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20.29 KB
- 文档页数:8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人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内蒙古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蒙古包、马头琴、长调话、舞蹈、口头文学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包了,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形式,也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蒙古包是用原始的细麻绳条编成木框架,再用毡子覆盖而成的一种圆顶形建筑。
人们在蒙古包中生活、工作、交往、祭祀等,代表着蒙古族和内蒙古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加大文化投入来支持传统文化,特别是支持那些面临现代化压力的传统文化。
同时,学校也在课程中注重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内蒙古民族文化也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不断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上,内蒙古的商业、旅游、矿产等行业不断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内蒙古,使内蒙古的传统文化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传统的骑马表演中加入了现代技术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相结合。
同时,内蒙古的传统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蒙古族的长调话,这些传统艺术已经渐渐向国际文化舞台走去。
总之,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是暴力与和平,是历史和现在交织的过程。
传承保护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必须借鉴现代技术,才能够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发力,共同保护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
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民族文化的闪亮名片作者:华兴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08期为传播弘扬内蒙古历史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通过历时近两年的考察调研、问卷调查及专家评审,“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对外公布,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内蒙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
全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0.2亿亩,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
内蒙古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草原类型最多、保持最完整的草原之一,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已经成为内蒙古形象的象征,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音色浑厚悠扬,低回宛转,极富感染力。
演奏出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
2009年4月,马头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为了庆祝丰收和喜庆的日子而举行,搏克、赛马、射箭是其核心内容,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体现蒙古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
草原盛会那达慕以其古老的传统、独具的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来到富饶美丽的内蒙古观光。
蒙古包:一种帐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羊毛毡子覆盖。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不仅具备环保型建筑的优点,而且还冬暖夏凉、简洁明亮。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技能,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旅游与文化深度交融、一体发展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出生在漠北草原翰南河上游地区,于1206年春建国称帝,成为大蒙古汗国开国可汗,为大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倾其毕生精力完成了蒙古民族的统一大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当地居民传承至今的特有活动、表演、传说、信仰、礼仪、节庆、习俗、知识等,它是内蒙古文化价值体现和穿今古传承的灵魂。
内蒙古自治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列入了54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23个自治县(市)。
维护内蒙古传统文化民俗的成分构成精彩的文化典藏,为社会不变的民俗传承提供对策和支持。
其中54项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多样性,包括传统的歌舞、美术、民俗、礼仪、信仰、文化节庆、锡伯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穆斯林教和蒙古族特
色歌舞传统。
比如集萃祭、神农祭、马头山古老的芦苇节,等。
此外,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众多传统工艺,如雕刻、剪纸、绣、技艺和藏书阁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马头琴、石笛、国米手秤、唢呐等特色乐器。
更有新特色的表演形式,如“彩鹿美声”,“凤的呼唤”等,有来自中国少数民族的知识与技艺。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精彩、多样,代表了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和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政策,加强
了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它不仅使当地居民感到骄傲,而且也向全国和外国人展示了内
蒙古悠久而又精致的文化传统。
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辽阔的北部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是内蒙古乃至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讨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为读者带来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 1、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的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技艺等,其中不乏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种繁多,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文化传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传统歌舞、锡伯族传统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丰富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保护措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建立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措施、开展保护宣传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了这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
2. 传承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传承活动。
例如举办非遗展览、非遗传统节日、非遗技艺培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深深感到自豪和敬佩。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多做贡献,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与探讨,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简单介绍内蒙古的特色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广袤的草原地带。
内蒙古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
美食文化上。
下面将按照类别进行简单介绍。
自然风光
内蒙古的自然风光以草原为主,其面积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内蒙古的草原景色壮美,草原上的牛羊和马匹成为了草原上的主要动物。
内蒙古还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阿尔山等。
其中,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其美丽
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文化遗产
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的
蒙古族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歌舞、马术、射箭等,这些文化在内蒙古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内蒙古
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成吉思汗陵、赤峰大佛寺、呼和浩
特古城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美食文化
内蒙古的美食文化以牛羊肉为主,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吸引了众
多游客。
内蒙古的烤肉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其独特的烤制方式和口感让人难以忘怀。
此外,内蒙古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手抓羊肉、炖羊肉、奶茶等。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内蒙古是一个充满特色的地方,其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美食文化都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内蒙古的特色,不妨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范文大全]第一篇: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1、成吉思汗文化2、草原游牧文化3、恐龙之乡文化4、地区及蒙古民族历史、故事、民歌、典故等5、文物考古成就类6、代表性建筑类7、抽象文化类(敖包相会、男儿三艺、那达慕等)8、地方曲艺(二人台等)9、苏鲁定文化10、草原动物(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草原五畜文化)类11、草原植物类12、胡杨等内蒙古特有植物类13、阿拉善奇石类14、青铜器文化类15、民族服饰(鄂尔多斯头戴等生活装饰品)类16、皮制品、骨制品等蒙古族特有材质制品类17、阴山岩画类18、草原歌曲类19、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实用器具类20、昭君文化类21、自然景观类22、蒙古民族乐器类23、蒙古族特有纹饰类24、蒙古文字(书法)类25、草原特有原材料类26、蒙古民族特有文化符号类27、蒙古民族时尚类28、蒙古图腾文化类29、蒙古民族宗教文化(萨满教、藏传佛教等)30、鄂尔多斯(蒙古)婚礼31、蒙古元素书画摄影作品32、蒙古元素影视作品33、蒙古历史文化相关典籍34、蒙古元素收藏品、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等35、蒙古族民俗文化(吃、住、行、游、购、娱、文、教、节庆等)36、其他与蒙古族、草原、游牧相关的文化元素第二篇:蒙古酒与文化课题研究——蒙古酒与文化班级:高一九班学生:张雨缇指导教师:刘小伟她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她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她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她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她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她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她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她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所以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自蒙古草原的马奶酒。
蒙古族人传统生活指北:20张图读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提起内蒙古,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民歌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厚、音韵优美,短短不到30字展现了内蒙古草原苍茫辽阔的绝好风光。
而今,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这组《草原·记忆·传承》,酝酿、准备近一年时间,于2019年6月18日至7月7日在内蒙古奈曼旗集中拍摄,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带我们近距离领略灿烂的蒙古族文化。
1. 勒勒车。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勒勒车车身小、双轮高大、经久耐用,在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之前,曾长期是蒙古族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素有“草原之舟”之称。
图中的牧民叫陈国庆,是最后一代使用过勒勒车的人。
2、蒙古族主要生活在高寒地区,特别崇尚火,现在一些蒙古族人还保留着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火的习俗。
火盆则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主要用于取暖和烧烤、烹煮食物等,现已基本消失,只有个别老年人还在沿用。
图中是杨洪卫和包代籽老夫妇,在他们的生活中,火盆曾在很长时间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3.从事游牧经济的蒙古人,“食畜肉、饮乳酪、衣皮革、被毡裘”,饮食结构以肉食和奶食为主。
因此蒙古族厨具也很简单,除铁锅等外,大都以木制的为主。
图中的老人叫陈莫德格,几乎和旧厨具打了一辈子交道。
4.蒙古包这种传统帐幕伴随蒙古人走过元、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
图中左侧是苏鲁锭,也有译为苏鲁德,蒙语意思是'矛'。
相传成吉思汗就是手握此物出世,意思是上苍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
后来成为蒙古的象征,战神的标志。
矛下边的穗子,一般是黑白两色,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
现在,苏鲁锭主要是蒙古族的标志。
图中人物是蒙古族歌手科尔沁夫一家。
5.蒙古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马的禀赋也影响了蒙古族的精神:勇往直前, 奔腾不息。
内蒙古传统⽂化有哪些?内蒙古⽂化地理历史历史上⼤多数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区处于南部古中国农业⽂明和北⽅匈奴、鲜卑、契丹、⼥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之下。
严格说来内蒙古东部⾪属于满洲,当地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间的交替⽽不是游牧⽂明与中华农业⽂明之间的冲突。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扩张政策。
灭狄族中⼭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
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河套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了中国第⼀个中央集权帝国。
始皇派蒙⽥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长城。
始皇保留当地两⼤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三万户⼈以巩固该地区。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
之后,武帝继续实⾏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
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朔⽅郡、武原郡。
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
东汉时期(25-220AD),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
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六国时期,中国北⽅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包括匈奴以及鲜卑)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再次建⽴。
当朝皇帝仿效前⼈所为,征服了河套地区,并迁⼊⼈⼝。
不过,唐朝国⼒衰弱后,这些举措也再次宣告失败。
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区)当时由契丹族建⽴的契丹国(辽代)统治,该民族是发源于如今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游牧民族。
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区)。
科尔沁草原上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科尔沁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中国重要的草原资源之一。
自古以来,草原一直是内蒙古的主要景观。
在科尔沁草原上,有着宽广美丽的草原景观、神秘的部落文化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带领大家探索科尔沁草原所具有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1. 马背民族的传统文化科尔沁草原是马背民族的聚居地。
因为长期的马背生活,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与马背文化不可分割。
传统的马背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之上。
在这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形成了汉族喜欢的民族文化特色。
例如,他们长期骑马,形成了自己的骑马文化,而在传统的婚礼中,会有举行“赛马”奖品的活动。
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上,他们长时间地在广阔的草原上行走,形成了一种、简约率真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马背文化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样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2. 令人神往的草原景观科尔沁草原占地面积广阔,草原上的地形和景观和温暖的阳光,引来广大游客。
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汇成了一幅幅令人心醉的图画。
草原上不仅有良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动物、植物生态,这里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完整的。
而在草原上,游客还可以到达文化胜地,参观那些从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3. 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情草原依然是内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草原上的音乐和声音经常出现在民间庆祝、婚礼和节日活动中。
科尔沁草原上,有着富有特色的马头琴、马毛弦等民族乐器,而著名的内蒙古歌曲扣肉还有温暖的乌兰托嘎等等,都让人惊叹于其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美妙的音乐艺术。
4. 历史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历史的沉淀,为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群落中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从古代金币、象形文字,到具有各类建筑、宗教、民间信仰的遗址古代祭祀场所,都让人感受到广泛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史文化遗址中,最有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是旧城遗址、席萨热石林等。
5. 自然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科尔沁草原上人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草原的野性、强大的民族自卑感,也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传统技艺、节庆活动、民俗习惯等。
以下是内蒙古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大草原拜火祭: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每年夏季在内蒙古草原上举行,以祈求丰收和神灵保佑。
2. 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的独特音乐形式,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和诗歌歌词而闻名。
3. 诺敏苏木:是蒙古族特有的口头传统,通过叙事诗、歌谣、故事等形式传承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4. 内蒙古式粉彩:是内蒙古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以传统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装饰陶瓷器和织物。
5. 民间唢呐:是内蒙古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传统管乐器,常用于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中。
6. 内蒙古式长弦:是内蒙古蒙古族和满族的传统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演奏方式而闻名。
7. 内蒙古蒙古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剪纸技法制作具有蒙古族元素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关注与支持,旨在传承和弘扬内蒙古的独特文化和民族传统。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2020年2月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占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理大区,是草原、中原与高原的完整综合体,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文化”十分富集,“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
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草原观念文化、草原制度文化、草原器物文化、草原艺术文化、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文明体系”。
过去有人讲“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丢了“海洋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也是草原国家和海洋国家。
内蒙古文化中的草原文化,从地域上分,从西向东有:阿拉善草原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乌兰察布草原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昭乌达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马头琴、长调等只是草原文化的符号。
二、黄河上游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只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不研究黄河上游文化,这也是不完整的。
中原文化只是黄河中上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
内蒙古文化中的“黄河文化”主要是“黄河上游文化”,万里黄河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河口为“上游”。
黄河在内蒙古超千里,主要位于“上游地区”。
黄河的源头在巴彦喀拉山,蒙语“富饶的黑山”。
元朝政府派科学家找到了黄河、长江的源头,因此,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名称也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呼市托克托县的“河口村”(历史上是镇)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线,这个地名来源于元代,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官渡”和商业集镇,地位高于“包头村(即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仅次于归化城(呼和浩特).1840年,黄河发大水,河口被淹,河口商人迁移到萨拉齐厅“包头村”,为形成后来的“包头镇”、“包头县”及“包头市”打下了基础。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2020年2月
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占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理大区,是草原、中原与高原的完整综合体,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文化”十分富集,“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
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一、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草原观念文化、草原制度文化、草原器物文化、草原艺术文化、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文明体系”。
过去有人讲“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丢了“海洋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也是草原国家和海洋国家。
内蒙古文化中的草原文化,从地域上分,从西向东有:阿拉善草原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乌兰察布草原文化、锡林
郭勒草原文化、昭乌达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马头琴、长调等只是草原文化的符号。
二、黄河上游文化
长期以来,不少人只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不研究黄河上游文化,这也是不完整的。
中原文化只是黄河中上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
内蒙古文化中的“黄河文化”主要是“黄河上游文化”,万里黄河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河口为“上游”。
黄河在内蒙古超千里,主要位于“上游地区”。
黄河的源头在巴彦喀拉山,蒙语“富饶的黑山”。
元朝政府派科学家找到了黄河、长江的源头,因此,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名称也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呼市托克托县的“河口村”(历史上是镇)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线,这个地名来源于元代,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官渡”和商业集镇,地位高于“包头村(即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仅次于归化城(呼和浩特).1840年,黄河发大水,河口被淹,河口商人迁移到萨拉齐厅“包头村”,为形成后来的“包头镇”、“包头县”及“包头市”打下了基础。
内蒙古的黄河上游文化包括:乌海文化、阿拉善盟文化、巴彦淖尔文化、鄂尔多斯文化、包头文化与呼和浩特文化,核心文化是3万多年历史的“河套文化”,同时,包括漕运
文化、走西口文化、旅蒙商文化、移民文化、二人台文化、农耕文化等。
三、森林文化
内蒙古拥有全国最大的森林——大兴安岭,这是全国各地不具备的条件,包括黑龙江、云南、贵州等森林大省的森林面积均不如内蒙古。
内蒙古森林渔猎文化十分久远。
鲜卑族、蒙古族的根祖文化是内蒙古森林文化的核心;同时包括鄂伦春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族源文化也在这里。
森林里动物及特产丰富,有丰富的森林民俗文化,值得大力研究。
大森林与大草原是有区别的。
过去,把森林文化简单归拢在草原文化里,使得一大文化体系得不到独立研究与弘扬。
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有交叉,也各自有特点,为了丰富内蒙古的文化领域、大力弘扬内蒙古文化,应当专门建立内蒙古森林文化体系,加以研究与应用,大力促进内蒙古的森林经济与森林文创、旅游经济。
四、北方少数民族文化
内蒙古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及重要活动地,例如匈奴族、突厥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等著名的少数民族。
其中。
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与蒙古族在这里还建立了匈奴国、
北魏、辽国、元朝等伟大的朝代,为中华民族大统一、大融合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就是这个道理。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动多样,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草原文化的精华部分。
内蒙古应当大力研究内蒙古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力研究鲜卑族从呼伦贝尔走到呼和浩特、走到大同、走到洛阳建立北魏王朝、入主中原的历史;大力研究契丹族从赤峰走出、挺进中原建立大辽国、统一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历史;大力研究蒙古族从东部森林草原走向中原、走向世界、建立中国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大元王朝的历史。
五、蒙元文化
对于“蒙元文化”大家很熟悉,蒙元文化包括蒙古族文化与元朝文化。
“蒙元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文化”也是蒙元文化为主的区域文化。
例如,北京文化的核心是“胡同文化”,胡同是蒙语,“水井”之意,始建于元朝;北京的大运河文化也是元朝忽必烈时期建立起来的(1293年贯通南北),元朝真正实现了“京杭大运河”,此前的“隋唐大运河”没有到达北京、天津;北京的中南海、后海之“海”是蒙语“湖泊”的意思,这也是蒙元文化;正在申办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中
轴线”也是元朝时期确立的,从永定门、天安门广场、故宫到钟鼓楼,7.8公里,是元朝文化的结晶。
我们应该把“蒙元文化”放到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进行研究,上海、天津作为一座大城市,是在元朝时期建立起来的,深深地留下了蒙元文化的元素。
六、长城古城文化
内蒙古是长城的博物馆,内蒙古是中国长城最长、建立时间最早、跨朝代最多、最具震撼力的长城群,古城也有100多座,其中包括盛乐、辽上京这样的首都城市。
我们说“万里长城”,事实上,明长城留在当今的没有一万里,到是内蒙古现在的历代长城超过8000,在中国排名第一,因此说,长城古城文化是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体,是中华文化的精彩篇章。
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一些媒体,在宣传长城时,大多数宣传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的长城,这些长城与内蒙古大多是“共享”的,要明确的是,内蒙古更是长城的故乡,长城的长度、种类远远超过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市。
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中国最早的赵北长城”就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境内。
我们对内蒙古的长城文化的研究、宣传还远远不够。
七、草原丝绸之路文化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比“绿洲丝绸之路”即从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时间早、长度长、跨国家更多,是世界最雄壮的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呼和浩特。
草原丝绸之路包含了明清时期的万里茶道、茶叶之路、旅蒙商之路、张库大道、皮毛之路等,是一条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的商业之路。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需要挖掘和弘扬的元素太多太多。
八、移民融合文化
过去,谈到移民文化,大家就讲“走西口”,这是片面的。
内蒙古的移民融合文化至少包括5大“历史移民现象”:一是“守边疆”,从秦始皇派30万大军修长城、守边疆开始,汉武帝移民30万,明朝80万人再修长城并开始经商,清代派兵驻守等,“守边疆”对于移民内蒙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二是明清时期“走西口”,主要是河北人、山西人、陕西人;三是“闯关东”,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及呼伦贝尔市是“闯关东”的主要落脚地,数百万河北人、山东人到了这里种地或经商;四是“下草原”,主要指甘肃人、宁夏人、陕西人到内蒙古大草原“当长工”或经商的移民现象;五是“支边区”,内地人支援边境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改变了内蒙古,也是移民文化的体现。
应当完整地理解内蒙古的移民融合文化,“走西口”只是五分之一。
九、蒙商文化
蒙商拥有1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著名的“胡商”、“色目商人”、“回回商人”、“蒙古族商人”、“斡拓商人”、“旅蒙商汉商”、“边商”、“行商”、“归化商人”、“多伦商人”、“草地商人”等“商帮”都是“蒙商”,他们经过元、明、清上千年的历史融入了“蒙商”。
蒙商吸纳并助推了明清著名的十大商帮。
当年,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山东人等地灾民“逃荒”到内蒙古,经过多少年的“积累”,成为“商人”;明、清时期随军“经商”到达内蒙古的“旅蒙商”也在“蒙商”的帮助下成为一代商帮,回到山西省建设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晋商、陕商等商人是在内蒙古赚了钱回到家乡“谋求大发展的”。
蒙商真正开始从成吉思汗开始,经过忽必烈时期、阿拉坦汗时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少数民族商帮。
蒙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习惯诚信、开放包容、尊崇自然、义利兼顾,为中国商帮注入活力。
十、“三北”区域文化
内蒙古自西向东从区域文化来讲,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域文化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是“河套文化”,包括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也包含着敕勒川文化、土默特文化、丰州滩文化、阴山文化、贺兰山文化等;二是察哈尔文化,包括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及张家口、大同等地的文化;三是红山文化,是中
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玉文化、礼文化、米粟文化和祭祀礼文化的发源地,包括赤峰地区及辽宁、河北省的一部分;四是科尔沁文化,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兴安盟及吉林省一部分;五是兴安岭文化,也可以称作为呼伦贝尔文化,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及黑龙江的一部分,也是草原文化、东北文化及蒙古族、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
内蒙古文化里涵盖了东北文化、华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壮丽的北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