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框架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7.55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旧民主革命时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以地主阶级和官僚集团为统治阶级,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
这一社会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数千年,直到近代才被资本主义所取代。
2. 农民阶级的矛盾与斗争封建社会下的农民阶级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受到封建地主和官员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困苦。
在这一长期的压迫下,农民阶级逐渐产生了反抗意识,并发起了一系列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 封建社会的经济危机封建社会在近现代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生产力的滞后。
这一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和民族危机1. 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动荡,主要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政治腐败。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2. 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末以来,中国相继被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这些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3. 千里跃进的反侵略斗争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反侵略的斗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等。
这些反侵略的斗争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 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在近代中国,一些启蒙思想家和革命活动家开始传播西方的近代思想,并在中国寻求社会变革的出路。
诸如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早年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提出一些革命的思想和主张。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布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以民权、民主、民生为宗旨的共和政体。
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知识点(1840——1919)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旧民主主义革命一、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一)背景1.国际(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2.国内: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虚骄自大,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导火索(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三)结果: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1.南京条约内容①割让香港岛②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③. 赔款银元2100万元④协商关税2.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内容:①领事裁判权(也叫治外法权,侵犯我国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的原则)③通商口岸居住、租地(后发展成租界)(四)影响1.政治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新思想的萌发(时间:19世纪40年代)(一)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二)代表1.林则徐:①设译馆②《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③《各国律例》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三)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太平天国(时间:1851-1864)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一)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2.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二)过程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俄国侵占大片领土(三)结果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四)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知识清单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近代史总体特征(一)时空线索(二)知识架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考点梳理补充:1.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松弛,指挥不当;西方列强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军事经济力量强大。
2.你从得到哪些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的独立;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才能避免悲剧再次重演。
3.中国是怎样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①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2:探索史(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探索救国的道路)1.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①背景原因: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剥削加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②组织形式:创立“拜上帝会”,以宗教名义进行斗争,满足了穷苦农民对平等和温饱的向往。
③开始标志: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④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⑤定都天京(南京):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评价: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到积极作用。
⑥北伐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⑦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⑧重建核心:青年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政治领袖洪仁玕《资政新篇》,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未能付诸实践。
⑨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失败的原因:①主观: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理解閉關鎖國的含義,實施原因(內外因),分析其影響。
2、理解協定關稅、租界,租借地、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含義、危害。
理解半殖半封社會的含義和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表現。
3、《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實質,辨證的給予評價。
(革命性和空想性的理解。
)4、熟練掌握《資政新篇》的內容細節,與太平天國和當時歷史背景的關係。
正確評價之。
(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5、新思想萌發的原因,主張,核心,意義。
6、歸納兩次鴉片戰爭侵略路線,經過和侵佔的城市。
太平軍北上路線。
7、注意英國割占香港島的步驟及每步區域。
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的順序和區域。
8、從領土,賠款,口岸,特權等認真記憶《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愛琿條約》的內容。
9、總結鴉片戰爭破壞了中國那些主權。
10、分析鴉片輸入的危害,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中國戰敗的原因。
11、分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客觀;主觀:綱領、政權、組織、軍事活動。
)正確評價太平天國。
(功績偉大,失敗必然。
)12、分析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對清政府統治集團產生的影響。
13、新思想萌發:評價林則徐(三方面:銷煙、抗英、學西方。
),魏源於《海國圖志》。
14、比較中英兩國19世紀中期的國情。
通過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和影響說明後者是前者的繼續與擴大。
15、太平天國運動的時代特點和成因。
(雙重原因,雙重任務,學習西方,聯合絞殺。
)16、結合史實說明太平天國運動中體現的農民階級的革命性和落後性。
談談認識。
結論:英國完成工革,企圖開我市場;清朝閉關鎖國,英方貿易入超;輸入毒品鴉片,毒害人民身心;威脅清朝統治,林公虎門硝煙;英國借機發難,清廷戰敗簽約;南京黃埔望廈,賠款通商特權;領土主權破壞,人民負擔加重;自然經濟開解,東南地區尤甚;階級矛盾激化,太平天國起義;天朝田畝制度,東征西征北伐;橫掃大半中國,清廷岌岌可危;英法藉口修約,發動二次鴉戰;俄國最為陰險,割騙大片領土;半殖程度加深,中外反動聯合;農民階級局限,新篇未能實施;功績非常偉大,失敗也屬必然;時代特點鮮明,農民戰爭高峰。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太平天国1851--19641、背景(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倾销商品,耕织分离,小手工业者破产白银外流,加重人民负担赔款,通商口岸,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2、经过(1)兴起:金田起义(1851)--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2)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6)(3)转折:天京事变(1856)意义: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4)失败A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B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列强洋枪队)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阶级学识才能有限战略失误、外交失策3、纲领4、评价(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解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2)积极作用A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C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D推动了晚晴政权变动①推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②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使中央实权逐渐落入地方集团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局面③设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标志)④内忧外患使统治者内部分化,引发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斗争,推动了洋务运动(3)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4)”历史的倒退“政治上:神权和王权结合,阶级森严,统治腐化堕落经济上: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上: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5、特点时代新:半殖半封理论新:基督教+儒家大同思想+农民阶级平均主义任务新:反封建反侵略方案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双重性二、辛亥革命19111、背景(1)政治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清末新政:①背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无法继续统治②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③高潮:立宪过程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19)
1851--1964
1、背景
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经过
1)兴起:金田起义(1851)--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
2)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6)
3)转折:天京事变(1856)意义: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失败
A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B原因:
)
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阶级学识才能有限
战略失误、外交失策
3、纲领
4、评价
(1)性质
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解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2)积极作用
A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C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D推动了晚晴政权变动
①推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②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使中央实权逐渐落入地方集团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局面
③设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标志)
④内忧外患使统治者内部分化,引发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斗争,推动了洋务运动
(3)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4)”历史的倒退“
5、特点
+儒家大同思想+农民阶级平均主义
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双重性
1911
1、背景
(1)政治
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
①背景:
②内容:
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
③高潮:立宪
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因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皇族内阁”)
④地位:是清政府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⑤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阶级矛盾;使立宪派倾向同情革命;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加速了清的灭亡
⑥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促进)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894,兴中会,檀香山
1905,中国同盟会,东京
(5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防务空虚
2、进程
1)武昌起义
①背景:
②时间:1911年10月,新军革命党人起义
③主力:湖北新军
⑤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元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A目的:实现民主政治,维护共和制度(根本);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直接)
B内容:
①国家的性质:主权在民
②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平等
③国家的政治体制:
a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b民主共和政体
c
副署才能正式生效
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D特点:人治(因人设法)
E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4)结局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清灭亡。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存实亡。
3、性质
4、评价
1)积极
A政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权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
B经济: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思想:
①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失败
A失败指的是:
行专制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B失败原因
5、辛亥革命后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