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治疗膀胱癌的免疫机制与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40.64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跃主任医师膀胱癌的治疗,过去都是采用手术、化疗等方法,将已形成的肿瘤组织切除或杀灭,但有50%~70%的病人在一定时间内会复发,影响病人的预后。
研究发现采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治疗膀胱癌有肯定的疗效,在防治膀胱癌方面又多了一种称之为免疫疗法的新武器。
所谓免疫疗法就是采用生物反应调节因子,如用卡介苗来激发并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减毒疫苗,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能激活体内的巨噬细胞使其释放单核因子,单核因子又可使体内的淋巴细胞成为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毒细胞。
此外,卡介苗还可使机体产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这些活性物质都有抑制并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在怀卡介苗为什么能用于膀胱癌治疗打了“瘦脸针”半年后怀孕为好编辑/朱建平浙江省人民医院宋黎胜现在微整形用的比较多的是玻尿酸和俗称“瘦脸针”的肉毒素。
其中,玻尿酸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结缔组织、黏液组织、眼球之晶状体及关节中,也就是说,玻尿酸是人体组织本身就有的,因此对胎儿的影响并不大。
肉毒素是“肉毒杆菌毒素”的俗称,是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能阻断神经的信号传递。
肉毒素注射到肌肉内后,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断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信号,使肌肉的收缩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肌肉不能收缩了,也就达到除皱等美容的效果。
肉毒素使用说明书上标明,对胎儿的作用尚不明确,药物的动物实验也没有异常发现,临床上也没有遇到相关病例。
国际上也没有文献说明注射肉毒杆菌素后多久可以怀孕。
但打入人体内的“肉毒素”,大部分被血液吸收,只有少部分存在于肌肉。
一般来说,肉毒素美容效果持续在半年左右,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打完“肉毒素“半年后再怀孕。
如果不小心怀孕了,要主动向医师咨询。
目前虽没有文献显示肉毒杆菌素是否会随着乳汁分泌对婴儿造成危险,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建议哺乳期还是不要轻易尝试肉毒杆菌素。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方案第1篇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方案一、背景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卡介苗(BCG)灌注治疗作为一种免疫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本方案旨在规范卡介苗灌注治疗的过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对象1.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2.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 无严重心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灌注禁忌症。
三、灌注前准备1.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检,评估患者心、肺、肝、肾功能,排除灌注禁忌症;2. 告知患者及家属灌注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签署知情同意书;3. 准备灌注药物:卡介苗,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制;4. 准备灌注设备:导尿管、三通管、注射器等。
四、灌注过程1. 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2. 常规消毒外阴及尿道口,铺无菌洞巾;3. 插入导尿管,见尿液排出后,连接三通管;4. 抽取配制好的卡介苗,通过三通管缓慢注入膀胱;5. 注射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三通管,确保药物完全进入膀胱;6. 拔除导尿管,患者保持平卧位,每15分钟变换一次体位(仰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共2小时;7. 记录灌注时间、药物剂量及患者反应。
五、灌注后管理1. 患者需保持膀胱区清洁,避免尿路感染;2. 指导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药物排泄;3. 患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4. 如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不良反应,及时就诊;5. 灌注后第1、3、6个月进行膀胱镜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六、治疗周期1. 每周灌注1次,共6周;2. 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及膀胱镜复查结果,决定是否进行巩固治疗。
七、注意事项1. 灌注治疗期间,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完成治疗;2. 灌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灌注,并采取相应措施;3. 灌注药物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过期药物不得使用;4.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方案引言膀胱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点。
近年来,卡介苗灌注疗法逐渐被应用于膀胱肿瘤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方案,包括适应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适应症卡介苗灌注疗法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1. 早期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2. 高危因素存在的非肌肉侵犯性膀胱癌患者; 3. 放疗或化疗失败的膀胱癌患者。
操作步骤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患者检查前,需撤离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残余气体;2.确保患者排空膀胱,以便灌注时充分接触到膀胱黏膜;3.患者必须憋尿,尽量延长膀胱内药物滞留时间。
步骤二:灌注卡介苗1.取出卡介苗瓶,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制备灌注液;2.将灌注液通过导尿管注入膀胱内,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和灌注液制剂剂量的不同,灌注时间一般为30分钟;3.在灌注过程中,可以进行膀胱轻度旋转、翻滚等操作,以使药物均匀接触到膀胱黏膜。
步骤三:保持和排空药物1.灌注完毕后,需要保持药物在膀胱内停留一段时间,一般为1-2小时;2.保持期间,患者需要保持憋尿状态,以尽量延长药物在膀胱中的滞留时间;3.保持期结束后,患者可以排空膀胱,将药物排出体外。
注意事项在进行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疗法;2.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感染;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变化;4.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尿频、发热、排尿困难等;5.术后需定期随访患者,观察卡介苗灌注疗法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为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
通过准确的操作步骤和严格的注意事项,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灌注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膀胱肿瘤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引言:膀胱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
卡介苗是一种活体减毒结核菌,已被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卡介苗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方案概述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卡介苗灌注和随访观察。
该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持续灌注卡介苗,在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的同时,抑制膀胱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治疗流程1. 预处理:在进行卡介苗灌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操作。
包括彻底清洗膀胱,同时在局部麻醉下插入导尿管。
2. 灌注操作:将准备好的卡介苗注入导尿管,通过输尿管灌注到膀胱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可以选择单次灌注或者多次灌注。
3. 随访观察:在卡介苗灌注后,患者需要接受定期的随访观察。
随访周期一般为三个月,每次随访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
三、治疗效果评估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1.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膀胱超声检查或CT扫描,观察膀胱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的变化。
2. 膀胱镜检查: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观察膀胱黏膜的变化,判断肿瘤的消退程度。
3. 尿液细胞学检查:定期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观察尿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操作规范:在进行灌注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减少操作风险。
2. 不良反应:卡介苗灌注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尿频、尿痛等,需要及时处理。
3. 检查频率:定期的随访观察对于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检查。
结论:膀胱肿瘤卡介苗灌注三年方案是一种有效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方案。
通过持续灌注卡介苗,可以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进展]卡介苗治疗膀胱癌的免疫机制与研究进展The immune mechanism of Bacilli Galmette-Guerin in treatment of blander cancer and research progress.JI ANG Fei-ling,SHAN Bao-en.(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Haikou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 Haikou570208,Hainan,P.R.China)蒋翡翎综述1,单保恩审校2X摘要:卡介苗(BCG)是最早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制剂,尤其在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与防止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显著疗效。
但由于其副作用,使得人们不断地探索其治疗膀胱癌的免疫机制;以及从BCG里提取有效成分并利用重组BCG等方法来提高B CG在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其副作用。
本文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卡介苗;卡介苗有效成分;膀胱癌;免疫机制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27(2005)03-640-03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癌之一,其中有90%以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有相当一部分为表浅膀胱癌。
除手术治疗外还辅以化疗和放疗,但其复发率高达70%。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免疫疗法,尤其是采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表浅膀胱癌有较好的疗效。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BCG膀胱内灌注对预防术后复发,治疗原位癌,防止肿瘤进展有显著疗效[1]。
但仍有30%的病人对BCG膀胱腔内灌注无反应,特别是BCG 膀胱腔内灌注所致的膀胱局部与全身并发症使得BCG膀胱腔内灌注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BCG膀胱腔内灌注的作用机制和从BCG提取有效的成分,使其既具有B CG所具有的免疫调节作用,又没有其所带来的副作用。
目前,BCG对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进展迅速,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BC G治疗膀胱癌的历史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 rin,BC G)是由强毒的牛型结核杆菌经过13年传种230代所得的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液制成的活菌苗,最早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直到1935年,Sweden的Holmgrea首次报道用BCG治疗癌症。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报道,BCG对白血病、结肠癌、肝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都有治疗作用。
1976年Morales等首先报道,用BCG治疗膀胱癌; 1980年Lamm经过严格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BC G治疗膀胱癌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大量临床实践证实,BCG膀胱腔内灌注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治疗原位癌,防止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免疫疗法[1,2]。
2BC G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理B CG用于膀胱癌治疗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有研究证明,BCG抗肿瘤是局部免疫机理[3]。
其抗肿瘤作用分为启动阶段和效应阶段。
2.1BCG抗肿瘤的启动阶段Ratiff等人在他们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BCG与膀胱纤维黏连蛋白(FN)的结合并被肿瘤细胞内在化是其发生免疫反应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起始步骤。
2.1.1肿瘤细胞在启动阶段的作用肿瘤细胞在BCG抗肿瘤的启动阶段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肿瘤细胞在BCG的诱导下,不但表达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和交叉反应抗原(CRA)[4],而且还表达细胞黏附分子(I-CAM-1),从而增强效应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
在BC G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后,肿瘤细胞可以表达MHC-II[5],MHC-II可通过与巨噬细胞的表达,激活CD4+T细胞。
Ikeda等报道,活BCG可诱导鼠膀胱癌细胞株MBT-2和人膀胱癌细胞株T24、J28等增加表面抗原MHC-II,CD1,CD80和I-CAM-1等分子的表达,而且BCG作用过的MB F-2细胞能刺激经BCG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IL-2和IFN-C,这些结果均有力地证明肿瘤细胞有增加APC的特性和功能[6]。
B CG的胞壁成分(LAM脂阿拉伯)甘露糖,BLP细菌脂蛋白,PGN肽聚糖)可以激活TLRs(Toll-like receptors)钟声蛋白样受体,该受体属于人类IL-1受体家族,有9个亚型,在人类膀胱癌上皮细胞株和人类尿路感染模型上皮细胞也检测到TLR -2和TLR-4的表达,因此可以认为,BCG的胞壁成分(LAM, BLP和PGN)激活肿瘤细胞表面的TLR-2和TLR-4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使肿瘤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表面分子,如INF-C,IL-2,IL-7;IL-12,GM-CSF,ICAM-1, B711,B7.2等,这些少量的细胞因子和分子可以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李响[7]等报道,经BCG刺激诱导后,人膀胱癌细胞株TLR-2和TLR-4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强,且经BCG 刺激后,T24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IL-12水平升高,并且与BCG 呈剂量效应关系。
IL-12的分泌增加与TLR-2和TLR-4表达水平的增强有量效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而BCG刺激后人膀胱癌细胞株培养上清液中IL-4的分泌量并无明显增加。
2.1.2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启动阶段的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BCG与肿瘤或黏膜上皮细胞接触黏附后,被感染的细胞迅速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识别与清除,并将BC G抗原输送给静止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为效应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未成熟的DC可以通过吞噬颗粒物质经加工处理后由MHC I类分子呈递给CD8+T,由MHC II类分子呈递给CD4+T细胞。
方敏等报道,经BCG活化的高表达CD1的DC细胞可以充分激活各T细胞亚群,发挥抗瘤效应[8]。
在抗原提呈这一反应过程中, BCG感染细胞的强烈抗原信号可诱导大量免疫细胞趋向BCG640CHIN A TROPICA L MEDICINE Vol15No13June2005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第5卷第3期X作者单位:11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208;2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科研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111抗原部位,在免疫细胞识别、吞噬与清除BCG感染细胞的同时其自身进一步被BCG抗原激活,使相关静止的NK细胞直接或通过细胞因子激活后者可直接杀伤多种细胞变异细胞。
2.2BCG治疗膀胱癌的效应阶段2.2.1T细胞的作用抗肿瘤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BCG 主要活化的是CD4+和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
启动免疫应答阶段产生少量的IL-2、IL-12和INF-C等细胞因子,可以启动针对BC G和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Th0细胞向Th1型细胞转化,诱导T细胞活化和增殖,介导细胞免疫反应。
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和CD3复合物识别BC G灌注后专职APC和肿瘤细胞上表达增高的MHC I或MHC II类分子,在共刺激分子B7.1(又名CD80)和B7.2又名(CD86)的参与下被活化。
T细胞的活化还可以产生IL-2、IFN、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等细胞因子。
IFN具有抑制DNA合成、直接溶瘤、增加抗原表达等作用。
IL-2可促使T 细胞分化增殖,促进T细胞前体转化成杀伤性细胞毒细胞从而发挥抗瘤作用。
2.2.2NK细胞的作用BCG可以直接通过TLRs激活NK细胞,也可以通过激活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12和IFN-A 诱导激活NK细胞[9],使其直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NK细胞通过识别肿瘤抗原与靶细胞结合,结合后微管插入细胞膜,释放NK细胞溶瘤因子(NKCF),NK细胞还可通过多次接触多个肿瘤细胞放大杀伤效应。
3BC G治疗膀胱癌的副作用由于BCG是活菌制剂,因此有其特有的副作用,其并发症包括高热、血尿、肝炎,有的患者出现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Da-vor等报道,80例肿瘤患者接受BCG腔内灌注治疗后,有90%患者有中度血尿、发烧和尿路刺激症状[1]。
Hideyuki对51例肿瘤患者行BCG腔内灌注,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状,有的患者因并发症而中途中断治疗[10]。
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限制了BCG的广泛应用。
4BC G的抗肿瘤有效成分由于BC G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开始从BCG里分离其有效成分来替代BC G。
BCG-CW是从BCG提纯的卡介苗细胞壁,是最早报道的用于调节免疫及肿瘤治疗的有效成分。
腹腔注射BCG-CW可以明显提高荷瘤小鼠NK细胞的杀伤性,且能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能力[11]。
荷瘤小鼠腹腔注射BCG-CW还可以在小鼠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提示BCG-CW 可能与BCG一样,保留着BCG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双重调节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Morales等从灭活的分枝杆菌提取了分枝杆菌壁提取物(MCWE)对61例有浅表性膀胱癌的病人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经治疗后随访,大多数患者病情保持稳定,表现出极好的耐受性和极小的毒性,MCWE的剂量及毒性均较活BCG小[12]。
胞壁酰二肽(MOP)是BCG细胞壁骨架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最小结构单位,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功能,而罗莫肽(romurtide,RM)是新发现的MOP衍生物,又称硬脂酰胞壁三肽,化学结构为N2-[(N-乙酰胞壁酰)-L-丙氨酸-D-异谷氨酰胺]-N6-硬脂酰-L-赖氨酸,化学性质稳定,易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为887100,其免疫活性比MDP更高。
它可以诱导人PB MCs分泌高水平的IL-12和GM-CSF,而对Th2型细胞因子IL-4产生的影响很小[13]。
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是采用酚醇梯度密度法从卡介苗中提取的物质,它除去了原卡介苗中异种蛋白成分,保留了卡介苗的免疫调节作用,减轻了毒副作用。
实验证明BCG-PSN激活淋巴细胞,提高免疫效果,抑制IL-4的产生和促进INF-C的产生,使处于平衡状态的Th1/Th2向Th1转化[14]。
CPG序列(CPG moti f)是BC G菌DNA所含的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
1984年Tokunaga等[15]研究发现,B CG 的DNA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细菌DNA的免疫调节作用被人们广泛认识和重视,后来研究证实细菌DNA所含的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序列是其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基础。
CPG通过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和DC细胞来发挥抗肿瘤活性[16]。
CPG-ODNS是具有CPG序列的寡核苷酸,该序列同样具有调节Th1型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并且在不同的肿瘤模型中证实了其抗肿瘤活性。
CPG-ODNS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系统而控制肿瘤的发展,且在初期临床实验过程中C PG-ODNS表现出较低的毒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