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短视频】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公共生活好习惯——五大文明行动公益广告
- 格式:pptx
- 大小:24.34 MB
- 文档页数:1
4《我们的公共生活》(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我们的公共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为主题,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适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三课祖成。
本课以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为主题,设置了“认识公共生活”和“维护公共利益”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主要与学生探讨公共生活的特点和公共生活多样的内容,第二个话题从公共设施、公共秩序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利益。
按照教材设置的特点本课划分为两个课时。
本微课是第一课时中注意“公共生活的规则”,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开放式的讨论交流,方法体验,行为指导,故事分享等引领学生生活与实践相结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始终。
【学情分析】公共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知,是本课时学习的一个有利条件。
学生了解比较多的是公共生活的内容,对公共生活的特点还缺乏思考;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是社会生活抽象的一面,对学生来说还是全新的知识。
可见,本话题比较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懂得在公共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身边多样的公共空间,懂得在公共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知道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
【教学难点】在公共空间自己的言行和私人空间有所不同,能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展示良好形象。
【设计思路】依据2022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第二单元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第一课时《参与公益》教案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关爱。
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或者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
这些小小的行动都能传递出友善和爱心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改写:二、友善相待一)彼此关爱,相互帮助1、教师引导: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彼此关爱和帮助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2、出示课本34页活动园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思考这幅图中餐馆老板为环卫工人提供了怎样的帮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位餐馆老板每天早上为所在区域的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这种行为充满了爱心和关爱,让人感动和敬佩。
预设: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虽然餐馆老板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他的关爱和爱心却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4、教师引导: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像餐馆老板那样提供免费早餐,但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小小的行动都能传递出友善和爱心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该多为他人着想,理解和感谢别人的帮助。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通过研究法律和社会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平等对待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美好。
一言一行。
(√)6.文明有礼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
7.有些人缺乏公共意识,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妨碍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
这种行为需要我们共同反对。
判断:2.有钱人并不是不需要穷人的帮助。
(X)3.我们作为小学生,虽然不能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研究和发扬美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2024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我们的价值观》第1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课《传递正能量》2. 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3课《公共场所的礼仪》第4课《遵守公共秩序》第5课《爱护公共设施》3. 第三单元《我们的法治国家》第6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7课《法律的作用》第8课《尊重法律,遵纪守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使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学会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
3.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提高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材料、法律知识卡片等。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生活、法治国家等知识。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道德与法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建和谐公共生活。
2. 板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你在公共场所遇到不文明行为,你会怎么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应该劝阻不文明行为,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等。
2. 课后实践: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公共生活,发现不文明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第三稿)【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大家排好队》。
【教材分析】《大家排好队》这一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旨在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排队,不插队、不掉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守规则、懂礼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不强,他们的行为多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和自身利益来决定的。
小学生在课间活动、发作业本、值日等情况下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给学生上好这一课,引导他们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做到在公共场所排队。
【教学目标】1.活动体验中,感受排队在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树立自觉排队的意识。
2.交流反思中,知道很多场合都需要我们自觉排队,知道排队时要规范文明、关爱他人。
3.实践活动中,初步养成自觉排队、文明排队、爱心排队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知道在哪些地方需要排队。
2.知道在校园生活中怎样排好队,做文明学生。
【教学难点】养成遵守规则排队的好习惯和礼让特殊人群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活动:师生一起做《身体音阶操》,播放视频,边看边做。
一、对比体验,认同排队行为师:同学们,刚才的身体音阶操你们做得十分投入,动感十足,老师想奖励每个同学一个小宝贝,请你们上台来领取吧!(学生蜂拥而上领取小宝贝)师:同学们先请回吧!(师只发一部分小宝贝)还没有领到宝贝的同学请举手。
哇,这么多呀!谁来说说为什么你还没领到呢?刚才领宝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生:闹哄哄的。
(师:吵闹,显得十分混乱。
板书:混乱)生:被挤得疼。
生:大家挤来挤去,都要把我挤扁了。
生:我的脚被踩疼了。
师:大家被挤着、顶着,有的都被弄疼了,这是多么的危险呀。
(板书:危险。
)生:一直挤,我都没机会领到。
我桌上的东西都被弄到地上了。
2020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教学设计XXX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XXX《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材分析“公共生活靠大家”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我参与我奉献》三课组成。
本课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4课第一课时内容,是来自于公共生活这一方面内容。
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上的价值引领。
内容上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使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内容程度逐渐加深,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教材的设计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开放式的讨论交流,方法体验,调查采访,实验活动,行为指导,故事分享等引领学生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材始终。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基础不一、智力因素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有些家长、学生认为是小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也不够重视,课前预不够充分。
教学目标1.相识身边多种多样的公共生活,晓得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2.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遵守社会公德。
3.懂得只要共同遵照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增强公共意识,增加生活的兴趣,丰富人生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教学内容“认识公共生活”课时目标1.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公共生活,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第1页2.懂得只有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增强公共意识,增加生活的乐趣,丰富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公共生活共建共享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池南学校(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教学单元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总( 17 )课时课题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等,了解生活中的广告无处不在,形式多种多样,为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提供了便利。
2.了解商家做广告的目的,明白广告有传递信息、提高产品知名度、劝说人们购买等作用。
3.知道生活中的广告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内容都是可信的,虚假广告往往具有欺骗的性质,我们要学会辨别广告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广告的特点以及作用,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
教学难点:学会识别虚假广告,谨防上当受骗。
教学准备、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
学生准备:课前资料收集与整理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广告欣赏1. 播放:可口可乐创意动画广告视频。
2. 交流:说说欣赏广告后的感受。
(预设:觉得可乐很好喝、很诱人)3. 揭示课题:“广告”。
设计意图:借助创意动画的广告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引发其对“广告”的兴趣。
二、活动二:广告无处不在学习环节1:无处不在1. 交流: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广告?(预设:电视上、网络上、宣传单上、公交车上等)2. 补充:公交站、超市、杂志报纸、街头楼宇各类广告牌、朋友圈等。
3. 总结:广告无处不在。
4. 讨论:“广告小达人”小组讨论分享广告。
一分钟安全教育池南学校(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案检查时间:执教时间: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7课《健康看电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发现电视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不科学、不健康的看电视方式带给我们的弊端。
在讨论和分享中掌握一些健康看电视的原则和方法。
这一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烦恼。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电视”,同时学会把握好“度”。
这一课的教学思路也为后面两课作了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板块:“神奇的‘宝盒’”引领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来发现电视中的各种“宝贝”;“眼睛的‘抗议书’”主要通过一封眼睛的“抗议书”引出不科学的看电视方式对我们眼睛的伤害,以及对身体的其他伤害;“别让它抢走太多”,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是需要我们“健康”地“寻宝”,不能因此而失去和家人的交流、和同伴的玩耍等,否则就是得不偿失。
【教学目标】1.在分享中感受电视中蕴藏的各种“宝贝”。
2.在讨论中发现不科学的看电视方式会伤害眼睛,并能掌握健康的看电视方式。
3.在反思中寻找不健康的看电视方式还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哪些其他的伤害。
4.在辨析中明白看电视的利与弊并制定健康看电视的简单约定。
【教学重点】在分享中感受电视的好处与不健康看电视带来的弊端。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健康看电视。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神奇宝盒宝贝多1.聊节目:你知道有哪些电视节目?预设:《喜羊羊》《快乐大本营》《王牌对王牌》《名侦探柯南》……过渡:这么多的电视节目,你最喜欢哪一个?愿意把你喜欢的节目推荐给老师和同学们吗?2.小组活动:请当“小小推荐员”,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推荐给组员,其他同学猜一猜。
(画画,做动作,唱歌,文字介绍……)再选取代表在班上进行推荐。
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第2课时精神文明新风尚一、教学内容设计“精神文明新风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
这个单元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我国取得的卓越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
因为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五“我们的国家”。
所以这一课的目标意在让学生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知道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参与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思辨等活动,知道什么是精神文明,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
同时懂得为建设文明社会做贡献。
二、教学对象设计什么是精神文明新风尚?对五年级孩子而言都不太能够深入理解。
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他们见识到的是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的发达、生活的无忧无虑。
同时,也要抵抗来自网络的诱惑、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
所以,为了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
另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如何让学生从小树立高远志向、拥有家国责任意识,将中国梦与自己的梦相联系,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社会知识储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借助网络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展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的变化,认识到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懂得复兴中华是每个人的责任,认识到要从自己做起,勤奋学习,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目标设计1.知道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有重要影响。
2.参与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思辨等活动,知道什么是精神文明,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重要性。
3.懂得为建设文明社会做贡献。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精神文明”一词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因此我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导入,让孩子们观看“精神文明宣传片”感受身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