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热力学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76
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册课后答案8-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八章热力学基础8-1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过程时吸热700 J,则经历acbda过程时,吸热为 ()(A) – 700 J (B) 500 J(C)- 500 J (D) -1 200 J分析与解理想气体系统的内能是状态量,因此对图示循环过程acbda,内能增量ΔE=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得Q acbda=W= W acb+ W bd+W da,其中bd过程为等体过程,不作功,即W bd=0;da为等压过程,由pV图可知,W da= - 1 200 J. 这里关键是要求出W acb,而对acb过程,由图可知a、b两点温度相同,即系统内能相同.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W acb=Q acb-ΔE=Q acb=700 J,由此可知Q acbda= W acb +W bd+W da=- 500 J. 故选(C)题 8-1 图8-2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B,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即p A=p B,请问在状态A和状态B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A) 对外作正功(B) 内能增加(C) 从外界吸热(D) 向外界放热题 8-2 图分析与解 由p -V 图可知,p A V A <p B V B ,即知T A <T B ,则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必有E B >E A .即气体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内能必增加.而作功、热传递是过程量,将与具体过程有关.所以(A)、(C)、(D)不是必然结果,只有(B)正确.8-3 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 (A) 6J (B) 3 J (C) 5 J (D) 10 J分析与解 当容器体积不变,即为等体过程时系统不作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有Q =ΔE .而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T R iM m E Δ2Δ'=,可知欲使氢气和氦气升高相同温度,须传递的热量⎪⎪⎭⎫ ⎝⎛'⎪⎪⎭⎫ ⎝⎛'=eee222e2H H H H H H HH /:i M m i M m Q Q .再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 m 'RT ,初始时,氢气和氦气是具有相同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因而物质的量相同,则3/5/:e 2e 2H H H H ==i i Q Q .因此正确答案为(C).8-4 一定量理想气体分别经过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从体积1V 膨胀到体积2V ,如图所示,则下述正确的是 ( )(A ) C A →吸热最多,内能增加 (B ) D A →内能增加,作功最少 (C ) B A →吸热最多,内能不变 (D ) C A →对外作功,内能不变分析与解 由绝热过程方程=γpV 常量,以及等温过程方程pV =常量可知在同一 p-V 图中当绝热线与等温线相交时,绝热线比等温线要陡,因此图中B A →为等压过程,C A →为等温过程,D A →为绝热过程.又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RT pV ν=可知,p-V 图上的pV 积越大,则该点温度越高.因此图中B C A D T T T T <=<.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RT iE 2ν=,由此知0>∆AB E ,0=∆AC E ,.0<∆AD E 而由理想气体作功表达式⎰=V p W d 知道功的数值就等于p-V 图中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则由图可知AD AC AB W W W >>. 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 =W +ΔE 可知0=>>AD AC AB Q Q Q .因此答案A 、B 、C 均不对.只有(D )正确.题 8-4 图8-5 一台工作于温度分别为327 ℃和27 ℃的高温热源与低温源之间的卡诺热机,每经历一个循环吸热2 000 J ,则对外作功( ) (A) 2 000J (B) 1 000J (C) 4 000J (D) 500J分析与解 热机循环效率η=W /Q 吸,对卡诺机,其循环效率又可表为:η=1-12T T ,则由W /Q 吸=1 -12T T可求答案.正确答案为(B). 8 -6 位于委内瑞拉的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它高979 m.如果在水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作的功中有50%转换为热量使水温升高,求水由瀑布顶部落到底部而产生的温差.( 水的比热容c 为4.18×103 J·kg -1·K -1 ) 分析 取质量为m 的水作为研究对象,水从瀑布顶部下落到底部过程中重力作功W =mgh ,按题意,被水吸收的热量Q =0.5W ,则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可由Q =mc ΔT 求得. 解 由上述分析得mc ΔT =0.5mgh水下落后升高的温度ΔT =0.5gh /c =1.15 K8-7 如图所示,1 mol 氦气,由状态),(11V p A 沿直线变到状态),(22V p B ,求这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对外作的功、吸收的热量.分析 由题 8-4 分析可知功的数值就等于p-V 图中B A →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又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内能RT iE 2ν=,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自由度i =3,则 1 mol 氦气内能的变化T R E ∆=∆23,其中温度的增量T ∆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RT pV ν=求出.求出了B A →过程内能变化和做功值,则吸收的热量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 W Q ∆+=求出. 解 由分析可知,过程中对外作的功为))((211212p p V V W +-=内能的变化为)(23231122V p V p T R E -=∆=∆ 吸收的热量)(21)(212211122V p V p V p V p E W Q -+-=∆+=题 8-7 图8-8 一定量的空气,吸收了1.71×103J 的热量,并保持在1.0 ×105Pa 下膨胀,体积从1.0×10-2m 3 增加到1.5×10-2m 3 ,问空气对外作了多少功它的内能改变了多少分析 由于气体作等压膨胀,气体作功可直接由W =p (V 2 -V 1 )求得.取该空气为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可确定它的内能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热量、功、内能的正负取值. 解 该空气等压膨胀,对外作功为W =p (V 2-V 1 )=5.0 ×102 J其内能的改变为ΔE =Q -W =1.21 ×103 J8 -9 如图所示,在绝热壁的汽缸内盛有1 mol 的氮气,活塞外为大气,氮气的压强为1.51 ×105 Pa ,活塞面积为0.02 m 2 .从汽缸底部加热,使活塞缓慢上升了0.5 m.问(1) 气体经历了什么过程? (2) 汽缸中的气体吸收了多少热量? (根据实验测定,已知氮气的摩尔定压热容C p ,m =29.12 J·mol -1·K -1,摩尔定容热容C V ,m =20.80 J·mol -1·K -1 )题 8-9 图分析 因活塞可以自由移动,活塞对气体的作用力始终为大气压力和活塞重力之和.容器内气体压强将保持不变.对等压过程,吸热T C Q p Δm p,v =.ΔT 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求出.解 (1) 由分析可知气体经历了等压膨胀过程.(2) 吸热T C Q Δm p,p v =.其中ν =1 mol ,C p,m =29.12 J·mol -1·K-1.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νRT ,得ΔT =(p 2V 2-p 1 V 1 )/R =p(V 2-V 1 )/R =p· S· Δl/R则 J 105.293m p,p ⨯=∆=RlpS C Q8-10 一压强为1.0 ×105Pa,体积为1.0×10-3m 3的氧气自0℃加热到100 ℃.问:(1) 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 在等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分析 (1) 由量热学知热量的计算公式为T C Q ∆=m ν.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体过程中,T C E Q V V ∆=∆=m ,ν;在等压过程中,⎰∆=∆+=.d m ,T C E V p Q p P ν (2) 求过程的作功通常有两个途径.① 利用公式()V V p W d ⎰=;②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去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 已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12m V,V ΔT T C E Q -==v 得到.从而可求得功W .解 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mol 1041.42111-⨯==RT V p v 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R C 27m p,=,摩尔定容热容R C 25m V,=.(1) 求Q p 、Q V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 1.128Δd 12m p,p =-=+=⎰T T C E V p Q v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J 5.91Δ12m V,V =-==T T C E Q v(2) 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① 利用公式()V V p W d ⎰=求解.在等压过程中,T R MmV p W d d d ==,则得 J 6.36d d 21p ===⎰⎰T T T R MmW W 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0d V ==⎰V V p W②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J 5.91Δ12m V,V =-==T T C MmE Q 由于在(1)中已求出Q p 与Q V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J 6.36Δp p =-=E Q W 0ΔV V =-=E Q W8-11 如图所示,系统从状态A 沿ABC 变化到状态C 的过程中,外界有326 J 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126 J.当系统从状态C 沿另一曲线CA 返回到状态A 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52 J ,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题 8-11 图分析 已知系统从状态C 到状态A ,外界对系统作功为W CA ,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E CA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Q CA .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ABC 过程吸热、作功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A 至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ΔE AC ,而ΔE AC =-ΔE CA ,故可求得Q CA .解 系统经ABC 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Q ABC =326 J , W ABC =126 J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A 到C 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ΔE AC =Q ABC -W ABC =200 J由此可得从C 到A ,系统内能的增量为ΔE CA =-200 J从C 到A ,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Q CA =ΔE CA +W CA =-252J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52 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CA 是一未知过程,上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 8-12 如图所示,使1 mol 氧气(1) 由A 等温地变到B ;(2) 由A 等体地变到C ,再由C 等压地变到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题 8-12 图分析 从p -V 图(也称示功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AB 与ACB 两个过程中所作的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V V p W d ⎰=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温度相同T A =T B ,故ΔE =0,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 =W +ΔE ,可求出每一过程所吸收的热量.解 (1) 沿AB 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J 1077.2/ln /ln 31⨯===A B B A A B AB V V V p V V RT MmW 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 AB =W AB =2.77 ×103J(2) 沿A 到C 再到B 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 ACB =W AC +W CB =W CB =C p (V B -V C )=2.0×103JQ ACB =W ACB =2.0×103 J8-13 试验用的火炮炮筒长为3.66 m ,内膛直径为0.152 m ,炮弹质量为45.4 kg ,击发后火药爆燃完全时炮弹已被推行0.98 m ,速度为311 m·s -1 ,这时膛内气体压强为2.43×108Pa.设此后膛内气体做绝热膨胀,直到炮弹出口.求(1) 在这一绝热膨胀过程中气体对炮弹作功多少?设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容热容比值为 1.2γ=. (2) 炮弹的出口速度(忽略摩擦). 分析 (1) 气体绝热膨胀作功可由公式1d 2211--==⎰γV p V p V p W 计算.由题中条件可知绝热膨胀前后气体的体积V 1和V 2,因此只要通过绝热过程方程γγV p V p 2211=求出绝热膨胀后气体的压强就可求出作功值.(2) 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可认为气体所作的功全部用来增加炮弹的动能.由此可得到炮弹速度.解 由题设l =3.66 m, D =0.152 m ,m =45.4 kg ,l 1=0.98 m ,v 1=311 m·s -1 ,p 1 =2.43×108Pa ,γ=1.2. (1) 炮弹出口时气体压强为()()Pa 1000.5//7112112⨯===γγl l p V V p p气体作功J 1000.54π11d 6222112211⨯=--=--==⎰D γl p l p γV p V p V p W(2) 根据分析2122121v v m m W -=,则1-21s m 563⋅=+=v m2Wv 8-14 0.32 kg 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ABCDA 循环,V 2 =2V 1 ,T 1=300K,T 2=200K,求循环效率.题 8-14 图分析 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η=W /Q 来求出,其中W 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 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 解 根据分析,因AB 、CD 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J 1076.5/ln /ln /ln 32121212121⨯=-'='+'=+=V V T T R Mm V V RT M m V V RT M m W W W CD AB )(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AB 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DA 段)中发生,而等温过程中ΔE =0,则AB AB W Q =.等体升压过程中W =0,则DA DA E Q Δ=,所以,循环过程中系统吸热的总量为()()()()J1081.325/ln /ln Δ42112121,121⨯=-'+'=-'+'=+=+=T T R M m V V RT M m T T C Mm V V RT M m E W Q Q Q m V DAAB DA AB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15/==Q W η8-15 图(a)是某单原子理想气体循环过程的V -T 图,图中V C =2V A .试问:(1) 图中所示循环是代表制冷机还是热机? (2) 如是正循环(热机循环),求出其循环效率.题 8-15 图分析 以正、逆循环来区分热机和制冷机是针对p -V 图中循环曲线行进方向而言的.因此,对图(a)中的循环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先将其转换为p -V 图.转换方法主要是通过找每一过程的特殊点,并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来完成.由图(a)可以看出,BC 为等体降温过程,CA 为等温压缩过程;而对AB 过程的分析,可以依据图中直线过原点来判别.其直线方程为V =KT ,C 为常数.将其与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νRT 比较可知该过程为等压膨胀过程(注意:如果直线不过原点,就不是等压过程).这样,就可得出p -V 图中的过程曲线,并可判别是正循环(热机循环)还是逆循环(制冷机循环),再参考题8-14的方法求出循环效率.解 (1) 根据分析,将V -T 图转换为相应的p -V 图,如图(b)所示.图中曲线行进方向是正循环,即为热机循环.(2) 根据得到的p -V 图可知,AB 为等压膨胀过程,为吸热过程.BC 为等体降压过程,CA 为等温压缩过程,均为放热过程.故系统在循环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分别为()A B m p T T C MmQ -=,1 ()()A C A A B m V V V RT Mm T T C M m Q /ln ,2+-=CA 为等温线,有T A =T C ;AB 为等压线,且因V C =2V A ,则有T A =T B /2.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其摩尔定压热容C p ,m =5R /2,摩尔定容热容C V ,m =3R /2.故循环效率为()()%3.125/2ln 2312/5/2ln 231/112=+-=⎥⎦⎤⎢⎣⎡+-=-=A A A T T T Q Q η8-16 一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7℃,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50%,问高温热源的温度需提高多少?解 设高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1T '、1T '',则有12/1T T η'-=', 12/1T T η''-=''其中T 2 为低温热源温度.由上述两式可得高温热源需提高的温度为K 3.931111Δ211=⎪⎪⎭⎫⎝⎛'--''-='-''=T ηηT T T8-17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其中AB 和CD 是等压过程,BC 和DA 是绝热过程.已知B 点温度T B =T 1,C 点温度T C =T 2.(1) 证明该热机的效率η=1-T 2/T 1 ,(2) 这个循环是卡诺循环吗?题 8-17 图分析 首先分析判断循环中各过程的吸热、放热情况.BC 和DA 是绝热过程,故Q BC 、Q DA 均为零;而AB 为等压膨胀过程(吸热)、CD 为等压压缩过程(放热),这两个过程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均可由相关的温度表示.再利用绝热和等压的过程方程,建立四点温度之间的联系,最终可得到求证的形式. 证 (1) 根据分析可知()()())/1(/11111,,B A B C D C AB DC A B m p CD m p ABCD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C T T C Q Q ---=---=---=-=ννη (1)与求证的结果比较,只需证得BAC D T T T T = .为此,对AB 、CD 、BC 、DA 分别列出过程方程如下V A /T A =V B /T B (2) V C /T C =V D /T D (3)C γC B γB T V T V 11--= (4)A γA D γD T V T V 11--= (5)联立求解上述各式,可证得η=1-T C /T B =1-T 2/T 1(2) 虽然该循环效率的表达式与卡诺循环相似,但并不是卡诺循环.其原因是:① 卡诺循环是由两条绝热线和两条等温线构成,而这个循环则与卡诺循环不同;② 式中T 1、T 2的含意不同,本题中T 1、T 2只是温度变化中两特定点的温度,不是两等温热源的恒定温度.8-18 一小型热电厂内,一台利用地热发电的热机工作于温度为227℃的地下热源和温度为27 ℃的地表之间.假定该热机每小时能从地下热源获取1.8 ×1011J的热量.试从理论上计算其最大功率为多少?分析 热机必须工作在最高的循环效率时,才能获取最大的功率.由卡诺定理可知,在高温热源T 1和低温热源T 2之间工作的可逆卡诺热机的效率最高,其效率为η=1-T 2/T 1 .由于已知热机在确定的时间内吸取的热量,故由效率与功率的关系式QPtQ W ==η,可得此条件下的最大功率. 解 根据分析,热机获得的最大功率为()1-712s J 100.2/1⋅⨯=-==tQ T T tQp η8-19 有一以理想气体为工作物质的热机,其循环如图所示,试证明热()()1/1/12121---=p p V V γη分析 该热机由三个过程组成,图中AB 是绝热过程,BC 是等压压缩过程,CA 是等体升压过程.其中CA 过程系统吸热,BC 过程系统放热.本题可从效率定义CA BC Q Q Q Q /1/112-=-=η出发,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等体、等压方程以及γ=C p ,m /C V ,m 的关系来证明.题 8-19 图证 该热机循环的效率为CA BC Q Q Q Q /1/112-=-=η其中Q BC =νC p,m (T C -T B ),Q CA =νC V,m (T A -T C ),则上式可写为1/1/11---=---=C A CB C A B C T T T T γT T T T γη 在等压过程BC 和等体过程CA 中分别有T B /V 1=T C /V 2,T A /p 1 =T C /p 2,代入上式得()()1/1/12121---=p p V V γη8-20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沿图示循环,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过程 内能增量J /E ∆ 对外作功J /W吸收热量J /Q B A → 1000C B → 1500 A C →-500ABCA=η分析 本循环由三个特殊过程组成.为填写表中各项内容,可分四步进行: (1)先抓住各过程的特点填写一些特殊值,如等温过程0=∆E ,等体过程0=W 等.(2)在第一步基础之上,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知道B A →,C B →过程的吸热Q .(3)对A C →过程,由于经ABCA 循环后必有0=∆E ,因此由表中第一列即可求出A C →过程内能的变化.再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写出A C →过程的Q 值.(4)在明确了气体在循环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1Q 和所放出热量2Q ,或者所作净功W 后,可由公式1121Q WQ Q =-=η计算出循环效率.题 8-20 图解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后完成的表格如下:过程 内能增量J /E ∆ 对外作功J /W吸收热量J /QB A → 1000 0 1000C B → 0 1500 1500 A C → -1000-500-1500ABCA=η40%8-21 在夏季,假定室外温度恒定为37℃,启动空调使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7 ℃.如果每天有2.51 ×108 J 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等方式自室外流入室内,则空调一天耗电多少? (设该空调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为同条件下的卡诺制冷机制冷系数的60%)题 8-21 图分析 耗电量的单位为kW·h ,1kW·h =3.6 ×106 J.图示是空调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因为卡诺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为212T T T e k -=,其中T 1为高温热源温度(室外环境温度),T 2为低温热源温度(室内温度).所以,空调的制冷系数为e =e k · 60% =0.6 T 2/( T 1 -T 2 )另一方面,由制冷系数的定义,有e =Q 2 /(Q 1 -Q 2 )其中Q 1为空调传递给高温热源的热量,即空调向室外排放的总热量;Q 2是空调从房间内吸取的总热量.若Q ′为室外传进室内的热量,则在热平衡时Q 2=Q ′.由此,就可以求出空调的耗电作功总值W =Q 1-Q 2 . 解 根据上述分析,空调的制冷系数为7.8%60212=-=T T T e 在室内温度恒定时,有Q 2=Q ′.由e =Q 2 /(Q 1-Q 2 )可得空调运行一天所耗电功W =Q 1-Q 2=Q 2/e =Q ′/e =2.89×107 J=8.0 kW·h8-22 1 mol 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如图所示,其中31→为温度300 K 的等温线.试分别由下列过程计算气体熵的变化:(1)经等压过程21→和等体过程32→由初态1到末态3;(2)经等温过程由初态1到末态3.分析 熵是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函数,状态A 与B 之间的熵变AB S ∆不会因路径的不同而改变. 31→为等温过程,其熵变⎰→→==∆→321.//d 31T Q T Q S 过程由两个子过程构成,总的熵变应等于各子过程熵变之和,即322131→→→∆+∆=∆S S S ,但要注意21→和32→过程中温度是变化的,在计算熵变⎰=∆T Q S /d 时,必须寻找Q 与T 的函数关系,经统一变量后再积分.这里可以利用等压过程的T C Q p d d m ,=和等体过程的T C Q V d d m ,=两个公式. 解 (1)根据分析计算321→→过程的熵变如下:2ln ln)(ln ln lnlnln ln d d 12m ,m ,31m ,12m ,23m ,12m ,23m ,12m ,m ,m ,3221313221R V V C C V VC V V C p p C V V C T T C T T C T T C T TC S S S V p V p V p V p T T V T Tp =-=+=+=+=+=∆+∆=∆⎰⎰→→→(2) 直接由等温过程31→从初态到末态的熵变为2ln ln d d 1d 1131111313131R V V R V V T RT V p T Q T S V VVV =====∆⎰⎰⎰→ 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1)和(2)计算的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的熵变确实是相同的.可见熵变是状态量.。
第八章热力学定律本章学习提要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系统内能的变化和系统通过做功及传热过程与外界交换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理想气体的一些过程,以及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知道熵是描写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了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即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
这两个定律都是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生产实际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而得到的,这也是我们学习这两条基本定律应采取的方法。
人类的进步是与对蕴藏在物质内部能量的认识和利用密切相关的。
热力学定律为更好地设计和制造热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指明了方向。
随着生产和科学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领悟到有效利用能源的意义,懂得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从而更自觉地抵制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
A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学习要求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初步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理想气体的一些过程,以及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应聚焦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构建过程,理解它既包括内能的转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这一定律是通过对自然界以及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深入观察、思考、分析和实验而得出的自然界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定律之一。
通过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能体会到它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感受到它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二、要点辨析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和表式热力学第一定律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两个方面。
内能是物质内部大量微观粒子无序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形式。
一个物质系统的内能变化是由它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结果,而这种能量交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了系统内能变化(ΔU)与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的功(W)和热量(Q)之间的定量关系。
ΔU=Q+W。
2.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正、负号的含义当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为ΔU=Q+W时,ΔU为正值,表示系统内能增加;负值表示系统内能减小。
《大学物理》课件(下学期)物理电子学院应用物理系刘艺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第8章热力学基础第2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初步第八章热力学基础(6)34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它是由系统的状态( p ,V ,T )确定的能量,是状态的单值函数,与过程无关。
21pV图8-1•2.功和热功是和宏观位移相联系的过程中能量转换的量度;是有规则运动能量向无规则运动能量的转换。
热是在传热这个特殊过程中能量转换的量度;是无规则运动能量之间的转换。
共同点:功和热是随状态变化的量度, 是过程量。
1.理想气体的内能pVi RT i M M E mol 22==(8-1)§8-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常见的热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当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时,我们就说系统在经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过程。
例:推进活塞压缩汽缸内的气体时,气体的体积、密度、温度、压强都将变化,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气体各部分的密度、压强、温度都不完全相同。
非静态过程随着过程的发生,系统往往由一个平衡状态到平衡受到破坏,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态。
从平衡态破坏到新平衡态建立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用τ表示。
实际发生的过程往往进行的较快,在新的平衡态达到之前系统又继续下一步变化。
实际上系统在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非平衡态,这种过程为非静态过程。
作为中间态的非平衡态通常不能用状态参量来描述。
6系统从初态到末态,其间经历的每一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这个状态的变化过程就称为准静态过程(或平衡过程)。
(1)只有进行得无限缓慢过程,才是准静态过程。
因此,准静态过程只是实际过程的近似和抽象。
(2)对给定的气体,p -v 图上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准静态过程。
系统的准静态变化过程可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称之为过程曲线。
p -v 图上一点代表一个平衡态;21p V图8-2•3.准静态过程对于实际过程则要求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特征时间Δt 远远大于弛豫时间τ才可近似看作准静态过程。
74.准静态过程中功的计算.... . ....p S 图8-3dx微小过程气体对外作的元功:dA =pS.dx dV ∫=21V V pdVA (8-2)(1)体积膨胀过程, 因dV >0,所以A>0,气体对外作正功。
对体积压缩过程, 因dV <0,所以A<0,气体对外作负功,实际上是外界在对气体作功。
对有限过程,体积V 1→V 2,则气体对外作的功为=pdV8(2) 在p -V 图上, 功是曲线下的面积。
曲线下的面积=pdV =A 由图8-4可知,即使初态和末态相同,不同的过程,气体对外作的功也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把功叫做过程量的原因。
∫21V V (气体对外作的功)pV21图8-4V 1V 2dV p绝热功与系统的内能如果一个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其状态的变化完全是由于机械的或电磁的作用,则称此过程为绝热过程。
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为绝热功。
著名的焦耳实验如图所示:R电源水盛在绝热壁包围的容器中,叶轮所作的机械功和电流所作的电功(I2RT)就是绝热功。
若系统由初态1经一非绝热过程达到终态2,在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不再等于过程前后状态函数内能的变化,我们把二者之差定义为系统在过程中以热量Q 形式从外界吸取的能量。
热量(取系统从外界吸热为正)* 热量是在不作功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210A Q E E E ==Δ=−** 功和热都可用来量度系统内能的改变,都是过程量,不是状态的函数,依赖具体的过程。
dQ dE dA=+*** 系统内能增加:来源于外界对系统作正功,或者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
11Q=E 2-E 1+ A(8-3)Q ——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E 2-E 1—系统内能的增量A ——系统对外作的功对微小过程:dQ =d E + dA 对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5.热力学第一定律pdVRdT i M M dQ mol +=2dA =pdVRTi M M E mol 2=12例题8-1 一定量气体经过程abc : 吸热800J ,对外作功500J ;经过程cda : 外界对气体作功300J 。
问:cda 是吸热还是放热过程?解Q= E 2-E 1+ A过程abc : 800= E 2-E 1+500过程cda : Q= E 2-E 1-300=300-300=0pV图8-5abcd正确的解法是:过程abc :800= E c -E a +500∴E c -E a =300过程cda :Q= E a -E c -300=-600过程cda 放热600J 。
13例题8-2 如图8-6所示,一定量气体经过程abc 吸热700J,问:经历过程abcda 吸热是多少?解Q= E 2-E 1+ A过程abc : 700= E c -E a +A abc =过程abcda 吸热:Q = E a -E a +A abcda= A abcda =A abc + A da=700-3×4×102=-500JpVi E 2=abc A +)(2a a c c V p V p i−abc A ==曲线abc 下的面积P(×105pa)4 V((×10-3m 3)图8-6114o a bcd14例题8-3 双原子分子经图示过程abca , 求各分过程之A 、ΔE 和Q 及整个过程abca 气体对外作的净功。
解过程ab : A ab =abcP(atm ) 4 V(l )图8-7213o))((21c b a b V V p p −+= 405.2JΔE ab =)(25a ab b V p V p −pViE 2== -506.5JQ ab =ΔE ab + A ab = -101.3J 过程bc :A bc = p b (V c -V b )=-202.6JΔE bc =)(25b bc c V p V p −= -506.5JQ bc =ΔE bc + A bc = -709.1JRTi M M E 2=15Q ca =ΔE ca + A ca = 1013JabcP(atm ) 4 V(l )图8-7213o过程ca : A ca )(25c c a a V p V p −= 1013J整个过程abca 对外作的净功:A =A ab +A bc +A ca=405.2 -202.6 +0= 202.6J或A = Δabc 的面积210013.1)13)(24(21×−−== 202.6JΔE ca == 016二. 摩尔热容一摩尔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时,它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热容量。
C 定义为:dTdQ C VV =pdV RdT iM M dQ mol V +=2热一:RdTi 2=Ri C V 2=(8-6)1=molM MdV =0dTdQ C =1.定体摩尔热容C V172.定压摩尔热容C pdTdQ C p p =pdVdT C pdV RdT idQ V p +=+=2热一:又pV =RT , ∴pdV =RdT , 于是RdTdT C dQ V p +=Ri R C C V p 22+=+=(8-7)18对于理想气体分子,单原子γ=5/3=1.67, 刚性双原子气体γ=7/5=1.40,刚性多原子气体γ=8/6=1.33。
为什么C p > C V ?在等压过程中,气体不但要吸收与等体过程同样多的热量来增加内能,同时还须多吸收8.31J 的热量来用于对外作功。
引入等体摩尔热容C V 后,对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写为:比热容比(泊松比、绝热系数)定义为ii C C V p2+==γ(8-8)pdV dT C M MdQ V mol+=p V213412线为等容过程;13线为等压过程;243线为等温过程;内能是状态量,内能的改变由初末状态确定,与过程无关;TC m V Δ=,νVp T C m p Δ−Δ=,ν理想气体内能由温度确定;TR T C m p Δ−Δ=νν,RC C m p m V −=,,迈尔公式341311pE E E E dQ pdV −=−=−∫241211VE E E E dQ −=−=∫焓态函数H E pV=+()()p dQ dE pdV d E pV d H =+=+=pp dT dH C ⎟⎠⎞⎜⎝⎛=RC C m p m V −=,,热容比:mV mV m V mV m p C R C R C C C ,,,,,1+=+==γ多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单原子分子R C mV 23,=R C m V 25,=R C mV 27,=3/5=γ5/7=γ7/9=γ理想气体的热容注:实际气体的热容以及热容比都是温度的函数。
绝热指数?=T C 问:dTdQ C =比热容比(泊松比)12>+==i i C C V p γC V C P比热容比单原子分子3R/25R/2 1.67刚性双原子分子5R/27R/2 1.4刚性多原子分子6R/28R/21.3显示经典理论缺陷,是导致近代物理革命原因之一理论值与实验值差异注意:22多方过程—摩尔热容C 为常量的准静态过程。
热容:CdT =C V dT+pdV即3.多方过程的摩尔热容CpdVC C RRdT V−=由pV =RT →pdV+Vdp =RdT于是得)1(=+−−Vdp C C RpdV V0)1(=−−+VdV C C R p dp V n C C R V=−−1令—多方指数常见理想气体过程* 多方过程const n pV =n ---多方指数功:dV V V p pdV A V V V V nn∫∫==212111⎟⎟⎠⎞⎜⎜⎝⎛−−=−=−−−121111*********1n n n n VV n n V V p V V p n n V V p ()221111V p V p n −−=Vp12多方过程等温过程n=0∞→n n=1240=+VdV n p dp 完成积分就得多方过程的过程方程:,C pV n=解得多方过程的摩尔热容为1−−=n RC C V RTM M pV mol=,1C TV n =−CT P nn =−−1n C C R V=−−1由25,C pV n=1−−=n RC C V ,1C TVn =−CTP nn =−−1讨论:(1) n =0, 等压过程,C p =C V +R ,过程方程: T/V=Const ;(2) n =1, 等温过程,C T =∞, 过程方程: pV =Const ;(3) n =∞, 等体过程, C V =iR/2 , 过程方程: p/T=Const ;(4) n =γ, 绝热过程,C Q =0,过程方程:,C pV =γ,1C TV=−γCTP =−−γγ126,RT M M pV mol=问题:过程方程与状态方程有何区别?过程方程表达的是状态变化过程中,前后两个状态的状态参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