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2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介绍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3.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省力、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知道功的单位。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斜面或滑轮组做的功。
3.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功的正负判断力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关系。
2. 功的定义:讲解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3.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斜面和滑轮组,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功的计算公式,并标注对应的符号和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10N × 5m = 50J题目2: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上升了3m,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求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
答案:mgh = mg × 3m × sin30° = 1.5mg J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
4. 功的应用: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功的概念?2. 讲解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讲解功的计算: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4. 讲解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
5. 讲解功的应用: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6. 例题讲解:运用PPT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黑板上列出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实例。
9. 作业设计: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题,要求同学们按时完成。
六、作业设计(1)用力推车,但车没动,这时做了多少功?(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时,重力对他做了多少功?2. 答案:(1)用力推车,但车没动,这时做的功为0,因为有力无距离。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时,重力对他做的功为mgh,其中m为运动员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下落的高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不一致时如何计算功。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力、距离和力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 距离2. 功的计算方法: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力× 距离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相反:力× 距离七、作业设计用力提着一桶水垂直上升5米,已知力为20牛,水的重力为100牛。
用力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已知力为5牛。
2. 答案:第一个实例中的功为:20牛× 5米 = 100焦耳第二个实例中的功为:5牛× 10米 = 50焦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11.1 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为您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学具:计算器、测量工具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功”的概念。
例如,让孩子观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讲解: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孩子们理解,功是力对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使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计算出实际物体所做的功。
例如,让孩子们测量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所需的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功”的概念。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孩子们对“功”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进展,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拓展延伸,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功”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他们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理解其中所涉及的“功”。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功”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1节“功”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力与位移的乘积。
本节内容通过对功的定义、计算和单位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为后续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功的概念上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理解功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2.难点:功的计算和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理解功的概念。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例和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功的理解。
4.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例图片和动画。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是怎样的?2. 呈现(15分钟)教师给出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中,力与位移的乘积。
然后讲解功的计算方法:W = F × s × cosθ,其中F为力,s为位移,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最后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的第1节,主要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例子,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推力做了多少功?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单位:讲解功的单位是焦耳,1焦耳等于1牛顿·米。
让学生掌握功的单位换算。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6. 实际应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从地面抬到一定高度,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的过程,并计算推力做了多少功。
答案:推力做的功为W = F × s × cosθ,其中F为推力,s为移动距离,θ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
本节主要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W=Fs,其中F为力,s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功的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表示能量的转移或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力的作用使物体移动的情景,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强调力、距离和功的关系。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力的作用使物体移动的例子,如提水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功的计算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6. 意义讲解:讲解功的意义,即能量转化的量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1 功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意义:能量转化的量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是______,计算公式为______。
(2)计算题:一个力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 答案:(1)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计算公式为W=Fs。
(2)该力做的功为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一部分第一节,主要涉及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指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即力的大小、物体的移动距离以及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3. 功的应用:讨论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学生能够将功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功的作用。
3. 学生能够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写出功的定义,解释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
3.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强调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典型的功的计算题目,如提着一块重物上升一段距离,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功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6. 应用讨论:讨论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计算方法:力和移动方向相同,功为力和移动距离的乘积;力和移动方向相反,功为力和移动距离的负乘积。
3. 应用实例: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计算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升一段距离所做的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
本节课主要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计算功。
3.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判断功的正负。
3. 掌握功的单位,能够进行功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特别是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记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例子,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推力做了多少功。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写出功的定义,解释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给出功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计算功。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功的大小。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给出与其他物理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6. 练习题讲解:讲解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功的单位换算。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面几个例子中力做的功。
例子1:一个人推一辆车,推力为20N,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10m,求推力做的功。
例子2:一个人拉一根绳子,拉力为30N,绳子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5m,求拉力做的功。
2. 作业答案:例子1:推力做的功为20N × 10m = 200J。
例子2:拉力做的功为30N × 5m = 1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功的计算公式的记忆情况,是否能够正确计算功的大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
我们将学习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教材的具体章节为《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如人爬楼梯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爬楼梯时做了多少功?2.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公式为 W = F × s。
3. 示例: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一个人用10N的力推一辆车,车移动了5m,计算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类似的练习题。
5. 应用:讨论功的应用,如机械设备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1.1 功2. 板书内容:功的定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七、作业设计一个人用20N的力拉一辆重100N的车,车移动了10m。
一个人用5N的力推一块重20N的石头,石头移动了4m。
2. 答案:第一个情况中的功:200J(20N × 10m)第二个情况中的功:20J(5N × 4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研究功的其他相关概念,如功率、效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中,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因为功的计算涉及到力、距离和力的方向等多个因素,而实际应用则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功的计算方法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通常用符号W表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为后续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但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来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功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
2.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互动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提水、拉车等。
2.准备功的计算公式的图片或板书。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呈现(10分钟)1.呈现提水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提水过程中人对水做的功。
2.呈现拉车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拉车过程中人对车做的功。
通过这两个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例,思考这个实例中做的功。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使物体通过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即W = F × s。
3.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4.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力做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功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人做了多少功?是如何计算的?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功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功的本质,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W = F × s,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例题,如提水、拉动物体等,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6. 应用拓展: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3. 功的单位:焦耳(J)4. 功的应用七、作业设计实例1:一个人用10N的力提着一桶水,水的重力为20N,提水的距离为5m。
实例2:一个人用5N的力推一辆小车,小车的摩擦力为8N,推车的距离为10m。
问题1:为什么提着物体上楼时,感觉越提越费力?问题2:为什么推动物体时,物体速度越大,需要的推力越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成效。
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讲解(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结合课本图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
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1.演示,画板图如图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Gh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在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计算时,力和力臂的积的单位时“N·m”,不能写成“J”,这两个单位的物理意义有所不同。
几点说明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在水平地面上,小朋友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W1=F·s=50牛×10米=500焦匀速举高箱子,箱子受到两个力,G和F´,F´=GW2=F´h=100N×1.5m=150J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三)小结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3.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四)实验探究: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1.杠杆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使用杠杆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直接提升重物做的功与利用杠杆提升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实验中手的拉力方向始终要竖直向上,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
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杠杆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实验中,杠杆的重及杠杆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3)按课文实验1,并参照下图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2.动滑轮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直接提升重物做的功与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实验中手的拉力方向始终要竖直向上,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所以它们做功的距离是沿力的方向的距离。
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实验中,动滑轮的重及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3)按课文实验2,并参照下图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1)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
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2)实验表明: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3)总结出功的原理:①使用机械时,人们直接用手做的功,都等于使用机械做的功。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②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4.思维发散: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因为使用机械可以改变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使用机械还可以改变做功的快慢,使用机械还能比较方便的完成人们不方便完成的工作等,使用机械有很多好处。
5.斜面(1)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例如在向卡车上装中的货物时,常用木板搭成一个斜面,把重物推上去;爬坡度很陡的山,人感到很吃力,要是沿着盘山公路走就不会感到吃力,可见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使用斜面不省功,省了力就要多费距离。
(2)学生练习:试证明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6.小结(1)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三、课堂小结(1)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长度是斜面高度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
四、课后作业基础训练一、填空题(易)1.一个搬运工,扛着重600N的箱子。
他的肩对箱子的作用力大小是N,方向是的。
如果他沿水平地面走5m,他对箱子做的功为;如果他沿楼梯走到5m高的楼上,他对箱子做的功为。
(易)2.在刚结束的“七城会”上,南昌选手艾雨南以抓举190公斤、挺举225公斤、总成绩415公斤打破了抓举全国青年纪录和该级别总成绩全国青年纪录,摘得男子举重最后一枚金牌,如图所示。
小艾他将190公斤的杠铃举高了2m后,在空中停留3秒钟的过程中对杠铃施加的力为N,做的功为J。
(易)3.小强同学以5m/s的速度跑完100m,需要时间________s。
为了更好地进行体能训练,他用80N的水平力拉着重物又跑了100m,则他对重物做的功为____________J。
(中)4.在下列各种情况中,所做的功各是多少?(1)手用向前的力F推质量为m的小车,没有推动,手做功为。
(2)手托一个重为25N的铅球,平移3m,手对铅球做的功为。
(3)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从高为h的树上落下,重力做功为。
(中)5.水平地面上一静止木箱重800N,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木箱前进10m,撤消推力后木箱又继续前进了2m,全过程中,水平推力做功J,重力做功J。
二、选择题(易)6.如图所示,小雨将两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01JB.0.1JC.1JD.10J(中)7.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慢慢的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B.只有支持力做功C.重力和支持力都做功D.只有重力做功(中)8.以下各个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B.运动员在举起杆铃的过程中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D.大家用力推汽车,汽车不动(中)9。
用水平力F拉着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匀速移动了5m,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则()A.重力做的功是500JB.拉力大小为100NC.拉力大小为120ND.拉力做的功为100J(中)10.李强同学用300N的力把一个质量为3kg的铅球推到8m远的地方,他在推铅球时做的功是()A.2400J B.2352J C.2635.2J D.无法计算【答案】一、填空题1.600,竖直向上,0,3000J2.1900 03.20,8×1034.0,0,mgh5.500,0二、选择题6.C7.A8.B9.D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