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下科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34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8.适应生存的本领1.教学内容学生探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源、食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后,本课重点研究当动物生存条件发生改变后,它们有哪些适应生存的本领。
本课学习指向“生物行为对环境的适应”这一大概念,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证据、作出推理、发现规律的科学素养。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对三类动物——鸟类、鱼类、哺乳类迁徙和洄游行为的了解和分析,探究动物行为的变化是由季节变化或繁殖引起的适应现象。
活动二,具体分析东非大草原上不同区域的气候数据,进一步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
活动三,指导学生发现当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食物、水源、气温等变化时,更多的动物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
活动四,以藏羚羊迁徙之谜为案例,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动物行为变化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2.教学目标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食物、水源、气温等变化时的行为。
理解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能够分析相关事实资料,寻找证据,解释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意识到生物生存本领的神奇,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学习兴趣。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食物、水源、气温等变化时的行为。
难点:通过分析事实资料,理解动物生存适应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目标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态系统,知道生物连同它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反之,就叫做生态不平衡。
但是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是永远不会变化的,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又该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8.适应生存的本领二、学习新课活动一: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出示课本22页上面的一句话。
最新苏教版科学
六年级下册《做个生态瓶》精美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实地观察、讨论交流,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2.能在制作生态瓶中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讨生态瓶中各生物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2.能细心观察生态瓶中的现象,发现生态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1.在观察、实验中,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生物非常重要。
2.科学实验、尊重事实,能在探究中积极提问,并能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在观察实验、分析梳理中,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能结合本课所学,身体力行,从点滴小事出发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
理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建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制作生态瓶,学会分析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学习单、小虾若干只、田螺、塑料瓶若干个、水草若干、鱼缸底砂若干、渔捞若干、自然水域的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塑料盒若干、长着
草的土、蜗牛。
学生材料:收集生态平衡破坏的例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7.做个生态瓶
生物+周围环境=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物数量变化不大
↓保护
保护生物、保护环境。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自然资源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1.教学内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科学描述自然资源的构成、类别和用途,初步认识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持续提高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及辨识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分析用到的自然资源”,先以牛仔裤为例,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运输等方面展开分析,辨别用到的自然资源,再用类似的方法分析身边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第二部分为“认识自然资源的构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再根据资源的物质种类给自然资源归类。
第三部分为“重点认识两种复合型自然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呈现了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解释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的理由。
2.教学目标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能说明自然资源的用途,学会给常见自然资源归类。
能说出热带雨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并综合所学知识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有条理地分析和描述生产某个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难点:学会给自然资源归类,并解释海洋资源的应用前景。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PPT。
学生分组材料:分类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
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是谁赐予我们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是阳光、空气、水等等自然资源赐予我们一切,让我们能够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并幸福的生活。
那么地球上有哪些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又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作用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研究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上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板书课题: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研究生产一条牛仔裤用到的自然资源出示牛仔裤的图片,学生观察并想一想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会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请同学们分别从运输、主料、金属辅料、染料4个方面列举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要用到的自然资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由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包含了多个主题,本篇文章将以一个主题为例,为读者们提供科学教案设计思路。
主题: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授课目标:1. 知道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能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
3. 能够探究化学反应的因素和机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
2.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机理,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反应等。
3. 着重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火柴的燃烧、腌制食品、洗衣粉的使用等。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
2. 视频演示和实验探究。
3. 课堂探究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利用图谱或展示物品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酸果汁、食物变质、火柴燃烧等。
2. 引入本课讲解的主题: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第二步: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分享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特征和表现。
2.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3. 利用视频或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表现。
第三步:探究化学反应的因素和机理1.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反应的因素和机理,如温度、浓度、催化剂、气压等影响因素;氧气、水分子等反应物分子以及分子结构等机理。
2. 利用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亲身探究化学反应的因素和机理。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相关化学反应现象并进行解析。
第四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的燃烧、腌制食品、洗衣粉的使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使生活更美好。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化学反应应用的想法和实践。
第五步:总结1. 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初始化总结,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基础。
2. 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性概念,让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一课我在成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1)提前从黉舍卫生室拿来安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与过程:一、集中话题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举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需要时能够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搜集。
二、探索和调查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分歧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举行排序;(2)假如学生带来小时分的指模或脚印,能够让他们把现在的指模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3)假如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分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零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02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5.多样的栖息地1.教学内容本课是单元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上多样的栖息地,理解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提供信息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察海洋、树林、草原、南极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将环境特点和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建立联系,研究它们生活在这里的原因。
发现不同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建立栖息地的概念。
活动二,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分析一个池塘、一棵大树、一片草地(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调整)分别能为哪些生物提供栖息地,发现栖息地多种多样。
活动三,以四姑娘山、夹金山、卧龙保护区为探究案例,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栖息地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栖息地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为下一课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理解栖息地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
理解多样化的栖息地生活着多样化的生物。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与其栖息地相适应。
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基本需要。
难点:能对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梳理出有用信息。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校园大树下、花坛里的动植物照片等。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里面,雪莲、海草、企鹅、长颈鹿都生活在哪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是什么?教师小结:不仅是雪莲、海草、企鹅、长颈鹿,我们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这个家园就是地球。
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那么在这个家园中,生物又是怎样生存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第二个单元《生物和栖息地》。
10.煤、石油和天然气【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拟、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实物的信 ,官、O 科学态度: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J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的高年段要求。
3.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古代生物的遗迹,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而形成的。
【教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二课时。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了解到这些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现代生活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局部:第一局部,通过煤、天然气、石油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引入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的这三大能源支柱。
第二局部,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通过阅读资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图文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1中认识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都是由古代生物被掩埋和沉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物以及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具有不可逆性。
第三局部,模拟石油开采,在动手探究中理解石油开采的原理。
实验中小石子模拟岩层,食用油模拟岩层中的石油,通过往里面灌水的方式增加底部压力,利用油的低密度特性使其浮于水上,并使油从导管排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说明:本文档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其中包括了本年度的教学计划,从计划到教案为老师提供一站式服务,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目录第一部分:教学计划 (4)一、教材分析 (4)二、教学目标 (6)三、教学措施 (8)四、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8)五、主要导学方法 (8)六、教学进度安排 (9)第二部分:课时教案 (12)一、我在成长 (12)二、悄悄发生的变化 (15)三、人生之旅 (17)四、踏上健康之路 (21)五、生物的遗传现象 (24)六、生物的变异现象 (29)七、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33)八、消失了的恐龙 (37)九、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41)2十、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45)十一、寻找生物的家园 (48)十二、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52)十三、有趣的食物链 (56)十四、生态平衡 (60)十五、各种各样的能量 (64)十六、能量的转换 (69)十七、能源 (72)十八、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75)十九、拓展 (80)二十、应用 (85)3第一部分: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苏教版国标本《科学》六年级下册是在六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系统和平衡,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拓展与应用,从探究水平看,以指导性探究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过渡。
本册共由六个单元组成:《我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拓展与应用》。
2.全套教材的特点(1)从问题入手(2)强调秦立科学探究的过程(3)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内容结构:这套《科学》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体系,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把相关的科学概念重新组合在新的单元主题之下,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结合和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
特点:从这套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表”和“科学探究序列表”的图表中,您可以看出,我们这套教材以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集中体现《课标》新理念,特别是引进了法国“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树的感觉饿。
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STEM学习:节能小屋》教案一. 教材分析《STEM学习:节能小屋》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节能小屋的设计原理、节能材料的选用、节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节能减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节能减排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节能小屋的设计原理和节能材料的选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节能减排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节能小屋的设计原理和节能材料的选用方法。
2.节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节能小屋的相关知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节能小屋的实际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如节能小屋的设计图、节能材料样品等。
2.提前让学生分组,以便于课堂上的团队协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能小屋?节能小屋与普通小屋有什么区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节能小屋的设计原理和节能材料的选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到,节能小屋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等。
同时,介绍一些常用的节能材料,如太阳能板、保温材料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节能小屋。
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原则。
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大家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新】苏教版6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表格
式教案【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光,了解光的颜色和传播方式;
2. 知道什么是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方式;
3. 掌握谷物的认识及重要性;
4. 了解生活中的健康知识,掌握预防疫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光的传播方式和颜色;
2. 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方式;
3. 谷物的认识及重要性;
4. 预防疫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
2. 生活中的健康知识。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2. 实验演示法;
3. 模拟演示法;
4. 讨论指导法。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能力:观察物体的状态、色彩和运动;
2. 实验设计能力:根据学过的基本方法进行简单实验设计;
3. 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判断、推理,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学计划,我会重点讲解好光、声音、谷物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更好的针对性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