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务侵占罪的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19
职务侵占罪法考题目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职务侵占罪法考题目:
1. 什么是职务侵占罪?请解释其定义和构成要素。
2. 根据现行法律,职务侵占罪的最高刑期是多少?最低刑期呢?
3. 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4. 请列举一些职务侵占罪的常见案例。
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和法律适用。
5. 职务侵占罪的主观方面是什么?它是否需要有故意成分?
6. 请解释职务侵占罪的独立犯罪原则。
为什么职务侵占罪不属于贪污罪的从犯行为?
7. 职务侵占罪属于公职人员特定犯罪罪名,那么公职人员的定义是什么?
8. 职务侵占罪的刑事责任追究是否有时效性?如果有的话,应该如何计算时效期限?
9. 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防范措施有哪些?如何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以防止职务侵占行为?
10. 请解释职务侵占罪的刑罚量刑标准。
在刑罚量刑上,法官
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可能的考题示例,具体的考题会根据考试的要求和范围而有所变化。
职务侵占罪疑难问题的司法认定(全面值得收藏)2016-06-08 郭越鸣刑事实务作者:郭越鸣(金道律师事务所)一、职务侵占罪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认定(一)“其他单位”是否要求法人或者依法成立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据此,职务侵占罪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从所有权性质上而言,一般而言是指非国有单位。
问题是,“其他单位”,还包括哪些单位?其内涵和外延该如何界定?是否要求是“法人”?是否与刑法第30条和第163条的“单位”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此处的单位,应当是和公司、企业同样具有法人资格的非企业法人,比如私立学校、社会团体等,不包括村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处的单位,不要求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应当说,此处的“单位”,实质上是“被害单位”,应当与犯罪主体的“单位”具有一致性。
根据刑法第30条,犯罪主体的单位,一般指具有法人格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但我国刑法的单位犯罪毕竟不同于国外的法人犯罪。
我国单位犯罪的主体,还包括非法人组织,既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常设性机构,也包括为组织体育赛事、文艺演出或者其他正当活动而成立的组委会、筹委会、工程承包队等临时性组织。
现代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形成、演变过程,充分说明刑法从过去单纯强调形式层面到现代同时强调实质层面。
也就是说,刑法中的单位范畴,要大于民法中的单位范畴,并非限于法人,只要依法成立、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具有相对独立的财产和意志、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承担一定责任的组织,都应当认定为刑法中的“单位”。
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两个问题职务侵占罪是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中确定的 15 种常见犯罪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系统的司法解释对该罪在司法实务适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明确。
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指导案例为蓝本,对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两个问题加以明确,供各位读者参考。
一、个体工商户不属于职务侵占罪中的“其他单位〞目前,对于个体工商户是否属于职务侵占罪中的“其他单位〞这一问题,不少实务工作者认为应当给予肯定答复。
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但实际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刑事指导案例第 318 号张建忠侵占案的裁判理由中,对这一问题已经做出了明确答复:个体工商户不属于职务侵占罪中的“其他单位〞。
在刑法意义上,个体工商户是实质的个人,而不是单位。
因此,个体工商户所聘的雇员、帮工、学徒,无论其称谓如何,均不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根据在于:“个体工商户是?民法通那么?所标准的,属于个人投资经营,用个人财产承当责任的特殊民事主体。
首先,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法?中提到的个人独资企业有所不同,它不属于企业。
其次,作为特殊民事主体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法律上之所以不同于自然人,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个体工商户既可以是公民个人投资经营,也可以由家庭成员一部或全部投资经营。
就前者而言,个体工商户在刑法意义上应视为个人;就后者而言,从刑法意义上也不能视为单位。
能称其为单位的,都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具有一定经费和财产,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组织。
个体工商户是特殊的民事主体,具有自然人的全部特征,不具备单位的组织性特点。
〞[1]“其他单位〞的认定:目前,对于职务侵占罪中“其他单位〞的认定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权威解释。
本文认为,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刑法第 163 条〔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 164 条〔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的相关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加以理解。
第一,这里的“其他单位〞是被害单位,不能等同于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
【风险讲坛】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引言概述:职务侵占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罪名。
在现实生活中,职务侵占罪的发生频率较高,给国家财产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损失。
因此,了解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一、法律风险1.1 财产损失:职务侵占罪涉及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一旦被定罪,将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不仅要返还被侵占的财物,还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等处罚。
1.2 职务丧失:犯有职务侵占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将失去公职、工作机会,严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和社会声誉。
1.3 法律责任:职务侵占罪是一种犯罪行为,犯罪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可能受到刑事处罚并留下犯罪记录,影响终身。
二、防范措施2.1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企业、政府机构等组织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职务侵占行为。
2.2 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减少职务侵占的发生。
2.3 完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和审批流程,防止职务侵占行为的发生。
三、监督检查3.1 定期审计检查:对涉及资金、财产的部门和岗位进行定期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范职务侵占行为。
3.2 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和投诉渠道,鼓励员工积极揭发职务侵占行为。
3.3 加大惩处力度:对于发现的职务侵占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形成震慑效应,提高职务侵占的法律风险。
四、法律援助4.1 寻求法律援助:对于涉及职务侵占罪的案件,被告人应积极寻求法律援助,保障自身权益,争取合法权益。
4.2 合理辩护策略:律师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辩护策略,争取最有利的辩护结果,减轻被告人的法律风险。
4.3 遵守法律程序: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及其律师应遵守法律程序,配合法庭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风险讲坛】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引言概述:职务侵占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索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这一罪行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对于公职人员而言,了解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法律风险与防范1.1 法律风险:职务侵占罪属于刑法范畴,一旦被定罪,将面临法律制裁和声誉受损的风险。
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职务侵占罪的刑罚也有所不同。
1.2 防范措施:公职人员应加强法律意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规定。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财物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财物的安全。
1.3 效果评估:建立健全职务侵占罪的防范措施后,应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防范措施的有效实施。
二、职务侵占罪的成因分析2.1 职权过大:公职人员职权过大,容易产生滥用职权的行为,从而导致职务侵占罪的发生。
2.2 职责不清:公职人员的职责不清,容易产生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为职务侵占罪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2.3 腐败氛围:腐败氛围的存在容易导致公职人员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职务侵占罪的行为。
三、预防职务侵占罪的措施3.1 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增强防范职务侵占罪的意识。
3.2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责明晰、权责对等的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3 强化惩处措施:对于职务侵占罪行为,要依法严惩,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减少职务侵占罪的发生。
四、职务侵占罪的调查与处理4.1 举报机制:建立健全职务侵占罪的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和内部人员对职务侵占罪行为进行举报,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4.2 调查取证:对于涉嫌职务侵占罪的案件,要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取证工作,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职务犯罪相关知识试题附答案1、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A、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使用权C、国家或公共财物D、其他个人财物2、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A、国家工作人员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C、非特殊主体所有人均能构成3、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是()A、3万B、6万C、10万D、40万4、职务侵占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是()A、100万B、200万C、300万D、400万5、挪用资金罪侵犯的客体是()A、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B、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使用权C、国家或公共财物D、其他个人财物6、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未还的构成挪用资金罪。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6个月7、挪用资金罪中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较大的标准是()A、6万B、10万C、200万D、400万8、挪用资金罪中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巨大的标准是()A、6万B、10万C、200万D、400万9、挪用资金罪中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活动,数额较大的标准是()A、6万C、200万D、400万10、挪用资金罪中挪用资金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巨大的标准是()A、6万B、10万C、200万D、400万11、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罪。
A、职务侵占罪B、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C、贪污罪D、受贿罪12、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数额较大的标准是()A、6万B、10万C、100万D、200万13、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罪。
A、职务侵占罪B、串通投标罪D、挪用资金罪14、招投标过程中,将公司投标低价等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涉嫌构成()罪。
关于职务侵占案的定性问题的调查报告为认真实践电大法学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和当前的社违法犯罪行为现状,针对职务侵占罪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职务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构成职务侵占罪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要件:一是犯罪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二是行为人主观上出于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三是行为人在客观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并且数额较大;四是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的财物所有权,是本单位的财物。
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指的是享有一定职权的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人员利用其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与方便条件;对于职务侵占罪中的非法占为己有,是指将自己主管、管理、经手的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自己所有。
《新刑法》以前还没有职务侵占罪,对于凡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的财物的,应以贪污罪的规定处罚,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包括受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委派或者聘请,作为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代表,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等非国有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
职务侵占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罪名,现在的公司,企又分为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公司、国有公司、私营公司、多种经济成份公司,而公司的性质不同也决定着罪名的不同。
如纯国有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侵占财物应是为贪污罪。
本人在侦破一起系列职务侵占案时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在案件的定性上颇有争议,很值得探讨,现列举如下:2005年3月12日,新疆路桥集团总公司第二工程处前来我局报案称:该处在国道216线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筑路工地冬储的1887冻冬储沥青发现少了900余吨,每吨出厂价1800元,涉案价值170余万元,请给予查处。
【风险讲坛】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引言概述:职务侵占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应归属于国家、集体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据为己有或者非法占有的行为。
这一罪行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对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从法律风险与防范的角度,详细探讨职务侵占罪的相关问题。
一、法律风险1.1 职务侵占罪的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职务侵占罪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构成要件包括: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应归属于国家、集体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据为己有或者非法占有。
1.2 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责任与刑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职务侵占罪的法律责任与刑罚根据侵占金额的大小而定,一般包括罚金和有期徒刑两种处罚方式。
同时,公职人员还可能面临行政处分和职务变动等后果。
1.3 职务侵占罪的司法实践与判例分析通过对职务侵占罪的司法实践和判例分析,可以看出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注重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故意、侵占金额的多少以及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损害程度等因素,以确定刑罚的轻重。
二、防范措施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对职务侵占罪的认识和警惕,从而减少职务侵占罪的发生。
2.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职务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和财产来源的审查,防止职务侵占罪的发生。
2.3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加强公职人员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符合法律规定,防范职务侵占罪的发生。
三、相关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地政府官员职务侵占案通过分析某地政府官员职务侵占案,探讨案件背景、侵占行为、法律责任以及案件处理结果等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职务侵占罪的实际情况。
3.2 案例二:某公务员职务侵占案通过分析某公务员职务侵占案,探讨案件中的侵占过程、侵占金额、法律责任以及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争议和判决结果等方面内容,进一步认识职务侵占罪的特点和风险。
上海最高院职务侵占罪量刑标准职务侵占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上海最高院制定了职务侵占罪量刑标准,以便明确判定罪行的严重程度和相应的处罚。
一、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标准职务侵占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员。
2.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利用职务权力、职务地位、职务关系等方面的便利,实施非法行为。
3.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非法索取他人财物:指侵占或者索取的财物是公共财物或者他人财物,且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二、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侵占财物的数量和价值:侵占财物的数量和价值越大,判决的刑期就越长。
侵占公共财物的数量和价值一般比侵占他人财物的数量和价值更为严重。
2. 侵占财物的性质:侵占财物的性质也是判决刑期的重要因素。
侵占的财物如果是国家重要的资源或者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判决的刑期就会更长。
3. 侵占财物的方式:侵占财物的方式也会影响判决的刑期。
如果侵占财物的方式特别狡猾、手段特别残忍,判决的刑期也会更长。
4. 侵占财物的后果:侵占财物的后果也是判决刑期的重要因素。
如果侵占财物导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判决的刑期就会更长。
5. 侵占者的主观恶性:侵占者的主观恶性也是判决刑期的重要因素。
如果侵占者的主观恶性特别严重、态度特别恶劣,判决的刑期也会更长。
三、职务侵占罪的惩罚措施职务侵占罪的惩罚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刑事处罚: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
2. 行政处罚:依法给予行政警告、行政罚款、责令辞职、撤职等行政处罚。
3. 民事赔偿:依法赔偿被侵权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4. 治安处罚:依法给予治安警告、治安罚款等治安处罚。
职务侵占罪法律规定及其构成要件职务侵占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犯罪类型,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等据为己有的罪行。
下面将从法律规定和构成要件两方面进行详细地探讨。
法律规定职务侵占罪在我国刑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职务侵占罪的构成条件如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或者票证据为己有。
这其中,第一点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即职务侵占罪只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
第二点明确了犯罪的手段,即利用职务之便。
第三点明确了犯罪的客体,即将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或者票证据为己有。
针对职务侵占罪,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有助于加强职务侵占罪的预防和打击。
构成要件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和行为三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犯罪主体职务侵占罪是一种职务犯罪,只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
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普通职员,以及与该机构有合作关系的人员等,但不包括个人企业主或自由职业者。
犯罪客体职务侵占罪的客体指的是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或者票证。
这些客体在法律上被视为单位的财务、物资和资料等重要的资源,其合法使用应该受到保护。
如果职务人员利用职务之利,将这些客体据为己有,就涉嫌职务侵占罪。
犯罪行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行为是将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或者票证据为己有。
这个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职务人员在完成这个行为时,明知自己所占有的是本单位的公款、公物、公文、信用卡或者票证,而且主观上也明确知道这样做是违法的,但仍然恶意侵占。
如果行为是无意或疏忽造成的,就不涉嫌职务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