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和豆荚斑螟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491.00 KB
- 文档页数:4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验实训指导实验实训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外骨骼、分节、分段情况及其各体段的基木构造和附器,认识昆虫纲外部形态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门具他纲区别,为昆虫分类奠定基础。
二、材料蝗虫、虫娄姑、蝉、金龟子、蝴蝶、蛾类、蜜蜂、蜻象、螳螂、步行虫、龙虱、蜘蛛、虾、蝦蚣、马陆等的浸渍或干制标本、多媒体课件等。
三、仪器和用具体视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锻了、解剖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内容与方法1.观察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昆虫纲的区别。
2.昆虫体躯外骨骼及分节、分段情况观察以蝗虫为例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蝗虫的体躯分节、分段现彖以及各体节间的连接悄况。
3.昆虫头部主要器官观察(1)昆虫复眼和单眼观察观察复眼和单眼的位直形态,数口各是多少?(2)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观察川放人镜观察蜜蜂等昆虫的柄节、梗节和鞭节的基本构造;对比观察其他昆虫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3)昆虫口器观察咀嚼式口器:以蝗虫为例,用解剖针拨动上唇,观察其活动方向,用锻了将上厉取下;用银了将上频取下,观察上频前端具齿的切齿和后端具粗糙面的磨齿;观察下频,连接于头壳下方略呈三角形的是轴节,其下是大而呈长方形的茎节,茎节下是两个能活动的叶瓣,内侧的坚硬,末端具齿的叫内瓠叶,外侧较钝的称外频叶,基节外缘着生一个分为五节的下频须;去掉下频后,后面是一片左右可分开的下唇,两侧着生一对分为三节的下唇须;取下上唇、上频、下频、下唇后,中央留下一囊状物,即舌。
刺吸式口器:以蜻彖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川解剖针小心地把口针挑出。
紧贴在口针(喙)基部的一块三角形小骨片即上唇,在头的下方有一个分4节的管状下唇(喙),其背部有一条纵沟(槽),内包有4支针状的频针,在频针端部轻压,即可分成3条,具屮两条较扁的为上凱较関的一条为下频,由于钳合较紧,故不易分开,下频口针的愈合悖,其中有食物道和唾液道。
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类示范标本。
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豆野螟又名豇豆荚螟、豆荚野螟、蛀荚虫、大豆卷叶螟蛾等,主要为害绿豆、大豆、小豆、豇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
随着绿豆种植面积的扩大,豆野螟已经成为绿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性,大发生年份可减产50%以上。
本文详细总结了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豆野螟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0~26mm。
前翅黄褐色,从外缘向内具大、中、小透明斑各1块,有紫色闪光;后翅外缘深褐色,其余白色半透明,有3条棕色的波状纹。
停驻时两翅水平展开。
卵椭圆形、扁平、黄绿色,卵壳具网状纹,长约0.6mm。
老熟幼虫体长13~15mm,黄绿色,头和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黑褐色的毛片4个,后排有色斑2个,无刚毛。
1~8腹节背面亦各有毛片6个,前4后2;臀板浅褐色,仅具毛片3个。
蛹黄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内卷曲。
2、发生规律2.1生活习性豆野螟成虫昼伏夜出,昼夜均可羽化,但以夜间为主。
成虫具趋光性,白天常躲在荫蔽处,多在茂密的豆株叶背下,稍稍惊动迅速悄散,一般只飞出3~5m,傍晚出来活动,以19~21时最活跃,停息时前后翅平展。
卵多散产,偶尔2~3粒产于一起,主要产在花瓣、花托、嫩荚和叶柄上,也可在花梗、幼茎上,未现蕾、开花时也可产卵于叶背的叶脉附近,常造成落蕾、落花、落荚、主茎枯心及叶片呈筛网状等现象,卵期2~3d。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首先蛀入花蕾取食雌雄蕊,造成蕾、花脱落。
3龄后的幼虫能转荚为害,亦可以随落地花再转株为害,转株时间多于早、晚进行。
幼虫为害荚、叶时多在两荚碰接处或在荚与花瓣、叶片及茎杆贴靠处蛀入,蛀孔呈圆形,蛀孔内外堆积有幼虫排出的绿色粪便,被害荚在雨后常导致腐烂。
幼虫常在植株的中上部危害,在受到惊扰时会迅速吐丝下坠到地面逃离。
老熟幼虫也常用此法在荫蔽处以细土、枯枝、落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
【豆角病虫害防治】豆角如何防治豆荚斑螟?豆荚斑螟对豆角有哪些危害?豆荚斑螟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豆角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豆荚斑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豆荚斑螟对豆角的危害豆荚斑螟又叫豆荚螟、大豆荚螟,以幼虫吃食花、荚和豆粒为主,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层白色薄丝茧,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造成空荚,也可为害叶柄和花蕾。
蛀食早期造成落荚,后期种子被食,影响产量。
二、豆荚斑螟的发生规律1、豆荚斑螟在江苏、安徽每年发生4~5代,广东每年发生7~8代。
2、豆荚斑螟以老熟幼虫在大豆本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
3、豆荚斑螟在4~5代区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羽化,6~9月份为为害盛期。
4、豆荚斑螟的成虫昼伏叶背,夜晚活动,趋光性弱,飞翔力不强。
卵主要产在豆荚上。
5、豆荚斑螟的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或吐丝悬垂转荚,选荚后先在荚上吐丝作一小白丝囊,从丝囊下蛀入荚内,潜入豆粒中取食。
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三、豆角防治豆荚斑螟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英,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英,以减少虫源。
2、及时翻耕整地除草松土,杀死越冬幼虫和蛹。
3、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冬、春灌水。
4、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5、发蛾盛期和卵孵化盛期,用40%毒丝本乳油1500—2000倍液,或4.5%比杀力(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一次,可控制为害。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农作物常见病虫别名介绍农作物的一个病或虫常有几个名称(别名或俗名)。
在向农民朋友讲解病虫识别时,大部分只知道俗名。
而农药标鉴上的防治对象也常注明一个名称。
为了让大家在防治病虫害时,对症下药,现将农作物常见病虫别名(俗名)整理如下,供参考:1、粮食作物病虫1.1粮食作物害虫别名三化螟:钻心虫、蛀虫、禾蔸虫。
二化螟:蛀秆虫、蛀心虫、剥壳虫、钻心虫。
大螟:紫螟、蛀秆虫。
稻纵卷叶螟:卷叶虫、小扯苞虫、苞叶虫、白叶虫、刮青虫。
黑尾叶蝉:黑尾浮尘子、水蠓。
稻飞虱:稻虱、火蠓、蚰虫、响虫、蠓子。
稻苞虫:一字纹稻苞虫、直纹稻苞虫、结苞虫、裹叶虫、搭棚虫、稻弄蝶、苞叶虫、结虫、青虫。
稻蝗虫:蚂蚱、蚱蜢、中华稻蝗。
稻根叶甲:稻食根金花虫、食根金花虫、饭豆虫、下涝虫。
稻负泥虫:背屎虫、驼屎虫、红关头虫、稻叶甲。
稻蝽象:臭屁虫、打屁虫、乌龟虫、屁扒虫。
稻螟蛉:稻青虫、稻尺蠖、寸寸虫、造桥虫。
稻眼蝶:日月蝶、蛇目蝶、黄褐蛇目蝶、灰褐蛇目蝶。
粘虫:五色虫、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粟粘虫、粟夜盗虫。
玉米螟:钻茎虫、苞谷虫、玉米钻心虫、髓虫。
玉米象:铁嘴、蛘子、麦牛。
玉米蚜:油虫、腻虫、蚊虫。
粟灰螟:谷子钻心虫、截谷虫、蛤谷虫。
麦蜘蛛:小粘虫、齐头虫、青布袋虫。
小麦吸浆虫:小红虫、麦蛆。
赤斑黑沫蝉:雷火虫、泡沫虫。
1.2粮食作物病害别名稻瘟病:稻热病、火痨、火风、烧瘟、吊头瘟、刻颈瘟、黑节瘟、死吊颈、秋风、干颈症、鬼捏颈。
稻纹枯病:烂脚瘟、花脚秆、烂秆症、下脚枯。
稻白叶枯病:过火风、白叶瘟。
稻恶苗病:徒长病、白秆病、公秧、公稻。
稻粒黑粉病:墨黑穗病、乌米谷、黑粉谷。
稻曲病:牛屎谷、开花谷、谷开花、丰年果。
稻赤枯病:铁锈病、坐蔸、僵苗。
稻小球菌核病:镰刀瘟、稻桶瘟。
稻干尖线虫病:干尖病、白尖病。
小麦锈病:黄疸病、麻叶、麻秆症。
小麦散黑穗病:黑疸、枪杆、乌麦。
小麦秆黑粉病:黑枪、锁口疽。
小麦白粉病:上灰。
玉米大斑病:媒纹病、条斑病。
3种大豆害虫的鉴别与药剂防治戴继红【摘要】总结了3种大豆害虫(豆荚斑螟、大豆食心虫和豆荚野螟)的鉴别及药剂防治方法。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1(028)006【总页数】2页(P810-811)【关键词】豆荚斑螟;大豆食心虫;豆荚野螟;鉴别;药剂防治【作者】戴继红【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定远233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1豆荚斑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别名豇豆荚螟、大豆荚螟、豆荚螟、槐螟蛾、洋槐螟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别名豆卷叶螟,属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 (Olethreu-tidae);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别名豇豆螟,是豆科作物中的重要虫害之一。
笔者将这3种大豆害虫的识鉴别与药剂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1 形态特征鉴别为害豆类的食心虫主要包括大豆食心虫、豆荚斑螟和豆荚野螟。
它们各虫态的特征见表1。
识别这3种食心虫成虫时应注意观察体色及翅上特征;识别幼虫时应注意体色、腹足趾钩排列等特征;识别蛹时注意观察体节有无刺及排列方式。
表1 豆荚斑螟、大豆食心虫、豆荚野螟的形态特征虫害豆荚斑螟大豆食心虫豆荚野螟成虫体长10~12 mm 5~6 mm 10~16 mm翅展 20~24 mm 12~14 mm 25~28 mm体色灰褐色暗灰色灰褐色后翅灰白色,沿外缘褐色浅灰色,无斑纹暗褐色外缘线,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有若干波纹斑前翅狭长,灰褐色,覆有深褐色、黄色及白色鳞片,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1条黄褐色月牙形横带近长方形,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线与黄褐色纹相间,缘在顶角下略向内凹陷;外缘臀角上方有一银灰色椭圆斑,斑内有3个紫褐色小斑黄褐色,有紫色闪光,前缘色较淡,在中室部有1个白色透明带状斑,在室内及中室下面各有1个白色透明的小斑纹卵形状椭圆形椭圆形,稍扁平扁平椭圆形大小长径0.5~0.6 mm,短径约0.4 mm 长0.4~0.6 mm,宽约0.25 mm 长0.6 mm,宽约0.4 mm特征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卵表面密布不规则网状纹初产时淡黄绿色,后逐渐变成淡黄色,近孵化时卵的顶部出现红色的小圆点,卵壳表面有近六角形网状纹幼虫体长老熟幼虫13~18 mm 老熟幼虫8~10 mm 老熟幼虫约18 mm体色初孵幼虫菊黄色,后变绿色,5龄时背面紫红色,腹面绿色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或橘红色,有光泽,表面有1条半圆形红带黄绿色趾钩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式腹足趾钩单序环状腹足趾钩为双序缺环特征头及前胸背板淡褐色。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防治病虫草害是大豆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要及时防治大豆根腐病、豆根结线虫病、大豆食心虫、红蜘蛛及杂草等,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将大豆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一、大豆根腐病!、症状识别:此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上有白色霉层。
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
轻者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结荚少、籽粒小、产量低。
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分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发病点。
"、防治措施:实行与禾本科作物#年以上轮作,适时晚播,发病轻。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
还可用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等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或用"$(&适乐时!(%)*乳油加"%&陈普降+%)*,或小叶敌+%%'(%%倍液,或"&万佳丰水剂#%%倍液,或"&菌克毒克,(%)*-.)"拌种子!%%/0。
二、豆根结线虫病!、症状识别:大豆根结线虫危害大豆根系,破坏根组织。
被害根生长受阻、腐烂,病株地上部萎黄、矮小,严重者大豆成行、成片萎蔫枯死,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该病属侵染周期长、流行速度低的病害,宜早期防治。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适当增施粪肥。
化学防治可用克百威#$,('+$(%/0-.)"或硫磷+$(' 1$%/0-.)"等均有明显防治效果,可控制种苗期线虫第!代的初侵染,能有效地保护主根。
三、大豆豆荚螟!、症状识别:豆荚螟的危害症状与大豆食心虫相似,但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脱荚孔圆而大。
"、防治措施:选种抗虫品种,也可采用大豆与玉米间作。
豇豆豆野螟的危害和防治诀窍豆野螟又叫豇豆荚螟,主要危害豇豆,凡在4月下旬以后播种的豇豆都会受到豆野螟的危害。
湖北地区一年发生五代,从第三代开始世代重叠,给防治造成很大的困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豆野螟是怎样危害豇豆的?
豆野螟的卵产在豇豆的蕾和花篔片的内侧,幼虫蜉化后先吃掉卵壳,然后30~50秒就进入蕾和花里,幼虫先吃花粉--幼荚--花瓣--打洞--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豆野螟的一生只在一朵花、一朵蕾里完成。
所以豆野螟对花和蕾的危害是*严重的。
如何掌握防治豆野螟诀窍呢?
首先掌握豇豆现蕾和开花期,现蕾开花20%、50%、80%这三个时期为打药*时期;其次是选择对的农药;三是采取叶面喷雾,*部位是嫩芽、嫩尖、嫩蕾。
张原处方:用bt加1.8%阿维菌素、bt加25%灭幼脲、1.5%印楝素、白僵菌等叶面喷雾。
特别提醒:
一、豇豆是早上开花,不要早上喷雾,以免影响授粉,造成落花、落蕾。
二、由于豇豆几乎天天采收,在防治豆野螟时一定要注意农药的选择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夏季一般在7天左右。
1。
豆野螟
简介
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英名:bean pod borer
别名:豇豆荚螟、豇豆螟、豆卷叶螟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背淡黄褐色、腹面灰白色。
前翅黄褐色带紫色反光略在中央有一透明斑纹,其内侧又有两个透明斑纹。
后翅白色透明。
仅三分之一面积色泽同前翅。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4-18毫米左右,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
前胸硬皮板黑褐色。
中、后胸及腹部1~
7节背面有黑褐色毛片6个,排成前后两行,前行四个,后行二个,前行中间二个大于后行两个。
【蛹】长约12毫米左右。
淡褐色,翅芽明显,伸至第4腹节,触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节。
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
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
化蛹初期为黄绿色,后为褐色,翅芽伸至第4腹节后。
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斑纹。
蛹体外被白色的薄丝茧。
【卵】椭圆形,0.7X0.4毫米左右,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
【茧】分内外两层,外茧长20-3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叶等杂物,内茧长18约毫米,丝质绸密。
生活习性:
1.一年发生4-5代。
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下旬,基本是1个月1代,第1、2、3代分别在7月、8月和9月上旬出现,第4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下旬以蛹越冬。
2.为害习性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嫩荚上、单粒散产,卵期2一3天,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团雨水灌入而腐烂。
幼虫为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
蔫至调萎。
3.趋性成虫趋光性强,白天常躲在荫蔽处。
另外,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
豆荚斑螟
简介
英文名:Limabean pod borer
学名: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别名:豆荚螟、豇豆荚螟、大豆荚螟、洋槐螟蛾、槐螟蛾。
【成虫】成虫体长10一12mm,翅展20一24mm。
头部、胸部褐黄色,触角丝形。
前翅褐黄,沿翅前缘有一条白色纵带纹,前翅中室内侧有棕红金黄宽带的横线;后翅灰白色,有色泽较深的褐色纹边缘。
【幼虫】幼虫共5龄,各龄体长为0。
6—2,2—6,6—9,9—13及14一18mm。
初孵时体淡后渐变黄白到绿色。
老熟幼虫背紫红色,腹面绿色。
前胸硬皮板淡褐色。
中央有一“人”形黑纹,纹之两侧各有一
个黑斑点,近后缘中央又有两个黑斑点。
幼虫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
【蛹】蛹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
黄褐色、腹部钝圆。
具臀刺6根。
茧长椭圆形,外附土粒。
【卵】椭圆形,长约0。
5mm,卵外表密布不规矩网状纹,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
生活习性:
每年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或晒场附近的土表下结茧越冬。
第二年春天4-5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伏,有趋光性,飞行能力不强,在花蕾、嫩荚、嫩叶或叶柄上产卵。
初孵幼虫蛀食嫩荚和花蕾,3龄后蛀入荚内食豆粒,可转荚危害,l0-11月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豆荚斑螟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严重。
寄主大豆、豇豆、豌豆、菜豆、扁豆、绿豆等豆科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