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2
★★【病因⽣理】与⾼脂、⾼蛋⽩、低纤维素饮⾷和癌前病变、结肠良性病变密切相关;组织学分类中腺癌最常见;最常见扩散⽅式是淋巴转移。
★★★【临床表现】 1.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定位不确切的隐性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右半结肠癌以肿块型多见,表现为贫⾎和腹部肿块;左半结肠癌多为浸润型,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症状为主。
2.直肠癌:早期⽆明显症状,癌肿溃疡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排便不尽、黏液⾎便、脓⾎便,⼤便变形、变细及不完全性肠梗阻。
★★★【辅助检查】 1.⼤便潜⾎试验:是⼤肠癌初筛检查; 2.直肠指诊:是直肠癌最重要、简便易⾏检查; 3.内镜检查:直肠镜、⼄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可取活检的确诊检查; 4.癌胚抗原测定(CEA):是预测直肠癌预后和监测复发的指标。
5.影像学检查:X线⽓钡双重造影、B超、CT. ★★【治疗要点】⼿术切除为主,配合放疗、化疗的综合疗法。
1.结肠癌根治性术:右半结肠或左半结肠或横结肠切除术; 2.直肠癌根治性术:癌肿距齿状线5cm以上,经腹直肠癌切除术(保留肛门);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肿瘤距肛门5cm 以内)采取经腹会阴联合直肠根治术(Mills⼿术、⼈⼯肛门)。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要点:充分的肠道准备最重要。
(1)控制饮⾷:术前2~3天流质,术前1天禁⾷; (2)服⽤药物:⼝服肠道不易吸收的抗菌药和维⽣素K; (3)清洁肠道:术前3天每晚番泻叶泡饮或⼝服,术前2晚肥皂⽔灌肠,术前晚清洁灌肠; (4)癌肿侵及阴道壁,术前3天每晚阴道冲洗。
2.术后护理要点 (1)⼀般护理:造⼝开放后拔出胃管,骶前引流管术后1周拔出。
(2)结肠造⼝护理 ①观察造⼝情况:造⼝开放前⽤凡⼠林或⽣理盐⽔纱布外敷造⼝,及时更换敷料,发现造⼝出⾎、坏死和回缩等异及时报告医师; ②保护腹部切⼝:左侧卧位、并⽤塑料薄膜将腹部切⼝与造瘘⼝隔开; ③保护造⼝周围⽪肤:凡⼠林油纱覆盖外翻的肠粘膜,清洗消毒造⼝周围⽪肤并涂抹氧化锌软膏; ④正确使⽤造⼝袋:造⼝袋不宜长期持续使⽤,以防造瘘⼝粘膜及周围⽪肤糜烂; ⑤预防并发症:造⼝狭窄(造⼝拆线后造⼝扩张1 /⽇)、切⼝感染(会阴切⼝术后4~7天1:5000PP坐浴2/⽇)、吻合⼝瘘(术后7~10天不可灌肠以免影响吻合⼝愈合)。
⼀⽂读懂:结肠癌的分期和分期治疗来源:医世象医世象来源:结肠癌的分期 ①原位癌(0期) 在0期时,肠壁的粘膜上可以发现异常细胞。
这种异常细胞可以长成癌症并转移。
0期我们通常称为原位癌。
② 1期结肠癌 1期结肠癌癌细胞从结肠粘膜向基层转移。
在1期结肠癌形成于结肠粘膜内,并向基层转移。
癌症可能已经转移到结肠壁的基层当中。
③ 2期结肠癌 在2A期,癌细胞已经从基层转移⾄浆膜层; 2B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且并未侵犯临近器官; 2C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侵犯临近器官。
④ 3期结肠癌 3A期结肠癌:癌症已经从结肠壁的粘膜层,转移到粘膜下层,并可能侵犯肌层,并且同时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3B期结肠癌:癌症从肌层转移到浆膜层或穿过浆膜层但并未侵及邻近器官;癌症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周围组织或更多。
3C期结肠癌:癌症穿透浆膜层但并未转移到周围临近器官转移⾄4-6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或者,癌症穿透浆膜层转移到周围临近的器官及以上的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临近组织。
⑤ 4期结肠癌 4A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转移到邻近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结肠周围的器官,⽐如肝脏、肺、卵巢或其他远部淋巴结。
4B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可能转移⾄邻近的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及以上⾮结肠周围的器官或转移⾄腹壁内部。
结直肠癌的T描述了癌症在肠壁5层浸润的程度: TX:主要(原发)肿瘤⽆法评估。
T0:没有发现主要肿瘤的迹象。
Tis:原位癌。
癌细胞只存在于上⽪或固有层中,未浸润粘膜层。
上⽪或固有层是结肠或直肠内壁的顶层。
T1:肿瘤已长⼊粘膜下层(即结肠粘膜或结肠内壁下的组织层),但未浸润固有肌层。
T2:肿瘤已经长⼊了固有肌层,这是⼀层较深、较厚的肌⾁层,收缩后会沿着肠挤压内容物。
T3:肿瘤通过固有肌层⽣长到浆膜下层,浆膜下层是⼤肠某些部位外层下⾯的⼀层薄薄的结缔组织,或⽣长到结肠或直肠周围的组织。
什么是结肠癌结肠癌属于恶性肿瘤,原发于结肠黏膜上皮,具有极高的发生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的发病率明显要比农村地区高,且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
加强对结肠癌相关知识的的了解,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一、结肠癌的疾病类型1、结肠癌大体分型结肠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溃疡型结肠癌、隆起型结肠癌和浸润型结肠癌,具体内容如下:(1)溃疡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已经形成了溃疡,且深达肠壁的肌层,或者已经贯穿了肠壁肌层,同时继续朝着肠壁周围和深层浸润和生长,这种类型的结肠癌通常发生转移的时间比较早。
(2)隆起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主体朝着肠腔部位突出,当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可能会出现溃疡,但通常情况下不会向周围浸润。
(3)浸润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朝着肠壁的各层浸润,导致肠壁局部出现了增厚、肠腔狭窄等情况,但是其表面通常不会出现溃疡或者隆起等情况。
2、根据组织学分类根据组织学科量结肠癌分为三类,分别是腺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具体内容为:(1)腺癌是结肠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病例类型,具体由可分为粘液细胞癌、管状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和乳头状腺癌。
(2)腺鳞癌在结肠癌患者中比较少见,其主要是由鳞细胞癌和腺细胞癌组成。
(3)未分化癌指的是结肠癌患者的癌细胞的分布状态为团状或者片状,且癌细胞的排列没有规则,这类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3、根据解剖位置分类根据解剖位置可将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其中右半结肠癌发生的部位在患者腹部偏右半位置,包括有乙状结肠癌、降结肠癌和约左侧1/3横结肠癌等,而左半结肠癌发生的位置在患者腹部偏左半位置,包括有升结肠癌和约右侧2/3横结肠癌。
4、结肠癌分期根据结肠癌的侵犯程度、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也就是TNM分期,主要分为下一下几期:(1)0期至Ⅰ期,也就是早期结肠癌,具体指的是患者的肿瘤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也没有出现远期转移,肿瘤仅仅局限于黏膜部位。
结肠癌的早中晚期的症状和表现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
早期结肠癌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和检测进行发现和治疗,但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可能会进展到中晚期,并出现一系列症状和表现。
本文将介绍结肠癌早中晚期的症状和表现。
早期结肠癌的症状较为隐匿,可能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也可以是其他胃肠道问题或其他身体疾病的表现,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然而,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应引起警惕,并尽早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随着结肠癌的病情进展,进入中晚期,症状和表现可能会更加明显和严重。
其中一个常见的症状是肠道功能的改变。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
然而,当结肠癌发展到中晚期时,肿瘤可能妨碍结肠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或腹泻。
便秘可能是因为肿瘤堵塞了结肠,阻碍了正常排便,而腹泻可能是因为结肠的功能受到破坏,无法充分吸收水分。
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腹部不适或疼痛。
结肠癌可能导致结肠收缩和肠腔压力增大,进而引起腹痛或不适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间歇性的,也可能是持续存在的。
有时候,疼痛可能在排便后暂时缓解,但很快又会出现。
肠道出血也是结肠癌中晚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当结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肿瘤可能会破坏结肠壁,导致出血。
出血可以通过粪便中出现明显的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黑色的粪便来表现。
出血也可能导致贫血,导致疲劳、气促和乏力等症状。
肠梗阻是结肠癌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当结肠肿瘤堵塞了结肠,阻碍了粪便的正常通过时,可以引起肠梗阻。
肠梗阻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疼痛、便秘、腹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如果出现肠梗阻的症状,需要紧急就医治疗。
结肠癌还可能出现其他非特异性症状,例如贫血、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结肠癌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肿瘤对身体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总之,结肠癌的早中晚期症状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乙状结肠癌分期标准乙状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发生在乙状结肠的内壁上。
它可能导致肠道萎缩和发炎,并最终可能会导致死亡。
乙状结肠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当及时发现并治疗时。
因此,为了确保准确的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有必要掌握乙状结肠癌分期标准。
乙状结肠癌分期用于确定癌症的发展程度。
它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预后。
它的基本分类是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乙状结肠癌。
第一期乙状结肠癌指的是小肿瘤,它发生在乙状结肠的内壁上。
癌细胞仅存在于患者的乙状结肠壁上,而尚未侵入深层组织或转移到其他器官。
第二期乙状结肠癌指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乙状结肠周围的淋巴结,但尚未转移到其他器官。
第三期乙状结肠癌指的是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其他器官,但尚未侵入其他器官。
第四期乙状结肠癌是最严重的病变类型。
癌细胞已经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到全身,转移到肝脏、肺和其他器官。
除了确定乙状结肠癌的分期外,也需要确定癌细胞的类型和活性程度,以确定病人的治疗方案。
另外,病人的临床症状也会影响最终病情判断。
乙状结肠癌治疗方案取决于诊断结果,通常会根据癌症分期和临床表现给出不同的治疗选择。
第一期或第二期乙状结肠癌可能会根据病情判断而单独接受手术治疗,而第三期和第四期乙状结肠癌则可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
乙状结肠癌的预后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也取决于治疗方案的及时性和完整度。
第一、二期乙状结肠癌有较高的治愈率,治疗后会有较长的无病生活期。
然而,第三期和第四期乙状结肠癌治愈率较低。
此外,乙状结肠癌还可能伴有老年痴呆症、肺癌、破裂性出血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
因此,必须尽快寻求医疗帮助,根据乙状结肠癌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改善病情并延长患者的寿命。
结肠癌组织学分级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分级是评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结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的组织学分级角度来介绍结肠癌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一、低分化结肠癌低分化结肠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大而深染,核分裂像增多,细胞质少而嗜酸性。
低分化结肠癌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失去了正常结肠细胞的特征,肿瘤细胞的生长能力强,浸润能力强,易发生远处转移。
患者一般预后差,生存期较短,治疗难度大,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
二、中分化结肠癌中分化结肠癌是指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特点介于低分化和高分化之间的肿瘤。
其肿瘤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核较大,核分裂像较少,细胞质较多,细胞排列比较紧密。
中分化结肠癌的恶性程度较低,生长能力和浸润能力相对较弱,预后相对较好,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三、高分化结肠癌高分化结肠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核较小,核分裂像较少,细胞质较多。
高分化结肠癌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保留了一定的正常结肠细胞特征,生长能力和浸润能力相对较弱,预后相对较好,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组织学分级对结肠癌的预后和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低分化结肠癌的患者预后较差,治疗难度大,手术切除后易复发,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中分化结肠癌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手术切除后病情稳定,一般不需要辅助治疗。
高分化结肠癌的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病情稳定,治疗效果较好,一般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组织学分级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结肠癌的分期,从而指导后续治疗。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可以将结肠癌分为不同的分期,如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不同分期的结肠癌治疗方案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因此,组织学分级在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肠癌的组织学分级是评估其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结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从回盲部至肛门齿线之间肠粘膜发生的恶性肿瘤。
结肠癌指回盲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
大肠癌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占45%乙状结肠占25%左半结肠癌中5%左右横结肠癌约占9%右半结肠癌占18%左右病因一、大肠癌的癌前病变(1) 家族性息肉病:该病系显性遗传,腺瘤发生15年以后开始恶变,一般如不治疗至30岁时约一半会发生癌变,癌变率可高达100%,息肉数>100个。
(2) 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的“腺瘤-癌”发展顺序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约占大肠癌70%。
腺瘤的体积愈大癌变率愈高,当腺瘤的直径超过2cm时其癌变可能即达30%,而直径小于0.5cm的腺瘤癌率仅为1%。
腺瘤中含有绒毛状结构者癌变机会比纯粹的管状腺瘤要高多发性腺瘤的癌变机会要比单个腺瘤为高。
(3)溃疡性结肠炎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以上并广泛累及肠段时其癌变率为10%。
当病史超过25年时其癌变率可以增加至25%。
二、大肠癌发病的影响因素日本及中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
移民至美国的亚裔人群流行病学证实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
大肠癌部位也有明显右移。
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大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变化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基因,大分子的变化。
根据大肠癌发展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其伴随的基因变化已被归纳成如图。
高危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
(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4)以下五种表现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病理与分型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浸润型: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3.溃疡型: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