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影像学引导肾癌冷冻消融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肾脏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以肾细胞癌最为常见。
起源于肾脏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5%,男女比例约3.5∶1.0,常于40岁以后发生,偶见30岁以下患者。
肾癌典型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症状,多见于晚期患者;其中以血尿最为常见,分为肉眼血尿和/或镜下血尿。
肿瘤生长引起肾包膜张力增高或周围组织侵犯可引起腰痛。
约10%肾癌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部分肾癌患者临床可无任何症状,但肿瘤已持续进展,甚至出现肺、骨等处转移。
此外,肾癌患者还可出现非泌尿系统表现,如高热、肝功能异常、贫血、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和高钙血症等。
外科治疗肾癌一般采取肾脏全切术,保留肾单元肾脏切除术难度大,局部复发率高,损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且费用较高。
近年来,随着肿瘤局部消融技术和影像学引导技术的迅猛发展,射频消融术、微波凝固术、氩氦刀冷冻术及无水乙醇注射术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其优点包括损伤小、定位精准、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等,尤其是冷冻消融,治疗肾脏肿瘤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已在微创治疗肾癌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肾脏及肾脏肿瘤具有其独特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微创治疗同样存在较大风险。
1 肾癌冷冻消融技术特点1.1 基本原理目前临床可采用的冷冻消融设备较多,主要包括以液体或气体作为媒介的设备。
以气体作为媒介的冷冻消融设备效率高,具有代表性者为氩氦刀系统,其工作原理基于气体节流效应,高压氦气流经小孔迅速进入低压空间后急剧膨胀,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组织迅速产生低温,冷冻探针局部温度迅速降至-140℃,温度急剧降低可引起肿瘤细胞内外冰晶形成、细胞膜破裂、消融区内微血管闭塞,导致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同时高压氦气可在20s内使探针温度从-140℃上升至20℃~40℃,迅速复温进一步加重肿瘤细胞损伤。
通过氩氦刀冷冻治疗系统多次冻融可增加冷冻范围、提高消融效果,高效灭活靶区肿瘤组织。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完整版)
2.1患者选择
2.2手术前准备
2.3手术操作
2.4术后处理
3.1并发症
3.2处理方法
总之,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及疗效好的肺癌局部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适应证:
1.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T3N1M、T12N2M)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T1-2N0-1M),或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经全身治疗控制良好,局部原发病灶仍然存活;
2.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发生的肺转移癌;
3.经新辅助治疗(化疗或化疗+放疗)有效的N2非小细胞肺癌;
禁忌证:暂无。
手术操作步骤与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经验进行个性化设计。
疗效评价可以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改良RECIST评价治疗效果。
主要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测量肿瘤大小及肿瘤存活情况。
主要时间节点为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复查CT,必要时复查PET/CT。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它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来采集患者单次治疗时的影像,并与放疗计划影像进行对比,校正放疗摆位误差,从而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
这种技术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日常摆位误差等,可以减低患者的摆位误差,也可以对肿瘤的病灶进行实时跟踪,使射线照的更加精准,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主流的直线加速器都配备有影像引导设备,使得肿瘤放射治疗的精度大大提高。
介入手术原理
手术是医学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外科医生的操作,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介入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术方式,其原理和操作方式有着独特的特点。
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血管或腔道进行的内窥手术,它以微创的方式,通过导管等器械进入患者的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介入手术的原理主要包括导管进入、影像引导和操作治疗三个方面。
首先,导管进入是介入手术的第一步,医生需要通过穿刺或切口等方式将导管引入患者的体内,以便后续的操作。
其次,影像引导是介入手术的关键环节,医生通过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导管在体内的位置和情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最后,操作治疗是介入手术的核心内容,医生通过导管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如血管成形术、介入肿瘤治疗、介入心脏瓣膜置换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介入手术中,医生需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创新,也为介入手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使其在越来越多的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介入手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内窥手术方式,其原理包括导管进入、影像引导和操作治疗三个方面。
通过精密的操作和先进的技术,介入手术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手术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要点—、前言(-)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流行病学2020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约为220万,因肺癌死亡180万例。
在我国肺癌发病形势更加严峻,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82万例,因肺癌死亡高达71万例,分别占全球的37.0%和39.8%。
原发性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和小细胞肺癌(SCLC ),分别占85%-90%和10%~ 15%。
对于早期NSCLC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1/4 ~ 1/3的患者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SBRT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lGTA )治疗等。
IGTA已经应用于早期NSCLC的治疗,而且每年治疗NSCLC患者的例数迅速增加。
肺部转移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肺部是肿瘤转移的第2位常见器官,几乎1/3癌症死亡患者都存在肺部转移,肺转移肿瘤中上皮来源的肿瘤、肉瘤、生殖系统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分别占到43%、42%、7%、6%及2%,目前已证实IGTA是治疗肺部转移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或增大,且伴CT扫描对比剂有强化征象和/或PET/CT肿瘤有代谢活性;活检发现肿瘤细胞;(3)局部进展(有以下任一类型):病灶增大10mm ,CT上不规则或内部强化范围增大,PET/CT±FDG摄取明显增大;局部出现新的病灶, CT上新出现强化征象和/或PET/CT上新出现FDG摄取明显增高【2B类证据,级推荐】;活检发现肿瘤细胞。
3. PET/CT :是目前判断§肖融后疗效最准确的手段之一[2B类证据,级推荐],对于发现肿瘤残留、复发及远处转移十分有益。
4. 临床疗效评估:在判断局部疗效的基础上,定期随访。
技术成功和安全性评价至少随访6个月;初步临床疗效评价至少随访1年;中期临床疗效评价至少随访3年;长期临床疗效评价至少随访5年[2B类证据,级推荐】O八、并发症及处理(—)不良反应1. 疼痛:2. 消融后综合征:3. 咳嗽:4. 胸膜反应:5. 少量咯血:(二)并发症及处理1. 气胸:气胸压迫肺>30%或症状明显者可以胸腔闭式引流【2B类证据,级推荐],需要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气胸为 3.5%〜40%。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名词解释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利用放射线影像技术来引导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的技术。
该技术使用高分辨率的影像设备,如CT、MRI或X射线机,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用于引导手术器械或其他治疗设备,以实现精确的治疗方法。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肿瘤治疗、心脏病手术、骨折修复、肌肉损伤修复等。
在肿瘤治疗中,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便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心脏病手术中,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手术路径。
在骨折修复和肌肉损伤修复中,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骨折和肌肉损伤的情况,并帮助医生制定最佳的康复计划。
除了利用影像技术来引导治疗过程外,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还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放射线源和放射线治疗设备来实现。
这些设备可以发射高能量或高剂量的放射线,以杀死或修复目标细胞。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它将成为未来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放射科中的介入放射学器械与设备使用放射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承担着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重要任务。
而介入放射学作为放射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使用各种器械与设备,为医生提供图像引导,并进行疾病的治疗和介入操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在放射科中的介入放射学中所使用的器械与设备。
一、X射线机X射线机是放射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它能通过辐射产生的X射线对人体进行成像。
在介入放射学中,医生使用X射线机来提供实时图像引导,使介入操作更加精确和安全。
现代的X射线设备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即时成像和图像处理,大大提高了诊疗效果和效率。
二、血管造影机血管造影机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它主要用于对血管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插管等操作,医生可以在患者体内注入造影剂,然后使用血管造影机拍摄血管系统的X射线影像。
这些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血管的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治疗。
三、导引针导引针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器械之一,它被用于引导医生进行组织穿刺或者局部注射。
导引针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稳定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并进行精确操作。
同时,在导引针上还可以附加其他器械,如导丝和导管,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介入操作。
四、支架和球囊支架和球囊在介入放射学中被广泛使用,它们主要用于治疗和改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支架可以通过导丝导入病变血管内,然后扩张以保持血管的通畅。
球囊则可通过充气和扩张的方式,帮助疏通狭窄的血管。
这些器械可以显著改善血流,缓解疾病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射频消融器射频消融器是介入放射学中用于治疗肿瘤和心脏疾病的一种器械。
通过将射频电流传输到患者体内,消融器可以产生热能并将其引导至需要治疗的部位。
热能可以破坏异常细胞的结构,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器械在介入放射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
六、影像引导系统影像引导系统是介入放射学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它可以通过将实时图像引导到显示器上,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操作。
肿瘤消融中的影像引导技术周振天;刘家峰;李海云;梁志远【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影像引导下的肿瘤消融具有靶向、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因此日益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认可和欢迎。
影像引导技术是肿瘤消融成功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影像引导技术有传统超声、CT、MRI 等,传统超声简便、廉价、无放射辐射,能实现实时监测。
CT 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好,可以显示病变周围的结构关系。
MRI 软组织分辨能力好,空间分辨率高,对温度变化敏感。
另外,一些新的成像技术如弹性成像和影像融合技术等近几年也开始展开研究。
本文就上述影像引导肿瘤消融技术展开综述。
【总页数】5页(P419-423)【作者】周振天;刘家峰;李海云;梁志远【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4【相关文献】1.基于磁定位导航的影像融合联合针尖追踪技术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1例[J], 朱玉鹏;张德智;祝英乔2.影像技术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肿瘤 [J], 俞理3.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 [J],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消融治疗专家工作指导委员会;北京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4.影像引导射频消融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李猛;李志艳;于晓玲5.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草案) [J], 无;郑家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新型导航技术引言: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导航技术被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新型导航技术,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影像引导技术1. CT/MRI引导: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快速、无创且精确的影像检查方法,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CT/MRI图像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和形态,从而制定手术方案。
同时,这些影像还可以被导入到手术室内,供医生实时观看,以确保手术精度。
2. 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了CT/MRI等影像数据与计算机模拟,将人体解剖结构呈现为立体图像,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更直观、精确的信息。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独特的解剖结构制定手术路径和操作步骤,大大减少手术风险。
二、神经功能监测技术1. 脑电图(EEG)监测:脑电图监测是通过记录脑电信号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脑电图监测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脑电活动以及脑功能变化,从而调整手术策略和保护健康组织。
2. 皮质刺激/定位:皮质刺激/定位技术利用微电极直接刺激或记录患者大脑皮层上的电活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确定大脑功能区域位置,避免损伤到关键神经结构。
同时,它还可以被用于定位病灶,并进行治疗评估。
三、立体定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可在显微镜下通过计算机导航系统实现高精度和安全操作。
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穿颅长针穿刺、吸引硬膜下血肿和深部脑结构植入物等操作。
立体定向技术结合了电磁定位、光学测距和显微镜图像分析等方法,不仅提高了手术精度,还减少了患者的创伤。
四、生物标记技术生物标记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荧光标记剂或放射性同位素来帮助医生精确定位病灶位置。
例如,荧光染料可以注射到血管内,以提高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血管分布的认识;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标记肿瘤细胞或其他特定组织,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更好地辨别健康组织和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经皮立体定向椎体成形术
技术介绍:最初进针点的定位是手术操作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
在进针的过程中,为保持穿刺针正确地置入,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细微的调整。
但是,这些位置的调整却不能弥补因进针点选择不当或进针角度考虑不周所造成的错误。
在“经典穿刺过程”中,应将椎体置于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投照中。
前后位透视观察,上下终板应呈一直线,双侧椎弓根显示良好,棘突位于正中线。
侧位透视观察,肋骨、椎弓根、神经孔和连续的椎体后缘应排列成行,这种体位可清晰显示椎体的两侧,利于穿刺针的进针。
如果使用单项透视系统,建议在手术开始时应记录C形臂前后位和侧位的坐标,以此来提高术中视野转换的效率。
应该注意的是很多病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会轻微地挪动身体,随着手术的进行,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并会越来越频繁,病人会越来越疲惫和烦躁。
这是,为了保证一个合适的穿刺针位置,必须不断地调整C形臂的角度。
笔者使用了一种稍微不同的定位策略,应用一个向椎弓根倾斜的角度投照。
开始,将C形臂向头足方向旋转,是椎弓根与椎体的中上1/3重叠,然后倾斜旋转C形臂使椎弓根内侧皮质显示最佳。
这种斜位的透视方法在进针的全过程中均能清楚地显示椎弓根(最重要的是椎弓根的内侧皮质)。
这种方法的另一优点是由可能通过单一的椎弓根入路将骨水泥注入到椎体的两侧,避免了第二次穿刺。
一旦确定了手术节段和进针点,用1%的利多卡因或0.25%的布比卡因皮下注射局部麻醉。
针道要谨慎地抵达椎弓根,并使得骨膜得到充分的麻醉。
完成这些措施之后,在应用较大口径穿刺针的手术中病人就很少有不适感。
用手术刀作一小皮肤切口,以利于较大口径的穿刺针通过皮肤。
将针置于椎弓根的中上外1/3处,小心地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
穿刺针的最终位置是使外套管的前端位于椎体的前中1/3交界处并尽可能靠近椎体(上、下、外)的中央。
当穿刺针轨道需要调整时,应尽可能在针尖位于椎弓根内时及早进行。
随着穿刺针的进一步深入,针道调整的效果渐差,并且可由于穿刺针的过度扭转造成椎弓根骨折。
透视下,针尖应始终保持在椎弓根内侧皮质边缘的外侧,直到其向前进入到椎体内为止。
若内侧皮质找到破坏可损伤硬膜囊、脊髓和撕裂硬膜外静脉。
若椎体塌陷相对较轻并局限在一侧,则应选择病变侧椎弓根进针。
若塌陷较为严重,则开始应在椎体残留较多的一侧进针。
若椎体中央部严重塌陷,则单一的椎弓根穿刺不大可能使PMMA的分布越过中线到达椎体的另一侧。
这种病例往往需要经双侧椎弓根穿刺进行手术。
一旦在侧位透视观察到针尖已经通过椎体的后缘,则可在连续X线透视引导下加快进针的速度。
有意识麻醉下的病人在术中可轻微地挪动身体,使得透视不能反映真正的侧位图像。
椎体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如果穿刺针在椎体内进针过前,可使偏离中线的针尖穿透椎体前侧的骨皮质。
若侧位透视显示针尖未超越椎体的前中1/3交界处,即使针尖偏离中线处也仍然会位于椎体内。
错误的前置穿刺针可能刺破位于胸椎和上腰椎的前方的主动脉和下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