD 同步模型及防耐药突变机理,提升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其使用率;关于耐药菌传播控制措施研究,对人类与动物获取耐药菌的关键环节和路径进行了阐明,探寻主要风险因素及控制点,在不同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净化措施、干预措施、消减措施、阻断措施以及逆转措施,从根源上降低耐药菌的出现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