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40
是对第三至九条批判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总结本文将围绕着第三至九条,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进行批判性分析。
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主要提出历史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而忽略了人的社会作用,这种观点的根源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念过于突出,而对社会作用的重要性却被忽视。
这样的史观主要错误体现在:第三条:过分强调了自然条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自然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当然不可忽视自然环境的因素。
但是社会历史是由人开展的活动而驱动的,因此人的社会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来调节自然环境,形成更适合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
第四条:否认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变迁的相互关联性。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符合时,才会出现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变革。
过分关注了自然条件而忽略了生产力,这是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中一个严重的缺陷。
第五条:没有考虑到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与革命都是由人们的社会行动而引发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观点必须强调。
第六条:过分重视了思想的作用,而忽视了物质的实际作用。
思想是世界观的反映,只有当这种世界观和社会现实相吻合时,才能够发挥出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是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它的存在必须有物质实践作为前提。
第七条:主观意志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被没看清楚。
一个人或一派人的主观意志只有同社会历史的实际形势相结合,才会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意志力量来塑造历史。
第八条:忽略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总是分化为不同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有各自的利益而存在。
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视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不能忽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试题1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人的作用厂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厂夸大了物质生产的作用夸大了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V试题2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r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V「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匚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试题3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永远处于激烈冲突的过程匚是一个一次性的循环过程二是一个简单重复的循环过程广.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V试题4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V厂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试题5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是「两者互相排斥厂两者互相代替「两者没有关系厂两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是互补的V试题6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V试题7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厂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匚■生产方式V厂政治思想试题8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二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Vr•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性质试题9_____ 11_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厂对生产力状况的影响而实现的V厂对人的体质的影响而实现的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实现的对民族气质的影响而实现的试题10 满分值:0.12分状态:已答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无产阶级领袖是人民的救世主没有领袖的领导,人民群众也能自己解放自己厂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已经包括了领袖的重要作用厂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V厂无产阶级领袖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对立的匚■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V 厂调整人们之间的矛盾广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匚维持社会秩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V 广学习他人创造的知识科学家之间的分工协作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中最紧要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工人阶级的利益农民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知识分子的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V试题17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由。
作业马克思复习题1.第1题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标准答案:C2.第2题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标准答案:D3.第3题经济根底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标准答案:D4.第4题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标准答案:D5.第5题资本主义开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A.原始资本主义和兴旺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标准答案:B6.第6题生产关系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产品的交换方式标准答案:B7.第7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锋利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标准答案:D8.第16题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根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标准答案:A9.第17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标准答案:B10.第18题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头脑中固有的B.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1.第19题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三、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1.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唯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有何缺陷?主要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比如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近代西方启蒙学者把理性的进步看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的东西,把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认识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现代西方思想家坚持用理性、欲望、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解释社会历史。
唯心史观,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有根本缺陷: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的缺陷: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意志解释人类历史,把“上帝”或“天命”看成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人生祸福荣辱的最高力量。
神学历史观既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能动性。
历史被神化了。
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1)它们仅仅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用人们的动机来解释人们的活动、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追问人们形成这些思想活动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经济原因;(2)它们只看到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活动及其影响,没有注意到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决定着历史的命运,社会历史是英雄人物活动与更替的历史。
3.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1)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5)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指导。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反对将历史看作无规律的、偶然任意的过程。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具有内在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第一部分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
A.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B.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点C.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D.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2.下列关于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C.不包含历史观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D.不从属于世界观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3.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指导与基础的关系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5.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不包括()。
A.国家政权B.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地理环境6.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国家政权7.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不包括()。
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8.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
A.社会心理B.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意识形式9.下列关于历史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唯心史观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C.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D.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1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相信英雄人物的作用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认劳动创造人D.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
A.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B.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C.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D.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1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不同近代史观的比较与评价近代史观,也称为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近代史观,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以及它们的比较和评价:1. 唯物史观:这是一种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发展都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这种历史观在分析社会历史时强调客观规律和必然性,但也忽略了人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2. 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相反,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种观点强调人们的意识、信仰和价值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唯心史观的缺陷在于它过于强调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物质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决定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种观点过于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4. 结构史观:结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这种观点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它们共同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结构史观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有时候会过于强调整体性而忽略了个人和群体的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近代史观,它们各有优缺点,需要相互借鉴和补充。
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和问题选择合适的历史观,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期更加客观、准确地理解历史。
唯物观和唯心观的局限性一、单一物质的矛盾性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所有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转化形态,意识也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些不同形式的物质是一个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它们由矛盾而联系、而发展,但所有的世界矛盾现象都是单一物质的矛盾形式,离开了物质,矛盾就不存在了。
好像矛盾是依附在单一物质上面的。
这种物质的矛盾性观点,是单一物质绝对化的矛盾性观点。
为什么说唯物主义的矛盾性观点是单一物质的矛盾性观点呢?这是因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上除了客观存在着的物质现象之外什么都没有。
而意识现象也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所有的矛盾都是在物质范围之内的矛盾变化形式,脱离了物质就没有了矛盾。
实则不然,因为,世界是物质和意识相统一的矛盾世界,不是单纯物质或单纯意识的矛盾世界。
而只谈物质的矛盾性不是单一物质的矛盾性观点吗?唯物主义的矛盾性观点不仅是单一物质的矛盾性观点,它还是自相矛盾的矛盾性观点。
因为,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在世界发展的始终,但又同时认为,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应该是存在着矛盾的社会。
但唯物主义既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又同时认为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还有,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
照这些矛盾观来说,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既然物质能转化成意识,意识同样也能转化成物质。
就是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应该是由意识转化来的。
可为什么唯物主义只认为物质能派生出意识,却不认为意识也能派生出物质呢?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列宁也说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存在着。
这就明确的说明了只有物质能派生出意识,而没有任何其它事物可以派生出物质。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第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其一,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
其二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第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其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其二,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第一,社会是个有机体。
第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时间活动。
其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三。
社会实践中主题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三,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其一。
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他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其二。
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他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其三,既然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辩证的。
存在客观规律的体系和过程。
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想唯物的辩证的。
自然观那样建立起唯物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经济,政治,文化。
其一,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
其二,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
政治与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社会政治结构与国家。
其三。
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及其本质。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其一。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其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其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其二,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历史观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A最终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主体动力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是偶然的B纯粹是必然的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3.判断社会形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社会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思想意识4. 在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就A起积极的推动作用B仍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C不起任何作用D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最终动力B惟一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6.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7.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A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D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8.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夸大了人的作用B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C夸大了物质生产的作用D夸大了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9.唯物史观讲的社会意识是指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道德意识C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D社会的精神文明10.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A世界上所有人的总和B某一国家某一阶段人们的总和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B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C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D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来实现的14.卢梭在《论人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一、辨析题:对下列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2、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指出,辩证法既可以解释出乎意料的情况,又可以解释合乎意料的情况。
所以,辩证法其实就是一种变戏法。
3、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价值决定的。
可见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没有关系。
4、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
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层次清楚,观点简明。
(每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其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为什么说历史中的必然性即使不被发现仍是现实历史中的真实力量?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合规律性)与多样性(合目的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基本特性?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唯物史观是如何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这种解决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论述题:要求切中题意,观点明确,表达清晰。
(每小题10分,共20分)1、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2、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不是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四、综合题:以下三题请任选其中两题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2、(绪论易)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3、(绪论易)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4、(绪论中)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A、马克思主义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5、(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6、(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7、(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易)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8、(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
10、(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易)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上层建筑11、(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