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格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心理学姓名:学号:班级: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
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一、民族性格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
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1]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3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传统文化是一种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对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的侵入而中断,如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这都是由于他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都逐步汉化、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第二、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求真务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民族文化性格首先是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影响下使得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儒家先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
因此中国没有陷入过西方式的宗教迷狂中去,没有发展起成熟的出世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较为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维传统。
其次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在早期艰苦的农业生活中,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它的感恩,因此在先秦直至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许燕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
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一、民族性格的形成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与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
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具有隐恶扬善的传统,其内容偏重于道德伦理观念。
特别是曾一度占据了中国文化主流并流传了2000多年的濡家思想也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修己善群等做人之道。
由于性格的内涵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内容相吻合,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道德取向—做人的原则声儒家的所谓修己善人的做人之道,主要内涵是做人要“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在这一濡家思想下形成了相应的性格特征。
“诚以立身”即对自己要讲诚明。
中国濡家思想认为做人的首要步骤是修己,“修己重于善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便成为做人的根本。
而修身的原则是诚明,即做人要不昧良知,明辨是非,不欺世、也不自欺,更不能文过饰非,要“内省自讼,言行相符”、“过勿惮改,迁善齐贤”。
其修身的主要方式挂内省,主张多做省过察非的体认。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成为人们世代效仿的榜样。
儒家认为内省具有力图对自己的优缺点多加分析,谈到摒弃私欲,辨明是非的目的。
所以修身即要做到自勉、自强、自信、自得,同样一即薯伸省、自反、,克己、律己。
人们在这种“诚以立身”思想观念的影响一『就逐渐形成了人们向善避恶、引咎自责、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瞩想沉思的性格特征。
“仁以待人”即对人要讲究仁爱。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群的和睦关系,儒家思想的五伦可以说是中国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中国民族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庞大的民族,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自然保留了一定的风格特征:
首先是仁爱之心,中国人崇尚“仁”的伦理核心,因此自古以来,民间传统文化思想也一直重视亲疏情仁等将感情联系和对他人以及社会贡献等。
此外,中国人也有诚实守信的传统,追求实实在在、诚实守信,追求真实、伦理和道德高尚;
其次是勤奋好学,中国古代诗文中,就经常提到"勤学苦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也重视知识,追求学习、求实、谦虚好学,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善;
另外,中国人有独具魅力的敬畏之心,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强调敬畏家长,尊师重道,同时也强调遵守公德,要让自己有责任感,作为自己行为背景和监督;
最后,中国人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常充满着友情,感情深厚,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支持;此外,中国人也有礼让意识,常常会避免触及他人隐私,展现出谦虚有礼、敬老尊贤的传统礼仪。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以仁爱之心、勤奋好学、独具魅力的敬畏之心、团结互助的精神和礼让意识等特征为主,是坚守传统、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汉族人的特点汉族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群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之一。
汉族人的特点涉及到他们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风俗、性格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解释汉族人的特点。
一、文化特点:汉族人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汉族人就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注重礼仪、道德、家庭观念等。
他们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谐。
汉族人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诗歌、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他们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在汉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历史特点:汉族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汉族人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如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等,他们的历史贡献深远。
汉族人对于历史的重视体现在他们对于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他们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传统习俗特点:汉族人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例如,结婚时要举办盛大的婚礼,包括嫁妆、婚车队伍等。
过年时,汉族人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展示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除此之外,汉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扫墓等,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汉族人的独特风俗。
四、性格特点:汉族人性格温和、稳重、勤劳。
他们注重劳动,勤俭节约,重视家庭和谐。
汉族人重视传统道德观念,尊重长辈,有敬老爱幼的传统。
他们注重人际关系,重视友情和亲情,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风俗特点:汉族人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风味。
他们喜欢吃米饭、面条、豆腐、蔬菜等,尤其喜欢将食物煮熟、蒸煮或炒熟。
在节日和重大场合,汉族人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尝美食。
此外,汉族人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如拜年、红包、舞龙等。
汉族人的特点涵盖了他们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风俗、性格等方面。
他们注重礼仪、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谐;他们保护文物、传承传统文化;他们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性格温和、稳重、勤劳;他们喜欢吃米饭、面条等传统食物。
民族性格在语言中的体现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集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民族性格。
在中文中,民族性格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中文的尊重和礼貌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民族性格。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中文语言中的一些语言规范和用词习惯都折射出中国人的谦和有礼的性格。
中文中有很多跟尊敬和礼貌有关的词语,比如“您”、“先生”、“小姐”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长辈和他人的尊敬和礼貌。
在中文中,人们还喜欢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这些用语传达了中国人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
第二,中文的含蓄与克制体现了中国人的内敛和稳重民族性格。
中文中有很多词语习惯使用委婉而不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意思,这体现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会使用很多委婉的词语,比如“可能”、“也许”、“不好意思”等,这些词语表达了中国人的克制和谦虚。
在中文中,也有很多成语和俗语用来表达中国人的内省和克己。
比如“老实巴交”、“不轻言放弃”等,这些成语和俗语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稳重和克制。
中文的崇尚和敬畏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性格。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中文语言中许多词语和成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和历史的崇尚和敬畏。
中文中有很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比如“琴棋书画”、“文以载道”、“学富五车”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崇尚。
中国人还有许多祭祖、拜神等传统习俗和节日,这些习俗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第四,中文的细致和精确体现了中国人的谨慎和细腻民族性格。
中文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它能够通过字画来表达复杂的意义。
在中文中,有许多形容词和副词能够细致地表达情感和描述事物的特点。
中文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比如“纤细”、“明亮”、“娇嫩”、“温柔”等,这些词语体现了中国人谨慎和细腻的性格。
在中文中,也有很多能够精确描述事物特点的成语和俗语,比如“千姿百态”、“一丝不苟”等,这些成语和俗语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精确和完美的性格。
民考汉汉族脾气
汉族脾气,是指中国汉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风格。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其中脾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汉族脾气通常被描述为内敛、含蓄、细腻、圆融、善良等特点。
汉族人民在处
理人际关系时往往善于忍让、包容,不喜欢直接表达情绪,注重维护和谐。
在与他人交往中,汉族人民一般不喜欢争执和冲突,更倾向于和平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汉族人民也有一定的倔强和自尊心,不喜欢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欺负。
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或遭遇时,汉族人民也会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汉族人民对待家庭、亲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强调孝顺、尊重长辈、和睦相处等价值观。
总的来说,汉族脾气是一种温和、和善、包容、有尊严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汉
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
汉族人民的脾气特点既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系列讲座之一郑树平“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格”这个题目,是从宏观上来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里主要谈四点:一是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最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就世界范围的文化系统来看,有四大文化系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系统,也称作儒家文化系统。
在地域上主要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第二个文化系统是印度文化系统,也称作佛教文化系统。
在地域上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第三个文化系统是阿拉伯文化系统,也叫伊斯兰文化系统。
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一带;第四个文化系统是西方文化系统,也叫做基督教文化系统。
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
世界四大文化系统生成的历史环境、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各有不同,所以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存在很大差异。
下面,主要从六个方面,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
第一,从世界观上来看,西方人倾向于多元,东方人倾向于一体。
西方人主张多元化的世界,东方人讲天命,把它与人相联系。
这个重要的区别形成了西方人的求异思维和东方人的求同思维。
看到一个问题,东方人首先是相信,而西方人则是怀疑。
这种求同和求异的不同,归根到底是世界观的不同,这是对社会的两种不同看法,一个是一体的,一个是多元的。
第二,从社会伦理观上看,西方人重个人轻家庭,东方人则重家庭轻个人。
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东方人以家庭为本位,个人消融于家族当中。
东方人的这一特点,在中国的家族、族规、祖庙、族谱、祖产、祠堂等现象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淡化,个人非常独立。
东方人则不同,拿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概念是很淡化的,在家族中没有独立的人格。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拿中国人的姓名来讲,第一个字是姓,不属于个人,属于家族;第二个字是家族的排辈,也不属于自己,属于家族;只有第三个字才是自己的。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在不断的变革。
第三,从历史观上看,东方人厚古薄今,西方人讲究变异。
东方人认为“天不变,道义不变”,过去的东西是好的,主张墨守成规,压制变革,反对创新。
这个特点在生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百年老店”、“秘方”、“祖传”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老字号”的推崇。
西方人讲究变异,讲进化、演进,主张创新,它的这一特点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尤为突出。
第四,从人生观上来看,西方人勇于进取,但也容易绝望;东方人追求平淡,讲究中庸。
在人的生活理想上,东方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都是说,得意时就奋发进取,不得意时就安安静静过日子。
“仕”与“退”并不十分重要,不会轻易带来人生绝望。
西方人讲形象,讲典型,人生命运受仕途理想的影响比较明显。
这一特点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从价值观上来看,西方人注重经济利益,重视商品经济,东方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
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讲究情感,把“义”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
《孟子》中提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非常重要,“义”也非常重要,如果在生命和“义”之间取一的话,宁可不要生命也要讲“义”。
这和西方不同,西方把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重农轻商是东方价值观的另一特点,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的思想基本贯穿始终,直到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现象才稍微有所改变。
第六,从认识论上来看,东方人重经验轻科学,西方人重科学讲推理。
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宏篇巨制,都是只言片语。
拿《论语》来说,篇幅短小,语句精炼,但微言大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语句简单,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丰富。
西方无论是哲学还是逻辑,都出现了大部头的著作,哲学、逻辑方面的发展十分发达。
所以,东方人认识世界,是通过经验;西方人认识世界,则通过论辩和推理。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比较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东西方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体化的世界观、家庭为本位的伦理观、法先王的历史观、中庸的人生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重描物轻论证的认识观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地理环境;二是经济结构;三是社会组织。
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背景,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二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三是以宗法制度、专制社会为特征的社会结构。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生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拿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影响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是中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就有很大的区别,东北人与山东人性格不同,山东人和上海人又不同,上海人和广东人又有区别。
在商品经济中,晋商、徽商、浙商各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发展经历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说明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也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长江以南多婉约,长江以北多豪放”。
北方产生了《诗经》,南方产生了《楚辞》,北京人唱京剧,上海人唱昆曲,京剧激扬慷慨、一板一眼,昆曲婉约缠绵、滚白相连,二者风格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地域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东边是大海,西北是沙漠,西南有高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很难走出这个环境。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中华民族生活、生长、繁衍、生息。
这种地理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论”的心理。
古代“中国”指中原地区,以现在的河南一带为核心。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里是天朝的核心,中国的核心,是最好的地方,周围的民族被称为东夷、北狄、南蛮、西戎。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优越的心理定势。
其次,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国文化保护繁荣的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几次统治中原,都被中原文化同化,被汉文化同化。
汉族始终起着主体民族的作用。
现在的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文化系统。
再次,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能和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一种包容性。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文化都是从国外传入的,都能兼容并包,在中国都能生存下来,发展下去。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正在于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诗经》里面《七月》、《生民》等诗就有对当时农耕生活的记载。
可见,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经济形式在中国根深蒂固。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形态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形成了内向性的民族性格。
中国地处东南大陆,偏安一隅,四周封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形成了一种爱好和平的内向性格。
对周边民族讲求相安无事、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双方和平,这既是农耕经济下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这一点与西方民族追求军事征服、利益争斗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方面,农耕经济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政治传统。
这一点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农业始终被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首位。
“耕读继世,诗书传家”,认为做人一是读书,二是种地。
汉代晁错的《论贵粟书》、贾谊的《论积贮疏》里面谈的非常明确,晁错在《论贵粟书》中谈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意思是说老百姓如果不种地,社会就不安定,粮食多了,才有条件谈礼仪廉耻,社会才能安定,主张统治阶级要“以农为本”。
古代中国以农为贵、以商为贱,商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幕,老大嫁作商人妇”,人老色衰只能嫁给商人为妻,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正是因为统治阶级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才使得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到了明代,在《三言二拍》、《今古奇观》等话本小说中,关于商品经济的篇目才有所体现,但也不占据重要地位,都是带着一种戏谑的态度来写商人和商业。
这一点在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以粮为纲”仍是提得非常响亮的口号。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才开始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政策。
再就是农耕经济也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工业发展的缓慢。
由此可以看出,农耕思想、农耕经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是血缘宗法制度,在血缘宗法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不带有这一制度的痕迹。
中国人的血缘观念和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农耕经济和家庭的伦理关系也就决定了中国以家庭和氏族为本位的宗法关系。
人们按照血缘关系来组织社会,构建国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实际上就是国家制,国就是放大了的家。
族权和政权结合,形成“家国同构”、“君父一体”。
在一个家族中,有它的经济,是族田;有族规,是法律;有祖庙,是政权;有私塾,是教育。
国家受这种家族、宗族关系的影响,形成政治关系,天子就是这个大家族的家长,君臣比作父子,形成等级观念和专制统治。
这和西方的“国”和“家”不同,在西方country和family是不同的两个含义。
这一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总之,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与以宗法制度、专制社会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主要背景。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许多专家都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文性、伦理性和中庸精神。
人文性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核心地位。
在对待现实人生和鬼神上帝的态度上,中国人重人生轻鬼神,西方人则重上帝轻现实人生;在对整体与个人孰轻孰重的理解上,中国人重整体轻个人,西方人则重个人轻集体;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独立于自然。
伦理性也就是道德性。
这一点在“以德治国”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制和法制往往混在一起,道德等同于法律。
对一个人或一种习惯,当法律难以制约时,往往道德就能够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