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孔虫的世代交替示意图
4、有孔虫壳的双形现象
无性世代所产生的壳(配子母体的壳),其初房 大,壳室少,个体小—微球型壳 有性世代所产生的壳(裂殖体的壳),其初房小 ,壳室多,个体大—显球型壳 显球型个体行有性生殖,产生微球型个体 微球型个体行无性生殖,产生显球型个体 双形现象—同一种由于世代交替,产生了两种( 微球型、显球型)不同类型的壳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续)
P1-2:壳体一般较大;纺锤状、圆柱状;旋壁蜂 巢层式;隔壁褶皱强烈;旋脊消失( Parafusulina) 另一部分隔壁平直;副隔壁及拟旋脊极盛 出现拟旋脊和列孔为中二叠世的蜓 P3:趋于衰退,个体小;旋壁二层式(致密层+ 透明层);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出现特殊形 状的蜓(Palaeofusulina, Codonofusiella) P33: 绝灭
2、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 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 透镜形
3、 蜓壳的形态
4、蜓壳的基本构造(1)
Fusulinina structure
初房与旋壁
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
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 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C13 :始现;个体小;透镜状,圆盘状(短 轴型);旋壁单层式及双层式;隔壁平直; 旋脊小(Eostaffella,Millerella) C21:个体稍大;近方形,纺锤形;旋壁三层 式、四层式;隔壁平直或两端褶皱(有的较 强烈);旋脊发育( Fusulinella,Profusulinella) C22:个体增大;旋壁出现蜂巢层;隔壁褶皱 趋于强烈;旋脊发育(Tritici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