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基本安全技术(张福祥,陈锦淘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5.82 KB
- 文档页数:1
复习重点第一部分(绪论)渔业技术研究范围:1. 正确装配渔具,以延长渔具的使用期限,提高渔具的渔获效率;2. 运用先进的助渔、助航仪器仪表,进行安全航行和瞄准捕捞;3. 掌握主要经济海洋生物的洄游规律,确定中心渔场的方法;4. 渔具的操作技术、渔具的调整技术和渔具渔法选择性;5. 近海增养殖设施等。
6. 渔船、航海、渔具材料与工艺、助渔导航仪器等第二部分:渔具材料与工艺学一.动物纤维:蚕丝渔用纤维分为植物纤维:棉、麻、大麻、亚麻、稻草等合成纤维:聚酰胺(PA)、聚酯(PES)、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 A)、聚偏氯乙烯(PVD)二.衡量纤维和单纱粗细程度的指标,一般有下列三种表示方法(支数、袋、tex)1.支数主要用于以短纤维纺成的纱,如棉纱,维纶纱等,是以单位重量的长度来表示的方法。
因而支数愈大,纤维愈细。
“支数”又分为公制支数(Nm)和英制支数(Ne)两种。
2.单位长度的长丝或单纱的重量称为“纤度”。
定义袋为纤维或单纱9000米长度的重量克数。
例如,9000米长度的重量为1克,称为“1袋”,重m克则为m袋。
若纤维的比重相同,则袋数愈大表示纤维愈粗。
3.Tex为国际上常用的纤度单位。
定义tex为纤维长1000米重量的克数。
每1000米长的纤维重1克称为1太,,重m克称为m太。
三.网线的种类网线按材料种类分为植物纤维网线(棉线、麻线、白棕线)合成纤维网线(尼龙线、乙纶线)、混合网线(用不同纤维制成的网线)按线的结构分为单丝、捻线(又分为单捻线、复捻线、复合捻线)、编线四.网线的标识1.单丝标识,应按次序包括下列三项特征:a.构成单丝的材料,以材料代号表示;b.单丝的公称直径,以毫米表示;c.单丝的线密度,以特表示。
例:PA—0.40mm150tex 公称直径为0.40mm的锦纶单丝,其线密度为150tex。
2.捻线全面标识,包括下列七项特征:a.构成捻线的材料,以材料代号表示;b.单丝或单纱的线密度,以特表示;c.初捻后线股的单丝或单纱根数;d.复捻后复捻线的股数;e.复合捻后复合捻线的股数;f.综合线密度,以特表示;g.成品的最终捻向。
海洋生物学思维导图1,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1)常见的海洋生物1)海洋概述2)海洋生物概述3)海洋生物分类a.按生活习惯: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b.按生态特征:浮游,底栖,游泳c.按分类学角度: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海洋动物,植物 4)海洋微生物a.海洋病毒:噬菌体——烈性,温和两种b.海洋细菌:定义,基本特征,常见菌属,分布(G+沉积岩,G -海水),海洋菌与陆地菌的比较,海洋细菌的特点(嗜盐性,适冷性,适压性,低营养性,趋化性与附着生长,发光性),常见菌属具体介绍(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希瓦氏菌属)c.海洋放线菌:定义,药用d.海洋蓝细菌e.海洋真菌:海洋酵母菌,海洋霉菌f.海洋古菌:形态接近真细菌,两界五大类g.其他海洋微生物:黏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绿球藻5)海洋植物a.海藻:微藻,大型藻(绿藻,红藻,褐藻)b.海洋种子植物:海草,红树林6)海洋动物a.栉水母动物门b.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水母,珊瑚c.节肢动物门:甲壳,藤壶d.海绵动物门e.软体动物门:贝类,头足类,海兔f.苔藓动物门g.棘皮动物门h.脊索动物门:海鞘,鱼类(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1)概述2)活性多肽a.概述b.抗肿瘤肽:藻类,海绵,海鞘,海兔,其他(黏球菌、蓝绿藻、鲨鱼软骨、海豹骨骼肌肉)c.抗菌肽:鲎素,鲎试剂,鱼精蛋白,其他(甲壳属,贝类,海鞘,海绵,鱼类,微生物)d.降血压肽e.抗氧化肽:氧化与生命衰老学说,分子基础,基本制备工艺,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几种重要的抗氧化肽(肌肽,谷胱甘肽)f.抗炎多肽3)活性多糖a. 概述b. 海洋植物多糖:多糖在藻体内存在的位置,藻体活性多糖的组成,海藻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凝血作用,抗氧化作用,其他生理活性(溃疡,风湿病,肾结石,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提取工艺,c. 海洋动物多糖:黏多糖及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工艺,特性:成膜性、抑菌性,应用:果蔬饮料加工、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烘培食品、纺织、印染、医学敷科、药物缓释剂、仿制人造器官),海参多糖d. 海洋微生物多糖:单糖组成,生物学功能(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活性、抗凝血活性),构效关系(多糖分支度、多糖组成、分子量、溶解度、高级结构),4) w-3多不饱和脂肪酸a.概述b. DHA和EPA的生理功能:心血管,神经系统,抗肿瘤,抗炎c.生物来源5)其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a.萜类化合物:海绵中,珊瑚中,海藻及其他中b.大环内酯类c.甾体及甾体皂苷d.生物碱e.特殊氨基酸f.聚醚类g.皂苷(3)海洋毒素物质1)概述a.利弊b.分类:按结构(多肽类,聚醚类,生物碱类),按靶点,按作用 c.来源:有毒藻类,有毒海绵动物,有毒腔肠动物,有毒软体动物,有毒棘皮动物,有毒鱼类2)河豚毒素a.结构性质b.来源c.作用机制d.应用e.提取:TTX微生物发酵法,组织浸提法,TTX粗品纯化技术f.检测:生物检测法,荧光,薄层层析,HPLC,免疫检测g.中毒与处理3)麻痹性贝类毒素a.概述b.结构与性质c.生物来源d.提取与检测方法:石房蛤毒素的提取,膝沟藻毒素提取e.中毒症状f.毒性机制g.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控制与降解h.石房蛤毒素及其应用4)腹泻性贝类毒素a.概述b.结构性质c.生物来源d.提取检测方法e.中毒症状f.毒性机制5)西加毒素a.概述b.结构性质c.生物来源d.提取检测方法e.中毒症状f.毒性机制g.应用前景6)其他毒素a.芋螺毒素b.短裸甲藻毒素c.海葵毒素d.水母毒素e.头足毒素f.海蛇毒素g.海兔毒素h.微囊藻毒素i.记忆缺损贝类毒素ASP(4)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1)海洋微生物的基础知识a.概述b.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与命名法则c.古菌:细胞壁,细胞膜,tRNA,核区,代表(嗜热酸古菌,嗜盐古菌,产甲烷古菌,d.真细菌: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甲烷氧化细菌),化能异养型(G+、G-)e.真核微生物:真菌,真核微藻,原生生物(微小鞭毛虫,异鞭毛虫、混合营养型微小鞭毛虫、腰鞭毛虫,变形虫)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方法a.概述b.分离步骤:取样前准备,取样点选择,样品收集,分离培养,培养条件c.基于16SrRNA的研究技术3)海洋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大环内酯类,环肽化合物,环肽抗生素,生物碱,含卤化合物4)海洋微生物的应用a. w-3系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产生a1.产EPA和DHA的海洋微生物(真菌,微藻,细菌)a2 微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真菌与藻类,细菌)a3 影响微生物体内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和成因素(碳源、NaCl浓度,磷及微量元素)b.海洋微生物酶抑制剂琼脂酶,卡拉胶酶,纤维素酶,高内切葡聚糖酶,酯类水解酶,低温脂肪酶,褐藻酸裂解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氢化酶,Taq聚合酶,Pfr聚合酶2,海洋药物学(1)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评价1)药理作用评价的基本概念a.药物与药理作用:药物,药理作用(药物作用的基本模式),药物的选择性b.药物活性与药物作用靶点c.药物安全性与治疗指数2)药理作用评价的一般技术和方法a.药物研究的基本原则(随机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b.药理研究的方法(离体试验,在体试验)3)常见药效评价技术和方法a.药效评价的目的b.药效研究的模型:模型的重要性,常见模型,模型选择c.主要药效学研究技术:实验方法(至少三种),观测指标,实验动物,受试药物,给药剂量与途径,对照,统计处理,结果总结4)药动学研究a.药动学概念b.药动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c.药动学研究的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消除),速率论,药动学模型d.临床前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研究目的,实验动物选择,给药途径,生物药品中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建立(灵敏度,特异性,重现性,精密度),标准曲线,回收率e.检测方法的选择f.药动学实验设计及其参数计算g.药物分布(小鼠大暑)h.药物排泄(尿排泄,粪便排泄,胆汁排泄)i.生物转化j.与血浆蛋白结合实验k.生物利用度(2)药用微藻的工业化培养1)工业化药用海洋微藻的药理学研究进程a.海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b.3大主要经济微藻:螺旋藻,小球藻,杜氏藻c.雨生红球藻2)药用海洋微藻的大规模工业化培养技术a.微藻的营养模式b.微藻的培养技术:光能自养型——敞开式培养,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管道,光纤,平板);异养培养技术混养培养技术c.培养流程:保种(液体,固体培养基,固定化)——消毒——培养液制备(选择、制备)——接种——培养过程中日常管理及注意事项——采收d.微藻生产培养生物制品存在的问题3)微藻培养生产代谢产物应用举例a.生物柴油及w3系脂肪酸——影响因素(温度,光照,氮源,CO2,磷源)b.杜氏藻培养生产b-胡萝卜素——应用(医药、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妆品、饲料添加剂)——合成(化学合成,天然产物提取,生物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