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声学课程体系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8.01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海洋大学水声换能器课程大纲英文名称Underwater Acoustic Transducer【开课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编号】0711******** 【课程类别】选修【学时数】32 (理论32 实践)【学分数】 2一、课程描述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水声换能器是水声设备的主要原器件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压电水声换能器及其组成的基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水声压电换能器在水声通讯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压电材料以及磁致伸缩材料的物理性质;掌握描述换能器性能的几个重要指标;掌握几种常用换能器的结构、分析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明确换能器和基阵的方向特性及其改善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学生更好的从事水声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2、修读要求本课程是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具备一定的传感器、声学和海洋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生选修。
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如声学基础、数学物理方法、水声学原理、水声专业实验等,突出本课程的重点,保证本课程教学的流畅以及结构的完整。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不进行双语教学,但在教学中每堂课给学生补充相关的专业词汇。
(三)先修课程:水声学原理二、教学内容(一)总论1、主要内容:水声换能器的发展历史、研究意义、分类、分析设计方法和主要性能指标。
2、教学要求:掌握换能器的分析设计方法和主要性能指标,理解水声换能器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换能器的分类等。
3、重点、难点:4、其它教学环节:讨论水声换能器在军事和民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二)第一章:压电材料的物理性质1、主要内容:压电材料的介电性、弹性性质和压电性质。
2、教学要求:掌握压电材料的介电性、弹性性质和压电性质。
3、重点、难点:重点在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方程的推导。
“计算海洋声学”课程内容优化研究作者:刘巍马树青蓝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44期[摘要]“计算海洋声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水声传播数学模型为核心,教学信息量与难度较大。
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该课程学时数被大幅压缩,为此迫切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提出了“计算海洋声学”课程内容优化方案,主要包括删减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适量增加频域有限差分等数值类模型与技术,整合波数积分与简正波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等。
该方案在课程内容上有减、有增、有整合,可更加清晰地梳理该课程知识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教学;课程优化[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计算海洋声学课程优化改革研究”(yjsy2020066);2020年度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学科竞赛为牵引探索海洋信息处理教学团队建设”(yjsy2020069);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精度海洋声场模型的可扩展并行算法与千亿级网格应用”(批准号:61972406)[作者简介]刘巍(1980—),男,吉林辽源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声物理研究;马树青(1981—),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声工程研究;蓝强(1988—),男(畲族),江西赣州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信息处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44-0000-04 [收稿日期] 2021-10-11一、课程介绍“计算海洋声学”是国防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水声工程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主要讲授如何建立水声传播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及其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海洋环境、声源频域与位置等声学相关要素对海洋声场的影响规律。
目前我校“计算海洋声学”课程教材为《计算海洋声学(第二版)》[1],该书于1994年面世,并于2011年推出第二版,内容(按章节顺序)主要包括:海洋声学基础、波动方程理论、射线法、波数积分法、简正波法、抛物方程法、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法、宽带建模与噪声建模,此外还涉及声纳方程、波束形成、匹配场处理等多种水声应用技术,构成了内容丰富、架构完备的水声建模理论体系,并通过多个水声标准算例搭建了从理论模型到计算机仿真的技术链条。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代码1202J1培养方案负责人薛永武联系电话66787008电子邮件xyw989@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2013年5月18 日二级学科:_______文化产业管理_ ___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代码:__________99J1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文化产业管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在西方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展开研究已长达半个多世纪,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如文化产业的形态、结构、组织、产业链、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从管理学角度对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源开发、策划、生产、营销、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文化”这一元素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管理又具有突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属性,体现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征。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展文化产业教学和研究的高校,设有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以及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机构,建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现有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均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市政府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显著地位和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同时又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与背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展开深入研究和思考,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宣传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运营、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项目策划、文化资源开发等高层管理、策划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附件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生态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开课单位】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编号】090523211417 【课程类别】必修【学时数】48 (理论48 实践0 )【学分数】 3一、课程描述(一)教学对象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规律以及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重点掌握海洋生态学基本理论、海洋生态环境受损与生态监测评价方法、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知识。
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失1衡现象,培养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备将来从事与海洋环境、生物资源以及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修读要求海洋环境生态学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必修课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层面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依据生态学原理,着力阐述和介绍人为干扰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变化过程、规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的交叉和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学生应具备生态学的视野、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论,从而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三)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2、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与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2✧理解:目前面临主要海洋环境问题。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二)第一章海洋生物与环境1、主要内容:地球上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概念;海洋环境与主要海洋生物类群;主要海洋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重点推介Ocean World2019Fa.K发展海洋教育变革学习方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海大附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创新培养方式,构建新的培养1平台,实施联合培养。
|----1在2008年底,白刚勋在去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时,从管院士的一I—1~I个观点上受到了很大启发。
他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很~I~高,但培养潜力不大,这些学生缺乏对海洋的兴趣,缺乏一定的海洋专业基础,更缺乏海洋专业发展的志向,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也很茫然。
白刚勋认为,问题虽然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但问题的根源却在基础教育上,大一统的课程标准和选拔方式导致同质化的教育,高中教育只顾自己眼前这段教育任务,即升学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问题,更没有将个性发展与大学专业选择进行对接。
他意识到作为海大附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创新培养方式,构建新的培养平台,实施联合培养。
青岛39中海洋教育发展历程t2015[母BUS青岛39中海洋教育发展历程从那时起,白刚勋就萌发了开展海洋特色教育的念头。
2009年开始,白刚勋启动了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期准备和筹划工作,2011年,伴随着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校的海洋教育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在各方疑虑的眼神和旁观的态度中,青岛39中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已经以“海洋教育”为主线展开布局,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攻下一个个山头后开辟出青岛39中一条特色教育的“十八盘”——2011年4月,青岛39中成为原国家海洋局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点推介 Ocean World 2019教育基地” ;2011年5月组织全国首次中学生海洋科考活动;2011年9月,全国首个“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开班;2014年,全国第一个中学海洋博士工作站 成立……2018年4月《在培养海洋意识的综合活动实践中提升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9月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不到10年时间,由青岛39中开创的“海洋教育”战略进程已在 全国推广开来。
军事特色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作者:赵云周泽民高东宝张理论王文珂龚昌超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14期摘要: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克敌制胜的重要资源。
在分析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文章依据军校近年来应用型硕士培养经验,结合海洋声学自身学科特色与人才成长规律,从任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引导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专业教育与岗位任职培训融合条件下的培养流程优化、实战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探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
通过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海洋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进一步体现实战特色和岗位需求,突出个体学习兴趣,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初步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鼓励创新的浓厚学习氛围,促进本专业军事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军事训练;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55-05Abstract: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s with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defeating the enemy in joint maritime oper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raining of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academ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ilitary academy's recent years of applied master's train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coustics' own disciplines and the law of talent growth, and guided by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post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job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form of actual teaching mod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rine acou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s further reflects the actual combat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requirements, highlights individual learning interests, stimulates students'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initially creates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encourages innovation. The strong learning atmosphere promotes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military talents in this major and the demand side of the future battlefield.Keywords: military training; marine acoustics;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model一、军事院校转型背景下海洋声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军事特色海洋声学专业人才是海上联合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资源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战略威胁目前依然是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当今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且对海洋资源和空间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迫切需求既掌握各种海洋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海洋科学潜水技能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课程为具备一定生物基础的学生开设的工作技能型的专业必修、选修课。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科学潜水理论课、潜水实践课和海洋潜水生物调查实践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水肺潜水员的理论基础,以及海洋科学潜水的基本规则和技能,为学生今后开展相关的海洋科学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Nowadays,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into an export-oriented economy, and its dependence on Marine resources and spac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high-level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not only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various marine disciplines, but also possess diving skills of Marine science.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ourse for students with average level of biological found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include marine science diving theory class, diving practice class and marine diving biology investigation practice clas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 diving instructors association of scuba divers, as well as the basic rules and skills of Marine science diving,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relevant marin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ork in the future.2.设计思路:海洋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宝库和巨大空间,强大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海洋人才队伍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打造“海洋”和“能源”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作者:王焕磊高荣杰张玥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12期摘要:依托于海洋材料和能源材料的特色学科方向,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构建模块化选修課程体系、建设多层次实验体系、挖掘思政资源、彰显毕业论文专业特色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造“‘材料’+‘海洋/能源’”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创新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特色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55-02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材料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无论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五洋捉鳖”,还是“嫦娥”探测器“飞九天揽月”,都离不开高性能材料支持。
我国材料类专业在借鉴苏联模式、学习欧美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发展[1-2]。
根据2020版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材料类专业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17个专业类别。
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以及制备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
目前,随着材料科技的迅猛发展及材料类毕业生的急剧增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3-5]。
同时,在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突出专业培养特色,进而凸显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专业能力。
因此,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于学科优势,致力于打造“‘材料’+‘海洋/能源’”的特色培养体系,以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始建于2002年,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材料化学专业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培养具有工科属性、掌握一定工程技术与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全面系统地开设了具有工科属性的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