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的一套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就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在政治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权利,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
其次,在经济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主导,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并举的方针,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再次,在文化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思想解放,艺术独立,文化繁荣的方针,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创作,积极探索,推陈出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最后,在国防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保卫祖国的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全民皆兵,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保卫祖国的安全,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定的一套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贯彻执行这一总路线,对于巩固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紧密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执行党的总路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人民版新课标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念,开国大典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才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认识与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要看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及客观条件。
总路线提出时面临特定的背景。
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
1952年钢产量在世界居第18位,人均不足5斤钢,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7 %,不能制造拖拉机和飞机,无现代国防工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是落后的农业大国。
另一方面,当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占76.8%。
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下客观条件: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在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
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供鉴。
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
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规定这种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要看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阐述了总路线,在时间上,最初提出10至15年,后来改为“相当长的时期”,并将“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核心。
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一化三改造”。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土改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期。
”(《哥达纲领批判》)列宁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横着有一个相当的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含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过渡’这字又是甚么意思呢?它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制度中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或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又说,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共产主义”,“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我国目前时期的现实,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一样,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1953 年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的发展方向和步骤。
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制定的指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前进的纲领和政策。
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一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发展战略。
基本方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计划经济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逐步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逐步实现工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在政治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文化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的发展方向和步骤,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制定的指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前进的纲领和政策。
这一总路线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体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等。
在我看来,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的几个方面:1.结合中国实际: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它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国家贫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相应的路线和策略。
2.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3.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工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的对应: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历史阶段的特点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对应。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任务和挑战,如实现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阶级斗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了适应这些任务和挑战的战略和方针。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它以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历史任务等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如何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
重要作用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书籍路之间的矛盾。
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提纲指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由于中国经济的极端落后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当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3、党在过渡时期有着两项互相联系的基本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6、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国营工业,并逐步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经过合作化的道路,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1、过渡原因(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2)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1)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2)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3)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4)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4、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完成两个转变: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答: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的经济成分相联系,我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我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被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名词解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间的一段时期内,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这一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经济建设是核心。
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造社会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提出的主要经济任务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有计划地调整和改造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建设和管理,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在政治方面,“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
党要坚持用无产阶级专政来对付资产阶级,限制和排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密防范和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和势力的侵蚀。
在党内,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要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直接参与和监督权。
文化建设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党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批判和清除封建剥削阶级的思想传统,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要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在这一时期,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同时,逐步总结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使国家逐步迈向了现代化。
试述你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理解:11953年十二月,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
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障。
所以,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
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是强国富民的愿望不断得到实现。
四是坚持已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
1,我过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面临世界上各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区别:1,社会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门槛,属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2,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3,主要矛盾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根本任务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完成一化三改。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1,中国将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2,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
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封闭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3,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要求。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如果要闭关锁国,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
4,实行对外还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因此,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展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