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将张勋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1
精心整理
张勋一妻十妾的晚年生活:直隶都督张勋的故事
张勋晚年一妻十妾的晚年生活:1917年夏天,张勋导演了一场短暂的复辟闹剧,他也随之成为一个近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
复辟失败后,张勋躲入荷兰使馆。
1920年,张勋寓居天津,先住德租界,再徙英租界,直到1923年病故。
张勋的最后几年,虽说离开了呼风唤雨的军政舞台,日常生活却没有陷于落魄的境地,仍不改奢华之色。
他在天津松寿里有一式的小洋房一百多栋,与黎元洪宅
夫人。
据说张勋“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曹夫人”。
妾中之一邵雯是天津人,父母早丧,被弟弟骗到张家,卖了一笔钱。
邵被张勋先奸后允,后来逢邵的弟弟来张家,都被其姐痛骂,以至姐弟不能碰面。
张勋寓居天津前后,三姨太王克琴和他的马弁好上了,王为脱离险境和日后生活所计,也效前人之法装疯卖傻,脱光了衣服乱跑。
张勋信以为真,遂将王逐出家
精心整理
门。
后王与张的马弁终成伴侣,这件事还上了当时的杂志,轰动一时。
王克琴后来向人回忆:“张有酣睡在女人身上的怪癖,稍微一动即予脚踢手打,甩下床去。
”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民国是个好时代,结束了封建统治;民国又是个坏时代,军阀割据,百姓疾苦;民国是个进步时代,诞生新文化和新思想;民国又是个乱时代,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被摒弃。
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寻求真理和社会变革的人。
而你绝对想不到,有这么一个人得到了几乎所有名流的垂青,虽然是在死后的葬礼。
张勋的葬礼堪称整个民国时期最为盛大的葬礼,该葬礼几乎聚齐了社会各方名流,包括反对派。
连孙中山先生也送上挽联:“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本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他的遗体送回江西老家的时候,万人相送,乃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
张勋曾在清廷任职,属袁世凯北洋系。
袁去世后,北洋四分五裂,张勋手握重兵,算一号人物。
而张勋最令人记忆深刻的还是他的5000辫子军。
张勋为表対清忠心,禁止所部剪鞭子,并解散黎元洪国会,拥护溥仪重新上位。
可那时已是1917年,复辟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韦。
失败后,张勋逃进租借,之后因病去世,享年69岁。
张勋去世的时候留着辫子,从一(清朝)而终。
而军阀之间,少有信用。
张勋不同,其一生都忠于清朝,可谓忠心之至。
民国涌进新思想,文化环境巨差,甚至出现背离人伦。
而张勋坚持固有,不接受现在看来都不可接受的超前思想,可谓民族文化的捍卫者。
张勋的思想与行为千夫所指,其忠(清)心与维护传统,却受人尊敬。
天下是最公平的,即使您百无一是,该肯定与尊敬的也毫不吝啬。
张勋[北洋军阀]对于那些在清末早有人望的赵尔巽、温肃、吕海寰、绍英等遗老,他们首先已经意识到自己向往的故国不复存在,但对于张勋的评价不应该以成败来论英雄。
温肃与张勋是有过不少接触的人物,复辟前曾经与张勋的乡贤胡思敬专门到过徐州拜见这位辫帅,寄望甚高。
张勋张勋之死使他深深体会到公存国与存,公去事可知的悲切。
清亡后,吕海寰在津沪当寓公,与张勋也是相知相熟的,在他看来,辫帅与文信国同乡闾,当附文信国同列传,其事虽殊,其忠不异,而且挽狂澜于既倒,当经千载公论。
把张勋比附文天祥,是痛悼辫帅之死的孤鸿悲雁们的共同文化心态,这不仅仅因为张勋与文天祥同是江西人的简单附会,而是他们在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具有共同的挽狂澜于既倒的孤忠情怀。
对于那些从清朝旧官僚阵营中分化出来的民国权贵,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忌讳与张辫帅挂上钩、沾上边,因为辫帅复辟几乎置民国于覆灭,是民国共和的罪人,谁愿掉进这潭污水,变成辫帅的一丘之貉呢!然而,人们不能漠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民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首功,但毕竟最后以和谈解决南北统一,和平过渡到所谓的共和国,其舆情并不乏民主与宽容的氛围,因而人们在当时最激进的报刊上仍然可以看到满清遗老们的酬唱文苑栏目,从政治上剥夺旧政权的存在并不必然引申出在文化上限制其应有的怀旧表达。
因此,就张勋之死,也有不少民国权要表达了他们非常复杂的感情。
当过民国总理的钱能训,赞美辫帅千载凛然见生死,九庙于今有死臣。
九庙自然不是民国的故事,说的是张勋刷新了清朝忠臣的典故,也是别有一番深意。
就旁观者来看,辫帅之死,显然使人们极为容易联想到民国与清王朝的对比。
由北洋军阀统治的动荡时局,挂的是共和的羊头,卖的军阀独裁的狗肉,草菅人命的丑恶比比皆是。
想想有一个皇帝撑着天下的好处,至少也可享受一份生活安定的浩荡皇恩,在共和制度下的公民兴许对王权时代的臣民又多了一份眷恋与怀旧。
王雨辰的挽联在一定意义上就刻画了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存在于民众中间的矛盾心理: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呵;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当然,任何一个人在历史的车轮下都不过是一个个小块垒而已,承载着有限的贡献,要想阻挡前进的步伐,也是螳臂挡车,高估了个人的能量。
张勋复辟,是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
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
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
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
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
从帝国主义角度而言,美、日都曾希望通过怂恿中国参战,一方面加强协约国方面力量,孤立同盟国,另一方面,加强对华控制,进而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当掌握实权的段祺瑞决定听从日本,参与战争后,美国见达不到原有目的,又一反常态,反对中国参战。
)从北洋军阀角度来看,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派系都希望以参战为名,向帝国主义大量借款,从而扩充自己势力,消灭异己,实现“武力统一”,尤其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这种动机几乎暴露无遗。
中国参战后,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派军队赴欧作战,只是派出十余万劳工,输出劳务,到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打工,客观上增强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加快“一战”的结束,也使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所以,当协约国胜利消息传来时,蔡元培曾接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
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
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
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
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
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
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张勋为什么被称为“辫子将军”编者按:有名的张勋复辟很多人,张勋复辟就是一场笑话。
历史上称张勋为“辫子大将军”,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原标题:正儿八经说民国——辫子将军张勋(1854—1923),字少轩,江西奉新人。
自幼家境贫寒,随后又遇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导致父母双亡。
不足十岁的小张勋只能以乞讨为生。
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很难判断出那个时代的小孩,特别是那个时代这种环境下的小孩,他们的成长经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他们如果想活下来,就必须做中国底层老百姓中最为坚韧的一批,什么东西都能吃的下,什么样的苦都能含的住。
如果放到荒野求生,他们绝对秒杀贝尔。
他们身上都会有种不知原因的韧劲,就像是壁炉里的“小强”,不管人类想尽千方百计,可他们却依然坚挺的活着。
不可否认,这种人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当兵打仗的好料。
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勋同学,十几岁就当了兵,在部队里以勇猛过人而闻名,说白了,就是打仗不要命,不仅不要要命,关键是还每次都能活下来。
在中法战争时期(1885年),便以战功显赫,升级为中级军阶。
但是也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种韧性,到后来变成了一种执拗,导致了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此时的张勋在云南任职,上头对他是极为的赏识,所以派给他一个肥差,让他拿着两万元的巨款,去上海采购军械。
这对于一个军官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信任。
领导已经完全的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只要能够安安全全的完成任务,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
可奈何这位苦命出身的孩子,到上海之后马上就变的迷茫了。
穿旗袍的性感美女他以前碰都没碰过。
豪华的赌场,他进都没进过。
这下好了,老子有钱了,什么都能玩,什么都敢上。
即便这两万块钱,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但也经不住这十里洋场的挥霍。
没过多久,他竟然把这两万块钱给花完了。
自己爽快过之后,下一步怎么办?他有两个选择,第一:隐姓埋名赶紧跑。
反正当时也没什么纪委同志,也不会被满世界的通缉。
只要自己不要再出风头,没人会知道他是谁了。
清朝张勋的升迁之道,个人之幸,国家之大不幸本文导读:八岁,其祖父张坤一蒙太平天国之难,其母亦于是年暴病而死。
张勋自述《松寿老人自叙》,特表其祖父之节行,颇可观:辛酉年,八岁,适粤寇(指太平军)躏县境,乡人四窜。
先父王昆一公独不行,陷贼,贼逼指富室名,不告,临以刃,则詈之,因遇害。
《松寿老人自叙》,是张勋晚年隐居天津松寿居,于1922年,应族人之邀而写的自叙传。
其文文辞简约,不重叙事,唯叙张勋官职、履历及儿女情况。
此处,特叙其祖之忠义节烈,或为自我期许。
民国之后,太平天国起义,已为革命党正名,政治上的评价与晚清截然相反,张勋仍书之为“贼”,以王朝价值观论定起义者为反贼,既有切身家仇,更有遗民国恨。
张勋十一岁,其父张衍任病殁。
同年,张衍任遗腹子系球生。
孤儿寡母,家境困顿不堪。
年十四,继母温氏亦病殁。
张勋与其弟系球相依为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据《奉新文史资料第二辑·张勋史料》中多篇族人、相关人士的回忆性文章来看,张勋在此段时间失学、失养,靠在田间捉鱼摸虾为生。
年十五,经一位熊姓作头(长工头)的介绍,张勋受雇翰林许振祎家,先为雇工,后为其子童仆和伴读。
这在张勋的履历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契机。
许振祎,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为曾国藩门生。
许振祎在曾国藩幕府共16年,历经太平天国战争的整个过程,交游遍及湘淮军系统。
这是张勋后来得以进入军界的因缘。
张勋在许家充当童仆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1879年,张勋二十六岁,在南昌府衙内当旗牌兵,也就是侍卫兵。
张勋从军,出于许家的推荐。
1883年,许振祎将张勋推荐给湖南巡抚潘鼎新,得六品军功,为百总(相当于连长)。
这一年,张勋已年近三十。
张勋在军界的资历浅,并无战功,而经许振祎推荐,即得六品军功,这一破格之举,殊非寻常。
这一破格用人的举动,也足见晚清军纪之败坏,用人权操纵于地方武人、督抚之手,湘淮系用人唯亲、唯私、唯裙带,全无人事考核提拔之规范。
晚清政局动荡,权力下移,给武人的非常态化上升提供了机遇。
复辟失败后的张勋:不涉足官场关照同乡贫苦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
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
——孙中山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位张大帅念念不忘皇帝故主,民国成立后其本人和部下都还留着一根大辫子,被人们戏称为“张辫帅”。
1917年7月,张勋导演了那出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
历史教科书对张勋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国历史上从此销声匿迹,没有了下文。
这位闻名一时的“张辫帅”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
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
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发辫,时人呼为“辫子军”。
1917年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趁机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虽说张勋复辟成瘾,但其夫人曹氏却是位明事理识大体的女性,只可惜张勋不肯听她的话。
据说复辟以后,张勋得意地向曹氏炫耀自己的“亲王”王位,妻子却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今天被封为忠勇亲王,恐怕明天就要做‘一字平肩王’了!”张勋不解:“‘一字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说:“你将来脑袋不保,不就是两肩一字平了吗?”曾主导清朝复辟的辫帅张勋复辟消息传出后,遭到全国舆论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
全国各大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
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避入日本使馆避难。
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誓师讨伐张勋。
7月12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京。
辫子军不堪一击,大都割掉自己脑后的“尾巴”逃命去了,战后的北京,留下了满街的大辫子。
仅仅在几天以前,脑后有条大辫子还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有了它上戏院可以不买票,买东西可以不付钱,调戏妇女好像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历史故事-张勋的老婆是谁?他的后代都有谁?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因著名的“张勋复辟”而闻名于世。
公元1911年,腐朽的中国大地迎来了剧烈的变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历史著名的辛亥革命。
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当时实为清政府统治者的隆裕太后,迫于舆论压力和革命派的势力,最终下达诏书,宣统帝溥仪退位。
由此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的清王朝覆灭,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也走向灭亡。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破败,代表着新的力量的发展。
但是在新旧力量交替之际,总会有一些旧势力残余力量负隅顽抗,而张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北洋军阀张勋借着北洋政府内部的“府院之争”,率5000辫子军进驻京城,将当时为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赶出了北京。
随后与保皇派一道,迎溥仪复辟,建立保皇政府。
因为这场复辟是张勋一手策划的,所以后世称这场复辟为“张勋复辟”。
很多人在了解张勋这个人的同时,应该也会好奇他的家人都有谁!我们所知道的是,张勋的父母早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与他最亲近的应该便是他的妻子了。
历史上的张勋一共有一妻十妾,虽然妻妾成群,但是值得称赞的是,张勋的心在自己的妻子上面,而不是某个美妾。
张勋的妻子名叫曹琴,早年是一位“浣衣女”,与张勋同甘共苦度过了十年的贫苦生活,才迎来了后来的富贵。
据传闻“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曹夫人”。
曹琴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古代的贤妻“相夫教子”。
不仅仅是在打理家务方面,甚至还需要为人妻子的督促辅助自己的丈夫,走上正途。
张勋是在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下定决心参军,希望能博得名利的。
而在他三十岁以前,实在不堪一讲。
早些年的张勋是典型的无奈,在进入许家当小厮之前,是乡里的混世小霸王,气死继母、赌钱偷卖了东家的古花瓶。
因为名声很差,所以一般人家都不敢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
所以也就导致了张勋活了二十五岁,在同龄人早都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的时候,仍然是一个苦逼的单身汉。
张勋真有趣建筑学131 黄铭欢对于在中国近现代史的众多历史人物而言,张勋只是一个占据着一小块地,毫不不起眼的历史人物,而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张勋复辟”事件。
而在我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里甚至都没有出现的机会。
但是,这个人和这个人所干的事确实相当有趣。
我们先来说说张勋这个人所干的事,张勋复辟,是一件相当“有趣”的闹剧,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以上是张勋的个人资料,据我们所知,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在1917年,而张勋却是直到1923年才辞世。
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复辟失败之后,张勋此人不但没有因此穷困潦倒,颓废一生,反而在复辟失败之后在天津干起了实业,成为当时的一名实业家,而且生意做得很大,真是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求发展啊,据说中国的第一代电影公司就是他办的。
还有学者计算过在张勋死后的财产,大概在五千至六千块现大洋左右,这也可以算是富可敌国,最后风光大葬。
复辟,严格来说,应该是一次改朝换代的大事件,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的战争都是血流成河,浮尸遍野,而奇怪的是,张勋复辟事件,死伤人数才仅仅二十五人。
当时,张勋复辟时期,皖系军阀段祺瑞为讨伐张勋而进行了著名的马厂誓师,史称讨逆之战,而这场讨逆之战的战场,却是张勋家大院的门口,而死伤的二十五人之中,居然还有围观群众。
这说明了这场讨逆之战连寻常老百姓都没有当成一次正规的战争。
而更奇怪的是,在张勋复辟失败时,张勋一下子躲进了荷兰大使馆,过几天后,张勋发现没事了,就从荷兰大使馆出来回到北京的院子继续住下来。
后来的北洋政府发现张勋又回到北京城内居住,不但没有将张勋拘捕,反而给了张勋一个大赦令,叫“国事艰难人才难得”,张勋一看没事,大摇大摆的去了天津。
历史上复辟失败的人物大有人在,而张勋的下场就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复辟好歹也是叛国罪甚至颠覆政府罪,但是张勋既没有被杀掉,也没有被判终身监禁,也没被流放,反而得了一个善终。
张勋复辟的发生经过介绍1917年7月1日凌晨3时左右,才12岁的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护导下,来到养心殿召见张勋一干人等。
7月1日凌晨4时,张勋派清室旧臣梁鼎芬等人带着小皇帝赐封黎元洪一等公的诏书和康有为预先代写的“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的奏折,五更叩开总统府的门,要黎元洪在奏折上签字。
黎元洪听明白了梁鼎芬的来意后,不予理睬。
复辟当日,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离开北京南下上海。
当时在教育部供职的鲁迅冒雨到教育部提出辞职以示抗议。
7月6日孙中山偕同一批同志乘军舰南下,计划到广州组织武力讨伐张勋。
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大省会召开万人大会,各家报纸发表大量文章,一致声讨张勋。
张勋把黎元洪赶下台后,段祺瑞便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开战,12日拂晓攻进北京城内。
7月12日“辫子兵”一触即溃,在讨逆军的两路夹攻下,有的举起白旗投降,有的剪掉辫子扔掉枪支逃命。
此时北京的街道上丢弃的发辫俯拾即是。
当日,只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掌握了政府实权。
一: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
二: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三:以张勋复辟为界限,民国成立以来“内阁制”与“总统制”、北洋集团与民主党派革命党人的制度之争、政见之争,演化为赤裸裸地力量博弈和军事较量。
四:张勋复辟还间接使得吴佩孚、冯玉祥两个北洋后辈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后,清将张勋盘踞徐州长达五年,道台衙门是其大搞复辟活动的“大帅府”。
1911年底,南京光复,长江巡阅使张勋兵败南京退守徐州。
1912年初,革命军北伐徐州,张勋北窜兖州,2月11日徐州光复,第二天清帝宣布退位,南北统一。
中国历史故事-张勋复辟简介他为什么要复辟又为什么能成功?张勋,字少轩,籍贯江西奉新,生于清历咸丰四年,三十岁时在长沙参军。
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此后被袁世凯看重,历任管带、副将、总兵等职位。
公元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辛亥革命以后,败退徐州一带,仍然宣誓效忠清朝,所在部上下禁剪辫子,时称“辫子军”,张勋也被称为“辫帅”。
张旭是顽固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尽管清王朝已经覆灭,新政府上位,但是张勋一直都在图谋清室复辟。
张勋复辟指的是公元1917年,即民国六年发生的一场,完全由张勋一手策划的一场政变。
因为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安排下,颁发退位诏书,宣布退位。
溥仪的退位不仅代表着大清朝的灭亡,也代表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虽然溥仪宣布退位,但并不代表着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会对新兴的资产阶级退让。
许多顽固势力和守旧派,一直都在暗中图谋复辟大业。
辛亥革命后,这些守旧势力隐藏在暗处,暗自聚集势力,积蓄力量。
其中谋划成功,拿到明面上来的,一个是袁世凯祭祖称帝,另一个就是“张勋复辟”。
张勋在辛亥革命后,长期盘踞在徐州,将其作为复辟大业的大本营,而道台衙门就是他进行复辟活动的“总司令部”。
1916年至1917年间,先后4次在道衙门大堂内召开督军会议,被推举为13省区大盟主。
他甚至将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接到徐州,在徐州大搞尊孔祭孔活动,长期撰写有利于复辟帝制的文章,为复辟清王朝进行舆论造势。
北洋政府刚成立,根基不稳不说,其内部也长期存在着隐患。
公元1917年五月,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争抢主导权的冲突越发激烈,史称“府院之争”。
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
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个北洋政府头子争锋相对,反而便宜了当时在野的张勋。
[键入文字]“辫帅”张勋个人生平简介揭秘张勋复辟始末原因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帅”。
今天我们就要来看一看辫帅张勋简介以及张勋复辟始末。
张勋早年丧父母,于1884 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参加军队,坦率直白、敢作敢当,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
1899 年升至总兵。
1901 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 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
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为表示忠于清廷,张勋及所部均留发辫,张勋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
1913 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 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
1915 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 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1。
中国历史故事-张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勋与袁世凯的关系张勋此人是中国近代军事家,是近代著名封建军阀,也是清朝忠臣。
对于张勋这个人,想来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毕竟凡是学过高中历史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过历史上著名的“张勋复辟”。
在清朝灭亡,北洋政府当政期间,这位晚清的大忠臣,仍然心存帝君,时时刻刻的想着要复辟清王朝。
北洋政府在成立初期,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的。
其中最大、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便是权利的分化斗争。
时为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因为权利的斗争,造成了“府院之争”的局面。
当时两人为了胜过对方,争先拉拢当时已经是军阀头子的张勋。
北洋政府内部的斗争与分化,让一直想要复辟帝制的张勋看见了机会。
于是他率兵进京,迅速占领了北京城,随后将大总统黎元洪赶出了北京。
紧接着就与各个保皇派人士联系,商讨复辟事宜。
公元1917年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
因为张勋复辟,所以很多人对张勋的评价都不怎么好!大多数人说起张勋,第一个反应都是历史的倒退者,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是维护封建帝制的顽固分子。
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说张勋这个人,绝不能一言以概之。
以上的各种说法,均是针对张勋的政治立场来看的。
而张勋这个人如何?他的性格如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绝不能以政治立场来判断。
读张勋这个人,首先要给他贴上“忠臣”的标签。
虽然张勋的“忠”,是愚忠,但是并不能否认他对自己君主的忠臣。
宣统三年,隆裕太后代为颁诏,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清朝覆灭之后,民间上下刮起了一阵断发风潮。
剪掉了脑袋上的头发,象征着与落后封建制度割裂。
而当时却有一支极为显眼的队伍,特立独行。
他们全军上下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史称“辫子军”。
张勋便是这支辫子军的头领,时人称其为“辫帅”。
张勋为了表示对大清王朝的尊重,并不剪掉头上的辫子。
而且他不仅自己不剪掉辫子,他的部下也禁止剪发。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的最终结局建威上将军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
爱其孙,随营伴读。
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
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
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
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
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
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
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
谓之再造共和。
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
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
隐。
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dang所诬,迫去职,明心迹。
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
以病薨,年七十有一。
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
父为四川驻防军官。
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
稍长,又取监生。
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
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
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
复任东边道。
兼安东开埠局总办。
任满,升署度支司。
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
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
徐放湖北将军。
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
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
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
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
少孤贫。
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
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
北洋军阀张勋的生平简介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
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洋军阀张勋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勋简介张勋生于清末1854年,是中国近代北洋军阀。
张勋30岁的时候,参加军队。
因张勋英勇善战而屡屡被提携,后来官至定武上将军。
孙中山推倒清朝清政府。
建立民国政权时,张勋向慈禧太后保证,忠于清政府。
后来,张旭以身作则并命令手下的士兵,不允许剪辫子,所以,张勋有个外号称为”辫帅”。
1915年,袁世凯称皇帝之时,张勋虽然表面臣服于袁世凯,其实内心还是想效忠清政府。
并且,张勋找准机会,想要复辟清政府。
在袁世凯当皇帝的第二个年头里,袁世凯去世。
此时政权便落在了段祺瑞和黎元洪的手中,恰逢此时,段祺瑞想宣布对抗德国军,而黎元洪却坚决反对段祺瑞的主张。
此时,张勋便乘着机会暗中谋划复辟的计划。
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带领部下穿着清朝官服进宫,打算重新拥护溥仪当皇帝。
但在12号,段祺瑞率领军队讨伐张勋,历史上著名的“张勋复辟”事件就此失败。
后来,段祺瑞政府在全国通缉溥仪,张勋见此情景得知无力回天。
1923年,张勋在天津因病去世。
张勋去世后,当时很多政界名人纷纷前来悼念,以示对这位忠臣的敬仰之情。
虽然“张勋复辟”被人看做是愚忠的体现,但是张勋的忠心却被后人所敬仰。
一些学者和革命家都对张勋有很崇高的敬意。
陈毅评价张勋“秉春秋知罪为心,虽败不朽;堕天下孤孽之泪,非哭其私。
”张勋后人张勋一生誓死效忠清政府,在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之时。
张勋仍想找准时机建立清政府政权。
在袁世凯去世后,张勋发动了复辟之变。
这场复辟只持续了短短5天。
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带领的军队便瓦解了张勋的军队,并在全国通缉溥仪。
后来,念在张勋为主效力,便赦免了他。
张勋后期在他的宅子中度过晚年。
张勋一生共有一妻十妾。
清末大将张勋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陆军第九镇新军,对抗革命军。
他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
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
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
1917年6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
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
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溥仪退位后,他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祸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
获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寓所。
1923年9月12日,他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
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
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
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
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
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
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红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北京街头挂起清朝龙旗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
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
接着由张奏请复辟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
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也是冲龄践祚。
”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同日,缉掸光赶叱非癸石含将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
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
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新王。
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 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
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
就旁观者来看,辫帅之死,显然使人们极为容易联想到民国与清王朝的对比。
由北洋军阀统治的动荡时局,挂的是共和的羊头,卖的军阀独裁的狗肉,草菅人命的丑恶比比皆是。
想想有一个皇帝撑着天下的好处,至少也可享受一份生活安定的浩荡“皇恩”,在共和制度下的公民兴许对王权时代的臣民又多了一份眷恋与怀旧。
王雨辰的挽联在一定意义上就刻画了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存在于民众中间的矛盾心理:“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呵;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当然,任何一个人在历史的车轮下都不过是一个个小块垒而已,承载着有限的贡献,要想阻挡前进的步伐,也是螳臂挡车,高估了个人的能量。
作为一个江西人,张勋之死也结束了江西旧官僚们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
张勋复辟队伍中有一部分江西骨干分子,如刘廷琛、万绳栻、叶椿泰、魏元旷、李其光等。
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曾经抱怨江西人在陈孚恩之后,再也没有出现重要的政治人物,因而极力鼓吹张勋复辟,并且再三向辫帅推荐刘廷琛、魏元旷等参与机密。
胡思敬与刘廷琛不仅在晚清同为京官的乡谊旧好,而且还是儿女亲家,他在辫帅死前一年先去世,辫帅送了一幅挽联给这位乡邑旧交:“忆见交在徐兖之间,伤哉十年真长别;虽一去为朝野所惜,自足千秋有立言。
”假如胡思敬死在辫帅之后,他的悼亡诗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悲哀呢?李其光致信辫帅重复胡在《国闻备乘》中的观点,认为“清待赣人薄,赣人报独厚”,张勋不以为然,反而回信责其“山林载笔宜慎”,并“以复辟之役,力薄任重,引咎自责”。
杨增荦也是晚清一位京官下僚,清亡后回到老家江西新建赋闲,张勋之死,他送的挽诗也表达了江西遗老们的内心共鸣:“吾赣节义邦,所传多文士。
直到有明季,觥觥说刘李。
如公任綦重,又非二君比”。
从北京宣武门外江西会馆发起的复辟,并没有给江西官僚系统创造一个惊奇运数,遗老们最后一线希望也因此而破灭。
刘廷琛、叶椿泰客死他乡,万绳栻“参谋长”一直追随溥仪复辟逆流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帝国”,更多遗老的则是蛰伏山林,忧忧以终。
妾中之一邵雯是天津人,父母早丧,被弟弟骗到张家,卖了一笔钱。
邵雯被张勋先奸后允,后来逢邵雯的弟弟来张家,都被其姐痛骂,以至姐弟不能碰面。
张勋寓居天津前后,三姨太王克琴和他的马弁好上了,王为脱离险境和日后生活所计,也效前人之法装疯卖傻,脱光了衣服乱跑。
张勋信以为真,遂将王逐出家门。
后王与张的马弁终成伴侣,这件事还上了当时的杂志,轰动一时。
王克琴后来向人回忆:“张有酣睡在女人身上的怪癖,稍微一动即予脚踢手打,甩下床去。
”九子五女折叠张勋的姨太太们给他生了九子五女,大约半数早夭。
活下来的长大成人后,有多位与民初人物的子女结亲。
长子梦潮是张作霖的女婿;五子梦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的女婿;七子梦津娶了南昌洋油大王赵干卿的女儿;长女梦缃嫁给了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潘复的儿子;五女梦朝嫁给江西督军陈光远的儿子。
当初张作霖很想与张勋结成儿女亲家,据说曾派人持其四个女儿的照片到张勋家,任张挑选其一。
张勋因只有长子梦潮与张作霖的四女年纪相符,就选定了该女。
及至两人成亲时,张勋和张作霖都已故去,新娘的花轿是从张学良公馆接来的。
张家的这几门亲事,虽说看上去门当户对,可也并非都能美满到底。
梦潮自小失于管教,狂嫖浪赌抽大烟,曾一夜输掉坐落天津跑马道价值数万元的一栋大洋房。
他成婚不久即夫妻反目,随后离婚。
梦缃素行不端,曾姘天津起士林咖啡馆的一个茶房,两人时不时出双入对。
有时茶房送菜到张家,梦缃便和他相伴外出,弟弟梦汾指着她的背影说:“姐姐又跟人家走了。
张勋”梦缃为人妻为人母后,依然不守妇道,老毛病未改。
张勋她嫁到潘家,育有二子,相继考入大学,后因看不惯母亲的行为,都颇为激愤,又相继患上了精神病。
张勋故居位于河西区浦口道6号,现为市商品检验局使用。
建于1899年,为德式建筑,占地16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7平方米。
主要建筑分东、西两楼。
立面简洁,四坡蓝瓦顶,局部有尖顶塔楼。
底层为圆拱门窗。
东楼为起居楼,建筑整体呈狮子状。
西楼是会客楼,由高台阶进入圆形门厅,设廊子相连,底层设戏楼,有二层看台。
二楼前部有大平台。
最有特点的是该建筑的园林,有假山、凉亭、荷花池、石桥、游船,并养鸟兽、花卉等,均为园林艺术的精品。
1913年11月,张勋任中国孔教会名誉会长,康有为任总会会长,陈焕章为主任干事。
张勋通过刘廷琛与居住在青岛的支持清室复辟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保持良好的关系。
张勋还派密使见德驻上海总领事克里平表示对德取友好的政策。
1917年张勋反对中国対德绝交和宣战。
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
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
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精选公文范文-------------------------- 江西护军欧阳武:“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