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6.48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活性玻璃一、引言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AG)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BAG-被用来修复和再生骨骼和牙齿组织,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二、生物活性玻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全欧洲的学者和医生都在寻找一种可以更好地修复骨骼缺陷的方法,而玻璃领域的科学家们则在研究如何用玻璃代替骨骼的缺陷。
这些研究最终导致了生物活性玻璃的发现。
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Larry Hench教授首先提出了生物活性玻璃的概念。
Hench通过在玻璃中添加天然的人体成分和改变玻璃化学构成来使玻璃具有生物活性,并被称为“胡萝卜玻璃”,因为它的配方中包含了苹果、胡萝卜和菠菜。
在BAG-45S5的构成和材料所使用的原理上,也是Hench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明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Hench创造了第一种BAG, BAG-45S5,它包括SiO2、Na2O、CaO和P2O5。
BAG-45S5存储在A-W慢晶体基质的研究并且在存储后才释放出离子,该研究是BAG行业的里程碑。
三、生物活性玻璃的材料和制造方法生物活性玻璃是由玻璃形成材料和可释放出溶解离子的化学元素的混合物组成的。
BAG的组成可以通过改变其成分控制所释放的离子,包括Na+、Ca2+和SiO4^-4等。
BAG的制造方法大多基于锻造、键合、重燃及溶胶-凝胶等步骤,其中,溶胶-凝胶法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
四、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及应用BAG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由于其表面的氢氧根离子与生物体的液体接触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有益于骨细胞生长和修复的离子。
因此,BAG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骨科修复和牙科修复。
(一)BAG在骨科修复中的应用1、 BAG可以加速骨细胞形成和骨重构,它的离子能够引发生长因子的生物化学反应,加速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2、 BAG可以促进骨重构,并增强骨密度、硬度、强度和抗扭曲性等物理特性。
活性玻璃在牙齿再生医学的应用探索活性玻璃作为一种生物活性材料,近年来在牙齿再生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活性玻璃在牙齿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一、活性玻璃概述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硅酸盐玻璃,其主要成分包括硅、钙、磷等元素。
与传统的玻璃材料相比,活性玻璃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与人体组织发生反应,促进组织再生。
活性玻璃在牙齿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得益于其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1 促进牙齿硬组织的再生活性玻璃能够与牙齿的硬组织发生反应,形成与牙齿相似的羟基磷灰石晶体,从而促进牙齿硬组织的再生。
这一特性使得活性玻璃在牙齿缺损修复、牙髓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活性玻璃不仅能够促进牙齿硬组织的再生,还能够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活性玻璃能够刺激牙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1.3 抗菌和抗炎作用活性玻璃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能够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减少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此外,活性玻璃还能够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二、活性玻璃在牙齿再生医学中的应用活性玻璃在牙齿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牙齿缺损修复活性玻璃可以作为牙齿缺损修复的材料,通过与牙齿硬组织的反应,形成与牙齿相似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实现牙齿缺损的修复。
与传统的牙齿修复材料相比,活性玻璃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促进牙齿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2 牙髓病治疗活性玻璃在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促进牙髓组织再生的能力。
活性玻璃能够刺激牙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牙髓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此外,活性玻璃还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有助于控制牙髓病的感染和炎症。
2.3 牙周病治疗活性玻璃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
活性玻璃能够刺激牙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生物活性玻璃在医学中的应用摘要: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是由氧化钙、五氧化二磷以及氧化硅等为主要成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
对生物活性玻璃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再矿化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是由氧化钙、五氧化二磷以及氧化硅等为主要成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呈网状,大多数由硅氧四面体组成[1],它是由Si-O-P键与硅氧四面体连接,而钙离子作为网络的修饰体存在于结构中,然而钙离子的存在会使得四面体的结构容易断裂,使得网络结构变得疏松易破坏,离子容易溶出,在模拟体液中能够与溶液发生离子交换,钙离子与溶液中氢离子发生交换,使得四面体中氢离子浓度升高,PH下降,加速溶解。
另外钙离子与磷酸根离子以及碳酸根离子可以形成生成碳酸羟基磷灰石晶体(HCA)[2]。
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广泛应用骨组织工程,并且具有较好的修复、键合作用,且该材料生物安全性好植入体内后不发生炎症反应,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3]。
如颌骨缺损修复、牙体硬组织的矿化、软组织愈合的治疗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近年来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牙科领域[4]。
以下就生物活性玻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1、BG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骨组织工程是近年来为临床解决骨缺损兴起的一门技术。
骨质工程材料是指能与组织活体细胞结合并能植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并根据具体替代组织具备的功能的材料。
骨组织材料也必须满足一定条件:①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活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无毒,不致畸,不引起炎症反应,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能安全用于人体。
②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具有良好骨传导性的材料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具有良好骨诱导性的支架材料植入人体后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增殖的潜能。
生物玻璃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玻璃材料是一种具有很高应用潜力的材料。
它们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其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来调节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
因此,在医疗、药物传递、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等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一、生物玻璃材料的特点生物玻璃材料是指以SiO2为基础的无机非金属玻璃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二氧化硅、钙、磷等元素。
与普通玻璃不同的是,生物玻璃还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如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溶解性和矿化性等。
这些特性使得生物玻璃材料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生物相容性:生物玻璃材料与人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免疫反应和排异现象,从而减少了术后感染和再手术的风险。
2. 生物活性:生物玻璃材料能够刺激人体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促进骨细胞的再生,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3. 溶解性:生物玻璃材料在生物体内可以被分解、吸收和代谢,从而降低了其对人体的损害。
4. 矿化性:生物玻璃材料还具有矿化性质,能够与人体骨组织形成牢固的结合,使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生物玻璃材料的应用由于生物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分别从医学领域和生物学领域来介绍其应用情况:1. 医学领域(1)骨科手术:生物玻璃材料可以用于各种骨科手术中,如骨折修复、骨外科手术、植入物的修复和替代等。
其生物活性和矿化性质使其能够与人体组织快速结合,促进骨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口腔医学:生物玻璃材料可以用于牙齿修复和种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与口腔组织快速结合,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和感染。
(3)药物缓释:生物玻璃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药物缓释和控制释放。
其溶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使其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2. 生物学领域(1)细胞培养:生物玻璃材料可以作为细胞培养的载体,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提高细胞的活力和存活率。
生物玻璃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材料——生物玻璃。
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骨替代材料的特性使得生物玻璃材料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生物玻璃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一. 生物玻璃材料的制备生物玻璃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
熔融法是指将多种不同材料熔融后,通过快速冷却的方法,使其形成非晶体结构的玻璃。
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应用在骨修复和骨替代领域。
但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存在着玻璃转化温度过高、多孔结构较难形成等问题,影响其应用性能。
溶胶-凝胶法是指将溶剂中的前驱体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加入到界面活性剂或聚合物中,形成凝胶,并在常温常压下干燥或烘干。
在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原料、浸泡时间、干燥温度等条件,实现控制生物玻璃材料的孔径、孔隙率、生物降解速率和生物活性等参数的调节。
而且,由于制备过程中的化学键和化学反应较少,所以获得纯度高、结晶度低、缺陷少的生物玻璃材料。
二. 生物玻璃材料的应用目前,生物玻璃材料主要应用于骨修复、牙修复、近视屈光手术、皮肤创口愈合等领域。
1. 骨修复生物玻璃作为一种骨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不仅可以与人体自身组织融合,还可以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加速骨细胞再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骨修复的效果。
在骨缺损和断裂的术后治疗中,生物玻璃被广泛使用。
2. 牙修复生物玻璃材料可以应用于牙齿的修复,不仅可以作为牙齿填充材料使用,还可以作为牙齿牙釉质替代材料,并且具有防龋、抗功能的特点,可有效防止继发性龋齿的出现。
3. 近视屈光手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激光近视屈光手术中,有一种手术就是采用生物玻璃材料作为角膜替代物,可以改善眼球的近视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皮肤创口愈合生物玻璃材料还可以用于皮肤创口愈合,能够促进创伤处的肉芽组织生长、炎症控制和愈合过程,可对烧伤、切割伤、病变切除等创面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医学玻璃制品中的生物活性和材料表面性质医学玻璃制品已经成为进步医疗技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可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过程,包括骨科,心脏手术,以及牙科手术等。
但是,医学玻璃制品表面的生物活性和材料表面性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是指材料与生物系统交互作用的能力。
在医学玻璃制品中,生物活性主要指的是对骨生长的刺激作用。
这种生物活性是通过多肽链和亲水性共价键实现的。
这种特殊的制造方式与其他材料不同,后者只可以在表层涂上生物蛋白,根本不能够为生物系统提供任何帮助。
生物活性是医学玻璃制品的独特卖点,其被称为“骨科夫妇情人”也似乎是理所当然。
材料表面性质除了生物活性以外,材料表面性质的影响非常重要。
医学玻璃制品表面具有强的亲水性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吸引水分子。
这种表面性质的关键是材料内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离子会影响材料表面胶体的稳定性。
这样的生化反应也会影响整个材料的机械强度和透明度。
为了使医学玻璃制品能够在临床环境下更好地运行,材料表面性质也需要不断改进。
降低表面摩擦系数、减少蛋白质吸附、改善骨细胞影响和提高紫外线抗性、增加高温耐受性等技术困队已经在塑造着医学玻璃制品的未来。
材料开发与制造现在,利用生物活性和材料表面性质,医学玻璃制品已经可以用于更多用途。
例如,可用于制备人工髋关节、人工小关节,或者可以使用固定螺钉来治疗小骨折。
膝盖和脊柱假体的使用还在不断扩大。
最新的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医学玻璃制品和生物工程领域。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将大大改善生物活性和表面性质。
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利用材料和细胞的特性来设计新的医学玻璃制品。
这些研究在灵敏度高的技术下进行,例如X光光电子能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
现在,通过注入材料中的离子数量、形状和大小可以精确地控制生物活性和表面性质。
此外,使用高分辨率照相机和计量技术,还可以控制材料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
现在,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有效制造出更复杂而纤细的医学玻璃制品。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特种玻璃材料,最初由佛罗里达大学的Hench教授于19世纪70年代研制开发出来,属于硅酸盐体系且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
其在植入体内后能够产生键合作用从而紧密的结合骨组织,同时不产生炎症等不利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因而引起了生物医用材料界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生物活性玻璃的特性、制备工艺、化学组成、组织结构以及理化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1、熔融法熔融法生物玻璃是第一代生物玻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制备方法与普通玻璃的方法类似,首先将一定纯度的粉体原料按照一定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原料在高温条件下(1300~1500℃)熔融,再将高温熔体在水中淬冷,最后通过干燥、研磨和过筛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粉体。
Hench使用熔融法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
研究发现,45S5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生物活性和优异的骨修复性能,其产品已在牙科和整形外科等临床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如中耳骨修复、牙周缺损修复以及牙槽脊增高等,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熔融法自身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比如高温熔融工艺能耗较大,生物玻璃中的碱金属成分在高温下易腐蚀坩锅造成成分污染,研磨过筛进一步导致有害杂质摻杂且导致颗粒形貌不规则、粒度不均匀,混料不均和分相现象导致成分不均匀,材料呈块状且致密无孔,比表面积小,离子释放和降解速度慢,不利于新生组织的长入等。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在酸或碱催化下,使含有Ca、P、Si等化合物前驱体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玻璃溶液,后经过陈化等后处理形成玻璃态凝胶,最后通过干燥工艺去除凝胶材料中未反应的挥发有机物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产品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
此外,烧结温度远低于熔融法制备玻璃温度,该工艺技术对设备要求较低,制备的材料具有更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及相容性。
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摘要生物玻璃是重要的无机生物医用材料之一。
本文论述了生物玻璃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特别是详尽地讨论了生物玻璃的制备方法,以及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而广泛地应用于骨科、牙科的替代及骨组织工程中的领域,最后展望了生物玻璃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制备方法、性质、应用Abstract,researchstatusanddirectionofdevelopment,inparticularadetaileddiscussiono fthepreparationofbiologicalglass,andbecauseofitsgoodbiologicalactivity,biocom patibilityandwidelyusedinorthopedics,dentistryreplacementandbonetissueenginee ringfield,andfinallytheapplicationprospectofbio-glassmaterial.Keywords:bioactiveglass、preparationmethod、property、application1、绪论生物玻璃(bioactiveglass,BAG)作为无机生物医用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没有毒副作用。
此外,由于它们的化学组成与生物体的自然骨骼相似,容易与周围的骨骼形成紧密牢固的化学键合,或纤生物降解形成新的骨骼成分。
生物玻璃材料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成为材料学、医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热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一些高强度、可切削生物微晶玻璃的开发和内辐射医用玻璃微球、玻璃基骨水泥和药物载体以及具有铁磁发热等功能性的生物玻璃材料的开发成功。
更是给人类医疗健康带来了又一突破性的进展,广泛开展玻璃基生物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生物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医疗器械、药品以及在医用领域中用于修复、恢复人体组织的材料。
生物材料主要分为生物活性材料和生物惰性材料两大类,其中生物活性材料包括生物活性玻璃、人体内替代材料和生物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惰性材料包括钛合金、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等。
这些生物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一、生物材料在医学器械中的应用1. 人工关节和植入物人工关节和植入物是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关节疾病日益增多,因此人工关节和植入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医疗器械公司设计并制造各种类型的植入物和关节,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这些植入物和关节通常由钛合金或者高强度聚乙烯等生物惰性材料制成。
2. 眼科医疗器械在眼科领域中,生物活性玻璃、硅胶和高度透明的有机玻璃等有机材料常常被用于人工晶状体和角膜移植等手术。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手术后较长时间内维持人眼的视觉和功能。
3. 医用电极医用电极可以通过测量人体脉冲、心律和其他指标来监测病情和生理状态。
这种电极需要高度灵敏的感应器,因此一些生物活性材料,如聚合物、碳和金属合金等,可被用于制造医用电极。
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加工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人体内长时间进行监测。
二、生物材料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1. 骨科修复在骨科领域中,生物材料可以用于修复骨骼的创伤和骨折。
当骨骼发生损伤、骨折时,人体内的骨细胞会释放细胞外基质,该基质可以引导血管和细胞的增生,促进骨骼修复。
在骨科修复中,生物肝素、生物琥珀酸以及其他生物活性材料均有着良好的促进骨骼生长和修复效果。
2. 脊柱治疗脊柱不稳定和脊椎骨折引起的严重的脊柱损伤,往往需要使用生物材料来进行治疗。
在脊柱治疗中,生物肝素和其他生物活性材料常常被用于支撑人体的脊柱结构,以此来保持病人的正常姿势和脊柱平衡。
3. 重生组织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生物活性材料能够促进组织再生。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型材料备受关注。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广泛用于骨组织修复、药物传递以及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方法1. 熔融法制备:熔融法是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制备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多种金属氧化物和无机盐混合加热熔融,然后迅速冷却得到玻璃材料。
不同的成分配比可以获得不同性质的玻璃材料。
2. 溶胶-凝胶法制备: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高纯度、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方法。
通过将金属盐和有机预体进行水解、缩合和烧结等过程,最终得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3. 生物结构仿生法制备:生物结构仿生法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制备方法。
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材料进行分析,模仿其结构和组成,最终制备出具有类似生物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二、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应用1. 骨组织修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与骨组织充分结合,促进骨细胞生长和骨再生。
因此,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领域,如骨水泥、骨粉和骨填充材料等。
2. 药物传递: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地嵌载和释放药物。
通过调节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不同速率和方式的药物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组织工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可以作为三维支架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与干细胞或组织片段相结合,可以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目标。
4. 软硬组织接合修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还可以在软硬组织接合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介质,可以促进软组织和硬组织的接合,提高修复效果。
总结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型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 无机非金属
班级:0903
学号: 310906010318
姓名:刘松辉
生物活性玻璃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7年11月使用生物活性玻璃植骨加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2 例(26足)。
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
疗效按Maryland足部系统法,优15足,良8足,可3足,优良率为88.5%。
结论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理想的替代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高生物活性材料。
应用生物活性玻璃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加快骨折愈合,防止跟骨塌陷,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跟骨骨折;内固定;植骨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约75%累及距下关节[1]。
治疗方法上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影像学技术及其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多数学者主张对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从而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并重建跟骨形态,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
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7年11月,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填充植骨加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2 例(26足),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 例(26足),男性19 例,女性3 例;年龄25~60 岁,平均4
2.5 岁。
左侧6 例,右侧12 例,双侧4
例。
伤因:坠落伤17 例,交通伤5 例。
合并脑外伤、腹部外伤1 例,腰椎骨折4 例,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3 例,同侧踝部骨折1 例,同侧胫骨平台骨折1 例,同侧Colles骨折1 例。
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和CT检查,骨折按Sanders分型[3]分类:Ⅱ型3足,Ⅲ型18足,Ⅳ型5足。
1.2 治疗方法患者均在伤后3~14 d内择期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患侧在上。
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采用无牵拉技术敞开暴露,即用3枚克氏针分别插入腓骨远端,距骨和骰骨,将其弯曲牵开切口皮瓣,暴露骨折端和距下关节。
术中保护腓肠神经,分别用斯氏针、骨膜剥离子撬拨复位距下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
关节复位后行生物活性玻璃填充被压缩的空隙,填充满意后,再用重建钢板塑形后置于跟骨外侧牢固固定。
1.3 术后处理术后均抬高患肢,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2~3 d,术后24 h即开始足趾的被动运动,48 h开始足趾和踝关节的主动运动。
术后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半负重和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X线摄片检查,术后伤足跟骨的Bhler 角、Gissane角、长度、高度和宽度均基本恢复。
本组22 例获得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功能恢复采用Maryland[3]足部评分标准评定,包括疼痛、功能两个方面,功能评定包括步
态、稳定性、是否需要扶拐、跛行、穿鞋、上楼梯、对不平路面的适应、外观、关节功能。
该标准总分为100分,其中优为90~100分,良为75~89分,可为50~74分,差为50分以下。
本组:优15足,良8足,可3足,优良率为88.5%。
并发症:1 例发生皮肤切口部分坏死,2 例发生切口渗液,均在换药后愈合。
3 讨论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
跟骨是内外侧纵弓的共同后壁,其上部具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距下关节,维持距下关节运动和力学的稳定,其中后关节面的面积最大,承受大部分体重。
跟骨的正常形态既是维持足弓形态及其稳定的重要条件,又是保证跨踝关节的小腿肌肉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压缩所致,骨折多为粉碎性,坠落高度大于3.4m者容易引起并发症[4]。
跟骨骨折后的跟骨长度缩短,宽度增加,高度下降,距下关节不平整,Bhler角减小、消失或反角,Gissane角缩小或增大,导致足弓塌陷,影响足的力学强度,且可形成创伤性扁平足。
跟骨上部的三个关节面之间正常关系的丧失、关节面的不平整和移位必将引起距下关节受力和运动的改变,终将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因此,解剖复位、恢复跟骨正常形态、重建距下关节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5]。
跟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仅在后关节面前下方及其跟骨结节后下方的骨皮质稍厚,约1~2 mm,其他部位骨皮质极薄[6]。
受伤时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导致关节面台阶样移位。
手术恢复距下关节面、Bhler角、Gissane角及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后,跟骨骨折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的空腔,若单纯行内固定,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往往难以维持,载荷后极易导致再塌陷。
因此,对这类骨折目前主张术中用移植骨填充植骨,以防止再塌陷[7]。
常用填充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冻干骨和人工骨等。
自体骨效果最好,但是自体骨的使用常因取骨量有限、取骨区骨折和疼痛以及增加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而受到限制;冻干骨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伤口发生渗液和继发感染的危险;人工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现已成为主要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Franz Xaver Dr med等[8]指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必须具备: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能迅速与周围骨结合,促进成骨活性;c)具有可吸收性,被周围正常骨取代。
本组使用的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生物活性玻璃(45S5 Bioglass),由美国弗罗里达大学Hench教授于90年代中期研制,美国生物材料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人工合成材料,该材料的骨修复作用部分系由其生物活性成份:45%SiO2、24.5%CaO、24.5%NaO和6%P2O5等起作用。
生物活性玻璃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完全符合以上标准,其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以下显著优点:a)具有骨诱导,加快骨折愈合作用。
当生物活性玻璃被植入缺损部位后,其表面迅速与组织液发生反应,在其表面很快形成硅胶层和羟基碳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