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第四单元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2.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敬意。
2.学生交流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鲁迅先生的形象。
2.教师指导学生勾画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
三、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四、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使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及反思计划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 精讲细读: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和理解。
5. 汇报交流:邀请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作文。
2.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3.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中的表现。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的资料。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例子,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敬意,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2. 生词和重点句子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给出重点句子,学生跟读并解释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讨论课文的大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朗读、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抄写生词,加强记忆。
(2)阅读一篇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2. 拓展作业:(1)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向家长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与鲁迅先生的思想联系和差异。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讨论。
(2)讨论作品的主题、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句理解科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仪悼逝餐枣搞冠骂嚼悟摊奥咳嗽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餐:共16笔嚼:20笔奥:注意上部嗽:注意右边冠:多音字组词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五、作业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每个事例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如谈《水浒传》表现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笑谈“碰壁”体现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展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关心女佣阿三反映他关心穷苦大众。
这些事例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鲁迅先生形象的深入理解。
二、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理解像鲁迅先生这样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时代背景的人物形象,仍存在一定难度。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一些带有时代特色的词汇、句子理解困难,例如“碰壁”等词的含义。
此外,学生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体验相对较浅,对于文中作者对鲁迅先生那种崇敬、怀念之情较难深入体会。
不过,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故事性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讲述事例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如“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
- 能够概括课文讲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并说出每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分析重点语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含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六年级语文课堂而设计的教学教案,内容涉及了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和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能够简单概括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3.培养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尊重和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鲁迅先生1.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分析:让学生分析鲁迅反抗封建文化及社会不公正的思想。
4.总结:以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对于鲁迅先生的理解。
第二课:《药》1.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药》一文。
2.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病态的批判。
3.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病态与个人生命的关系。
4.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药》的主要内容和个人感受。
第三课:《孔乙己》1.导入:播放《孔乙己》的影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共鸣。
2.阅读:分段阅读《孔乙己》一文,理解主题和表达方式。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对于社会体制的质疑和自我人格的追求。
4.总结: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于孔乙己的认识。
第四课:《狂人日记》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狂人日记》的主题。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狂人日记》一文,理解狂人的病态思维。
3.分析:让学生分析狂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批判。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狂人的理解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第五课:《阿Q正传》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阿Q正传》。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阿Q正传》一文,理解阿Q的人格和命运。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阿Q的反抗和对于封建文化的嘲讽。
4.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尊严和社会的压迫与限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学会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
1.1 教师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3.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合作探讨,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小结与作业。
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阅读感受和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敬名人,追求真理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1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第17课。
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这篇课文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
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
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
)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24段)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
(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
)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
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后面内容。
要求是读读课文,思考课后题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四——十三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四——十三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
)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
逮捕他,暗杀他。
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
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十四——二十二段
1.这一部分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
4.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部分。
六、布置作业
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几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最后一部分
1.指名朗读最后一部分。
2.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
)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各部分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一部分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
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
(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永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