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对比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全文与赏析。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余光中诗歌《乡愁》的鉴赏《乡愁》不仅有着结构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更因其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和对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期待而有着情感之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诗歌《乡愁》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乡愁【作者】余光中【朝代】现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余光中《乡愁》原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于读者眼前。
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人觉得,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真的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母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加重。
不论是生养的血缘,还是缠绵的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彼此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上的距离。
于是,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
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生死两茫茫,在这只须稍稍抬起脚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前,生与死的墙却是那样地高,那般地厚——触目可及的“近”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的“远”。
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参考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参考《乡愁》是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更好地理解这一首现代诗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的诗句以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余光中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余光中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试比较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和李煜的《虞美人》《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它浓缩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多次与亲人聚散的经历。
1971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
体现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如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虞美人是【南唐】李煜的一首词。
李煜937-978 ,901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
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 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
后为宋太宗赐药所毒毙。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笔者认为,两首作品的文眼都是深刻的愁思,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历代和当代同类作品的杰作。
但由于二者在艺术表达上不相同,彰显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本文现试做比较赏析。
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乡愁》意蕴深刻,家喻户晓,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整首诗铺写了浓浓的乡愁,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意象,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 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陆的强烈愿望。
《乡愁》课文赏析《乡愁》课文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课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课文赏析篇1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
下面是《乡愁》课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的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代表作《乡愁》鉴赏解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很常见、很普遍的主题。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原文及赏析,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乡愁》原文〔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
的比较鉴赏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解禁之前,又是半个世纪多。
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台湾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人们思归的心。
在台湾现代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台湾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
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就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就是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两首。
(一)余光中的《乡愁》
首先看看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交流,萦绕在余光中心头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这首诗其实是诗人余光中生活的见证或写实: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母亲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痛失母爱;到最后诗人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二)席慕蓉的《乡愁》
接下来再看看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
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
后定居台湾,作画写诗。
席慕容的诗中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曾影响了一代人的心灵历程。
自称是“一个专业的游民”的席慕容出生于四川,自幼随家人四处辗转,可谓处处皆他乡。
《古诗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触到的第一本读物,里面有许多寄托乡愁的诗句,如“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从那时开始,淡淡的乡愁与思念故乡的情绪便在席慕容的心里埋下了火种。
从此,她便在日记上开始等待,通过写诗来平衡内心世界,乡愁成了席慕容内心世界的一个深深的烙印与情结。
1989年8月1日解禁,席慕容8月20日就回到了她梦萦魂牵的大草原。
她深情地说:“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的故乡。
我在踏足内蒙古草原的那一刻,如同获得了新生。
”由此可见,席慕蓉的《乡愁》是她真实心情的写照。
(三)两首诗的共通之处
1、两首诗的作者同有客居台湾无法实现叶落归根夙愿的身份。
其作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2、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两首诗的区别
1、从诗的意象来看,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邮票”承载着母子之间的亲情;“船票”饱含着少年夫妻的思念之情;“坟墓”阻隔了儿子对亡母的追悼;“海峡”则是使台湾与大陆“脉脉不得语”的屏障。
诗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四个意象一个比一个显著,诗的意境也越来越开阔。
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有三个,“一首清远的笛”、“月亮”和“一棵没有年龄的树”。
笛是中国古典乐器代表,笛声哀怨悠长,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月亮”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传达思乡之情的最佳寄托;“一棵没有年龄的树”比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
这两个意象是并列的,没有层进。
2、从诗的结构来看。
余光中的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典型“建筑美”(闻一多语)。
余光中也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
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
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
在形式上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开头一节仅二句,字数相同,形式齐整,内容联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错落有致。
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西方整齐划一的行道树,席慕蓉的《乡愁》则是参差不齐的苏州园林。
3、从诗的语言风格来看。
余光中的《乡愁》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厚。
诗中的叠字“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读起来亲切可人,音韵上来讲也是一副和蔼可亲的口气。
这些完全口语化的语句作者信手拈来,让人读起来感到自然亲切,就像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
席慕蓉的《乡愁》在语言上则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这也是席慕蓉诗歌创作的一贯风格。
4、从诗歌的感情内蕴看。
余光中的《乡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变化着的。
情感从儿时的对母亲的依恋到后来追忆母亲、体味人生悲歌,感情是一步步深厚的。
而且,最后一节的思念故国则走出了个人经历的圈子,道出了台湾人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席慕蓉的《乡愁》首先用“模糊”“雾”来形容故乡的面貌,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5、从写法上来看。
余光中的《乡愁》是浪漫的写实。
这首诗其实是诗人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诗人攫取了几个生活中的事物来传达这种思念,也有一种人生的追忆之感。
席慕蓉的《乡愁》首先以虚写虚,用通感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
然后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后以“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这一精辟比喻作结,传达出一种悠哉悠哉的绵长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