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以“卡”为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交通治堵方案第1篇交通治堵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市民出行效率,还对城市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交通治堵方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定位1.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3. 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频率;4. 强化交通管理,确保交通秩序井然;5. 提高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措施及实施步骤1. 优化路网结构(1)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路网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科学规划交叉口、渠化交通,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3)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保障公共交通优先通行;(4)加强城市支路、微循环道路建设,缓解主次干道交通压力。
2. 发展公共交通(1)优化公交线路,提高线网密度,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2)加大公交车辆投入,提高车辆更新速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3)推进公交智能化建设,实现实时公交信息查询,提高出行便利性;(4)鼓励企业实施通勤班车制度,减少私家车上下班出行。
3. 引导绿色出行(1)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通行条件;(2)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3)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4)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引导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
4. 强化交通管理(1)完善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调控,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2)加强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规范交通秩序;(3)实施高峰时段限行、错峰出行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4)建立健全交通拥堵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5.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2)推进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3)加强城市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4)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城市交通堵塞的解决方法在当今世界,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止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东京等,甚至是一些中等城市,如南宁、海口、温州等,都有着相同的问题。
而城市交通堵塞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更是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因此,如何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优化交通路线当前市场上有大量的出租车、私家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的城市上行驶,这导致了道路拥挤、交通拥堵。
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优化交通路线。
首先,我们需要对城市交通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调整车流的方向和密度,这样可以提高交通道路的使用效率。
此外,针对特定时间段或特定路段,可实行差别限行或限流,以降低道路的负载压力。
此举不仅化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也减少了空气污染问题。
二、推广公共交通尽管公共交通工具的覆盖率非常广,然而很多人因为个人原因而不选择乘坐,这就导致道路拥堵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推广公共交通不仅可以降低市民的交通成本,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堵塞。
目前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不断涌现,如地铁、有轨电车等。
比起公共汽车,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更为时尚、舒适,更能吸引市民们选择乘坐,这也为缓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鼓励绿色出行现在科技不断发展,新型的智能控制系统也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来降低城市交通堵塞。
比如,在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上推广出绿色出行的理念:步行、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的方式。
倡导市民们加强锻炼,减少空气污染,还可以提高个人运动能力。
城市的共享单车也越来越受到市民们的青睐,可以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公共交通的压力。
四、发展智能交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为城市交通管理者带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如智能交通信号灯、路况监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实时检测道路交通状况,做出应对策略,以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17第一作者简介吴海卫(1980—),男,高级工程师,现任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综合运输研究部主任并兼任杭州市治堵办技术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运输与管理,Email :25358747@ 。
摘 要:交通拥堵治理是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智慧交通则是实现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手段。
杭州市自2013年起持续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七年来杭州智慧治堵的方式方法也随之不断创新、成熟。
自2016年4月起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并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应用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包括智慧化交通管理应用、智慧化公共交通应用、智慧化堵点治理应用、智慧化公众服务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实践体系,文章详细介绍了相关经验。
关键词:杭州;交通拥堵治理;智慧;实践Abstract: Traffic jam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ffic management. Intelligent traffic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traffic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and systems. Hangzhou has carried out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since 2013, and creative control methods have also been adapted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Since April 2016, Hangzhou ha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brain, and with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as a breakthrough, it has opene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using big data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t present, Hangzhou has formed a practice system including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intelligent public traffic, intelligent Congestion point governance and intelligent public service. This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Key words: Hangzhou;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Intelligence; Practicee0 引 言杭州是浙江省省会、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全市下辖10区3县市,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851.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 036万,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67.2万辆,其中主城区约135.6万辆。
各地治堵措施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交通拥堵成为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的治堵措施。
本文将对一些典型城市的治堵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一直面临着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堵措施。
1. 限号限行措施北京市实施了车辆限号限行措施,根据车牌尾号分为工作日尾号限行和周末尾号限行。
这一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道路上的车流量,缓解了交通压力。
2. 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北京市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
政府增加了公共交通运力,优化线路设置,提升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
3. 高架路建设为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架路建设。
高架路的建设不仅扩大了道路容量,还减少了交叉口的停车等待时间,进一步缓解了交通压力。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也面临着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上海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治堵措施。
1. 减少私家车增量上海市政府实施了控制汽车增量的政策,对购买私家车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
此举有效控制了私家车数量的增长,缓解了交通压力。
2. 推广公共自行车上海市通过推广公共自行车,鼓励市民短程出行使用自行车。
政府在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并提供了方便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方便市民出行。
3. 轨道交通建设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上海市加大了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
修建了更多的地铁线路,增加了地铁运力,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广州市广州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也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治堵措施。
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广州市政府推动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并优化了线路设置和运营服务,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捷性。
2. 建设快速路网广州市政府加大了对快速路的建设力度。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思路与实践随着城市化的加强,城市交通问题逐渐变得严峻。
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治理的思路和实践三个方面阐述。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城市交通拥堵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有时并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的。
常见的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包括: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人口密度等因素。
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往往是引起交通拥堵的首要原因,比如城市中心道路过窄、容易造成拥堵。
过多的办公楼都集中在市中心,也会给交通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社会生活也是影响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流和车流,当人口密度增加时,会导致交通拥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强,城市地域限制导致的人口逐渐密集化,从而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状况。
同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扩大了城市面积 and 增加了人口,这也是交通拥堵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思路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思路有很多,需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现代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主要思路可以归纳如下:1、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改善道路交通,一方面需要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和桥梁等宽大交通设施,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如汽车、公交车、地铁和轻轨车等,以搭建一个高效、智能的交通系统。
通过将公交与地铁结合,将惠及更多市民,同时引导市民不要过度依赖私家车,减少拥堵情况的发生。
2、优化道路交通管理针对道路交通拥堵,需要注重道路交通管理。
比如,空气质量达标、限制生产污染物、限制车辆6年以上上路和限制部分地区汽车通行等,这些措施可以减轻道路压力,降低拥堵车辆数量,同时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发展智能交通,优化出行体验智能化交通是当今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对城市交通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且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方案,以优化交通体验,降低车辆与行人碰撞的概率。
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总结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市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县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文件精神要求,我局结合工作职责,紧紧围绕“一年有变化,两年有提升,三年站前列”的目标,以整治标准再提升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各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开展“治脏”行动1.治理街道路面“脏”。
一是城区市场化清扫保洁面积*万平方米,其中巷道面积*万平方米,不足*米宽的三级路*平方米,符合机扫条件道路面积*万平方米,机扫面积*万平方米,机扫率达*%。
二是大街小巷、主次干道每日三次普扫,全天保洁;主次干道洒水降尘*次;人行道、垃圾桶定期清洗;破损垃圾箱及时更换。
*年,累计冲洗路面*万平方米、人行道*余万平方米、余土污染路面*万平方米;清洗消毒垃圾桶*余个(次)。
清理清运死角、大件垃圾、装修垃圾*余处,*余吨;清理牛皮癣、小广告共计*余处。
通过市场化作业,强化环卫作业质量考核措施,严格按照考核标准精细化管理,城区环境卫生整体良好。
三是近三年来,共签订“门前包责任状”*万余份,逐户上门门签订,逐户上门宣传教育,市容环境秩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得以进一步夯实。
2.治理建筑工地“脏”。
启动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工程项目,深入推进余土运输公司化规范管理项目。
加大巡查监管力度,*人定责专项加大建筑垃圾倾倒巡查管控。
与县工业园区企业、城区、小区物业进行对接,建议要求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定时定期统一按规定运输。
目前消纳场已完成选址工作,已完成《*县建筑垃圾消纳场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拟招标启动建设投资*万,功能齐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
三年以来查处违规乱倒建筑垃圾车辆*辆,暂扣违规污染路面车辆*辆,查处污染路面工地*处,暂扣装载机、挖掘机*台,办理建筑垃圾余土案件*起,处罚金*万元,抛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两卡整治领域工作总结两卡整治领域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面临了日益增长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推行以两卡制度为核心的整治领域工作,通过优化交通流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努力后,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在此,我将对两卡整治领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两卡整治领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推行车辆通行证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我们有效控制了汽车数量和污染排放,明显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推行了两卡制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交通拥堵方面,交通流动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市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环境保护方面,大气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其次,两卡整治领域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对两卡制度的认识和贯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一些地方,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和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两卡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其次,两卡整治领域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重点是车辆通行证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但在其他方面,如停车管理、车辆保险等,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持续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将不断出现,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政策和措施,以应对新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一步推进两卡整治领域工作。
首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两卡制度,并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确保两卡制度的有效实施。
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共享和协同能力,实现两卡制度的全面覆盖和。
此外,还需要加强和评估工作,通过对两卡整治领域工作的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工作的效能和质量。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嘉兴市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6.15•【字号】嘉政办发〔2016〕31号•【施行日期】2016.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嘉兴市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方案的通知嘉政办发〔2016〕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2016年嘉兴市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6月15日2016年嘉兴市城市道路交通治堵工作方案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省“五年治堵”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推进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攻坚之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强规划、重统筹、惠民生、优服务”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城市拥堵状况明显改观、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和“让群众有更大的获得感”的总目标,结合治堵工作实际,进一步凝心聚力,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城市交通治堵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优五重”(优化交通供给、优先发展公交,重交通规划、重公众参与、重县域治堵、重综合治理、重科技提升)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五个强化”(强化人文治堵、强化公交治堵、强化工程治堵、强化科技治堵、强化综合施策)行动,努力使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成为“两美”嘉兴建设的示范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良好的出行、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规划引领。
以规划为龙头,编制实施《嘉兴市“十三五”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规划》,远近结合,科学谋划,强化落实,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
(二)坚持公交优先。
以提高公交分担率和客运量为目标,突出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三)坚持项目推动。
浅谈城市公交分担率下降原因及提高对策发布时间:2022-02-15T03:41:35.048Z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2021年第12期作者:李小娟[导读] 公交分担率是公共交通分担率的简称,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柳州恒达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分担率作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也因此我国公共汽电车保有量和开通的线路在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悖的是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市公交分担率不升反降。
本文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出现的公交客流呈现下滑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城市公交分担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公交分担率的对策。
关键词:公交分担率;公交优先;公交路权;乘客需求前言:公交分担率是公共交通分担率的简称,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公交分担率是衡量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公交运行效率越好,如东京、巴黎、伦敦、新加坡、香港、首尔、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是世界闻名的八大公交都市,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
但是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地市公交分担率不升反降,公交客流呈现下滑态势,年均下降幅度在8%以上。
尤其是受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国家号召群众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公交行业遭受历史重创,有关专家在全国公交会议上分析,要恢复至疫情之前的营收水平至少要五年时间。
一方面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全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公交分担率下降的尴尬,两个相互矛盾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发展绕不开的拥堵难题。
无论是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还是从全国各大城市的“治堵”经验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分担率是“治堵”的不二选择和努力方向。
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方案标题: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优化公共交通、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智能交通管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推广出行共享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优化公共交通1.1 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加密公交车次、优化线路规划,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行速度和运力,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1.2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更多的地铁线路和轻轨交通,增加公交站点的设置,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方便市民出行。
1.3 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加强公交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提高司机的服务意识和驾驶素质,增加公交站点的舒适度和便利设施。
二、鼓励非机动车出行2.1 建设骑行和步行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增设专门的骑行和步行道路,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鼓励市民选择非机动车出行。
2.2 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提供便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方便市民短途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频率。
2.3 推广步行出行:通过宣传活动和政策引导,鼓励市民选择步行出行,特别是短途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三、智能交通管理3.1 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通过智能调控交通信号灯,提高交通流畅度,减少交通堵塞。
3.2 推广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推广使用智能交通导航系统,帮助司机选择最优的行车路线,减少拥堵区域的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
3.3 引入智能停车系统:利用智能停车系统,提供实时的停车位信息,引导车辆快速找到停车位,减少车辆在寻找停车位上的时间和拥堵。
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4.1 扩大道路建设规模: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道路,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2 完善交通设施设备:提升交通设施设备的水平,包括交通信号灯、路灯、交通标志等,确保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
城市治堵,以“卡”为主?
一边是堪称‚最贵铁皮‛的上海车牌‚高烧‛不退,一边是广州突然加入汽车限购行列。
私车牌照,正成为大城市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
日益凸显的‚堵城效应‛,似乎在‚倒逼‛政府加速出台‚限令‛,这些举措能否缓解‚堵城‛痼疾?汽车社会,日渐蹒跚的步伐又将走向何处?
车牌之“重”,几近于中彩票?
根据广州7月1日零时起开始实施的汽车限购政策,在为期一年的试行期内,广州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按照每月1万辆进行配臵。
而近年来广州市汽车每年的增量为30万辆左右。
一石激起千层浪。
‚北上广‛等标志性城市启动汽车限购政策,传递着一个信号:对于猛烈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国内大城市的道路、环境资源承载力已经岌岌可危。
一位广州的市民表示,如此大的政策调整,不打提前量,而是‚突然袭击‛,让市民觉得措手不及,以后取得私车牌照的难度更大了。
对于市民密切关注的‚如何办理配臵指标‛等问题,广州市政府表示,将在7月底前另行制定发布相关管理规定。
这意味着,广州究竟采取北京的摇号模式,还是上海的拍牌模式,抑或制定新办法,还不得而知。
但汽车销售商通宵营业,购车者连夜提车,突击式抢购已经说明了一张车牌的分量。
车牌话题今年以来一直热度未减。
北京摇号限购政策实施一年半以来,中签率已经从最初的1:12猛跌到如今的1:47,对于许多迫切购车的市民而言,摇到号的难度甚至不亚于中彩票;
持续了十多年的上海车牌拍卖,也在2012上半年,连续突破5年前创下的5.6万元历史记录,最高达6.4万元,成为升值最快的‚铁皮‛。
‚社会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车牌政策高度关注,随着拥堵、停车、排放等各种压力增大,不排除一些城市会效仿。
‛汽车业内专家钟师说。
“堵城”之困,“限字令”的难言之隐
不断激增的汽车保有量,业已绊住了一座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的‚时速‛,‚堵城‛之困,迫使一些城市做出‚艰难选择‛。
北京在15年间,汽车保有量从100万辆暴增到500万辆,加上不尽完善的城市规划和道路设施,严重拥堵发生越来越频繁。
自2011年实施摇号限购政策以来,第一年就挡住了约60万辆的新车增量。
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40万辆,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19.0%,但同期道路里程增长仅约2%,全路网晚高峰平均车速已逼近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
上海从1994年就开始车牌控量,据测算,如果当时不采取措施,到2010年底,汽车保有量就可能达到338万辆,而实际仅为170余万辆,这被认为是目前上海交通未出现严重拥堵的最重要
因素。
诚然,客观压力导致了国内一些城市不得不用汽车‚限购‛来治堵,然而,以‚卡‛为主是否根治良策?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就说,一些城市习惯于研究‚拥堵收费‛‚限购令‛‚尾号限行‛等限制性政策来治堵,但首先应弄清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规划问题、建设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如果简单采取限制性措施,可能会掩盖造成拥堵的真正原因。
‛
‚以‘卡’为主,可以说治标不治本。
‛杨晓光说,如果单纯‚限制‛,只能让交通瘫痪来得晚一点,无法实质性改变。
只有将目前的一些限制措施‚时间换空间‛,通过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公交优先两大举措,改观‚堵城‛困境。
钟师也认为,虽然国内一些城市实行了限行等行政措施治理拥堵,但也是‚头痛医头‛的方式。
对于管理者来说,目前最紧要的是发展公交。
‚公共交通目前的任务不仅是解决无车族的出行问题,而是吸引有车族选择公交。
私车在经济性和便捷性上都没有优势,自然拥堵就缓解了。
‛
行业专家贾新光则指出,治堵不能只盯着私家车,私车对于交通的冲击是‚潮汐式‛的,每天也就早晚高峰的一两个小时,而大量公车却是全天连轴转,这种影响应该评估。
科学治堵,让“铁皮”不再沉重
备受关注的‚北上广‛车牌之限,正是中国迅猛发展的汽车产业,
遭遇到环境、交通、资源、土地等‚硬约束‛的一种表征。
中国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汽车社会?
‚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由570万辆猛增至1800万辆,年均增速25%,创造了超高速,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多的尴尬开始摆在我们面前。
一方面汽车数量增长很快,但相比纽约、东京等大都市,国内城市人均汽车保有量仍低得多,但各种汽车困境却提前出现;全球都在提倡绿色出行,国内汽车‚以大为美‛的观念却愈演愈烈。
据统计,2010年中国新上市乘用车的平均油耗分别比2008年欧洲高18.3%,畸形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成了比堵车更可怕的隐患。
专家认为,当前汽车消费所带来的大量社会性问题,政府职能应该及时从汽车产业层面要提升到汽车社会,进行趋利避害的引导和调控,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限令‛,而是综合统筹的汽车社会健康发展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就表示,近年来中国走向汽车社会,来势异常迅猛,以至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能做好准备。
他建议,目前汽车社会政策制定有五大方面值得重视:首先是把汽车产业引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其次是城市的发展应该更加充分考虑汽车社会的因素;第三是要牵住汽车消费政策的‚牛鼻子‛,培育健康的汽车社会文化;第四是要制定和实施汽车能源战略;第五是要制定和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
(“新华视点”记者陆文军、陈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