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教材分析]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的第三节。本章内容的处理思路是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探究各种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本节课分为两课时来研究,第一课时是“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明确,鸟类对环境的适应,同时概括鸟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三节,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学生虽对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熟悉,但对于空中飞行的动物有哪些特点是适于空中飞行的知识还不甚明确,也只停留在结论的使用上。对动物在空中飞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缺乏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去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①阐明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②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①学生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与表达、对比观察、理解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②学生通过阐述和概述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此活动,学生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加深爱鸟护鸟的情感。

②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相互合作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恒温动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鸟类的双重呼吸。

[研究问题]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若干;家鸽的骨骼标本;人骨骼模型;带发动机的飞机模型;关于鸟类的结构图片;正羽数根;鸡翅的长骨和猪的长骨;鸟类飞行视频;

气囊与双重呼吸的动画等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活动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发现、动手实践与感悟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以上这些课程理念在这节中课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完成。

2.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本节课安排了两项探究活动,《探究空中飞行需要的条件》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先安排前者的目的是即可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学生们已有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更有效的探究。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

点》活动中,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由学生完全独立地设计并完成探究。并把体验与实践过程、研究方法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感受成功是在失败中探索出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体验与动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进行飞行比赛的探究活动,虽然我也折出了多种形状的纸飞机,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同学们制作的纸飞机形状很多,也有很多投掷技巧。在探究鸟翼的形状为什么适合飞行时,同学们假设如果鸟翼的形状为上下都很平直,飞行会怎么样?还有同学提出:刚才用的纸飞机的形状是上下都很平直,为什么能飞?(教师引导并演示:因为它很轻,在投掷时赋予它很大的动力,并且投掷时有一定的仰角,重要的是纸飞机是向下滑行,不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在探究鸟类的双重呼吸时,提到气囊的作用是贮存空气,保证肺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协助完成呼吸作用。同学们就联想到鸟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空气中的氧气不稳定,那么鸟的气囊是如何帮助克服氧气不稳定的情况。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的学生建议如果将鸟的基因移植到人的基因上,人们就能解决人类飞行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课堂很活跃,同学们畅所欲言,相互质疑与答疑,充分

体现出同学们的智慧与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将“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本节课用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兴趣与无穷的求知欲对人一身的影响,同时,也为后面安排的探究活动有一个心理准备。在探究过程中,精心设计了探究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最后的结束中,适时与恰当的播出一只小鸟因人类的影响的悲惨命运。唤起学生们爱鸟与护鸟的爱心。既省时间,效果又好。[不足之处]

虽然对飞机的飞行原理有所研究与学习,但由于课时所限,觉得的与同学探讨的不彻底、不尽兴。部分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本节课适合选择在较大的空间内完成。寻找适合分组探究的教具比较困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考虑周到,争取能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顾芳(北京第35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