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208.33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主动脉夹层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分期分型、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早期识别和处理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D患者救治至关重要。
概述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AD发病率约为5-10/100万。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民众对高血压认识不够。
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率高,知晓率及控制率低导致发病率明显增高。
疾病特点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3%的AD患者会发生猝死,急性期每小时增加1%死亡率;发病2天内死亡患者占37%-50%,发病1周内死亡患者占60%-80%;AD临床症状多样且复杂,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漏诊率较高,初诊的误诊率达14%-54%;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为AD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从而降低AD患者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动脉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和血肿在动脉壁中层蔓延扩大,是夹层动脉瘤的基本病理发病过程。
夹层可沿着主动脉顺行剥离到任一处。
由于假腔压迫或其剥离片有时可阻塞真腔,可造成主动脉分支阻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升主动脉夹层逆行可致主动脉瓣脱垂及冠脉起始端阻塞。
严重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阻塞产生脏器功能障碍。
分型和分期分型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在传统AD分型方法中应用广泛。
图1 左起依次为De-Bakey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图2 左起依次为Stanford分型A型、B型分期ESC指南中,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①急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②慢性主动脉夹层,病程>2周。
急慢性病程对于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危险因素季节因素:Stanford A型AD在冬季发病率高(与血压周期有关);B型春季发病率高(机制尚不清楚)。
性别因素: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率年女比例为2-5:1。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血液穿破血管内层并进入血管外层形成的病变,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主动脉内血管破裂,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进行探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的突发性胸痛、出现在背部或腹股沟的疼痛、血压不稳、心悸、呕吐、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等。
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休克、心动过速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等征象。
由于主动脉夹层的症状表现多样,临床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症状时需要及时、全面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尽快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
二、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动脉窦扩张、主动脉瓣病变、结缔组织疾病等。
一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可能增加患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比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以及缺乏运动等。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整计划,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三、主动脉夹层的护理措施1. 临床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皮肤色泽、意识状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干预。
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以及呕吐、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2. 心电监测: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心电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心脏的节律和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报医生进行处理。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病情判断与护理要点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脉夹层分离在急性发病期产生呼吸变慢、窒息变明显、血压突然升高或急性出血;心律失常、受压性侵袭血管变形或出血而发作的一种心血管病症。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与护理要点,在护理中应强调以下准则:
一、积极进行诊断
1、全面调查病人的病史,症状分析,听取病人的报告,准确诊断病因。
2、及时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肺功能检查、心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查找临床表现背后的病理机制,准确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
二、重视夹层附属病变的治疗
1、及时进行饮食控制,减轻脉夹层的炎症反应;
2、加强补气补血的治疗,细心按照计划治疗;
3、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三、加强术后的伤口护理
1、加强活动护理,全面把握伤口的病变程度;
2、严格控制伤口的清洁度,充分谅解伤口的适应症;
3、及时调整伤口滋养,必要时进行抗生素及消毒治疗。
四、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
1、认真记录病人的日常活动,科学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2、充分宣传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预防知识;
3、谨慎采用抗痉挛药物及消炎药物;
4、积极指导患者正确活动,科学有效应对状态变化。
总之,正确、及时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病情诊断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只
有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平衡病人的治疗与康复,才能尽快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急诊护理进展摘要:主动脉夹层在医学中又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作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通常是由于主动脉管壁内膜出现破口,进而导致血液进入其中形成夹层血肿。
疾病发展迅速,早期死亡率较高,而且易存在误诊情况,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评估,并且给予科学的急诊护理,以此防止患者不良情况发生。
此次研究重点围绕主动脉夹层患者风险评估展开分析,对其急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内容如下,关键词:主动脉夹层;风险评估;急诊护理主动脉夹层作为目前急诊科危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致死率较高等特点。
受到疾病病程程度不同影响,因此临床表现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给予科学的治疗,护理极易导致死亡。
风险评估作为早期预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病症诊疗,能够有效减少疾病漏诊或误诊情况。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科学的急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1主动脉夹层风险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因此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血压。
当患者出现高血压后,血压作用于血管壁会产生横向以及纵向的切力,这种情况对患者心动周期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病症加重,增加患者疾病风险[1]。
目前关于主动脉夹层风险评估的工具较多。
其中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以及简易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
早期预警评分相对应用于临床时间较早,目前随着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逐渐深入,该预警评分有效提高了非外伤急诊分诊的准确率,在具体的风险评估过程中,能够对患者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等进行评估。
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能够有效预测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但是该预测方式相对繁琐,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
简易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该种风险评估方式满足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表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进行危险因素的筛查,具有经济,便捷,高效等特点[2]。
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发表时间:2017-12-18T12:11:32.7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0期作者:杨春华[导读] 为了能够使药物的准确性得以确保,可以通过微量泵将滴速控制。
而且在输入的过程中,使用无菌操作,避免受到污染。
(重庆市新桥医院急诊科 400000)主动脉夹层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一种,为引发该症状主要是因主动脉内的血液因某种原因从主动脉内膜破裂,进入主动脉中层,根据主动脉璧环状、纵轴进行扩展。
而该疾病的急性期引发,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出现破裂情况,导致患者产生休克、临终等状态,具有极高的病死率[1]。
为此,要想将该疾病患者的生存率提高、病死率降低,给予尽早治疗,以及护理错失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现通过选取我院所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中的2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实施护理干预,作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其中最小年龄为54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63.58±2.27岁,最短病程为5个小时,最长为1个月,平均病程为12.58±4.61天。
而导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是:胸、背部、肩胛区突然性发生。
在入院后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均未伴有其他疾病。
根据DeBakey进行分析,其中有8例为Ι型,有7例为Ⅱ型,有5例为Ⅲ型。
2.入院评估2.1评估疼痛情况:疼痛是作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最明显的症状,其产生有可能与夹层累积的部位具有相关联系。
患者的胸部疼痛主要是前区,与上主动脉夹层具有关联,而肩胛区、胸部、背部的疼痛主要是因降主夹层动脉,而腰部疼痛则表现为腹部[2]。
以上所讲述的疼痛,在产生时,患者会出现撕裂、切割等疼痛感。
2.2血压评估:患者在入院时,虽然血管会呈现正常、或者较高的状态,但是,末梢灌注却呈现为少尿、颜面苍白、手脚冰冷等状况[3]。
并且,若患者还会伴发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心衰时血压下降、心包填塞等症状。
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后早期监护及处置目的总结分析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监护以及处理方法,进而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接收的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的早期监护以及临床处理资料。
结果经过有效的早期监护及处置,所有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基本趋于稳定,各项指标较为平稳,符合手术治疗前期的相关要求,患者均获得痊愈。
结论对于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做好早期监护和临床处置,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自身的各项生理指标,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质量。
标签: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入院治疗;早期监护;处置急性胸主动脉夹层属于临床突发事件,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比如创伤、外科手术等。
患者临床死亡率较高,对于确诊的患者应及时的进行抢救治疗,在正式抢救治疗前,还需要做好术前的监护和处置,避免病情的恶化[1]。
本文根据我院收治的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就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后早期监护及处置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接收的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4±3.8)岁,按照DeBakey分型方法,其中Ⅰ型23例、Ⅱ型12例、Ⅲ型5例。
其中有13例有高血压、8例患者有马凡综合征、4例患者有主动脉病变。
所有患者借助胸部CT 或者MRI诊断确诊,入院后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血压、心率等指标存在异常。
1.2 方法所有入院后患者存在血压、心率等常规生理指标的异常,具体的采取了以下处置方法:(1)对患者进行诊断,在急性胸主动脉夹层诊断方面,在患者胸痛、压迫症状等临床症状基础上通过线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进一步确诊,明确患者动脉瘤大小、影响范围以及和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也可采用超声检查或者是主动脉造影进一步掌握患者病情,从而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2];(2)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快速做好患者吸氧治疗以及镇痛、镇静处理,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后存在着突发的、剧烈的、游走性胸痛,血压升高会加重病情,对此可肌肉注射5~10 mg的吗啡或者口服50~100 mg哌替啶实施镇静镇痛[3];(3)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后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异常,此时应快速的控制血压、纠正心率,采用微量泵注入方式给予硝酸甘油、硝普钠等药物,帮助患者控制血压,使得患者收缩压处于90~100 mmHg,根据患者的心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心率过快,应采取药物控制方法使得患者心率处于60~80次/min[1];(4)重视基础病情观察,入院后的患者经过简单处理后应将患者放置于ICU中,做好患者血压、心率、疼痛、尿液量、脉搏、呼吸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对于发现的任何异常都应快速的处置,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析。
临床护理必看!主动脉夹层抢救的7大要点主动脉夹层也称为主动脉内膜分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症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胸痛中心排查的危重病之一,尤其是急性期病死率很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发生死亡。
本文主要就主动脉夹层的抢救介绍如下。
1、主动脉夹层的基本概述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壁内膜损伤后,血液通过内膜的破裂口进入到主动脉壁中膜,出现真假两个腔道,并且在两层膜之间形成血肿。
主动脉夹层病情发展迅猛、凶险程度高且发病因素特别复杂,主动脉分为内中外三层,只有中层的动脉壁承受血流压力,如果出现外层破裂,一般根本来不及抢救,患者会在几分钟内会发生死亡。
主动脉夹层典型的征象:多部位疼痛(为“撕裂样”或“刀割样”持续难以忍受的锐痛为主);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心电图却无动态演变;剧痛,血压居高不下;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心脏听诊心音钝、胸痛呈间歇性发作且伴有发热;年轻人、体胖且伴高血压病史;四肢脉搏改变、血压不对称者。
主动脉夹层的分期:依据病程时间长短可分作:<24h为超急性期、2-7天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30天为慢性期。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大多数降主动脉夹层会使用此疗法)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降压药及β受体阻滞剂)。
2、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任何累及到主动脉中层的疾病都可能导致主动脉夹层,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发生了改变,具体如:边缘性高血压,因为其容易被忽略未进行干预而慢慢发展成为真正的高血压,当血压在不正常和正常之间来回波动时,使血管受到高压刺激,从而容易损伤血管内膜。
血管钙化,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修复动脉及其它地方损伤时钙离子会慢慢沉积到某处形成钙化,在钙化的地方容易发生撕裂。
还有主动脉局部外伤或者感染、主动脉炎性疾病、妊娠、创伤、马凡氏综合征(一种罕见病,因为患者血管弹性不好、血管的中膜层缺少一种弹力纤维,更容易发生破裂)、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等都会诱发主动脉夹层。
早期药物及护理干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摘要】总结了2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药物与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经过急诊抢救及药物干预、血压干预、疼痛干预、心理干预、转运干预,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23.例患者,经本院内科icu药物治及介入治疗疗病情稳定者11例,转入上级医院治疗者7例,48小时内死亡5例。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药物干预、护理干预、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05-02【key words】aortic dissection medicines meddle nurse meddle prognosis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
本病系主动脉内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入囊样变形的中层,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液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夹层内层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1]。
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2]。
如不及时治疗,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
主动脉夹层可按发生时间进行分期。
一般认为小于14天的夹层称急性夹层,大于14天的夹层称慢性夹层。
现将我院急诊科2007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23例急性主动脉加层患者经过早期药物与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如下。
1 病历资料:2007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患者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3岁,其中以45-60岁为最易发病年龄。
均经主动脉彩色b超检查或主动脉双源ct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
其中主动脉夹层ⅰ型患者8例,ⅱ型患者2例,ⅲ型患者13例。
其中以胸痛为主诉入院者13例,胸痛伴腹痛入院者7例,以腹痛、双下肢麻木为主诉入院者2例,腹痛伴便血入院者1例。
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约占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