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论_温病条辨_三焦辨证理论特点及其治则
- 格式:pdf
- 大小:109.21 KB
- 文档页数:2
三焦病辨证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浅析《温病条辨》三焦证治及用药特点
王国义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1(31)3
【摘要】在《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证治体系,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
上焦温病治以辛凉宣透,甘寒生津;中焦温病治以甘寒泄热生津,通下存阴扶正;下焦温病治以育阴填精,重镇潜阳。
【总页数】2页(P229-230)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证治
【作者】王国义
【作者单位】确山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三焦病证临床辨治用药研究 [J], 郭敏;陈宝贵
2.《温病条辨》三焦温病用药规律探讨 [J], 口维敏
3.湿阻三焦,治重上焦论——《温病条辨》"气化则湿化"探讨 [J], 张雪亮;成准模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治规律浅析 [J], 张伟;鲁玉辉
5.叶氏运用三焦对温病证治和用药经验初探 [J], 李承功;禚洪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疏通三焦窍门,五克甘遂末用鸡蛋清调匀贴在大椎穴三焦分证是根据湿邪重浊,有从上而下的特性,以及三焦是水湿和气的通路的功能,又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传变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也就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现将其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述如下。
(1)上焦湿热:湿热病在上焦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病变的部位主要在肺和皮毛。
上焦证的特点是:热象多不明显,而重点在于湿,有的甚至可以先出现寒湿的症状,一般在数日后才有热象出现,而症状仍以恶寒为主。
上焦证的主要脉症是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无汗、身重痛,头蒙沉胀而痛,耳聋,神识呆滞,沉默嗜睡,少言笑,不思饮食。
舌苔白腻,脉濡无力。
治宜温散表湿,方用藿香正气散。
若热象已显的,可用宣化湿热法,方用藿朴夏苓汤。
(2) 中焦湿热:中焦湿热是由上焦转来。
它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症状主要在脾胃。
这时的热象一般比上焦明显,特别是午后身热。
身热的特点是:寒热模糊,即“身热不扬”。
由于其病位在脾胃,故脾的运化水谷和胃的受纳水谷的功能特别差。
又因为脾胃和湿的特殊关系(如脾恶湿而又主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受到影响,故全身困乏、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特别明显。
中焦湿热证的主要脉症是:身热不扬,胸脘闷胀,不饥、不食,便溏不爽,尿短而黄,面目淡黄。
神呆,肢冷。
苔灰白带黄,脉濡。
并可见咳嗽痰多、身痛、神识昏糊秘痰热内扰等症。
治以清化湿热为主,方用甘露消毒丹;若因脾湿生痰,证见咳嗽痰多的,治宜清化痰湿,可用三仁汤;若为湿热郁蒸发为身痛,治宜宣化湿热,方用薏苡竹叶散;有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发为神识昏迷者,治宜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
(3) 下焦湿热:下焦湿热证是由中焦传来,病位在于大肠和膀胱。
此时中、上焦症状已较轻,突出的反映在大小便上。
其临床表现为:若湿滞膀胱,则证见小便不利、头脑胀痛昏沉、脘腹痞闷、舌苔灰白黄腻、大便不爽、脉濡。
湿温病的三焦辨证,气化用药第6版《温病学》教材,在湿温病篇,在治则治法中强调了三焦气化理论,但在证治分型时,却没有以此为纲领,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有头无足的“悬空”感,本文就此进行补充分析。
一、对三焦与气化概念的分析(一)“三焦”产生的历史1.1“三焦”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气之所始终也”,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
《灵枢?营卫生会》中描述了三焦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内,难中详细描述了三焦的功能,它是一个集气化、升降、转输、沉降、开阂于一身的人体内隐态大通道,是最早,最系统地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表达。
1.2刘完素是首创热病贯以三焦辨证的寒凉派学术思想的始作俑者。
他首曰上焦,指疾病的初期,次曰中焦,指疾病的极期,尾曰下焦,指疾病的后期,使温病三焦辨证初露倪端。
1.3罗天益杂脏腑辨证的启示下,阐发了三焦寒热病症的辨治,提出“三焦分治”理论。
他认为三焦为“无起之别使”,具有荣灌周身,和调内外,宣上导下的作用。
提出“饮食过节,肠胃俱实,胃气不能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故成伤也”。
其理论方药尚不完备,对后世有启发。
1.4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了三焦辨证和治法,系统的阐述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理论。
他认为温病的(二)三焦的生理对于三焦的内涵,历代医家争论不一,这里仅对其生理功能进行论述。
1.1气道三焦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中藏经》对三焦主气之功能有较详尽地论述,认为三焦乃“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张锡纯言“人之一身,皆气所撑悬也,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
可见,三焦主要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气化系统。
1.2水道三焦三焦又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故称水道。
《内经》“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
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
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
叶天士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
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
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
“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
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
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
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
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使一身一.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渎”,是水沟。
(中医)三焦辨证
一、概念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外感温热病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下焦病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
1.上焦病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证可分为邪袭肺卫、热邪壅肺、邪陷心包3类。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微汗,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苔黄,脉数;甚或高热,大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2.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日晡益甚,呼吸气粗,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3.下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传入下焦,劫耗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耳聋,舌绛苔少,脉虚数;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温病条辨〉〉选讲宜章县中医医院杨晓恒主任医师《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佩珩,号鞠通,生于1 758年,殁于1836年,江苏淮阴人。
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其中以〈〈温病条辨〉〉最为著名,成为后世学习研究温病学必读之书,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温病条辨〉〉共六卷,于1798年著成。
乃吴氏目睹当时的医生缺少治疗温病的正确理论和治法,经常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混治温病,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广泛采辑自《黄帝内经》以下历代名医有关外感热病的论述,去其驳杂不确之处,汲取其精华。
并附以吴氏本人的见解和经验而著就。
本书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中,均以病名为目,重点论述了风温、温热、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及痢疾、痹证、黄疸等病证,分述各病在上、中、下三焦的表现和诊治方法。
本书的写作体裁则仿《伤寒论》,逐条叙证,文字简单扼要,以便记诵,在每条之下又自加注释,对条文中未尽之意进行阐述补充。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纲领,对于明确温病与伤寒的不同证治,揭示温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病机特点,确立诊断要点和治疗大法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温病卫气营血的辨治温病时仍然要联系脏腑辨证,并提出了“温热须究三焦”的卓越见解。
然而,叶氏对如何进行三焦辨证,尚未进行深入、系统地阐述。
吴氏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证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机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温病的发展中,脏腑的传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氏将这些规律用三焦进行归纳,从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以肺与心包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肝与肾为下焦,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别反映了温病病程变化中的纵与横的关系,因而在吴鞠通提出三焦辨治纲领后,可以认为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已臻于完善,温病学已趋于成熟。
《温病条辨》中焦之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
(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
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
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云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
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
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