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钦斯通识教育思想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70.82 KB
- 文档页数:2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论文语教学论文摘要:现代教育不能是忘掉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既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也不能只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趋向回到完整理性上的科学的人性教育中来。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持续时间很长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犯罪人数急剧增加,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不断出现。
于是永恒主义者在与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经验本位课程原则观进行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个超个体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人性观。
确定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及其永恒性的意义。
永恒主义重要代表赫钦斯认为:“理想的教育不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不是一种指向直接需要的教育;他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或职业教育;他不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而是用于发展理智的教育。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学校教育成了各种职业教育的拼盘,”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熟练技术的训练替代了真、善、美培养的首要地位,造成了“文明的精神基础”的丧失及善恶标准的混乱,使人,“常常被当代的潮流卷进去随波逐流”。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对重塑传统文明、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探寻新世纪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教育观(一)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通识教育观赫钦斯的通识教育,建立在两个认识前提之上:一是,人是理性的动物;另一是,知识体现在绝对的、不变的和普遍的真理之中。
赫钦斯把“人”规定为“理性及道德的存在物”,并指出,人的理性不会因为对不同文化的不同信仰而改变或消失。
但是,赫钦斯非常推崇西方古代哲学家们的理性观,并一脉相承。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永恒的”,而古代伟人,于当代哲学家,他们早就洞察了“理性”的本质,因此,他们的理性观是同样也适用于当代社会的“精华”。
针对赫钦斯的通识教育观,所以他提出来名著计划(Great Books program)。
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赫钦斯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
他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
赫钦斯认为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是一个批判的中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永恒学科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最有价值的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
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即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应具有社会批判精神;大学应转变观念,实施本科通识教育;大学应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关键词:赫钦斯高等教育内容启示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而又独树一帜的大学理念,被誉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为了实现“永恒的”、“普遍的”、“整体的”教育,赫钦斯以他的哲学认识为基础,提出“普通教育”的思想,又称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博雅教育,它是以区别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为本质特征的。
他的普通教育思想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对现代大学的教育亦不失借鉴意义。
1 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1.1关于高等教育的功用赫钦斯认为大学应是灯塔,不应是镜子;应引导社会,不应迎合大众的浅近需求。
赫钦斯承认教育常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力量的左右,只能发挥有限的成效,但也认为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是一个批判的中心,是掌握那些寻求建立理性思考的基本原理的地方。
大学成为一个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赫钦斯反对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他坚定地认为大学应首先完成好它独特的社会功能即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
另外,赫钦斯强调大学的独立性,要求大学必须有充分的自治权。
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它寻求的是对社会的超越,以期成为引导社会的力量,而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适应。
《赫钦斯提出的教育思想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美国当代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是西方自由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赫钦斯认为,大学的教育内容、方法、目标等的制定,应该交由那些懂得大学发展规律的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如何才能改变高等教育当前的状况呢?赫钦斯认为,普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大学精神回归的重要举措摘要: 罗伯特・M.赫钦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改革家。
为了改变美国大学面临的困境,他倡导普通教育,强调对学生理智的训练,强调西方经典名著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保持西方经典名著中的思想传统。
普通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启示美国当代教育家罗伯特・M.赫钦斯是西方自由教育的倡导者之一。
在20世纪上半叶,赫钦斯批判美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过于专业化、反理智的倾向,提出大学要实施普通教育,要引进名著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理性的训练。
他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亲自实践、推行了普通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赫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赫钦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通过分析,他认为,美国高校只有真诚地去追求知识、促进知识的进步,高等教育才能充满新的希望。
首先,赫钦斯认为,如果一所大学为了追逐金钱而改变其教育的宗旨、削弱其根本的精神,那么大学就会失去平衡而导致混乱的出现。
这个现象很让人心痛,却是一直存在的事实。
很多大学为了得到钱,去迎合社会上很多不利于学生理智发展的要求。
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大学不断扩大招生力度,而且更专注于配备更好的基础设施来吸引学生。
大学精神的偏离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导致高校、高等教育角色现出混乱状态。
大学的目的该如何定位,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呼吁大学精神的回归使得培养学生理智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大学的发展需要物质、金钱的支撑,这些只可以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却不能作为大学最终的目标。
服务社会: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兼论大学三大社会职能的内在关系陈伟;葛金国;周元宽【摘要】基于职能的扩充,引发了两个多世纪以来高教界的热门讨论:是否要打破“围墙”让大学走出象牙塔.大学职能在拓展过程中,已悄悄实现“职能漂移”,服务社会成为现代大学职能的核心.“一心两翼”构成现代大学职能的新常态.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发展科学是关键,服务社会是核心.【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大学职能;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一心两翼”【作者】陈伟;葛金国;周元宽【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通常认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
因为大学职能的扩充,引发了两个多世纪以来高教界两个阵营的激烈争论:是否需要打破大学“围墙”,让大学走出象牙塔。
争论说明大学各项职能的关系需要厘清和整合。
现代大学的职能,在拓展过程中已经悄悄实现“职能漂移”,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
大学三大社会职能是“一心两翼”——现代大学职能的“新常态”——而非传统说法的“三驾马车”关系。
“职能”,通常是指事物、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
“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最适宜表述某事物由于社会分工所应发挥的社会作用。
”[1]所谓大学的职能,就是指分工赋予大学应承担的社会作用。
这种职能与社会的需要呈正相关,主要反映社会的诉求,表达为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的社会职能主要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支柱构成。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以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
”[2]由于大学职能的不断拓展,产生了贯穿两个多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界最热门话题的讨论,这就是:大学是否要打破“围墙”走出象牙塔?由此,形成了“两大阵营”观点的激烈争论。
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探析作者:张永燕来源:《新课程·教师》2011年第10期摘要: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自19世纪后期的重要传统。
今天,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它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主要在对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名著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倡经典作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关键词: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念;实践探析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自19世纪后期的重要传统,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它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本文主要针对赫钦斯等人提出的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名著课程)进行深入分析、阐述,最后提倡经典作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
一、永恒主义通识教育的理念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唯实论)。
古典实在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实在”,“实在”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同一的,它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真理是对“实在”的抽象和概括,真理有助于理解和征服“实在”,真理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永恒主义者还认为,人类的本性也是一种实在,也是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
“人的职能,作为人来说,在每个时代和每个社会都是一样的”,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是人类具有理性,因而理性是人类永恒的、不变的特征。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人的最高尚的生活就是理性生活,“人的幸福生活的秘诀全在于理性,全在于用理性来指导生活”。
但是,理性并不是生而被完美地赋予人类的,需要发展;理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会被玷污的,需要引导使之日臻完善。
引导和发展理性的手段、途径就是教育。
教育的这种性质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永恒主义者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传授真理性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理性”的培养,或“理智美德”的培养。
他指出,“理智美德本身是有益的,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也是有益的”,因此以培养人的理智美德为目的的通识教育也是最有益的。
浅谈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实行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学生理论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够治病的仁医,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人文教育的对策。
标签: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人文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崇尚生命,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健康,因此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医学院把医学理论与人文知识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
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1、传统文化缺失夸美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形成”。
如今学校家长的一贯思想考入医学院校第一要务是选对专业,其次是备战考研。
把大学当做培训机构,而非知识的摇篮。
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源,成了无根之水,教育的人文内涵成了空架子,成为了满足社会的工具,导致了人性的虚无。
而古人对医德教育向来重视,《皇帝内经》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认为医生对患者无爱心的不要教他,不是矢志不渝医学的不要传授给他。
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仁爱和高超的医术结合才是医德的最高境界。
这些圣贤之道缺失还何谈医德、医风。
2、重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归根到底就是成人教育,但纵观我国各个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设置无一例外首要任务是自然科学、传统生物医学、医疗技术的模式下的医学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资配备、学科建设方面没有把人文教育融会贯通,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
但是,教育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灵魂,严格来说就不成为合格教育了。
事实说明医学生工作后虽然技术精湛,却因为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底蕴,习惯用生物医学的眼光和思维模式去审视对待病人,对病人习惯性冷漠,麻木不仁,应对复杂情况能力欠缺,医学院校重视人文教育已经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对“人文”和“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里京
【期刊名称】《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1
【摘要】“人文”本义是以人为表达中心的天地人系统演化的现象。
在历史演变中“,人文”涵义逐步被收缩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范畴内,中华人文大系统的观念被消解,进而弱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导致词学工具书“人文”定义错误,加剧现实应用的混乱以及对“人文教育”的误解。
因此,有必要厘清“人文”概念,重塑“人文系统观念”和构建我国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科学创新和文化自信。
【总页数】9页(P120-128)
【作者】里京
【作者单位】圣桥教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再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探讨
3.论人文教育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兼论对中国梦话语体系下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4.树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再论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5.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审视——对文学艺术在财经院校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赫钦斯简介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1899年1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
1915年,赫钦斯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
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929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会”。
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1977年5月14日,赫钦斯因病去世。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永恒主义教育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勒和布坎南等。
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
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
爱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Perennialists)。
永恒主义因此而得名。
学派简史这一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
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2学科内容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