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8课_伟大的转折_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40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二、教学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三、过程和方法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2、【教师活动】: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
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人教版八下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008年我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改革开放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200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30周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周年。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转折。
今天就让我们把视角定格在“转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国发展历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阅读P38页思考下列问题思考:我国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群众要求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
因此产生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动乱至此结束,但“文革”后,党和国家面临许多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问题,清除这些遗留问题,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就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人心所向。
拨乱反正首先从教育和科学战线开始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师:1978年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但它的脚步却仍然显得沉重,“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
⑵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⑶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经济腾飞的情况,能由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⑵演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⑶应用采访记录,联系自身生活,以体验的方式总结对外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转折地位。
⑵理解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教学难点: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必然性,及由此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
教学过程:一、时空连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面貌(衣、食、住、行、城市、农村面貌等)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变化,并思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师点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
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积极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三十三年前的历史性转折吧。
二、感悟历史:改革开放的春雷1.出示邓小平像,让学生说说他是谁?对他的了解。
并指出:邓小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没有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变化。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三单元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本,缺乏实际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理解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改革开放的相关案例,以便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2.呈现(10分钟)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和历史背景,展示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面。
【关键字】教案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课程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教材分析《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其主要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教材具有承上启下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第1课时“伟大的历史转折。
”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概念比较抽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出身在九十年代以后,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要么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要么是通过父辈等人的描述,要么是课本的知识。
要让学生围绕“转折”,准确地把握教材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学生准确、完整、客观地再现这段历史,清楚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情感上体会到这是一次历史的转折,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3)结合“文革”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利用图表对学知识梳理,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2)理清线索,从整体把握教材。
所谓历史线索,就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
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一种历史线索,把握历史线索的实质就是要弄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及这些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本课的历史线索可以作此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人教版八年历史教案_第8课_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一篇:人教版八年历史教案_第8课_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
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联系遵义会议等历史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归纳“左”倾错误思想的危害,树立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准备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请大家思考: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那些历史时期呢?2、问:上述那一段历史时期偏离正确方向最严重?对我国影响最大?3、文革何时怎样结束的呢?(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期盼春天的到来)(二)组织学习与探究新课一、乍暖还寒——两年徘徊1、“两个凡是”思想(投影)《两个凡是》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可是大街的墙上依然刺眼的红色大字“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提问:(1)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什么要坚持此方针?(2)“两个凡是”的主张是不是正确?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边看书边讨论,提示实质是继续文革的错误)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请同学们看书解决。
(教师略讲)(2)请一同学讲小马过河的故事,通过此故事让大家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视频)《伟大的转折》请同学们边看边结合课本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历史信息,记录下来。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写在前面:由于许多历史教师喜欢课堂,积极投身于教改中,同在人教网半亩历史群中的我和张爱华老师,都选择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作为自己讲示范课和优质课的课题。
我们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形成了以下教学稿。
这一教学稿主要特色表现在:1.在形式上,教案、学案一体化,因此称为教学稿。
2.在学习环节上增加了对教材的整体感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初建结构,心中有数。
3.把学习目标认定、学法指导和设计意图融合一起,这是最大的特色。
这样做可操作性强,学生能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同时又获得了学习方法,了解每一环节学习的意图。
对老师来讲,减少了无效问题、无效环节,保证了课堂各个环节的流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把学习目标认定、学法指导和设计意图融合一起这一理念,来自于人教网刊《半亩历史》执行主编王宗彬老师的创意,在此对王老师一直以来的指导深表感谢。
最后,希望大家对我们的教学稿多提宝贵意见,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的初中历史教研小圈子(群号:106878731)。
情境导入:教师设置情境,导入本课。
同学们请坐好,现在开始上课。
为了我们的目标:过目不忘,过耳成诵。
大家一定积极交流。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危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在课本的导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我国开始纠正错误。
1977年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
除了恢复高考,我国还陆续纠正了文革中的哪些错误呢?整体感知:利用知识树,整体感知本课知识目标。
让我们一起看知识树,整体感知这一课内容。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学习?中国为什么徘徊?怎样实现的转折?又是如何推进转变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预习导学:细读课文,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目标,发现问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原因2.时间3.结果4.意义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2.地点3.内容4.意义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请举一例2.颁布一系列法律:①颁布时间及法律名称②颁布意义展示反馈:注意倾听,踊跃发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1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第三单元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经济特区的建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史实。
知识与能力:,掌握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的情况,归纳经济特区建立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明确开放的地域,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重点:知道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知道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难点:如何理解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授课方案一、课程标准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授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认识它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认识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度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看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好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获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三、教材解析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 7 课。
本课所表达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此后此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系统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获取了重要成就,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用。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的情况及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张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拨乱反正的全面张开。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方面要纠正“文革”的错误,另一方面要为中国人民指引未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惹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改革。
此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拥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四、学情解析八年级学生独立思虑意识开始加强,掌握了必然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解析缺乏理性思虑。
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研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从直观感觉到深入认识,最后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谈论。
五、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及代表性事件,认识到历史转折对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历史的转折事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定义;2.熟悉几个代表性历史转折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1.分辨历史转折的关键特征;2.思考历史转折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5分钟)1.展示一些与历史转折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关于历史转折的讨论。
2.导入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事件才叫做历史转折?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定义,强调历史转折对社会的影响。
2.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历史转折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美国独立战争等,并介绍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PPT展示,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转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有关事件的资料,并做一份研究报告。
3.小组报告,学生们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扩展活动(20分钟)1.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转折事件展开思考和研究,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表达,如诗歌、绘画、故事等。
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选和欣赏。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总结课堂重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回答一些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针对今天所学内容,每个学生写一篇100字的心得体会。
2.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转折事件,并写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8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的知识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形成的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语言叙述、看视频材料等形式展现历史;以角色扮演、新闻报道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感情。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冷静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伟大历史人物的理性心态。
●教学重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失误的梳理,使学生把握大会前我党的错误表现以及主要的成因,从而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理解。
通过分析内容让学生体会转折的意义。
●教学难点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两个“凡是”的实质,以及它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凡是不是毛泽东思想,它是个人崇拜的表现,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认识到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联系比较、感悟升华。
教学方式:“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能力目标: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有能力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二、讲授新课:(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表演历史短剧,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
刚才的短剧告诉我们当时国家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为什么“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2、学生自学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的标志、性质、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指出通过这场讨论使我们了解到检验真理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实践。
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们从左倾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
2、学生自学:(1)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3、焦点访谈“聚焦十一届三中全会”:采用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由组织方面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联系20世纪改变中国命运的三位历史伟人。
学生讨论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组织方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高效课堂。
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结合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关于教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课,主要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会上进行了拔乱反正,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因此本单课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4、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5、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且不够持久,教学方式宜多样化,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较高的状态。
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6、教法、学法:教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是导语,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通过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引出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扭转历史,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8课伟大的转折
【教材分析】
课表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
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第1课内容,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高,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通过利用视频、图片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以史为鉴,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以此为契机使某些同学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
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
探讨问题,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课件展示歌词
/v_show/id_XMTkwNzAyNTU2.html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Music---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End----
让学生体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繁荣富强的新气象。
教师:这首歌的名字是?老人指的是?
学生:《春天的故事》,邓小平
老师:对,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介绍邓小平的事迹,让学生透过伟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努力学习,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wiki/%E9%82%93%E5%B0%8F%E5%B9%B3
教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位老人的敬仰之情走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下面我们做一个民意测验,听老师说一句话:老师所说的话全部都是正确的,凡是老师让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一定去做。
同学们说老师说的对吗?为什么?学生:不对,我们要客观的去评价一些事情,老师说的正确的我们去照做,不对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等等。
老师: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
“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
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
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是什么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讲授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华主席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承上启下提问:全国人民是如何破除“左倾”思想的束缚的?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v_show/id_XNTExODg0NzIw.html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课件展示:
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v_show/id_XMTI1OTQ5OTI=.html?f=3033926
学生自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
学生:1978年。
教师组织学生细读39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总结升华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小组合作)?
学生回答: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设时期。
3. 第三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前后联系历史史实,通过纵向联系历史知识,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的这部分内容。
观看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及图片。
/v_show/id_XMzEwOTI3OTYw.html
教师提问: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学生回答: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师提问: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
学生回答: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回顾
小组讨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据此请回答:
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每次巨变产生的伟人分别是谁?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在黑板上展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总结展示:【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分为两个层次(课件展示):
A类题(此类题为必须完成)
B类题(此类题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题)
【总结】春天花会开,在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改革的春风吹进祖国,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目,使我国逐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今日,新中国去得举世瞩目
的成绩,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蛟龙入海,神舟飞天,北斗星座,高铁联网,4G 实验运行,核电快堆。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