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测定实训任务单(精)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淀粉的基本性质;2. 观察土豆淀粉在碘液中的反应;3. 掌握淀粉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是淀粉提取的重要原料。
淀粉在碘液中会形成蓝色复合物,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1. 土豆;2. 碘液;3. 研钵;4. 玻璃棒;5. 烧杯;6. 滤纸;7. 量筒;8. 移液管;9. 试管;10. 洗涤瓶。
四、实验步骤1. 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块;2. 将土豆块放入研钵中,用研杵充分研磨,制成土豆浆;3. 将土豆浆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4. 用滤纸过滤土豆浆,收集滤液;5.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滤液,放入试管中;6.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液,观察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豆浆在研磨过程中,土豆块逐渐被研磨成细小的颗粒,形成土豆浆;2. 土豆浆在加入水后,形成均匀的溶液;3. 土豆浆在过滤过程中,滤液呈现白色,滤纸上有残留的土豆渣;4. 向滤液中加入碘液后,滤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六、实验结论1. 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2. 碘液可以用来检测淀粉的存在;3. 本实验成功提取了土豆淀粉,并观察到了其在碘液中的反应。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土豆在研磨过程中,注意研磨程度要适中,避免研磨过度;2. 土豆浆在过滤过程中,注意滤纸的清洁,避免污染滤液;3. 在加入碘液后,观察现象时要迅速,以免淀粉与碘液反应时间过长,影响实验结果。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土豆淀粉在碘液中的反应,成功提取了土豆淀粉,并了解了土豆淀粉的基本性质。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本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土豆淀粉的提取工艺和纯度,为土豆淀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淀粉的基本特性。
2. 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土豆淀粉的提取过程和特性。
1. 了解淀粉的化学性质和检测方法。
2. 掌握淀粉检测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学习使用碘液检测土豆中淀粉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淀粉分子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结构。
碘液与淀粉结合后,会形成一种蓝色的复合物,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土豆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实验材料1. 土豆若干2. 碘液3. 试管4. 烧杯5. 玻璃棒6. 滴管7. 蒸馏水8. 移液管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土豆洗净、去皮、切片,备用。
2. 将切片土豆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形成浆状。
3. 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4. 在试管A中加入2ml土豆浆液,在试管B中加入2ml蒸馏水作为对照组。
5. 用滴管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1-2滴碘液。
6. 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 试管A中的土豆浆液滴加碘液后,溶液呈现蓝色。
2. 试管B中的蒸馏水滴加碘液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六、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豆浆液在滴加碘液后呈现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2. 蒸馏水在滴加碘液后无明显颜色变化,说明蒸馏水中不含有淀粉。
七、实验讨论1. 土豆是一种富含淀粉的食物,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土豆中的淀粉含量。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碘液的添加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 实验中使用的蒸馏水要确保无杂质,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土豆浆液与碘液的反应,成功地检测出了土豆中的淀粉含量。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淀粉的化学性质和检测方法,掌握了使用碘液检测土豆中淀粉含量的操作步骤。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食物中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为我们的饮食健康提供参考。
实训项目名称马铃薯块茎和植株形态观察编号 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熟悉马铃薯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工作任务观察马铃薯块茎的内部结构,绘图标明马铃薯结构部分
观察马铃薯的植株形态特征,绘图标明马铃薯根、茎、叶、花等
阅读资料
实训任务实施(工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工作记录)
(一)取植株标本的地上部分,依次识别下列各项:
1.地上茎的特征茎翅形状、分枝情况、表皮有无茸毛。
2.叶的组成部分顶生小叶、侧生小叶、裂片叶、托叶的形状、表皮毛以及初生叶的特点。
3.花的组成部分花序,萼片的颜色、数目,花瓣的颜色和数目,雄蕊、雌蕊的组成。
4.果实和种子果实的大小、形状,种子的大小和形态。
(二)取植株标本的地下部分,依次识别下列各项:
1.地下主茎粗度、长度、颜色、其上着生匍匐茎的多少。
2.匍匐茎从地下主茎伸出的方向、长度、粗度、层数。
匍匐茎与根的区别,块茎的着生部位。
3.块茎形状(圆、扁圆、长圆、椭圆等),重量(一般重75g以上为大,50~75g为中,50g以下为小),颜色,芽眉、芽眼的位置及其在块茎上的分布特点,皮孔的多少,顶部及脐部的位置o
(三)取成熟的马铃薯块茎,横切,观察其内部肉色并参照挂图观察内部构造(周皮层、皮层、维管束环、外髓、内髓等)。
然后用碘液滴人切面,观察其颜色变化,各部着色深浅有何不同。
问题分析处理1.绘马铃薯地上部简图,标明各部及叶的组成。
2.绘马铃薯块茎及块茎横切面图,标明各部名称
学习心得
评价考核(态度、
工作速度与质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1. 了解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特征。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观察马铃薯淀粉粒的结构与形态。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马铃薯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食品及其他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淀粉粒是淀粉的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和种子中。
淀粉粒的结构复杂,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具有典型的卵圆形或椭圆形。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盐酸、碘酒、蒸馏水、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镊子、刀片、滴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盐酸、碘酒、蒸馏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取马铃薯块茎一小块,用刀片切去表面氧化层。
2. 用镊子或刀片在马铃薯块茎切口上刮取少量白色汁液。
3. 将刮取的白色汁液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5. 将显微镜转换到高倍镜,进一步观察淀粉粒的细节。
6. 使用盐酸和碘酒对淀粉粒进行染色,观察其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在低倍镜下观察,马铃薯淀粉粒呈现出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2. 在高倍镜下观察,淀粉粒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轮纹,轮纹之间的距离和数量有所不同。
3. 使用盐酸和碘酒染色后,淀粉粒呈现蓝色,颜色较深。
1. 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和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卵圆形或椭圆形的淀粉粒在显微镜下观察较为清晰。
2. 淀粉粒的轮纹结构可能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致。
3. 使用盐酸和碘酒染色后,淀粉粒呈现蓝色,说明淀粉与碘酒发生了显色反应。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观察到了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特征,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实验结果,了解了马铃薯淀粉粒的结构与形态,为后续的淀粉研究提供了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清洁,避免污染样本。
2. 观察淀粉粒时,应先使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
3.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淀粉粒大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需多次实验以获得准确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方法及原理。
2. 掌握淀粉的鉴定方法。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淀粉是马铃薯块茎中的一种主要成分,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与碘液反应,会形成蓝色复合物,因此可用碘液鉴定淀粉的存在。
本实验通过提取马铃薯淀粉,观察其与碘液反应的现象,以验证淀粉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碘液、蒸馏水、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滴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马铃薯淀粉提取(1)取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2)将马铃薯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马铃薯细胞破裂,淀粉释放到水中。
(3)将烧杯中的混合液煮沸,使淀粉充分溶解。
(4)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2. 淀粉鉴定(1)取一片载玻片,滴一滴滤液于其上。
(2)用另一片盖玻片覆盖滤液。
(3)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淀粉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4)用滴管滴加几滴碘液于盖玻片上,观察淀粉颗粒与碘液反应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淀粉提取实验过程中,马铃薯块在煮沸过程中会不断膨胀,滤液颜色逐渐变深,表明淀粉已充分溶解。
2. 淀粉鉴定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淀粉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滴加碘液后,淀粉颗粒与碘液反应,形成蓝色复合物,证实了马铃薯淀粉的存在。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提取马铃薯淀粉,观察其与碘液反应的现象,成功验证了马铃薯中淀粉的存在。
2.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煮沸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淀粉分解;过滤时应避免滤纸破损,确保滤液清澈。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明显,适合作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方法和淀粉的鉴定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对淀粉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tarch content in potato系(院)名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班级:07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学生姓名:马天顺马帅指导教师姓名:田萍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0年6月录…………………………………………………………………… 英文摘要、关键词…………………………………………………………………… 引言………………………………………………………………………………………第1章 ×××××××××××××…………………………………………1.1 ×××××××××××××………………………………………………1.1.1 ××××××××××××× ……………………………………………1.1.2 ××××××××××××× ……………………………………………1.2 ××××××××××××× ………………………………………………1.3 ××××××××××××× ………………………………………………第2章 ××××××××××××××× …………………………………2.1 ×××××××××××××………………………………………………2.1.1×××××××××××××………………………………………………2.1.2×××××××××××××………………………………………………2.2 ××××××××××××× ………………………………………………2.3 ××××××××××××× ………………………………………………第3章××××××××××××………………………………………………3.1 ××××××××××××× ……………………………………………… 3.2 ××××××××××××× ………………………………………………第4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Key words:×××;×××;×××;×××引言马铃薯为茄科块茎作物,总产量和栽培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基本特性;2. 掌握马铃薯块茎淀粉的提取方法;3. 熟悉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块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是马铃薯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
淀粉的提取原理是利用淀粉在热水中溶解的特性,通过加热使淀粉溶解,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淀粉溶液,最后通过干燥得到纯净的淀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块茎、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硫酸铜、氯化钠、硫酸锌、硝酸银、硝酸钾、硫酸铵、碳酸钠等;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离心机、显微镜、烘箱、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滤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淀粉提取(1)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去皮,切成小块;(2)将马铃薯块茎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5分钟;(3)取出烧杯,冷却至室温;(4)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5)将滤液转移至离心管中,离心分离,弃去沉淀;(6)将离心后的滤液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静置过夜;(7)取出烧杯,将溶液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8)将滤液转移至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纯净的淀粉。
2. 淀粉含量测定(1)取少量淀粉样品,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2)将溶液转移至离心管中,离心分离,弃去沉淀;(3)取少量离心后的滤液,加入适量的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根据溶液颜色变化,与标准溶液进行比对,计算出淀粉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提取结果:经过实验,成功提取出纯净的淀粉,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
2. 淀粉含量测定结果:通过实验,测得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为15%。
六、实验结论1.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是马铃薯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2. 通过加热、离心、干燥等方法,可以成功提取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3. 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马铃薯等含淀粉食品的品质评价。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化学品中毒等;2. 实验操作要规范,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过程中注意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测定——旋光法童丹【摘要】用旋光法测定作物中淀粉含量时,用稀盐酸水解淀粉溶液可使淀粉变为具有旋光性的糖类物质。
实验证明水解时间是影响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最佳水解时间。
结果表明,当水解时间为15 min时,旋光度值最大,如果水解时间继续增加,旋光度值反而减小。
由此可得出结论:旋光法测定马铃薯淀粉含量的最佳水解时间为15 min。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4(032)011【总页数】2【关键词】旋光法;淀粉含量;水解时间;马铃薯测定作物中淀粉含量的方法较多,如酶水解法、酸水解法、还原糖法、碘量法、比色法、折光法、相对密度法、旋光法等。
其中旋光法使用的仪器简单,试剂种类少,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
本文研究了用旋光法测定马铃薯淀粉含量时水解时间的差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最佳水解时间为15 min,此时淀粉完全水解成葡萄糖。
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与仪器WXG-4圆盘旋光仪,电子分析天平(精确度为0.000 1 g),0.309 mol/L盐酸,0.250 mol/L亚铁氰化钾,0.100 mol/L醋酸锌溶液,40%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
实验材料为新大坪、陇薯3号、陇薯5号品种的马铃薯。
2013年4月28日种于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铃薯试验田,10月10日收获。
收获后每个品种随机取10个块茎,测定淀粉含量。
1.2 实验原理(1)一部分样品用稀盐酸水解,在澄清和过滤后用旋光法测定淀粉含量。
(2)另一部分样品用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溶液萃取出可溶性糖和相对分子量低的多糖。
然后按(1)给出的步骤进行过滤。
1.3 实验步骤1.3.1 样品的制备将马铃薯样品在60℃~65℃下烘干,粉碎,过60目筛,备用。
1.3.2 样品总旋光度的测定(1)称取(2.50±0.05)g制备好的实验样品,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入25 ml 0.309 mol/L盐酸,搅拌至较好的分散状态,再加入25 ml 0.309 mol/L盐酸。
一、实验名称:马铃薯块茎生长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规律;2. 掌握马铃薯种植的基本方法;3. 观察并分析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若干;2. 种植土;3. 花盆;4. 测量工具(尺子、量杯等);5. 记录本;6. 水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准备好种植土。
2. 选种: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作为实验材料。
3. 切块:将马铃薯块茎切成若干小块,每块保留一个芽眼。
4. 种植:将切好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花盆中,深度约为3-5厘米,芽眼朝上。
5. 浇水:种植后,用喷壶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6. 观察与记录: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过程。
7.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马铃薯的生长规律。
五、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1)种植后第1天,马铃薯块茎开始发芽;(2)种植后第3天,芽眼周围的土壤出现绿色叶片;(3)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逐渐增多,颜色由浅绿变为深绿;(4)种植后第14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部分叶片开始凋落;(5)种植后第21天,马铃薯植株开始开花;(6)种植后第28天,马铃薯植株开花结束,进入结果期。
2. 数据记录:(1)第1天:发芽率100%;(2)第3天:叶片数量5片;(3)第7天:叶片数量10片;(4)第14天:叶片数量15片;(5)第21天:开花率100%;(6)第28天:结果率100%。
3. 数据分析:(1)马铃薯在种植后第1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为100%,说明实验材料质量良好;(2)马铃薯在种植后第3天开始长出绿色叶片,生长速度较快;(3)马铃薯在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马铃薯生长旺盛;(4)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1天开始开花,开花率100%,说明实验条件适宜;(5)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8天进入结果期,结果率100%,说明实验成功。
六、实验结论:1. 马铃薯的生长规律为:发芽、长叶、开花、结果;2. 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3. 在适宜的条件下,马铃薯可以成功种植并收获。
(三)薯块淀粉含量测定:高氯酸水解-蒽铜比色法:(1)实验原理:用乙醇溶液去除饲料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再用高氯酸溶液溶解残留物中的淀粉,使淀粉与其他成分分离,在浓硫酸的作用下,蒽酮与淀粉反应生成蓝绿色的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640 nm 下的吸光度.试剂配制:80%乙醇溶液;52%高氯酸溶液;蒽酮试剂(将0.4 g 蒽酮溶于100 mL88%硫酸溶液中,现用现配);淀粉标准液(将200 mg 淀粉倒入100mL 烧杯中,加入5 mL 蒸馏水,加入65 mL52%高氯酸溶液,搅拌全部溶解,转入100 mL 溶量瓶中,加水定容,浓度2 mg/mL;取上述标准淀粉溶液10.00 mL 于250 mL 溶量瓶中,加水定容,此淀粉溶液的浓度为80 ug/mL. )(2)标准曲线:在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0µL、250µL、500µL、1000µL、1500µL、2000µL 淀粉标准液,每一个浓度3个重复,加水调整各试管溶液均为2.00 mL,在冰水中冷却2 min 加入6.00 mL蒽酮-硫酸溶液,摇匀,在冰水中冷却2 min,将试管放入沸水中5 min,各试管显色呈蓝绿色,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
用2.00 mL 蒸馏水按照上述操作作为空白参比,于640nm 波长下比色,测定各试管溶液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横坐标,淀粉浓度作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吸光度和淀粉浓度之间的回归方程。
(3)操作步骤:称取2.5 g饲料样品于50 mL离心管中,其中包括2个重复,加入80%乙醇溶液2滴使样品湿润,再加入5 mL水摇匀,加入25 mL热的80%乙醇溶液, 摇匀后放置5 min,以2 500r/min速度离心5 min,倾出上清液,再用30 mL 80%乙醇溶液提取1 次。
于上述残留物中加入5 mL 水和30 mL 52%高氯酸溶液,搅拌10 min,以2 500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转入100 mL 溶量瓶中,残留物再用35 mL 52%高氯酸溶液提取,合并提取液,以水定容。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淀粉的提取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方法。
3. 分析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方法可以将淀粉从马铃薯中提取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蒸馏水、碘液、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氯化钠、硫酸铵等。
2. 实验仪器:打浆机、离心机、烘箱、电子天平、显微镜、电热板、烧杯、漏斗、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马铃薯预处理:将新鲜马铃薯去皮、去芽,切成小块,放入打浆机中打浆。
2. 粉碎:将打浆后的马铃薯浆液通过滤网过滤,得到马铃薯淀粉浆液。
3. 离心分离:将马铃薯淀粉浆液放入离心机中,以4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得到沉淀物(马铃薯淀粉)和上清液。
4.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去除杂质,再用无水乙醇洗涤,得到纯净的马铃薯淀粉。
5. 干燥:将纯净的马铃薯淀粉放入烘箱中,以50℃的温度干燥至恒重。
6. 检测:用显微镜观察马铃薯淀粉的形态,并用碘液检测其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淀粉的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马铃薯淀粉呈大椭圆形球形颗粒,大小在5到100μm之间。
2. 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1)碘液检测:将马铃薯淀粉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证明马铃薯淀粉中含有直链淀粉。
(2)粘度测定:将马铃薯淀粉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用粘度计测定其粘度,结果为800 mPa·s。
(3)膨胀力测定:将马铃薯淀粉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用膨胀力测定仪测定其膨胀力,结果为3.5 mL/g。
(4)吸水性测定:将马铃薯淀粉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用吸水率测定仪测定其吸水性,结果为1.2 g/g。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马铃薯预处理和粉碎对淀粉提取率有较大影响。
预处理不当或粉碎不充分会导致淀粉提取率降低。
2. 实验过程中,洗涤和干燥是保证淀粉纯度的重要环节。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测定(酸水解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淀粉的提取步骤。
2、掌握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测定的原理和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方法。
3、熟悉722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用途、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4、巩固容量瓶、移液管等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1、淀粉提取,也称为浆渣分离或分离,是淀粉加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淀粉提取率和淀粉质量。
粉碎后的物料是细小的纤维,体积大于淀粉颗粒,膨胀系数也大于淀粉颗粒,比重又轻于淀粉颗粒, 将粉碎后的物料,以水为介质,使淀粉和纤维分离开来。
2、淀粉是食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种子中重要的贮藏性多糖。
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等组织中,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供给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
淀粉跟稀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完全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糖。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
还原糖在NaOH 和丙三醇存在条件下会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桔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NO 2OH HOOCNO 2+还原糖NH 2OH HOOCNO 2黄色桔红色该物质在540 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桔红色物质的吸收值成正比关系,利用比色法可测定样品中的含糖量。
由于淀粉完全水解成还原糖的量是成正比的,所以,也与桔红色物质的深浅成正比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试剂1、仪器3、试剂四、实验内容1、溶液的配制(1)、6 mol/L NaOH 溶液:准确称取12 g NaOH固体,溶于15 mL蒸馏水中,并倒入5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分几次清洗烧杯并将清洗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2)、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准确称取0.63 g DNS,2.1 gNaOH固体充分溶解于50 mL蒸馏水,再加入18.2 g酒石酸钾钠,0.5 g苯酚,0.5 g偏重亚硫酸钠,搅拌溶解,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 mL,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提取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土豆红薯淀粉的提取过程;3. 比较土豆红薯淀粉的性状和用途。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块茎等食物中。
淀粉提取的原理是利用淀粉与水、酸、碱等物质的相互作用,使淀粉从植物原料中分离出来。
本实验采用热水提取法,将土豆红薯中的淀粉提取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豆、红薯、蒸馏水、碘液、氢氧化钠、盐酸、烧杯、漏斗、玻璃棒、电子天平、研钵、滤纸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研钵、漏斗、烧杯、玻璃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土豆淀粉提取(1)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将烧杯放入电热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80℃左右,保持30分钟。
(4)取出烧杯,用滤纸过滤,得到淀粉滤液。
(5)将淀粉滤液放入烧杯中,用盐酸调节pH值至4.5~5.5。
(6)将烧杯放入电热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左右,保持30分钟。
(7)取出烧杯,用滤纸过滤,得到土豆淀粉。
2. 红薯淀粉提取(1)将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将烧杯放入电热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80℃左右,保持30分钟。
(4)取出烧杯,用滤纸过滤,得到淀粉滤液。
(5)将淀粉滤液放入烧杯中,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4.5~5.5。
(6)将烧杯放入电热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左右,保持30分钟。
(7)取出烧杯,用滤纸过滤,得到红薯淀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豆淀粉(1)性状:土豆淀粉为白色粉末,无味,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2)用途:土豆淀粉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医药用品、纺织工业等。
2. 红薯淀粉(1)性状:红薯淀粉为淡黄色粉末,无味,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2)用途:红薯淀粉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医药用品、纺织工业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土豆红薯淀粉的提取方法,了解了淀粉的性状和用途。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基本性质。
2. 掌握淀粉的鉴定方法。
3. 观察马铃薯中淀粉的存在情况。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淀粉在遇到碘液时会呈现蓝色,这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了复合物。
通过观察马铃薯切片与碘液的反应,可以判断马铃薯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碘酒、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剪刀、镊子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酒精灯、火柴、蒸馏水、显微镜支架、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马铃薯洗净,去皮,用剪刀切成薄片。
2. 在载玻片中央滴入1-2滴蒸馏水。
3. 用镊子夹取马铃薯薄片,轻轻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
4. 在马铃薯薄片上滴加几滴碘酒。
5. 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6.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7.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马铃薯薄片中有许多蓝黑色的颗粒,表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分析:淀粉在遇到碘液时会呈现蓝色,这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形成了复合物。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薄片中有蓝黑色颗粒,说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马铃薯中含有淀粉的现象,验证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是一种富含淀粉的植物,可以作为淀粉的来源。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操作规范,避免污染。
2.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显微镜的清洁,避免影响观察效果。
3. 实验过程中应掌握好滴加碘酒的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4.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马铃薯切片的薄厚均匀,以便观察。
八、实验拓展1. 探究其他植物中淀粉的含量。
2. 研究淀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 探索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淀粉的基本性质和鉴定方法,掌握了观察马铃薯中淀粉的存在情况。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细致的观察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组织中淀粉的提取步骤。
2. 掌握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测定的原理和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方法。
3. 熟悉722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淀粉在酸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
利用葡萄糖在特定波长下有最大吸收的特性,可以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蒸馏水、盐酸、葡萄糖标准溶液、722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移液管、烧杯、玻璃棒等。
2. 仪器:电子天平、酸度计、蒸馏装置、烘箱、恒温水浴锅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称取一定量的马铃薯块,用蒸馏水冲洗,去除多余杂质。
2. 淀粉提取:将洗净的马铃薯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马铃薯块充分溶解。
将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3. 酸水解: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pH值至2.0左右。
将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水解一定时间。
4. 碘液滴定:将水解后的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加入适量的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5.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一系列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6. 样品测定:将水解后的马铃薯溶液按照葡萄糖标准曲线测定方法,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找对应的葡萄糖浓度。
7. 计算淀粉含量:根据样品中葡萄糖浓度,计算出样品中淀粉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将水解后的马铃薯溶液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找对应的葡萄糖浓度。
3. 计算淀粉含量:根据样品中葡萄糖浓度,计算出样品中淀粉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样品中的淀粉含量为X%。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马铃薯块的处理对淀粉提取效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