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 格式:doc
- 大小:76.01 KB
- 文档页数:7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常洲课程名地方导游基础知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占有学分:4 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2.1 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承担单位〔〕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是职业资格证考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之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导游人员、讲解员、计调人员等岗位开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符合导游服务、讲解服务、计划调度等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能够为专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等,后续课程有《旅游线路见习》、《导游见习》、《旅游行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形成规范的旅游岗位服务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全国旅游基础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形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旅游职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学设计表3学习情境设计5.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2)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总成绩=学习态度10%+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40%。
学习态度包括日常出勤、课堂表现、课后自我学习情况等。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学习(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任职条件,与全国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授课计划(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指导游从业人员在地方导游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知识、导游礼仪、旅游服务等。
本次授课计划针对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安排,旨在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能够:1.掌握一定程度的地方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知识;2.了解地方导游的工作职责和导游礼仪;3.掌握基本的旅游服务技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地方历史文化知识a. 简介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特色;b. 著名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名人故居等;c. 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特色风情。
2.旅游景点知识a. 列举当地的著名景点,并介绍其特色和历史背景;b. 讲解景点的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和参观须知等;c. 介绍景点的交通路线和周边配套设施。
3.导游礼仪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 导游仪表整齐、形象端庄,提倡礼貌待客;b. 导游言谈举止得体,不得携带不文明物品;c. 导游服务态度热情周到,不得接受或索取小费。
4.旅游服务技巧a. 掌握导游应具备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b. 学习如何组织和安排旅游行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c. 学习如何解答游客的问题和提供相关资讯。
5.突发事件处理a. 介绍常见的旅游意外事件和突发问题;b. 学习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处理游客的投诉;c. 学习如何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危机管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法,向学员传授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知识等;2.实践操作:通过教师示范和学员互动练习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3.参观实地:组织学员到实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加深对当地景点的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估1.日常考勤:每节课进行考勤,缺席多于三次者将无法获得结业证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课堂表现:学员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表现将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3.实践操作:学员参与实践操作的情况将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对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常洲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占有学分:4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2.1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导游课程代码:开设时间:第3学期学时数:80一、课程概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导游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与气候,区划、人口与经济,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等基础知识,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和后续课程《模拟导游》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及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采用“活动导向,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整个课程包括行前说明会、沿途导游讲解、景区(景点)讲解、旅游产品促销、民俗体验五个课堂教学活动,80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答疑解惑、指导活动,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导向、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开展行前说明会、沿途导游讲解、景区(景点)讲解、旅游产品促销等实践能力,能基本胜任导游员、景区(景点)讲解员、旅游产品促销员的岗位。
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气候、区划、人口、经济、交通、资源等概况;(2)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3)了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资源概况;掌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景观,熟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中国项目景观;(4)熟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5)熟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食特点、主要美食和风物特产;(二)能力目标(1)能够灵活运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与气候、交通与资源、文化艺术等知识,分析、讲解当地旅游景点;(2)能够灵活运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产美食、民俗风情的知识,分析、讲解当地相关特色,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推动民俗旅游体验活动。
课程简介课程号: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英文名称:周学时:2.0-2.0 学分:4.0预修要求:无内容简介:本课程的内容是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的,课程内容共分七大章节,以我国七大地理分区为分类标准,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的地方导游基本概况,了解各地的历史沿革、自然资源、民风民俗,景区景点等相关知识,来指导学生导游资格考试。
选用教材或参考书:《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此门课程主要是导游地理的理论性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导游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知识、素质与能力。
基本要求:通过对《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国各地区的基本概况,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实际能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比较深刻地分析,以便能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的导游人员。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1.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及案例教学。
2.每周布置作业,作业量2~3小时,主要针对导游人员对基础知识的操作和演练。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每周4学时,共14周。
主要内容:(一) 华北地区10学时1.北京市基本概况2学时2.天津市基本概况2学时3.河北省基本概况2学时4.山西省基本概况2学时5.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概况2学时(二) 东北地区6学时1.辽宁省基本概况2学时2.吉林省基本概况2学时3.黑龙江省基本概况2学时(三) 华东地区14学时1.上海市基本概况2学时2.江苏省基本概况2学时3.浙江省基本概况2学时4.福建省基本概况2学时5.江西省基本概况2学时6.山东省基本概况2学时7.安徽省基本概况2学时(四) 华中地区6学时1.河南省基本概况2学时2.河北省基本概况2学时3.湖南省基本概况2学时(五) 华南地区6学时1.广东省基本概况2学时2.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概况2学时3.海南省基本概况2学时(六) 西南地区10学时1.四川省基本概况2学时2.贵州省基本概况2学时3.云南省基本概况2学时4.重庆市基本概况2学时5.西藏自治区基本概况2学时(七) 西北地区10学时1.陕西省基本概况2学时2.甘肃省基本概况2学时3.青海省基本概况2学时4.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概况2学时5.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基本概况2学时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参考书:《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概况》,旅游出版社,2017。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及教案目录一、课程概述 (2)1.1 课程背景 (2)1.2 课程目标 (3)1.3 课程内容概览 (4)二、课程设计 (5)2.1 课程结构 (6)2.2 教学方法 (7)2.3 教学手段 (8)2.4 课程评价 (9)三、教案设计 (10)3.1 教学单元划分 (12)3.1.1 第一单元 (13)3.1.2 第二单元 (13)3.1.3 第三单元 (14)3.1.4 第四单元 (15)3.1.5 第五单元 (16)3.2 单元教案 (17)3.2.1 3.1.1 单元教案 (18)3.2.2 3.1.2 单元教案 (19)3.2.3 3.1.3 单元教案 (20)3.2.4 3.1.4 单元教案 (20)3.2.5 3.1.5 单元教案 (21)四、教学资源 (22)4.1 教材与参考书 (23)4.2 实践案例 (24)4.3 多媒体课件 (25)五、教学实施建议 (26)5.1 教学安排 (27)5.2 课堂管理 (28)5.3 互动交流 (29)5.4 案例分析 (30)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32)6.1 教学效果评估 (33)6.2 教学经验总结 (34)6.3 教学改进措施 (35)一、课程概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升其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力。
课程涵盖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大板块,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通过参观考察、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的设置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广方面,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在当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本课程还关注地方特色与全球视角的结合,既强调对本地区特点和优势的深度挖掘,又要求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和背景的游客需求,这对其未来在旅游业中的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一)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二)课程性质《导游基础知识》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支撑性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依据根据旅行社岗位职能的要求,以旅行社一线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及职业技能鉴定相关内容为依据,以旅行社一线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当考虑旅行社一线管理者近期的能力结构和技能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制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地方经济因素,以“适度、够用、拓展”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实际工作的需求性,引导学生在互动式和情景模拟式的授课方式中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和谐融洽、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旅行社工作实践中,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定位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相关内容为指导,以哈尔滨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旅行社一线岗位任务与工作流程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整合,为旅行社培养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门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公共关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专业英语》之后开设。
二、课程目标本门课程从旅行社对一线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拓展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旅行社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文化知识和素养,并将所学灵活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情感与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旅行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1.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民族民俗文化、四大宗教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与各地的风景名胜和风物特产。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常洲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占有学分:4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常洲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占有学分:4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2.1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性质:明确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掌握中国主要的旅游景观的构成、分布及其特点,了解我国世界遗产,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著名古建筑代表,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景要素与常见的构景手段、著名园林代表,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掌握供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宗教著名景观等,掌握中国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以及各类的著名代表。
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的地理和旅游资源,中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中国的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建筑,中国的民俗文化和风物特产等。
4. 教学方法:本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5. 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导游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设计及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课程教案( 2019 —2020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授课学时: 84授课班级: 19导游任课教师:课程设计(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概况的了解,夯实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其审美素养,提高导游词创作能力,为今后导游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学情分析17级学生的特点主要如下: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定位比较模糊。
有了半年的专业学习基础,学起本门课程会相对比较容易。
教材分析本门课程使用的教材由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专家主编的《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教材。
该教材中对于中国各省份的概括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特别是民俗风情和特产和美食方面。
但是对于各省主要的旅游景区、景点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深度不够;辅助教参则对省的主要景点较为深入的介绍,是上课备课有益的补充。
学科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引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是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课堂教学设计部分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四、板书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含授课各环节、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和资源准备组织教学点名准备上课导入案例:浙江省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思考回答问题导入法引发思考,引出本次的教学内容:浙江省概况讲授新课1.地理、气候与行政区划2.交通3.历史沿革4.民族与宗教5.旅游资源6.特产与美食7.民俗风情学生观摩、听课、讨论讲授法利用多媒体,通过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浙江导游基础知识。
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听课、讨论讲授法、讨论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增强对浙江物产和民俗的了解拓展延伸根据所学内容,归纳浙江省为何能够成为旅游强省?学生演练启发引导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出相关结论。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导游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属于从业知识模块,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了解导游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导游基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历史、地理和旅游景点知识以及民风民俗、风物特产知识。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着重课程的知识要求)掌握导游工作相关的历史、民俗、地理、建筑、宗教、饮食、特产等基础知识,以及中国自然、人文资源的一般知识。
2.能力目标(着重课程的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
3.素质目标(着重课程的素质要求)具备导游从业人员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
四、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置的依据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历史、地理和旅游景点知识以及民风民俗、风物特产知识。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常识。
2.了解部分客源国和地区概括知识。
3.掌握中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一般知识。
4.掌握导游工作相关的历史、民俗、地理、建筑、宗教、饮食、特产等基础知识。
5.掌握主要旅游线路和景区概况知识。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校内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模拟操作,校外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旅游业和旅游市场相关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旅游发展简史及旅游活动分类;2.旅游业;3.旅游市场;4.旅游组织和世界旅游日;重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旅游业的内涵、构成和特点难点: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加多媒体教学法第二章、中国历史常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常识教学内容:1.中国发展简史;2.中国历史小常识;重点:中国历史发展年表;中国纪年法、节气、古代制度等;难点:中国古代制度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加多媒体教学法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旅游资源1.中国自然景观;2.中国人文景观;3.旅游兴趣;重点:山、水、动植物自然景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难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加讨论法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教学目的与要求:解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住行、禁忌等风俗教学内容:1.汉族;2.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3.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4.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重点:汉族传统节日;汉族主要民俗难点:少数名族的传统节日和主要民俗教学建议:通过讨论和启发式教育第五章、中国四大宗教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发展历史和基础教义教学内容:1.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2.佛教;3.道教;4.伊斯兰教;5.基督教;重点:四大宗教基本知识及发展状况难点:宗教之间和宗教内部派别的比较、差异教学建议:以讲授和讨论的方法为主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建筑概况;2.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建筑与城防建筑;3.宫殿与坛庙;4.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5.中国古代名楼、名塔、名桥;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构件难点:中国的古城防、陵墓、楼阁和佛塔建筑教学建议:参观现实的古代建筑加多媒体教学第七章、中国古代园林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和特色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园林概述节;2.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3.中国古代园林常用构景手段;4.中国现存的著名园林;重点: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特色与分类难点:园林的组成要素;园林的构景方法;教学建议:参观园林建筑加多媒体教学第八章、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风味流派划分;2.地方风味流派简介;3.少数名族风味食品简介;4.其他风味;重点:中国菜系划分;各地方菜的特点及代表菜难点:少数民族风味食品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加多媒体第九章、中国的方物特产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的特色工艺品和特色土特产教学内容:1.工艺品;2.中国土特产;重点:中国陶瓷、丝织刺绣品;名茶、名酒、中药难点: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不常见的风物特产教学建议:主要采用讲授介绍法第十章、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港澳台的简史和著名景点教学内容:1.台湾地区;2.香港特别行政区;3.澳门特别行政区;重点:熟悉台湾省、香港、澳门的简史、著名景点难点:台湾省、香港、澳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俗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第十一章、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客源国的基本制度、民俗文化和著名景点教学内容:1.亚太地区客源国;2.欧洲地区客源国;3.北美地区客源国;重点:了解亚太地区、欧洲地区、北美地区客源国简况、著名景点难点:亚太地区、欧洲地区、北美地区客源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俗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加多媒体第十二章、对联与古诗词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景区对联由来和意义教学内容:1.对联;2.古代山水诗词;重点:古代著名的对联和诗词佳作的意义、时代背景、在文学及其在旅游文学上的特殊成就难点:对联的结构特点、书写格式教学建议:讲授介绍法(二)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实验(实训)项目1.项目类别:必做2.项目性质: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本着课堂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多媒体教室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穿插于讲课过程中:①文史常识练习及赏析;②中国旅游景观教学片赏析;③民族服饰、特色教学片欣赏;④佛教实训;⑤宫殿建筑教学片欣赏;⑥著名园林(苏州园林)教学片欣赏。
《导游基础学问》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导游墓础学问》是旅游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垮合专业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课。
在人才培育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先修课程是《休园与旅游学悦论》,同步学习《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的驾取导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各方面基础学问,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旅游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进行旅游管理和从事旅港经济问题探讨供应依据和指导。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导游工作必备的各方面基础学问,理解其中的基本就念、文化现象、景观特点、鸯取其中的历史过程、民族风情、风物特产, 使其对导游人员业务素养要求有一基本相识,以提裔学生的导游讲解水平和应变实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目标: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黑的相关要求,本课程依据学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理念,结合职业考证要求,工学结合,“教、学、做“L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重中、基层服务人才培育。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学问的教学紧紧围毙工作任务完成的须要来淀开。
软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供应丰富的实践机会,充分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生的职业实力和素养,使学生不但驾取旅游学的基本学问,更重要的是获得各种实力。
C-)学问目标1.熟识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小常识;了解中国民族的沮成分布、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基本状况;驾驭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禁忌等民风民俗;2.了解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驾驭四大宗教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宗教建筑、宗教间名景观等基本学问:3.熟识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构成、分布及其桥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驾驭古是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闻名古建筑代表;4.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野驳古园林的分类、组成要素、构景手段、闻名代表园林:理解无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的造国理念;5.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筒无,熟识中国烹饪的主耍流派以及各主要风味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品;熟识中国最具特色的名茶、名酒、文房四宝、闻名工艺品等风物特产基本常识。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导游、涉外旅游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二0一四年七月《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4030005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导游、涉外旅游授课单位:旅游系学时:48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素梅2015年11月学分:3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李中晶2015年11月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是高职导游专业和涉外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是导游、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2)课程的作用《导游基础知识》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四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本课程一是服务于职业资格证件考试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行业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导游”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课程主要针对旅游企业的导游岗位而设置的,一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二是服务于职业资格证件考试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行业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是在学生学习了《旅游礼仪》、《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之后开设的,主要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并为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模拟导游》以及《客源国概况》的学习做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铺垫,对“导游”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和明显的促进作用。
1.2课程基本理念按照“校企共建、实岗实做”的原则设计开发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通过课程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相关任务的训练,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设计导向的职教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力求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智能层次化、质量能力化。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计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导游基础》是我校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各类景点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讲解技能、较高的职业文化素养。
后续课程《导游实务》、《模拟导游》、《政策与法规》《汉语言文学知识》1.2.设计理念按照学校“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培养高素质导游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导游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现场专家一起,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与导游岗位能力衔接、与导游综合素质衔接、与导游考证内容衔接”三衔接的课程理念,共同开发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课程。
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模拟导游工作任务对《导游基础》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
2.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各类景点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讲解技能、较高的职业文化素养。
2.1知识目标1、理解旅游与旅游业相关知识2、掌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3、广西导游基础知识2.1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导游基础知识为客人提供讲解服务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
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材编写组织方式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1)教材的编写应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多设计一些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3)教材可使用流程式来组织编写,配合实际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对旅游客户接待流程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常洲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链接学制:三年制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占有学分:4学分一、课程定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
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
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2.1课程基本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
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64,总学分为4。
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开设。
2、3 课程目标A、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知识,分析、讲解旅游景点的文化特点。
(2)能够运用宗教文化知识,在宗教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能够辨别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
(3)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分析古代建筑的基本情况、辨别古建筑的等级、建筑物的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
(4)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分析旅游园林景点的构景要素与构景手段。
B、知识目标(1)熟悉华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2)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东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3)熟悉华东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东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4)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中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5)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华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6)了解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西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7)了解西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概况;了解西北地区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基本情况;掌握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C、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3)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4)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课程总标准3、1 课程标识计划学时:周课时4学时,共计64学时适用对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2课程内容此课程是根据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和旅游行业对导游人员的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
主要包括七章内容。
首先,这些内容模块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地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对一个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从业人员来说,是必备的,也是充分的。
其次,这些内容也是我们贵州省导游资格证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它既能满足对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也能和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另外,在实际导游工作中,不论是导游词的撰写,还是实际的对客导游讲解服务,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及其应用训练,都是必要而充分的。
四、实施建议4、1教材选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全国导游资格统编教材专家编写组编中国旅游出版社本教材对导游涉及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和讲解,知识面广泛,内容丰富实用,图文并茂。
设计的互动栏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2课程特点(1)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的领域十分丰富,包括各省市地理与气候、区划与人口、交通与资源、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与宗教、旅游资源、特产与美食、民俗风情。
(2)属于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考点多,记忆难度大;(3)知识的单调性、琐碎性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相违背;(4)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如历史、地理知识的重新学习兴趣不大;(5)涉及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不易消化。
4、3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堵塞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同时还导致了教师很难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调整教学计划。
这就要求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引向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以“快乐体验”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①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导游基础知识。
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幻灯片、光盘、实物图片投影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如:在“中国的民族民俗”一章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中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居住形式、饮食产品、生产生活等内容展现出来并配以解说,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并记住各少数民族的民俗,进一步开阔视野。
③课堂教学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讲授知识,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④为便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参观。
4、4考核评价要求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要严格要求,考试方式为:闭卷,记分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10%的作业,10%的课堂表现,20%的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占60%,其中10%的课堂表现分数由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三项各占1/3产生,加重平时学习权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第一课堂考核成绩占70%,第二课堂考核成绩占30%;同时期末考试除理论考试外还有实践操作考试,根据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理论和实践考试都必须达到60分才认定及格。
五、学习情境标准六、教学资源包括各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考试资源、网络资源、学校校园微型景观,等等。
具体措施是由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整合所有任课教师教学资料,形成教师教学资源库;整合所有学生学习资源,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考试方法多样化,考核评价多样化,形成丰富的考试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开辟拓展性学习网络。
1、课程教材与指导书①除此资源外,旅游组还备有相关书籍、课件等。
②坚持使用本省考证教材,这些教材符合大纲要求,实用性强,知识面广,能反映与该课程有关的考证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考证同步,适宜于教学使用,教学效果良好。
2、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借用了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为同学们提供信息、视频等,同学们的兴趣高涨。
3、教学建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同时联合各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3.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旅行社、景区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4、利用旅游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5 其它说明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职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3年制)。
编制人:常洲201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