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化规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79.36 KB
- 文档页数:6
2016年 1月 January2016岩 矿 测 试 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5,No.1 90~97文章编号:0254 5357(2016)01 0090 08DOI:10.15898/j.cnki.11-2131/td.2016.01.015鲁中南地区双村岩溶水系统地下水中化学致癌物和非致癌物 的健康风险评价赵庆令1,李清彩1,谢江坤2,史启朋1,陈丽娇3(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宁 272100; 2.中建中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8; 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摘要:我国对水质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各项指标与饮用水源标准的比较,关注的是超标情况,而对相关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关注甚少。
本文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鲁中南地区的双村岩溶 水系统中 2种化学致癌物[As、Cr(Ⅵ)]和 7种非致癌物(Hg、F、CN-、NO2- -N、NH4+ -N、NO3- -N、酚类)引 起的健康风险作出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个别采样点的NO3- -N、NO2- -N含量超过 GB5749—2006《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由基因毒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 Cr(Ⅵ)>As,由躯体毒物质 通过饮水途径所致的个人年健康风险表现为NO3- -N>F>NO2- -N>Hg>CN- >NH4+ -N>酚类,且致癌 毒物质的危害远远超过非致癌毒物质,Cr(Ⅵ)为首要污染物。
研究区地下水的个人健康总风险值介于 5.0 ×10-5 ~10.0×10-5 a-1之间,风险等级为Ⅳ级(一般),其作为饮用水源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关键词:鲁中南地区;岩溶水系统;地下水;致癌物;健康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水质不良或水污染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据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约 80%的疾病是因饮水 卫生不良引起的,其中 20%的癌症疾病与饮水不良 相关[1]。
水土资源一、地表水库区境内地表水主要是入境过境的黄河、渭河、北洛河的客水和区内自产地表水资源。
实测多年平均总流量:黄河龙门水文站1220.6立方米每秒、渭河华县水文站295.8立方米每秒、洛河 头水文站22.6立方米每秒、泾河张家山水文站61.5立方米每秒。
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流量:渭南市88800万立方米、西安市248713万立方米、咸阳市54240万立方米。
二、地下水陕西关中水文地质区为冲积平原、黄土原和山地,具有松散岩孔隙水为主的河谷盆地型水文地质特征,堆积物厚度大,面积广,易于降水补给,富水性强。
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河川径流入渗及农田灌溉入渗等。
在南、北山区贮存于基岩裂隙中,其余则广泛存于松散岩层中。
受地层结构的控制,多数地区形成上下迭置的双层含水岩层。
库区东部渭南地区地下水年总补给量11.18亿立方米。
据各县有关地下水资料记载,韩城沿河芝川镇至禹门口黄河漫滩区12.6平方公里,地下水年补给4 310万立方米(指有补给保证的浅水层潜水),属黄河滩砂夹砾石含水岩层,埋深多为1~3米,单井出水量可达220立方米每时以上,为强富水区;合阳东王附近一级阶地水层厚25米左右,黄河漫滩处厚度更大,单井最大涌水量超过60立方米每时;大荔黄河滩为极强富水区,深层含水量为全新统河流堆积的亚砂土夹砂砾石承压水层。
地下潜水主要为降水补给,沿河又受河水补给,沿老崖且受阶地下渗水补给,浅层地下水埋深3~6米,涌水量25~30立方米每时,深层地下水埋深40米,涌水量60~100立方米每时;潼关黄河漫滩及渭河一级阶地为极强富水带,地下水埋深2~6米,水层厚43~69米,最大可能涌水量50~300立方米每时;黄渭二级阶地为强富水带,地下水埋深30米,水层厚57.6米,单井最大涌水量318.8~585立方米每时。
临潼区渭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潜水含水层为砂、砂卵石,地下水埋藏浅而水量较丰富。
渭河以北含水层岩性自南而北变化明显。
西安市临潼区渭水曲项1-1井储层特征与地热资源评价马荣图,李学森(桂林理工大学,桂林541006)摘要:渭水曲项1-1井位于关中盆地西安凹陷东部渭南断阶构造,揭露蓝田灞河组(N 2l+b )、高陵群(N 1gl )、白鹿塬组(E 3b )以及红河组(E 2h )四组储层;其中白鹿塬组孔隙度高(31.2%)、热水温度高(91.21℃),为本井最优质储水层,属新生界砂砾岩-砂岩孔隙裂隙层状传导型热储系统。
渭水曲项1-1井100年内预计产热量2.35×1016J,相当于标准煤1.35×106t,折合热能7.35MW。
热水中,氟化物、砷、铜含量较高,不适宜作为饮用水、农田灌溉水和渔业用水。
氟、偏硼酸、偏硅酸含量达到命名矿水浓度。
关键词:关中盆地;储层评价;地热井;热量,资源;陕西省中图分类号:P3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21)01-0062-05DOI: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11关中盆地是我国典型的隐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地热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国;已成为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利用的示范基地。
2018年4月,中石化绿源公司在西安市临潼新区完钻的渭水曲项1-1井,井深2830m,出水量3127m 3/天,井口热水最高温度85℃,显示较好的开发前景。
本项研究依据钻井地质资料,对渭水曲项1-1井的热储地质条件、热储层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量进行评价和总结。
对认识关中盆地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和热储层地质特征有理论意义;为地热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渭水曲项1-1井基本情况1.1构造部位渭水曲项1-1井位于关中盆地西安凹陷、骊山凸起、渭南断阶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交汇处,骊山山前断阶斜坡部位(图1)。
1.2钻遇地层渭水曲项1-1井钻遇秦川群(Q 2-4qc )张家坡组(N 2z )、蓝田-灞河组(N 2l+b )、高陵群(N 1gl )、白鹿塬组(E 3b )和红河组(E 2h )。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大类:分别是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因素和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下面将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包含地形;水文;气候(气象/降水/气温/蒸发)。
(1)地形:影响水交替条件,而水交替条件又影响水的化学成分和矿化度。
地形切割强烈,水的交替条件就好,有利于淡水的形成。
反之,则形成高矿化度的咸水或盐水。
如山区形成碳酸型水,而平原易形成硫酸水或氯化物型水(2)水文:密集的水文网有利含水层的水交替条件。
盐分的带出及淡潜水的形成。
在水文网稀疏的条件下,地下水径流受阻,从而使潜水矿化度增高。
(3)气候①气象②降水大气降水能使地下水的储存量、矿化度和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降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方式,所谓直接方式,是指雨水中的化学组分,通过包气带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间接方式,是指雨水在经过包气带并与岩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进入地下水。
实际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在降雨为pH值过低的酸雨时与岩土的作用更强烈,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更深刻罢了。
i.据苏州市某厂周围1984年检测的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和水的化学类型,由资料看出,硫酸型水广泛分布,面积约为五平方公里,其中C8井点矿化度为2.21克/升,总硬度高达50.7德国度,为全市之冠;尤其是距该厂北侧30米左右的C5、C3。
井孔点(为浅钻孔,水位埋深1米),地下水中SO42-含量居然高达2.63 一2.494克/ 升,矿化度达到4.93 一5.21 克/ 升,总硬度为2 5.2一4 1.6德国度,明显的与该厂经常排放高浓度的SO42-所形成的酸雨有密切关系,地下水中的SO42-含量如此之高,与酸雨中的高含量的SO42-的直接入渗有关,也是酸雨中高浓度的H+与本区浅部土层中丰富的铝硅酸盐( 100克土中含有SiO2 +A l2O3达到80克左右) 强烈作用的结果。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大类:分别是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因素和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下面将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包含地形;水文;气候(气象/降水/气温/蒸发)。
(1)地形:影响水交替条件,而水交替条件又影响水的化学成分和矿化度。
地形切割强烈,水的交替条件就好,有利于淡水的形成。
反之,则形成高矿化度的咸水或盐水。
如山区形成碳酸型水,而平原易形成硫酸水或氯化物型水(2)水文:密集的水文网有利含水层的水交替条件。
盐分的带出及淡潜水的形成。
在水文网稀疏的条件下,地下水径流受阻,从而使潜水矿化度增高。
(3)气候①气象②降水大气降水能使地下水的储存量、矿化度和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降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方式,所谓直接方式,是指雨水中的化学组分,通过包气带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间接方式,是指雨水在经过包气带并与岩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进入地下水。
实际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在降雨为pH值过低的酸雨时与岩土的作用更强烈,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更深刻罢了。
i.据苏州市某厂周围1984年检测的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和水的化学类型,由资料看出,硫酸型水广泛分布,面积约为五平方公里,其中C8井点矿化度为2.21克/升,总硬度高达50.7德国度,为全市之冠;尤其是距该厂北侧30米左右的C5、C3。
井孔点(为浅钻孔,水位埋深1米),地下水中SO42-含量居然高达2.63 一2.494克/ 升,矿化度达到4.93 一5.21 克/ 升,总硬度为2 5.2一4 1.6德国度,明显的与该厂经常排放高浓度的SO42-所形成的酸雨有密切关系,地下水中的SO42-含量如此之高,与酸雨中的高含量的SO42-的直接入渗有关,也是酸雨中高浓度的H+与本区浅部土层中丰富的铝硅酸盐( 100克土中含有SiO2 +A l2O3达到80克左右) 强烈作用的结果。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市,西邻杨陵区、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
武功县地形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
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娄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全县土地总面积589252.1亩,其中耕地面积434741.1亩,水浇地面积395784.5亩,占耕地面积的91.02%。
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
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
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
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
(一)水文: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干渠3条。
总干渠位于头道原,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
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
(二)气候: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小降水量97.97毫米,最大降水量327.1毫米。
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
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渭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二、渭河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渭河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颁布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管理办法》、《陕西省城市供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大了渭河污染防治的力度,关停了一批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抓住缺水的主要矛盾,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工程,如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黑河金盆水库枢纽工程等;三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实施了渭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四是在以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农田村统一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孙一博;刘朋飞;王文科;刘树林【摘要】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 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6(014)002【总页数】7页(P152-158)【关键词】渭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形成机制;溶解/沉淀;蒸发浓缩;离子交换【作者】孙一博;刘朋飞;王文科;刘树林【作者单位】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120;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23;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54;重庆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三省,流域面积约13.5万km2,该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我国新兴的能源化工基地。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开发,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该区域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严重制约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锶同位素演化对深层地下热水的指示意义徐国芳;马致远【摘要】结合地下热水水化学资料和氘氧同位素,应用地下热水Sr含量及87Sr/86Sr比值,对关中盆地深层地下热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礼断阶西北、西安凹陷南、西安凹陷北和咸礼断阶东南地下热水类型分别为循环型地热水、半循环半封存性地热水和相对封存型地热水;关中盆地北部(咸礼断阶)、咸阳(咸礼断阶东南、西安凹陷北)、西安(西安凹陷南部)和固市凹陷偏离了大气降水线,18O飘逸现象显著,但漂移前其同位素组成也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一致,是由现代及古代大气降水补给;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既受到碳酸盐岩、硫酸盐岩溶滤作用的影响又受到硅酸盐岩溶滤作用的影响.【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深层地下热水;关中盆地;水化学;Sr含量87Sr/86Sr比值【作者】徐国芳;马致远【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水循环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已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衍生如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其严重程度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为保障地下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回答与区域地下热水更新和可持续性相关的科学问题。
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水的起源、年龄和流动途径等,是近些年来研究水文循环较为先进而有效的方法[1]。
锶同位素及其比值(87Sr/86Sr)可以研究地下热水中水-岩作用强度、含水岩组的岩石类型;判断地下热水的来源,分析地下热水水力联系与渗流途径,计算混合比列等等[2-3]。
本文应用锶同位素及其比值(87Sr/86Sr)研究关中盆地深层地下热水类型和来源以及水-岩作用强度。
1 地质背景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抵北山,总体似半个弯月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区内三面环山,南面秦岭高山,海拔1 000~3 880 m;北面是低山丘陵,统称“北山”,海拔700~1 250 m;自南到北依次为山前洪积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构成阶梯状下降的地貌。
咸阳市地下水重点污染物分布与污染因素分析董一鸣;闫子涵;张琇珺;杨彤曦;陈玉莹;姜彬【摘要】根据分布在咸阳秦都、渭城、兴平、武功等十一个县(区、市)的45个地下水监测井所得水质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六价铬、硫酸盐及溶解性总固体七个重要污染指标数据,得出每一类污染物的具体空间分布,从水文地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几个方面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具体原因分析,结果得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尤其是工农业生产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最大;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计算每个监测井水质对于五级水分类标准的不同隶属度,得出研究区内地下水质呈现南部普遍差于北部的结果;进一步总结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与氯化物、总硬度几个污染指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及水质pH呈弱碱性有利于氟化物浓度升高等关系,为之后的地下水治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污染;重点监测指标;咸阳市【作者】董一鸣;闫子涵;张琇珺;杨彤曦;陈玉莹;姜彬【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西北大学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3地下水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咸阳市位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北岸,地下水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是咸阳地区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用水来源,但由于人们多年对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以及对保护的不重视,已经造成咸阳地下水漏斗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咸阳人民的生产生活。
针对咸阳市地下水污染问题,白峰青等综述了咸阳市地下水污染的现存污染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水源地保护的对策[1];黄兴国等对咸阳市区23个地下水监测井所采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处理,从水质对各级水的隶属度分析得出城区水源地地下潜水污染严重且其原因主要为渭河水污染[2];刘淑娟针对咸阳市地铁建设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简述,其建设过程中工程水泥、油污和垃圾杂物的排入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王克等对关中盆地主要城市浅层地下水特征分析研究,对咸阳市地下水埋深、水层厚度、补给来源以及水化学特征做了系统的总结概述[4];苏英等针对咸阳城区地下水多年水质数据分析得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由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5]。
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建议3.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科学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有助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基本查明了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两种利用方式,评价了适宜性分区,计算了热容量、换热功率以及供能潜力。
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为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1 引言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有助于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先清晰认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相关研究分析了关中[1-3]和其他盆地地热成因模式[4-5],但关于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赋存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以解决浅层地热资源不科学开发等问题为导向,通过资料收集、地质调查、现场试验、取样测试及综合研究等方法,查明了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了适宜性分区,计算了热容量、换热功率以及供能潜力。
分析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地质条件概况2.1自然地理黄河流域陕西段包括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两大地貌单元。
关中盆地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对供热制冷负荷要求很大。
主要水系是渭河及其支流,渭河贯穿盆地东西。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部高、东部低,地貌单元包括黄土台塬、河谷阶地、河漫滩及山前洪积扇。
陕北黄土高原属中温带气候。
榆林市长城以北为沙漠高原区,地形平坦,以活动砂丘、砂垄及片砂为主,榆林-延安为黄土梁峁区,沟壑发育,地面破碎,延安以南分布土石中低山夹黄土塬。
2.2地层岩性关中盆地第四系广布全区,岩性以黄土和砂砾石为主,沉积厚度差别较大,由西北向东南增厚,河谷区一般大于400m,黄土塬区一般厚100~300m。
陕北黄土高原第四系发育较好,从下更新统至全新统都有出露。
主要为黄土堆积,其次为风积沙、河湖积及冲洪积的粗粒沉积。
浅层孔隙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分析摘要:针对近年来科学着重关注的地下水化学环境退化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浅层孔隙地下水的化学环境演化,以科学认识浅层孔隙地下水的流动途径、赋存方式及地球化学演化格局,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孔隙水水资源化学环境演化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b)-0144-011 引言据了解,地下水中的化学组成成分的含量已经超过现行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对人类的正常生活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水资源的实际状况,本文通过对水源地下水水质、水量的调查,客观角度对浅层孔隙地下水的化学环境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期望可以为保护浅层地下水资源提供一定的依据。
2 自然地质水文环境条件2.1 地下水的概念及现状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的大力发展重型工业,开发利用与不断加剧的其他人类活动,如采矿、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的兴建、城市化进程等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情况普遍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常常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地面发生沉降的情况也在一些用水量比较集中的地区时有发生。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都大量的入渗到地下水中,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引发各种疾病等灾害。
2.2 浅层孔隙地下水特征及其变化2.2.1 水动态特征浅层地下水是地质结构中位于第一隔水层之上、第一透水层中的地下水。
而我们称存在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为孔隙水。
孔隙地下水是地质历史时期内区域演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是多种地质要素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综合而言,在堆积的平原或者山间的盆地内的地层中浅层孔隙地下水分布会比较广泛。
天然状态下,千层地下水所受的制约主要是来自水文、气象因素。
地下水的水位变化都是受人类生活活动影响而变化的,例如人们的开采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开采密集量、开采方式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