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羌族总结1. 简介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甘肃、青海等省份。
羌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聪明的特点著称,他们保留了独特的语言、文字、服饰和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
2. 历史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
在古代,羌族人民主要以畜牧和农耕为主要生计,因此他们善于驯养牲畜和种植农作物。
羌族还是巧妙的织布、编织和制造工艺品的大师,他们的手工艺品被视为珍宝。
3. 文化3.1 语言和文字羌族的语言属于羌语系,是一种独特的汉藏语系语言。
羌族特有的文字系统是基于汉字演变而来的,汇聚了汉字和藏文的特点。
3.2 音乐和舞蹈羌族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音乐以民族乐器羌笛为主导,如羌笛、手鼓、铜钹等。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花型舞、剑舞、秧歌等。
3.3 艺术和手工艺品羌族人民以巧妙的手工艺品而闻名,他们擅长织布、编织和制作各种工艺品。
其中最有名的是羌绣和羌锦,这些绣品精致美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 风俗习惯羌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羌历年,羌族人民会庆祝这一节日,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演民族歌舞。
羌族婚礼也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新娘会穿上绣有羌绣的婚纱,而新郎则会戴上大红花,婚礼上有独特的歌舞表演。
5. 宗教信仰羌族人民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这两种信仰在羌族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灾难和疾病都有神灵的引导,因此祭祀活动在羌族社会中非常普遍。
6. 社会生活羌族人民多以农耕和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丘陵和高原的村庄中。
传统的羌族社会组织形式是以家族为基础的。
村庄内的家族关系非常紧密,亲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团结是羌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现状和保护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羌族人民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教育和宣传等。
四川藏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四川藏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羌族源于古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四川藏羌族有风俗习惯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四川藏羌族的风俗习惯造小塔藏族信奉习惯。
以印模压抑泥胎,经烧制而成。
为上尖下大的锥形塔,巨细纷歧,小者数寸,大者尺许。
塔内有的装密宗咒语纸条,有的装少量青稞。
一样平常用于敬神,放在大佛塔周围或佛像及佛龛之前。
在阿坝藏区,造小塔还作为祈求丰收的勾当。
每年藏历二三月,春耕之前,人们将造好的小塔安排在村边、路旁,或埋在田间,以为可以没落虫灾,使粮食得到丰收。
绕佛塔藏族信奉习惯。
佛塔为释教重要符号之一,一样平常内藏佛经,外刻佛像,素来为释教徒所恭顺。
藏人每见佛塔,心按顺时针偏向绕塔一周,口念六字真言,手捻念珠,以求。
有的人则绕塔数周,或在塔前置供品。
转经轮藏族信奉习惯。
藏族人广泛信奉喇嘛教,即藏传释教。
信教必需常常念佛,但许多人不识字,于是便转经轮,转发一圈经轮,相等于念一遍。
因此,转经轮成为很多藏人的一般勾当,很多人家都有手摇经轮。
经轮有巨细和质地的差异,但内里都装有经卷。
转经轮时,黄教长短是曲时针偏向转,黑教信仰反时针偏向转,不然被为对菩萨不敬。
跳神藏族信奉习惯,藏传释教祈福禳灾的典礼。
风行于阿坝州北部等藏族地域。
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进行驱除鬼魔、预庆吉利快意的法会。
会上,喇嘛身着古装,头戴面具,装成各类神佛鬼魅,在广场或寺院厅内跟着钹、鼓、唢呐、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场,自左至右,边跳边行,并大声叫嚣,以驱除鬼魔。
内地民间以此驱邪鬼。
菩萨出嫁藏族信奉习惯。
风行于金川县。
内地藏族以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是菩萨出嫁的日子。
因此,各寺喇嘛都要抬着木头菩萨在村寨周围转一转。
听说,这样可保一年次序。
人们连着数日玩狮灯,跳猴戏。
以示道贺。
忌捕鹰雕藏族信奉习惯。
藏族人民以为鹰雕是神鸟,捕杀会不祥瑞。
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羌族的风俗,希望大家喜欢!羌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服饰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
古代羌族多着皮制、毛制衣装。
明代以来纺织业发达起来,则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装。
解放后至今,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
男子喜包青色头帕,冬季有的还喜带狐皮帽,穿麻、棉、绸、毛面料的长衫,有的长衫饰有花边。
外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制皮褂,可以防寒、遮、垫坐,且适于劳动。
男子脚裹毛制或麻、棉制的绑腿,有的饰有花纹,能保温、滤水、护腿,脚穿皮鞋、云云鞋、绣花编耳子鞋和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制腰带,系吊刀、火镰和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装钱、子弹、火药及烟等物。
妇女服饰鲜艳多彩。
头饰因区域不同分三类。
一类绝大多数包青色头帕,绣以花纹,再覆绣花头巾,鲜丽多彩。
黑虎地区妇女则包白色头帕,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格鲁从波,以为孝。
西北部包括赤布苏、理县等地妇女头顶瓦状绣花黑头帕。
羌族妇女皆着绣花长衫,系黑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喜戴银牌、领花、耳环、耳坠、手镯子、戒指等金、银首饰和称为“色吴”的椭圆形项链。
每逢节日喜事,羌女盛装艳丽,雍容华贵。
建筑羌族一般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
现代羌族的住房方形平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建筑手艺高超,砌墙时不绘图、不吊线,信手而成。
壁面平整,棱角分明,结构匀称。
远看似碉堡,故俗称碉楼。
屋有立柱、大梁,椽子上加油竹或树枝,上糊泥土盖顶,坚固耐用。
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中层为主人家住宿、起居,下层养畜,房顶可脱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口很小,光线差,烟尘不易散出但利于防寒防盗,现大多已改为大窗户。
传统上下楼用独木梯,现绝大多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
中层起居大堂中间用石料砌一火塘,用于取暖做饭。
火塘上置三个精制石桩或置铁三足架,用以置铁锅等。
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的习俗习气羌族是外国西部的一个十分今嫩的平易近族,如今外国民间仍定的羌族次要聚居正在四川等天,人心约莫有三十万摆布余人。
每一个平易近族皆有每一个平易近族的民风文明,因而羌族也有本人的习俗习气。
衣饰昨天的羌族人,年夜多借衣着传统的平易近族服拆。
羌族人平易近的衣饰朴艳、雅观而具特征。
今代羌族多着皮造、毛造衣拆。
亮代以去纺织业兴旺起去,则较多以夏布衣服代替皮、毛拆。
束缚后至古,衣饰的里料愈加多样化。
女子怒包青色头帕,冬日有的借怒带狐皮帽,脱麻、棉、绸、毛里料的少衫,有的少衫饰有花边。
中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造皮褂,能够御寒、遮雨、垫立,且适于逸动。
女子手裹毛造或麻、棉造的绑腿,有的饰有斑纹,能保暖、滤火、护腿,手脱皮鞋、如此鞋、绣花编耳子鞋战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造腰带,系吊刀、水镰战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拆人民币、枪弹、炸药及烟等物。
夫父衣饰娇艳多彩。
头饰果区域差别分三类。
一类续年夜大都包青色头帕,绣以斑纹,再覆绣花头巾,辉煌光耀多彩。
乌虎地域夫父则包皂色头帕,留念传说外的英豪格鲁从波,认为孝。
东南部囊括赤布苏、理县等天夫父头顶瓦状绣花乌头帕。
羌族夫父都着绣花少衫,系玄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怒摘银牌、发花、耳饰、耳坠、脚镯子、戒指等金、银尾饰战称为“色吴”的卵形项链。
每一遇节日丧事,羌父衰拆素丽,雍容华贱。
修建羌族正常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修正在半山腰、平地上,形如乡堡,故名羌寨。
古代羌族的住房圆形仄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修建脚艺崇高高贵,砌墙时没有画图、没有吊线,疑脚而成。
壁里仄零,棱角清楚,构造匀称。
近看似碉堡,故雅称碉楼。
屋有坐柱、年夜梁,椽子上添油竹或树枝,上糊土壤盖顶,脆固耐用。
正常为两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外层为客人野住宿、起居,基层养畜,房顶否穿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心很小,光线差,烟尘不容易集没但利于御寒防窃,现年夜多未改成年夜窗户。
羌族礼仪科普知识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羌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
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
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红”,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礼俗。
羌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各种典礼中,都喜用红色,以示喜庆和吉祥,由此衍生了挂红的习俗。
挂羌红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亦是最具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凡应邀做客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归来的英雄、管辖一方的头领以及人民敬信的神祇都要挂羌红。
给老人生日祝寿时,贺者也要给寿星挂羌红。
羌红为6尺(有的为9尺)长、1尺宽的'红布或红绸条。
挂法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一小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
给神祇不是挂红而是献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
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对方的尊敬、热爱和欢迎。
2、婚礼,羌语称为“舌得布”。
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
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结婚是特别喜庆的大事,处处呈现出热烈、欢快、吉祥的气氛,都与红色有极大的关联。
现从涉及色彩的角度作些介绍:媒人通称为“红爷”。
有的地方,红爷到女家提亲时,要拿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女家答应这门亲事,就收下小白旗。
报期,即通报拟定的婚期。
红爷和男家人到女家报期时,礼品中黑、白帕子,绣花围腰必须要有。
婚礼前,男女两家都要在神龛上挂神衣,即挂用木刻板印刷的红、蓝两色纸莲花等图案,意为办喜事了,为家神换新衣,以祈纳结纳禄(吉祥如意)。
婚礼前一晚,吃过晚饭后男方家举行挂红仪式,称“开挂”,即给新郎挂羌红,由老少母舅先挂,然后老少姑孃、家门亲戚依次再挂。
羌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羌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那么,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羌族的礼仪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
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
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
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
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
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
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羌族的节庆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
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
春季祈祷风调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品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少数民族文化--羌族羌族,有人口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
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精湛的建筑技艺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早在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左马右龙)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
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那么你知道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
羌族的节日习俗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
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
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
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节日礼祭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
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
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
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
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
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
羌族的习俗作文
羌族的习俗作文如下:
羌族,古之民族也,居于山川之间,与天地共呼吸,与草木同生死。
其习俗独特,与众不同,今略述之。
羌民尚武,以猎为生。
其男子,矫健如虎,善骑射,能攀岩。
每岁秋冬之际,乃集众猎,以充仓廪。
猎毕,则围火而歌,歌声嘹亮,响彻云霄,以示欢庆。
羌女则娴于织绣,其布匹细腻,花纹繁复。
每有喜庆之事,羌女必以彩线绣之,饰以珠玉,以为礼品。
羌女亦善歌舞,其舞轻盈,如蝶之飞;其歌婉转,如泉之流。
羌族之婚俗,尤为别致。
男子求婚,必先献牛羊于女方家,以示诚意。
女方家若满意,则设宴款待,双方共饮。
酒后,男女双方互换信物,以为定情。
成婚之日,男方家须备彩礼,送至女方家,女方则着盛装,随男方归家。
婚礼之上,歌舞欢腾,热闹非凡。
羌族之节庆,亦丰富多彩。
每逢春节、火把节等重要节日,羌民皆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其间,有赛马、摔跤等竞技活动,亦有羌笛、羌鼓等乐器演奏,声声入耳,令人陶醉。
羌族之习俗,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今人当知其俗,以敬其族,共赏其文化之瑰丽。
1/ 1。
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以下是羌族的一些主要特点:
1.服饰特色:羌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短褂、长裤等。
他们通常会佩戴羽毛、毛毡帽子和藏银饰品,给人一种豪
放和威严的感觉。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以长袍、腰带和围裙
为主,衣服上通常装饰有繁复的刺绣和彩色织物,展现出
浓厚的民族风情。
2.风俗习惯:羌族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其中包括:
o婚嫁习俗:羌族的婚嫁习俗庄重隆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甚至更久。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服饰,结婚
队伍热闹喜庆,常常伴有鼓乐和舞蹈等表演。
o藏羌节:藏羌节是羌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春天或秋天举行。
人们欢聚一堂,进行祭祀活动和
各类娱乐表演,如歌舞、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o祭祀仪式:羌族人信仰自然界的神灵,他们会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如祈年祭、祭山、祭祖等。
祭祀中
常有祭师主持仪式,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祈求
神灵保佑家庭和社区的平安和繁荣。
o土地信仰:羌族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崇拜和信仰,认为土地是神圣的,有保护、祝福和灵验的力量。
因此,他们通常会在农田或村庄周边建立土地神庙,
进行祭祀和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以上是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部分风俗习惯,这些传统也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并发扬光大。
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现在中国官方;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羌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篇1礼仪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
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
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
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
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
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
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服饰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
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建筑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羌族礼仪习惯羌族礼仪习惯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
那么下面店铺要来介绍的便是羌族礼仪习惯,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羌族礼仪习俗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待客热情,尊重师长,重义气,纯朴,真诚,忌讳不雅之习。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首先要尊老爱幼。
家庭里的一切事宜,首先要征得老人长辈的同意。
老年人和长辈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身迎接。
宴席上老人、长辈坐上位,等他就坐后其他人才可入坐。
要给老人、师长敬酒、敬歌、盛茶、盛饭。
在屋里老年人、长辈坐火塘上方。
家中或村寨举行的各种庆典上,老年人、长辈首先发言。
饮咂酒时首先由老年人、长辈致开坛词并以长老顺序饮之,即使达官贵人也要让长老为先。
路遇老人、师长,要让立路旁,骑马遇老人、师长,要下马行礼,问安。
歌舞开始由老人长辈领唱。
不得顶撞老人长辈。
儿女、晚辈不得直呼父母、长辈的名字。
对长辈要使用敬语。
对小孩备加关怀爱护,尽力使其不受疾苦。
羌家好客尚礼,家中来客,全家热情相迎,问寒问暖。
远客临门,立即备酒饭茶招待,并献敬酒歌。
客人进房要让座于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
客人谈话,不能随意打断。
晚上睡觉,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于客人先。
早上起床,要向长辈、老人和客人问安。
有客人和长辈及老人在场不准翘腿而坐。
坐火塘四周,男女、宾主有别。
任何人不得把脚放到火塘上面。
客人不能擅自进主人家未安排他住的任何房间,以示对主人家尊重。
客人要走时,主人家要挽留,当要离开时,要在家中及门外敬送路酒并热情欢送到寨外目送一程。
客人无论尊卑贵贱,踏入别人村寨附近要下马,不得吆喝嬉戏,以示对该村寨之尊重。
在节日喜事期间,以欢乐为本,不得说不吉利的话。
不得说脏话或讥讽他人,凡事要忍让、大度,宽以待人。
遇人要主动问候、祝福。
农忙季节要换工互助。
婚丧大事全村寨共同操办,不分彼此。
修房造屋全村出力无偿帮助。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
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
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
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
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
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
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
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
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
羌人一、简介羌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
他们是中国优秀的牧民和农民,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羌人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内容。
二、历史羌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羌人曾经建立过独立的政权,并与中原的各个王朝进行过多次战争。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羌人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势力。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羌人逐渐与中国汉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羌族文化。
尽管如此,羌人仍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服饰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色。
三、生活方式1. 羌人主要以牧业和农业为生。
他们以养殖牛羊和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居住在高山地区,羌人通常生活在木质或石质的房屋中,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2. 羌人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放牧和农耕,以确保牲畜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在农闲季节,羌人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节日,以表达对丰收和自然神灵的敬仰。
3. 羌人还以制作羌绣、羌花和羌玉等艺术品而著名。
羌绣是羌人女性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致的刺绣技巧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羌花是羌人喜爱的一种传统花卉,象征着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羌玉是羌人钟爱的一种石头,被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
四、文化特点1. 语言:羌人有独特的羌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羌语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广泛的使用,被视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服饰:羌人的传统服饰以独特的刺绣和图案为特点。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马裤,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蓬蓬裙。
羌人还饰以帽子、领巾和饰品等,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风格和美感。
3. 宗教信仰:羌人信奉藏传佛教和儒教,并融合了一些本土的祭祀仪式和信仰。
他们崇拜大自然的力量,认为自然是神圣的,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五、艺术表现1. 建筑:羌人的建筑以楼阁和民居为主要形式。
他们建造的楼阁高大而壮观,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简单总结羌村的思想内容羌村的思想内容可以简单总结为保守、传统和朴素。
羌村人民的思维和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社区和家庭的依赖都体现了他们的保守主义和传统价值观。
在羌村的生活中,对大自然的崇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羌族人民普遍认为自然界有神灵,他们赋予自然的山川和河流以人的形象,将其视为神灵的象征。
羌村人民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对大自然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获得神灵的保护和祝福,可以使自然环境充满能量和和谐。
羌村人民也对祖先有着深深的敬意和依赖。
在羌族文化中,祖先被视为家庭和社区的保护者和指引者,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在羌村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羌村,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纪念和崇拜祖先,寄托自己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期望祖先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幸福。
除了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羌村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依赖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羌村,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人们相互帮助、携手合作,形成一种互助、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在羌村,社区也是一个无形的支持系统,人们彼此关心和帮助,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羌村人民的思维方式非常朴素,他们尊崇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
在羌村,人们注重生活的实际,把劳动和生产视为人生的要义。
他们注重独立和自给自足,在生产中追求效率和实效,追求物质生活的稳定和改善。
羌村人民乐天知命,对待人生的起伏和挑战心态平和,注重内心的平衡和调整,以此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变化。
综上所述,羌村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保守、传统和朴素。
羌村人民尊崇大自然和祖先,注重家庭和社区的依赖和互助,追求生活的实际和物质的稳定。
这些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在羌村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和传承,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
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
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
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
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索,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
“禹兴于西羌”,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
茂县县城名“凤仪镇”,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
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
叠溪本为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
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射兽馍、放索套。
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羌族地区盛产花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羌族文化
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故字型从羊从人。
羌人就是从事畜牧并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羌族过去的服饰,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
或有少数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织的绑腿,束腰带。
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或于头顶置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较人的耳环、项圈、簪子、银牌等饰物。
绣花鞋有状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上绣有各色云彩图案,俗称“云云鞋”。
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
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
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
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以玉米面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银”和以大米为主拌合玉米面的“银裹金”。
杀猪后,内脏为年节的菜肴,猪肉切割成小块,风干后成为“猪膘”,存放得越久就越珍贵。
男女老少都喜欢饮用自酿的用青稞、大麦煮熟后发酵而成的咂酒。
饮时启坛灌入开水,插亡细竹管,轮流吸饮,完后再添水入内,直至淡而无酒味为止。
羌族食品中以玉米饺团、土豆糍粑、蕨菜、野菜、腊肉、咂洒最有特色。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
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
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住房均就地取材,用石块、黄泥砌成,擅长砌石墙,住房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二至三层,底为畜圈,中间住人,顶为晒场,以独木截成锯形楼梯上下。
住房中心为“锅庄”,即火塘之上置一铁或铜、石质的三足架,用于炊爨。
火种终年不息,有“万年火”之称。
锅庄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时全家聚会、饮食、接待客人、节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锅庄的旁边进行。
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
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
羌碉以功能分有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以形状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质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
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溜索、索桥和栈道也是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溜索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缆横跨河川两岸,利用倾斜之势,人悬于溜筒上,从此岸滑向彼岸。
索桥是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桥洞门,用几根或十余根竹绳并列,绳头固定于两岸石础或木柱上,竹索上铺有木板以方便人们通过。
羌簇建筑技术的另一个成就是掘井、筑堰、淘滩、善治水。
羌族家庭以个体家庭为主,儿子长大成婚后要分家。
家庭内实行父系家长制,盛行一夫—妻制。
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订婚过程有“开口酒”、“小订酒”和“大订酒”。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谢客”三个形式。
羌族丧葬以前有火葬、土葬等。
火葬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但现在多盛行土葬。
羌族有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大多与农事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
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
所舞的龙自己扎造。
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
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
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
一路鼓乐
不断,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
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
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
行“抢青”活动。
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
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
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
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
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
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
奖品多为花江(用
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
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
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
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
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
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
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
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
从
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
重阳节时值初秋,秋
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
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
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
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
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
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
由于气候原因,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