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U架构与技术详解

GPU架构与技术详解

GPU架构与技术详解
GPU架构与技术详解

GPU架构与技术详解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7314869234.html,时间: 2010-06-22 作者: apollo

GPU英文全称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翻译为“图形处理器”。GPU是相对于CPU的一个概念,由于在现代的计算机中(特别是家用系统,游戏的发烧友)图形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一个专门的图形的核心处理器。我们从GPU的发展历程来看看显卡GPU的架构和技术的发展。

整合VCD/DVD/HD/BD解压卡

在了解了CPU的发展历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GPU的发展过程,其实GPU 很多重大改进都与CPU的技术架构相类似。比如最开始我们介绍了古老的CPU协处理器,下面再介绍一个被遗忘的产品——解压卡,资历较老的玩家应该记得。

十多年前,电脑的CPU主频很低,显卡也多为2D显示用,当VCD兴起的时候,好多电脑(主频为100MHz以下)无法以软解压的方式看VCD影片,根本运行不起来!

ISA接口的VCD解压卡

这时,VCD解压卡就出现了,此卡板载专用的解码处理器和缓存,实现对VCD的硬解码,不需要CPU进行解码运算,所以,即使在386的电脑上也可以看VCD了。

PCI接口的DVD解压卡

随后,显卡进入了3D时代,并纷纷加入支持VCD的MPEG解码,而且CPU的主频也上来了,无论CPU软解还是显卡辅助解码都可以流畅播放视频,所以VCD解压卡就退出了市场!

但DVD时代来临后,分辨率提高很多,而且编码升级至MPEG2,对于CPU和显卡的解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出现了一些DVD解压卡,供老机器升级之用,但由于CPU更新换代更加频繁,性能提升很大,DVD解压卡也是昙花一现,就消失无踪了。

现在已经是1080p全高清时代了,高清视频解码依然是非常消耗CPU资源的应用之一,于是几年前NVIDIA和ATI就在GPU当中整合了专用的视频解码模块,NVIDIA将其称为VP(Video Processor,视频处理器),ATI将其称为UVD (Unified Video Decoder,通用视频解码器),相应的技术被叫做PureVideo和AVIVO。

硬解码几乎不消耗CPU和GPU的资源,看高清视频时接近于待机状态

虽然VP和UVD都被整合在了GPU内部,实际上它们的原理和作用与当年的协处理器/解压卡芯片没有实质性区别,都是为了减轻/分担处理器的某项特定任务。如今NVIDIA和ATI的GPU硬解码技术都能够支持高分辨率、高码率、多部影片同时播放,性能和兼容性都很出色。

如今多核CPU的性能已经相当强大了,软解高清视频简直轻松加愉快,但要论效率的话,依然是GPU硬件解码更胜一筹,专用模块解码消耗资源更少,整机功耗发热更小,因此手持设备和移动设备都使用硬件解码,而桌面电脑CPU软解和GPU硬解就无所谓了。

ShaderModel指令集的扩充与发展

掐指一算,从GPU诞生至今双方都已推出了十代产品,每一代产品之间的对决都令无数玩家心动不已,而其中最精彩的战役往往在微软DirectX API版本更新时出现,几乎可以说是微软DirectX左右着GPU的发展,而历代DirectX版本更新时的核心内容,恰恰包含在了ShaderModel当中:

ShaderModel 1.0 → DirectX 8.0

ShaderModel 2.0 → DirectX 9.0b

ShaderModel 3.0 → DirectX 9.0c

ShaderModel 4.0 → DirectX 10

ShaderModel 5.0 → DirectX 11

Shader(译为渲染或着色)是一段能够针对3D对象进行操作、并被GPU 所执行的程序,ShaderModel的含义就是“优化渲染引擎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GPU的渲染指令集。

高版本的ShaderModel是一个包括了所有低版本特性的超集,对一些指令集加以扩充改进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可以说,GPU的ShaderModel指令集与CPU的MMX、SSE等扩展指令集十分相似。

随着ShaderModel指令集的扩充与改进,GPU的处理资源和计算精度与日俱增,于是就有能力渲染出更加精美的图像,并且不至于造成性能的大幅下降。就拿最近几个版本来讲,新指令集并没有带来太多新的特效,但却凭借优秀的算法提升了性能,是否支持DX10.1(ShaderModel 4.1)可能游戏画面上没有差别,但速度就很明显了。

此外,DX11中的关键技术DirectCompute通用计算技术就是通过调用ShaderModel 5.0中的新指令集来提高GPU的运算效率,很多基于DirectCompute技术的图形后处理渲染特效也都要用到SM5.0指令集来提高性能。

真正的双核/四核GPU

从以往的多处理器系统到现在的双核、四核、六核,CPU只能依靠增加核心数量来提升性能。而GPU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并行渲染的管线式架构,GPU性能的强弱主要就是看谁的管线、流处理器数量更多。

不过双显卡甚至多显卡也成为提升电脑游戏性能的一种途径,通过SLI和CrossFire技术能够轻松让3D性能倍增,于是双核心的显卡成为NVIDIA和AMD 双方角逐3D性能王者宝座的杀手锏,近年来的旗舰级显卡几乎都是双核心设计的。

但与CPU单芯片整合多核心的设计不同,显卡一般是单卡多GPU设计,很少有单一GPU多核心设计,因为GPU性能提升的瓶颈主要在于制造工艺,只要工艺跟得上,那么他们就有能力在GPU内部植入尽可能多的流处理器。

★双核心设计的Cypress核心:

不管GPU架构改不改,流处理器数量总是要扩充的,准确的说是以级数规模增长,这样才能大幅提升理论性能。在流处理器数量急剧膨胀之后,如何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规模、并与其它模块协调工作成为新的难题。

RV870的双核心模块设计

ATI RV870包括流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规格都比RV770翻了一倍,ATI 选择了“双核心”设计,几乎是并排放置两颗RV770核心,另外在装配引擎内部设计有两个Rasterizer(光栅器)和Hierarchial-Z(多级Z缓冲模块),以满足双倍核心规格的胃口。

★四核心设计的GF100核心:

GF100可以看作是四核心设计

如果说Cypress是双核心设计的话,那么GF100的流处理器部分就是“四核心”设计,因为GF100拥有四个GPC(图形处理器集群)模块,每个GPC内部包含一个独立的Raster Engine(光栅化引擎),而在以往都是整颗GPU共享一个Raster Engine。

我们知道RV870的Rasterizer和Hierarchial-Z双份的,而GF100则是四份的,虽然命名有所不同但功能是相同的。

GF100的每个GPC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给自足的GPU

GF100的四个GPC是完全相同的,每个GPC内部囊括了所有主要的图形处理单元。它代表了顶点、几何、光栅、纹理以及像素处理资源的均衡集合。除了ROP功能以外,GPC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给自足的GPU,所以说GF100就是一颗四核心的GPU。

CPU三大节能技术简单介绍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7314869234.html,/时间: 2010-09-03 作者: apollo

随着低碳概念的推广,节能技术在生活中开始变成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领域,各种节能技术运用地非常多。现在很多朋友在选购电脑的时候都会将节能省电放在考虑因素里面,那么电脑中有那些节能技术呢?下面我们先看看CPU的三大节能技术。

1、C1E节能(增强型深度休眠技术)

在当前的主流系统中(包括Intel和AMD平台),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C1E”的选项。它是一种可以令CPU省电的功能,开启后,CPU在空闲轻负载状态可以降低工作电压与倍频,这样就达到了省电的目的。

2、Intel EIST技术(增强型电源管理技术)

EIST全称为“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最早是Intel公司专门为移动平台和服务器平台处理器开发的一种节电技术。到后来,新推出的桌面处理器也内置了该项技术,比如Intel的Pentium 4 6xx系列及Pentium D全系列处理器都开始支持EIST技术。现在基本上成为了处理器的标配技术,不管是桌面还是移动产品。

Intel EIST节能

消费者仅需要在主板BIOS中开启“EIST”或“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的选项,就能够让CPU更具实际使用情况来自己控制频率和电压,进而实现功耗的控制。

3、AMD Cool N' Quiet(“凉又静”)

Cool‘n’Quiet是AMD台式机CPU的节能技术,被形象的称为“凉又静”。

Cool‘n’Quiet也是一项能让处理器在闲置状态下自动降低电压与频率的节能技术,与AMD移动平台的PowerNow!非常相似。

AMD Cool‘n’Quiet节能选项

Cool‘n’Quiet需要处理器硬件、驱动程序和主板BIOS三方面的支持,应在主板BIOS中将“Power Management”设置页内的“Cool'N'Quiet”选项设成“Auto”,电源使用方案设成“最少电源管理”,并安装AMD处理器驱动程序,Cool'N'Quiet功能才会生效。

CPU缓存对CPU性能的影响

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7314869234.html,时间: 2010-07-01 作者: 匿名

CPU缓存是什么?CPU缓存有什么用?CPU缓存多大才好?这是很多朋友在选购CPU时会考虑到的问题。CPU缓存(Cache Memory)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的多但是交换速度却比内存要快得多。缓存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为CPU运算速度要比内存读写速度快很多,这样会使CPU花费很长时间等待数据到来或把数据写入内存。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CPU缓存对CPU性能的影响。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处理器缓存工作原理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处理器缓存构造

L2级缓存

缓存大小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4M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2MB—4MB,有的高达8MB或者19MB。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

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CPU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

1、读取顺序

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Cache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Cache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Cache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Cache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Cache后内存。

2、缓存分类

前面是把Cache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现在要分类分析了。Intel从Pentium开始将Cache分开,通常分为一级高速缓存L1和二级高速缓存L2。在以往的观念中,L1 Cache是集成在CPU中的,被称为片内Cache。在L1中还分数据Cache (D-Cache)和指令Cache(I-Cache)。它们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个Cache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效能。

在P4处理器中使用了一种先进的一级指令Cache——动态跟踪缓存。它直接和执行单元及动态跟踪引擎相连,通过动态跟踪引擎可以很快地找到所执行的指令,并且将指令的顺序存储在追踪缓存里,这样就减少了主执行循环的解码周期,提高了处理器的运算效率。

以前的L2 Cache没集成在CPU中,而在主板上或与CPU集成在同一块电路板上,因此也被称为片外Cache。但从PⅢ开始,由于工艺的提高L2 Cache被集成在CPU内核中,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结束了L2 Cache与CPU大差距分频的历史,使L2 Cache与L1 Cache在性能上平等,得到更高的传输速度。L2Cache 只存储数据,因此不分数据Cache和指令Cache。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L2 Cache的容量能使性能提升,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L2 Cache 上做手脚,可见L2 Cache的重要性。现在CPU的L1 Cache与L2 Cache惟一区别在于读取顺序。

3、读取命中率

CPU在Cache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Cache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2级Cache 的CPU中,读取L1 Cache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从L1 Cache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L2 Cache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L2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L2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在一些高端领域的CPU(像Intel的Itanium)中,我们常听到L3 Cache,它是为读取L2 Cache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Cache,在拥有L3 Cache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为了保证CPU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Cache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

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Cache,提高Cache的利用率。缓存技术的发展

总之,在传输速度有较大差异的设备间都可以利用Cache作为匹配来调节差距,或者说是这些设备的传输通道。在显示系统、硬盘和光驱,以及网络通讯中,都需要使用Cache技术。但Cache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复杂,成本不菲,使用现有工艺在有限的面积内不可能做得很大,不过,这也正是技术前进的源动力,有需要才有进步!

各种系统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各种系统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2012.07.30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大数据技术架构解析

技术架构解析大数作者:匿名出处:论2016-01-22 20:46大数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化。大量数据由家庭、制造工厂和办公场所的各种设备、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生成。它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数据架构,围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知识形成、智慧行动”的全过程,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 一、大数据建设思路 1)数据的获得 大数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感知式系统的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的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社交网络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数据的汇集和存储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数据的管理 大数据管理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在众多技术中,有6种数据管理技术普遍被关注,即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内存数据库技术、列式数据库技术、云数据库、非关系型的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技术。其中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受关注度最高。上图是一个图书数据管理系统。 4)数据的分析 数据分析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大数据的处理类型很多,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 5)大数据的价值:决策支持系统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它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它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它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6)数据的使用 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析技术 域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数据应用的关键,也是其必要条件,就在于?屔与经营的融合,当然,这里的经营的内涵可以非常广泛,小至一个零售门店的经营,大至一个城市的经营。 二、大数据基本架构 基于上述大数据的特征,通过传统IT技术存储和处理大数据成本高昂。一个企业要大力发展大数据应用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低成本、快速地对海量、多类别的数据进行抽取和存储;二是使用新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与云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在当前的技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系统架构分析

论系统功能架构设计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摘要 当今,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社会变革,全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进入了以网络信息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建立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多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文章从J2EE技术出发,对Struts、Spring和Hibemate框架进行了分析。Struts是一个MVC模式的框它将业务代码与视图代码分离开,有效的优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Spring是一种轻量级的容器,依赖注入动态的使系统各组件间达到松散结合,同时能够很好的兼容各种框架。Hibemate是一个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工具,提供了Java类到数据表之间的映射,实现了对象与数据库关系之间的交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移植性。 关键词:架构、多层分级、struts、Spring、Hibemate

系统功能架构分析与设计 1.系统分层结构应用及MVC框架开发简介 我们在做着表面上看似是对于各种不同应用的开发,其实背后所对应的架 构设计都是相对稳定的。在一个好的架构下编程,不仅对于开发人员是一件赏 心悦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软件能够表现出一个健康的姿态;而架构设计的不 合理,不仅让系统开发人员受苦受难,软件本身的生命周期更是受到严重威胁。 信息系统功能部分一般采用多层架构,是在MVC框架概念上发展而来的, 最适合B/S及C/S程序的模板。而B/S是随着Internet技巧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良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 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三层结构,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其中,表现层:包含代码、用户交互GUI、数据验证,这层用于向客户端用户提供GUI交互,它允许用 户在显示系统中输入和编辑数据,同时,系统提供数据验证功能。这样就大大简 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保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 总体成本。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具软件中,成为应用程序的构成基础。MVC把系统的组成分解成模型、视图、控制三个核心组成,三者的分离使得一 个模型可以具有多个显示视图。MVC具有设计清晰,易于扩展,运用可分布的 特点,使得前台后台的数据控制和表现能力彼此分离,加快开发进程及产品推 向市场的时间。 2.SSH开发框架的引入 SSH为Struts+Spring+Hibemate的一个集成框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框架。集成SSH框架的系统从职责上分为四层:表示层、业 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域模块层,以帮助开发人员在短期内搭建结构清晰、 可复用性好、维护方便的Web应用程序。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框架,充当MVC里的Controller层,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利用Hibem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业务层用Spring支持。具体做法是:用面 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根据需求提出一些模型,将这些模型实现为基本的Java对象,

系统技术架构说明书

北京友联慧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文档 全网电子商务平台 技术架构说明书 2010年3月18日 北京友联慧通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技术性需求分析 (4) 一致的逻辑数据 (4) 优秀的网络环境适应性 (4) 系统的兼容性 (4) 优异的系统性能 (4) 开放的界面和接口 (4) 完备的操作日志管理策略 (4) 高度的安全性 (4) 技术性设计思想和原则 (5) 最小成本原则 (5) 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原则 (5)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5) 先进性原则: (5) 实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原则 (5) 实用性原则 (5) 统一及一致性原则 (6) 业务引导及易用性原则 (6) 友好及方便性原则 (6) 扩展性和适应性原则 (6) 数据共享原则 (7) 系统技术架构的设计 (7) 技术架构的特点 (7) 系统的架构图 (7) 技术架构图 (7) 系统请求数据处理流程图 (9) 体系结构图 (10) 系统核心功能分布图 (11) 架构层次的说明 (11) 数据库层 (11) 中间件层 (12) 基础服务层 (16) 应用层 (20) 业务表现层和系统接口层 (21) 系统部署环境 (22) 商城平台部署环境 (22) 运行平台 (22) 操作系统 (22) 应用服务器 (23) Web服务器 (23) 数据库服务器 (23) 缓存服务器 (23)

图片文件服务器 (23) 系统部署拓扑图 (23) 系统部署结构图 (24)

技术性需求分析 一致的逻辑数据 一般来说,平台所有的服务接点都是这个数据库的客户端访问;因此从逻辑上,任意服务网络接入点的数据应该是一致的。 优秀的网络环境适应性 从系统的实现角度考虑,要满足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 系统的兼容性 由于服务结点的数量巨大,其使用的平台和语言各不相同,需要能够容纳所有类型的服务结点; 优异的系统性能 从系统架构设计上需要考虑巨大量数据的处理引擎,从系统本身进行性能上的优化,而不是仅仅凭借于硬件服务器的性能。 开放的界面和接口 不仅个人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Web应用查询信息,同时也需要能够预留非GUI的交互界面的接口,以便使其它应用系统也能使用数据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同时还需要为第三方软件预留标准的集成接口,使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 完备的操作日志管理策略 需要有完备的操作日志管理引擎,记录系统交互过程中的日志数据。 高度的安全性 利用JA V A所特有的安全性,更多的从系统角度去维护数据的安全,同时需要从数据库和服务器的角度提出安全维护的有效建议。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需要负责系统及相关产品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1 职责: 1. 负责公司系统的架构设计、研发工作 2. 配合产品经理对公司产品以及公司基础研究项目进行技术需求分析,承担从业务向技术转换的桥梁作用,根据产品业务需求提出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 3. 负责制定系统的整体框架,编写软件架构设计文档。对系统框架相关技术和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开发人员开发并解决系统开发、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 主持和参与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负责开发和维护统一的软件开发架构,保证软件模块的复用性 5. 参与各项目、各阶段的技术评审;特别是技术架构方面和软件复用方面

6. 参与部门研发技术方向规划,负责提供软件产品框架和技术路线;负责关键技术的预研与攻关, 解决项目开发或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 7. 协助部门经理合理分配软件研发任务使项目团队高效率运作,确保技术架构得以推进和实施 岗位要求: 1. 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毕业, 8年以上软件产品开发及架构设计经验 2. 具有丰富的大中型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及技术队伍管理经验 3. 熟悉C/C++或JAVA等开发语言,并且实际开发工作不少于5年;熟悉常见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Oracle和MongoDB 等 4. 精通设计模式和开源的框架,有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开发能力(OOA、OOD、OOP),精通UML,熟练使用Rational Rose 等工具进行设计开发 5. 对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安全、应用系统架构等有全面的认识,熟悉项目管理理论,并有实践基础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国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图1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映射 图11通过具体的映射图展示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三个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映射关系。由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A基础共性及C行业应用涉及到整个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图中对B关键技术进行了分别映射。 B关键技术中包括BA智能装备、BB智能工厂、BC智能服务、BD智能赋能技术、BE工业网络等五大类标准。其中BA智能装备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生产和物流,

系统层级维度的设备和单元,以及智能特征维度中的资源要素;BB智能工厂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生产和物流,系统层级维度的车间和企业,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BC智能服务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销售和服务,系统层级维度的协同,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BD智能赋能技术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全过程,系统层级维度的企业和协同,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所有环节;BE工业网络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全过程,系统层级维度的设备、单元、车间和企业,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通过三个维度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全貌。为更好的解读和理解系统架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网络为例,诠释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在系统架构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关标准。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智能特征系统集成互联互通融合共享 图12a CAD 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中的位置 CAD 位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环节、系统层级的企业层,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融合共享,如图12a 所示。已发布的CAD 标准主要包括: ● GB/T 18784-2002 CAD/CAM 数据质量 ● GB/T 18784.2-2005 CAD/CAM 数据质量保证方 法 ● GB/T 24734-2009 技术产品文件 数字化产品定义 数据通则

系统架构说明书

服务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系统架构说明书 ——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概要 本说明书对服务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分块说明,对系统的采用技术点的技术点进行阐述,通过视图与描述展示整个系统框架的结构与层次。 二、目标 构建服务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J2EE应用的开发框架,注入Spring支撑,使用兼具灵活性与使用性的ibatis作为持久层,使所有系统能规范开发组件、提高开发效率,易于统一升级和维护。 三、架构设计 3.1、架构分析 1、服务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B/S模式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其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而且后期维护方面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2、搭建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框架。J2EE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框架使得开发的产品更加高效,更加健壮,在伸缩性和稳定性上面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而Spring是一个完美的框架“黏合剂”。它提供了一种管理对象的方法,可以把中间层对象有效地组织起来。他的分层结构可以增量引入项目。而非侵入性应用程序对Spring API的依赖可以减至最小限度。 3、使用兼具灵活性与实用性的ibatis作为系统的持久层。Ibatis是支持普通SQL查询,存储过程和高级映射的优秀持久层框架。Ibatis将代码和sql语句分离,sql可以写在xml中,结构清晰,灵活配置,对平台支持性大幅度提高。 3.2、设计思想 1、系统技术架构采用主流的MVC模式 MVC思想将一个应用分成三个基本部分:Model(模型)、View(视图)和Controller (控制器),这三个部分以最少的耦合协同工作,从而提高应用的可扩展性及可维护性。直接向数据库发送请求并用HTML显示,开发速度往往比较快,但由于数据页面的分离不是很直接,因而很难体现出业务模型的样子或者模型的重用性。产品设计弹性力度很小,很难满足

大数据 技术架构解析

大数据技术架构解析 作者:匿名出处:论坛2016-01-22 20:46 大数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化。大量数据由家庭、制造工厂和办公场所的各种设备、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生成。它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数据架构,围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知识形成、智慧行动”的全过程,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 一、大数据建设思路 1)数据的获得 大数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感知式系统的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的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社交网络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

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数据的汇集和存储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数据的管理

4)数据的分析

5)大数据的价值:决策支持系统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它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它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它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6)数据的使用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软件系统架构图-参考案例

各种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图案例介绍

第一章【荐】共享平台架构图与详细说明 1.1.【荐】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 注:逻辑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间的业务关系, 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业务逻辑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

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

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荐】技术架构设计 注:技术架构图 --主要突出子系统/模块自身使用的 技术和模块接口关联方式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 --专业推荐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1.2.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3.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4.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系统架构设计师-案例分析知识点整理

系统规划:包括系统项目的提出预可行性分析;系统方案的制定、评价和改进;新旧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现有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软件架构设计:XML技术;基于架构的软件开发过程;软件的质量属性;架构(模型)风格;特定领域软件架构;基于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架构评估;软件产品线;系统演化 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概念;设计模式的组成;模式和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分类;设计模式实现; 系统设计:处理流程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文件涉及;存储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系统运行环境的集成与设计;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性能设计与性能评估;系统转换设计划; 软件系统建模:系统需求、建模的作用以及意义;定义问题(目标、功能、性能)与归结模型(静态结构模型、动态行为模型、物理模型);结构化系统建模;数据流图;面向对象系统建模;统一建模语言(UML);数据库建模;E-R图;逆向工程; 分布式系统设计:分布式通行协议的设计;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基于web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基于消息和协同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异构分布式系统的互操作性设计;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特征;实时任务调度和多任务设计;中断处理和异常处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设计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系统故障模型和可靠性模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可靠度计算;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系统的故障对策和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 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设计:系统的访问控制技术;数据的完整性;数据与文件的加密;通信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1、概念类 系统规划 项目计划:包括范围计划、工作范围计划、活动定义、资源需求、资源计划、活动排序、

移动边缘计算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分析

无线互联科技 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No.13 July,2019 第13期 2019年7月 移动边缘计算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分析 董春利",王莉1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88;2.上海剑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051)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集中式云计算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例如高延迟、低频谱效率和非自适应机器类型的通信。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新技术正在推动将集中式云计算功能转移到网络边缘设备。移动边缘计算被认为是物联网和任务关键型、垂直解决方案的关键推动因素,被公认为是一种关键的架构概念和技术之一。文章讨论分析了移动边缘计算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移动边缘计算;虚拟机;计算卸载;VM迁移 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被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ETSI)定义为一种新技术,在移动网络边缘、无线接入网络内以及移动用户附近,提供IT服务环境和云计算能力ETSI发布了一份关于移动边缘计算的白皮书,移动边缘计算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兴技术,成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低延迟、近距离和高带宽等先进特性,以及实时洞察无线网络信息和位置感知功能,移动边缘计算为多个行业(如消费者、企业)提供了大量新的应用和服务。特别地,MEC被认为是智能城市中处理视频流服务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来自监视设备的视频流在MEC服务器上进行本地处理和分析,从视频流中提取有意义的数据。可以将有价值的数据传输到应用服务器,以减少核心网络流量。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移动应用在上行链路中的数据收集、边缘计算和下行链路中的数据传递方面,具有固有的协作属性。增强现实数据需要低延迟和髙速率的数据处理,以便根据用户的位置提供正确的信息。数据处理可以在本地MEC服务器上执行,而不是在集中式服务器上执行,以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物联网在电信网络上生成额外的消息,要求网关聚合消息并确保低延迟和安全性。引入利用MEC收集,分类和分析物联网数据流的新架构,MEC服务器负责管理各种协议、消息分发和分析处理。MEC环境创造了一个新的价值链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从而为移动运营商、应用和内容提供商创造了新的机会。 1MEC的系统架构 ETSI描述的MEC参考架构使MEC应用程序能够实现为在MEC主机上运行的纯软件实体⑵。移动边缘平台提供运行MEC应用程序所需的基本环境和功能。MEC应用程序在虚拟化基础架构之上作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运行,并且可以与移动边缘平台交互以执行与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相关的某些支持过程。此外,虚拟化基础设施包括一个执行由移动边缘平台接收的流量规则的数据平面,并路由在应用本地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流量。MEC主机级管理包括移动边缘平台管理器和虚拟化基础架构管理器。前者管理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以及应用程序规则和要求,包括服务授权、流量规则、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DNS)配置和解决冲突。后者负责分配、管理和发布虚拟化基础架构的可视化(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 操作支持系统通过生命周期管理代理商或运营商的第三方客户,通过面向客户的服务门户接收用户应用程序的请求,操作支持系统决定是否授予请求。授权请求将转发给MEC协调器进行下一步处理。MEC协调器是核心功能,因为它根据部署的MEC主机、可用资源、可用MEC服务和拓扑,维护一个整体视图。出于性能、成本、可扩展性、运营商首选部署的原因,MEC支持不同的部署方案叫例如在蜂窝宏基站演进型Node B站点(Evolved Node B,eNodeB)、在3G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站点、在多个无线电接入技术小区聚合站点,和聚合点(其也可以位于核心网络的边缘,例如在分布式数据中心中),探讨了一个网络规划问题,该讨论决定了在可用站点中安装MEC 服务器的最佳位置,以便在安装成本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之间进行权衡。 2MEC的关键技术 MEC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卸载和移动性管理。 计算卸载是一个将资源密集型计算从移动设备迁移到资源丰富的附近基础设施的过程画。虽然移动设备受到计算能力、电池寿命和散热的限制,但是通过将能量消耗的应用程序计算卸载到MEC服务器,MEC可以在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上运行新的复杂应用程序。计算卸载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决定是否卸载、是否适用全部或部分卸载、卸载什么以及如何卸载。卸载决策取决于根据3个标准分类的应用程序模型。第1个标准是应用程序是否包含不能卸载的用户等不可卸载部分(例如用户输入、摄像或需要在UEs处 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40105001o 作者简介:董春利(1964—),男,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无线电网络,下一代无线泛在网络。 -131_

智能配电系统架构分析及技术挑战 戴年俊

智能配电系统架构分析及技术挑战戴年俊 摘要:配电自动化可以加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从而为电力用户提 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满足不断提升的用户要求,所以要加强配电自动化系 统的配电管理工作。文章对智能配电系统架构和技术挑战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 参考。 关键词:智能配电系统;架构分析;技术挑战 1前言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的配 电工程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配电工 程的工作量比较大,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复杂性比较高,所以在配电管理中比 较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完善相应的 制度,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优化配电管理,这对于推动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智能配用电信息系统架构 2.1系统架构 为充分利用供电企业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同时兼顾调度、运检和营销专业应用需求,构建采集设备层、通信信道层、数据 融合层、高级应用层四个层次的智能配用电系统结构。采集设备层包含站所终端(DTU)、馈线终端(FTU)、配变终端(TTU)、故障指示器、配网状 态监测装置、集中器及电能表等采集设备;通信信道层包含光纤通信、无线公网 通信、无线专网通信及电力线载波等通信设备;数据融合层包含前置采集服务器、SCADA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及二次安防防护设备等;高级应用层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故障精确定位、实时线损分析、配网主动抢修、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及负荷预测等功能模块。 2.2系统设计方案 自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配电自动化试点至今,配电自动化系统已 在96个地市开展应用,但是配用电相关专业系统间信息集成度不高,数据挖掘 和深化应用不够,配网运行状态监测、故障隔离等基础功能应用不足,配电自动 化系统实用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通过汲取“十二五”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的经验,从功能定位清晰、应用主体明确、数据平台统一等方面设计了跨生产控制大区与 管理信息大区的智能配用电一体化主站系统方案。基于信息安全防护和投资成本 的考虑,将“三遥”配电终端和少量“二遥”配电终端以光纤专网方式接入生产控制 大区,而将大量“二遥”配电终端、故障指示器、电能表等以无线公网方式接入管 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主要服务于配电网调度与控制,进一步强化配电自动 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与运行监控、图模管理、馈线自动化及拓扑分析等基本功能应用,从管理信息大区获取所需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图模文件及单相接地故障定 位结果等信息,同时将实时数据、馈线自动化定位结果等信息推送至管理信息大区。管理信息大区主要服务于配用电运行状态管控,通过整合中配电网的数据信息,实现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配用电设备管理、线路和设备重过载分析等 功能,进一步实现故障精确定位、实时线损分析、配电网主动抢修、用户用电行 为分析及负荷预测等高级应用功能。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基于配用电统 一数据支撑平台,通过协同管控机制实现权限、责任区、告警定义等的分区维护、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2014年冬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系统技术架构说明书

全网电子商务平台 技术架构说明书 2010年3月18日 北京友联慧通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技术性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致的逻辑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优秀的网络环境适应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的兼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优异的系统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放的界面和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备的操作日志管理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度的安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技术性设计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小成本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先进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用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统一及一致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业务引导及易用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友好及方便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扩展性和适应性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共享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系统技术架构的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架构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的架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架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请求数据处理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体系结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核心功能分布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架构层次的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间件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服务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业务表现层和系统接口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系统部署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城平台部署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平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操作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服务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Web服务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服务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缓存服务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