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6章科学实验与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689.00 KB
- 文档页数:17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出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
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
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
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
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录》)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第一境为寻找方向,确定目标的阶段;第二境为刻苦攻读,努力钻研的阶段;第三境则进入佳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阶段。
)创立理论的语言一、科学理论与科学语言语言:以语音或文字(符号)为物质外壳,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人们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工具。
科学语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中提炼出来的,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以自然语言为基础。
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社会中历史地形成,交流、沟通,知识保存、传播。
有意义,化外音,弦外之音。
但有缺陷。
多义性:如“力”:力量、魅力、活力,等。
歧义性:东西,在自然语言意义甚多,自然语言中的“氧”。
再如“临时户口办理处”,可以理解为:办理临时户口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临时办理户口的地方。
标点的断句作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语法结构不严格、不经济和非统一。
例如用自然语言表达a3-b3= (a-b)(a2+ab+b2)就罗嗦,亢长。
科学语言系统:自然语言中的“氧”,人工语言系统中的O2和O 可以明确区别。
分类:术语和符号,有人认为术语和符号仅仅是一种方便的问题,实际上不仅具有表述功能,而且具有探索和创造功能。
如丹齐克认为,字母记号使代数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莱布尼兹把S拉长创造了积分符号,中国早期数学先进,后期落后,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抽象的符号。
一、科学理论与科学语言1、记录科学事实的语言:记录、描述、整理和交流科学事实。
2、表达科学概念的术语:①科学概念: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
第6讲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一、科学研究的方法•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过程总是由几个相互连接的环节组成。
在现代的科学研究条件下,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科研选题•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选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在这个环节上,发现和确认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来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直接决定着未来科学研究的走向。
2.获取科学事实•根据选择的科学问题,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
这里既包括通过文献检索获取间接经验事实,又包括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而获取直接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方法是这样环节的的两个基本方法。
3.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经获得的科学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在这个环节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活动与证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有关科学发现的非逻辑方法和有关科学证明的逻辑方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实践检验论证•对已经形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仍是观察和实验,但通常也要辅之以逻辑方法。
5.建立理论体系•把已确证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尤其是公理化和模型化方法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二、科研选题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2.科学问题及其来源•首先,科学问题的设置,不仅与科学家个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科学共同体的“当前状态”关。
有时就个体而言,某个问题的设置是成立的,但置于群体(科学界)则不成为问题,或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科学家会常常全方位、系统地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目的就在于评价该问题研究是否有探索意义,是否存在差距。
因此,科学问题是指在特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分析当时科学背景知识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认识上的差距和矛盾。
《⾃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名词解释1.⽣态⾃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态⾃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
2.⾃组织:是⾃然界物质系统⾃发地或⾃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3.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定的科研⽬的,⽤⼀定的物质⼿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控制或变⾰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法。
科学观察: 是⼈们有⽬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段。
4.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5.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法。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法与阶段。
⼆、问答题1.简述科学精神的内容。
答:科学精神是⼈类认识⾃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包括15个⽅⾯的特征:1、执着的探索精神2、创新改⾰精神3、虚⼼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13、可重复和可检验14、实践精神15、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2.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简要谈谈解决科学问题的⽅法及其启⽰。
科学是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法。
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法产⽣科学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
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
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
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唯心主义世界观则从某种精神的东西出发。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要求人们在行动中遵从某种客观的精神原则或宗教教义、神灵的启示等等。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则认为人们可以按着自我的感觉经验、愿望、主观意志等等行事。
辩证法的世界观要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
形而上学世界观则促使人们孤立地、静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
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 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
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 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
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
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
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
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
他强调学思并重,明确提出“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这是注重知的后天来源。
他主张“ 博学” 、“ 多闻” 、“ 多见” 。
但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 一以贯之” 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
“ 一以贯之” 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还提出了“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 叩其两端而竭” 等方法。
他还强调“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反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法。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和部分答案要点《自然辩证法》方法论部分思考题(郭琰)1.简要介绍了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科学认知活动的意义。
答:科学观察特点:1.方法是自然观察;2.明确的目的性;3.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科学观察的作用:它属于实践活动。
在认知过程中,及时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是最基本的方法,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加强的研究对象3.可是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以了解对象的性质5.了解和改变性质的经济可靠的方法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答:科学实验中的机遇是指科学实践中的偶然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
它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如伦琴发现了X光,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等。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机遇:1.注意事故提供的机遇2.机遇不能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方法3.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3、简述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和解决的基本途径。
回答:提出科学问题的方式:1.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2.不同理论、学派或观点之间的矛盾3.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矛盾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1.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解决问题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4.结合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谈谈你对科学假设的理解。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特点:1.假设是科学与假设、基础与猜测的辩证统一2.背景知识的辩证否定3.假设应可检验4.假设简单5.假说应具有逻辑协调性,一致性,无矛盾性对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几点思考(段明宇)1、科学技术的负作用有哪些?答:1可能导致人的异化(见理性而不见情感,见利益而不见正义)2可能剥夺人固有的自由、真实性和创造性3无法解决自身发展方向的问题4.可能导致人生活的无意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败坏2.人文文化在科学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1、科学假说的定义、特点、作用、基本原则?科学假说: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特点:①科学性:表现在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科学家说的表述是明晰简洁的、有条理的、可以诉诸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的;②推测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猜测;③易变性:对同一自然现象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
作用:①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②科学家说是对科学研究起着定向作用,由推测性决定;③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建立原则:①解释性原则:假说不能解释个别事实还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②相容性原则:假说不应与已知的科学理论中经过检验的真理成分相矛盾,而是应该能够包容其中;③可检验性原则:假说必须能够用观察与实验进行检验。
检验原则:假说转化为理论的基本调价是能够经受住科学实践的检验,实践检验是最终标准,但在检验过程中必须辅之以逻辑分析,坚持实践检验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是检验假说的基本原则。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结构、建立方法、如何评价?基本特征:①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②普遍性:科学理论在它实用领域能够说明和解释相关的全部现象;③系统性:科学理论的各种概念、原理是按客观事物的实际联系组成的,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④逻辑性:科学理论必须有着明确的概念。
结构:基本原理,它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基本关系的反映;科学推论,是科学理论中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
建立方法:①公理化方法(无矛盾性/完备性/独立性);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评价内容:真实性评价——真与假的判断、真的程度的判断;价值性评价——科学理论的学术意义及社会影响;评价标准:①理论与事实相一致: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结论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结论与实验符合的越好,越广泛,理论被接收的可能性就越大;②理论的预见性:一个科学理论揭示的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预见性也就越强,预见的现象越多,它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就越大;③理论内在的逻辑性:理论内部的自洽性,即理论内部的无矛盾性;与公理的相容性,一个与背景知识在逻辑上相容的科学理论,要么包容背景知识,要么为背景知识所蕴含;④简单性: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基本独立的概念和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