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
- 格式:pdf
- 大小:465.82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陈建文,杨长清,张 莉,钟广见,王建强,吴 飘,梁 杰,张银国,蓝天宇,薛 路Distribution of Pre-Cenozoic strata and petroleum prospecting directions in China SeasCHEN Jianwen, YANG Changqing, ZHANG Li, ZHONG Guangjian, WANG Jianqiang, WU Piao, LIANG Jie, ZHANG Yinguo, LAN Tianyu, and XUE Lu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1014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特征及未来勘探方向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ently bedrock hydrocarbon reservoir in China Seas and future exploration directions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151科学计量:中国海洋地质40年发展历程与研究热点分析Forty years development of marine geolog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cientometrics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1南薇西含油气盆地地层层序及生储盖组合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the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in the Nanweixi petroliferous basin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6): 163南海南部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的两类分布模式Two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173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late Neogene to Quaternary sequence on the Central Uplif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25构造-沉积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南海北部阳江凹陷为例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strike-slip faulting and sedimentation: A case from the Yangjiang Sag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5): 139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ISSN 0256-1492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 42 卷第 1 期CN 37-1117/P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Vol.42, No.1陈建文,杨长清,张莉,等. 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42(1): 1-25.CHEN Jianwen,YANG Changqing,ZHANG Li,et al. Distribution of Pre-Cenozoic strata and petroleum prospecting directions in China Seas[J].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2022,42(1):1-25.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陈建文1,2,3,4,杨长清1,2,3,张莉5,钟广见5,王建强1,2,吴飘1,2,梁杰1,2,张银国1,2,6,蓝天宇1,2,7,薛路1,3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237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3.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南京 2130224.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590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075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 2665807.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摘要: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南海热幔柱构造与油气分布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摘要】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夹持地带,区内以NE向深海区-海盆为中心,周围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南海区具有“北断(裂)、南褶(皱)、东(俯)冲、西(碰)撞”的构造特征.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玄武岩和花岗岩广为分布,故有潜在的大火成岩省之称.其中,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多为OIB 型成因,其成岩年龄自南海中心至外围呈由新逐渐变老的趋势.深部地幔流动呈现出涡旋式上涌的特点,上地幔明显具环带状结构,中心部位为上升流,外围为下降流,表现出热幔柱和冷幔柱活动“双模式”对流.从区域S波速度扰动异常来看,在670 km 间断面,对热流体上涌确有阻挡作用.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证实本区存在巨型复蘑菇云状地幔低速体,演化过程和相邻板块活动构成相辅相成关系.由于地幔热流体上涌,促使地壳-岩石圈上隆、熔融、减薄和断陷,形成南海从边缘向中心(海盆)热流温度逐步升高的轨迹,基本控制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形有序分布的格局.【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3(028)003【总页数】11页(P401-411)【关键词】地幔热柱;复蘑菇云状低速体;层析成像;碱性玄武岩;"外油内气"环形油气有序分布;中国南海【作者】真允庆;牛树银;孙爱群【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三局,太原03000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618.130 引言南海为西太平洋成熟洋壳的边缘海盆,是东南亚地区极好的油气远景区,为继波斯湾、欧洲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
全区以产天然气为主,石油次之,油、气分布具有“外油内气”的环状分布特征[1]:沿大陆架或近陆部位以油田为主,在大陆坡(包括临近大陆架部分区域)至海盆区以气田为主。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徐长贵;高阳东;刘军;彭光荣;刘培;熊万林;宋朋霖【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24(51)1【摘要】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
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总页数】14页(P14-27)【作者】徐长贵;高阳东;刘军;彭光荣;刘培;熊万林;宋朋霖【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东部)深层储层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陆丰13-1油田古近系恩平组储层为例2.珠江口盆地东部恩平12洼古近系文昌组古地貌演化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3.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源-汇-聚”特征与惠州26-6大油气田发现启示4.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东南缘古近系恩平组上段断-拗转换期源-汇系统及勘探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纵横波速度结构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熊厚;张佳政【摘要】10.3969/j.issn.1009-5470.2012.03.008% 潮汕坳陷残留有巨厚的中生代沉积层,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多道地震反射工作,同时也有折射地震和海底地震仪研究,但尚未开展纵横波联合研究.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更多的地下结构信息,对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意义.在 OBS2006-3剖面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纵波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结果表明,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到8km,纵波速度从顶部的4.4km·s–1增加到底部的5.3km·s–1,相应的横波速度由2.6km·s–1增大到3.0km·s–1,泊松比为0.24—0.26,波速比为1.74—1.80,其成分可能包含有砂岩、泥岩和火山岩.同时根据该区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7页(P58-64)【关键词】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层;速度结构;泊松比【作者】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熊厚;张佳政【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P736在刘光鼎院士“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勘探是油气二次创业的主战场”思想的指导下[1], 海上中生界成为寻找油气的新领域。
莺歌海盆地上中新统—更新统储层物源识别: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莺歌海盆地是位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以来同时受到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迄今为止,莺歌海盆地已发现多个浅层和中深层气田,显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物源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含油气盆地中,物源的位置、性质、范围和距离等会直接影响到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和保存等条件,物源的分布特征是储层预测和评价的基础。
由于莺歌海盆地潜在源区多、岩石类型复杂,且研究方法传统、简单,使得对该盆地物源的识别还停留在以推测为主的模糊认识阶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源分析的准确性。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利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莺歌海盆地潜在物源区的锆石年龄频谱和识别标志,有效的识别了莺歌海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和更新统乐东组的物源分布特征,探讨了各源区晚中新世以来物源在空间和时间对盆地的影响,利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进行物源示踪、判断原岩类型和源区特征,最后通过现代河流沉积物来约束各物源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本文主要得到以下进展:1.建立了莺歌海盆地三大潜在源区的识别标志对各潜在源区主要入海河流现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1)海南物源区具1280<sup>1</sup>600 Ma、447 Ma、236<sup>2</sup>56 Ma、159 Ma、99Ma 等一系列年龄峰值,并零星分布有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基底等年龄信息。
现代河流主要向莺歌海盆地提供印支期和燕山期碎屑物质,<sup>1</sup>00Ma年龄峰是海南物源的重要标志。
北非特提斯域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赫鹏飞;周航辉【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8(37)8【摘要】北非特提斯域即现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广阔区域,为冈瓦纳大陆北面与欧亚大陆的南边的宽阔中生代海相沉积带.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其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油气的生、储、盖条件和圈、运、保过程无不受到新古特提斯洋的开裂、扩张、萎缩和闭合过程控制.对特提斯洋演化与北非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受特提斯洋演化控制,北非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稳定陆块、抬升剥蚀、裂谷裂陷和反转隆升四个阶段;特提斯洋演化有利于北非地区烃源岩、区域盖层和含油构造发育;综合考虑勘探历史和剩余勘探潜力,认为北非西部地区未来的勘探工作应以"上山"(山间盆地)为重点,东部地区未来的勘探工作应向着"下水"(海盆)和"深层系"(古潜山)等领域扩展.【总页数】5页(P73-77)【作者】赫鹏飞;周航辉【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哥伦比亚雅诺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J], 张雪峰;姚长华;谢英刚;王彬;齐海燕;姜凯禧2.巴西圣埃斯皮里图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J], 谢华锋;周生友;惠冠洲3.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J], 米立军;柳保军;何敏;庞雄;刘军4.俄罗斯东萨哈林-鄂霍茨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J], 田院生;谭卓;田继先;郑力;王建宁5.黎凡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J], 田琨; 殷进垠; 王大鹏; 郭金瑞; 陶崇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00405;修订日期:20000810作者简介:夏戡原(1934) ),男,研究员,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及构造地球物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0专项课题/南沙群岛及其邻区油气资源与构造演化0(926-01)资助项目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夏戡原,黄慈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摘 要:南海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分布于珠江口盆地东部神狐)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两侧的坳陷(凹陷)中,并经台湾海峡和台湾陆上与东海盆地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相连。
南海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则主要见于南沙地块的礼乐盆地、南薇盆地、北巴拉望与西巴拉望盆地,分布相当广泛。
上述地区的中生代地层除钻井证实存在下白垩统和在南沙礼乐滩西部海区拖网取样采获晚三叠)早侏罗世的海相地层外,地震剖面还显示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地层的震相特征。
南海北部的东山)浅滩凹陷中生代地层一般厚度超过4000m,潮汕坳陷厚度大于5000m,韩江凹陷3000~4500m 。
三者中生代凹陷面积约25000km 2。
南海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于2500m,4个盆地面积之和大于10万km 2。
与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陆缘断陷型不同,中生代沉积盆地属陆缘坳陷型,单个背斜构造的面积较大,断裂较少,有利于油气聚集。
根据周边陆区海相中生代地层及古动物群的大量被发现及其分布,说明南海在中生代时存在较大范围的特提斯海,并经历了早期(晚三叠)早侏罗世)与中期(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海水侵入和后期(晚白垩世)的隆起剥蚀几个阶段。
印支运动后华南与中南半岛拼接隆升,海水从拉萨地块南北侧的/南中特提斯海0与/北中特提斯海0沿中南半岛南缘及印尼向东进入南海。
因此南海特提斯是主特提斯向东的延伸,它不是残留特提斯。
但从古生物特征来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海可能和太平洋沟通。
关于南海中特提斯期含油气盆地的前景,南海北部的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比较重要,两个盆地都可划分出南北凹陷和中央隆起带,而中央隆起带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带。
南海南部的礼乐盆地、南薇盆地,是南沙群岛海区最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前者的东南斜坡断陷,后者的中部隆起有利于油气聚集。
早白垩世地层经台西南盆地与礼乐盆地的钻探证实,前者的CF C 构造是台湾八大油田之一(CF C -1井获天然气017@106m 3/d 及少量凝析油);后者在下始新统地层中钻遇天然气,试井结果,产气为0120@106m 3/d 与115~125桶凝析油。
其生油层系主要是下白垩统的黑色页岩与泥岩。
关键词:中生代特提斯;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南海中图分类号:P6181130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3022712)227)第7卷第3期2000年9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 cience Frontiers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 ences,Beijing)Vol.7No.3Sept.2000边缘海演化与中国近海能源勘查地学前缘2000,7(3) Array 1987年,黄汲清、陈炳蔚在他们所著5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6一书中指出:/,,白垩纪时南海的大部分可能为一个具薄硅铝层的特提斯海所占据。
0[1]13年来,中外学者及油气勘探部门在南海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与综合研究证实和充实了他们的观点,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相当广泛的中特提斯海(洋)。
然而对它的认识还是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残留特提斯之说,它涉及到对中生代含油远景的评价。
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近20年海区与陆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我们在南部海区10年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分析南海海相中生代沉积的震相特征,并从区域中生代动物群环境的标示阐明中生代特提斯海(洋)在南海及邻区的展布及构造特征,进而探讨中生代特提斯期南海海区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
由于海区中生代地层钻井资料较少,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解释,而一般中生代地层的震相不如新生代地层的震相清晰,因此解释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是,中生代时期是南海形成与构造演化非常重要的阶段,加之在南海北部与南部陆续发现多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在中生代海相地层中钻获油气。
因此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及中特提斯海在南海展布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方面都将是21世纪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1海区中生代地层展布及震相特点111南海北部海区根据南海东部石油公司资料[2],南海北部海区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神狐)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两侧的坳陷(凹陷)中。
西北侧主要为韩江凹陷与东山)浅滩凹陷,东南侧则为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见图1)。
在这些坳陷与凹陷中,潮汕坳陷是中生代为主的坳陷,新生界只有渐新统以上的地层,厚度较薄,仅1s左右记录,但中生界厚度却在5000m以上。
其他坳陷(凹陷)则为中、新生代叠加的沉积坳陷(凹陷),除中新统以上地层外,还有渐新统至始新)古新统,中生界厚度大于4000m。
在潮汕坳陷中,中生界与上覆新生界地层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其地震震相显示为大倾角、已变形的平行反射结构,视频率较新生界地层低,其顶界常被削蚀,有的地方被削平了(见图2,剖面位置见图1中之a),反映中生代后期,有较强烈的构造隆升变动。
上述坳陷(凹陷)中生界地层分布范围约515万km2,并经台湾海峡、台湾西部与东海盆地相连成片分布。
中生代地层在坳陷(凹陷)中呈大型坳陷沉积,与上覆新生界半地堑断陷型沉积不同。
断陷的边界断层对中生界沉积不起控制作用,表明边界断层发育在中生界沉积之后。
因而,控制中生代沉积的机制与新生代并不相同,新生代沉积明显受边界断裂控制。
新生代地层在坳陷(凹陷)中表现为早期为裂陷沉积,后期为坳陷沉积,而中生代地层则主要表现为坳陷型沉积;新生代地层基本上未发生变形作用,而中生界变形明显,表明后期受挤压作用。
上述中生代地层在台湾陆上北港地区的PK-2井(井位见图1)发现早白垩世阿普第期的菊石Philloceratid科与超微化石[3]。
岩性为高度固结的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与页岩互层,夹鲕状灰岩、火山碎屑岩、煤层及砾岩,钻穿最大厚度1539m。
而台西南盆地海区钻遇的中生代地层为北港地区相同层位的海陆交互相砂岩、泥岩、页岩沉积(见图1之CFC-1井)。
上述海区的地震资料显示,下白垩统海相地层之下,还有一套变形地层,这套地层和北港及华南地区比较,应该是晚三叠)早侏罗世地层。
台湾北港地区钻井中发现这套地层含早侏罗世的菊石Hongkongites,H ongkongensis及))228Holep hy llocer as af f 1Mediter raneum 等化石[1]。
其中菊石可以和香港地区早侏罗世的香港菊石对比,而香港菊石又可以和西藏地区同时代的菊石对比。
这些化石为中特提斯海的标图1 南海及邻区海相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盆地分布图Fig 11 The distribution of M esozoic marine strata and Cenozoic basins in th e S outh China Sea and adj acent areas 1)北部湾盆地;2)琼东南盆地;3)珠江口盆地;4)台西盆地;5)台西南盆地;6)莺歌海盆地;7)中建盆地;8)归仁盆地;9)西沙南盆地;10)湄公盆地;11)万安盆地;12)昆仑盆地;13)曾母盆地;14)文莱-沙巴盆地;15)西巴拉望盆地;16)北巴拉望盆地;17)西吕宋海槽盆地;18)仁牙因湾盆地;19)卡加延盆地;20)南薇盆地;21)永署盆地;22)郑和盆地;23)华阳南盆地;24)安渡盆地;25)礼乐盆地;26)笔架南盆地;A )韩江凹陷;B )东山-浅滩凹陷;C )潮汕坳陷;a )潮汕坳陷剖面段;b )礼乐盆地剖面段;c )南薇盆地剖面段;A1)礼乐滩A1井,Ca.)Cadlao -1井;Cat.)Catalat -1井;CF.)CFC -1井;G.)Guntao -1井;Pe.)Penascosa -1井;S.)Sampaguita -1井准化石,说明南海东北部及台湾西部地区存在中特提斯海。
关于海区中生代地层的构造走向,Bosum 等(1970)认为台湾北港地区中生代构造走向为东)西向[3]。
我们认为上述海区坳陷的构造走向(即中生代地层的原始走向)和东沙)北港隆起构造走向一致,也可能为近东)西向,它们现在成北东向展布主要是受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期间构造变动的影响所致。
中生代地层的构造成因涉及到对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带构造属性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此隆起带为一中生代火山弧。
但深地震探测揭示,此隆起带为一地壳增厚带[4]。
磁力异常显示为一高异常带,此异常带(NE向)的北西、南东两侧海区磁力异常特征完全不同。
地壳结构特征为上地壳减薄(厚仅7~9km),下地壳增厚(厚15~22km)。
下地壳的增厚可能混有古洋壳的物质。
高磁异常为宽缓的高值,反映深部可能存在超基性岩。
因此,此隆起带可能为)中生代的缝合带,早中生代的海(洋)在此关闭,其缝合期为印支期。
112 南海南部海区南海南部海区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南沙地块的礼乐、南薇、西巴拉望与北巴拉望4个盆地中。
上述4个盆地已有7口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另在礼乐盆地西部边缘海底采样采获中生代岩样(井位及采样点位置见图1)。
/七五0、/八五0期间我们在南沙海区所完成万余km 的海上地球物理实测任务,在礼乐盆地与南薇盆地多道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在新生代地层之下还存在一套变形的层状结构地)229) 2000,7(3) 地 学 前 缘 边缘海演化与中国近海能源勘查层。
图3(剖面位置见图1之b)为礼乐盆地北部的一段地震剖面,此剖面距菲律宾的Sam -paguita-1井较近。
从剖面图可见在Tg界面之下有一套倾斜的低频连续性较好的层状结图2 潮汕坳陷东部地震剖面段(据苏等,1995[2])Fig 12 T he typical seismic section of the eastern Chaoshan depression构地层,与Sam paguita-1井对比,为早白垩世地层。
此套地层厚约2500~3000m,与上覆早新生代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为一强反射界面。
图4为南薇盆地北部边缘的一段多道反射地震剖面,此剖面可见Tg界面之下有一套图3 礼乐盆地北部地震剖面段Fi g 13 T he typical seismic section of the northern Liyue basin视频率较高(剖面位置见图1c),连续性不太好的倾斜反射结构地层,此套地层厚度也约为2500~30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