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5
甘肃介绍演讲稿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甘肃这个美丽的省份。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内陆省份中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样,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之一。
甘肃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自然风光。
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地貌类型齐全。
甘肃有祁连山、兰州、甘南、官鹅沟、嘉峪关等著名的自然景观。
祁连山脉是中国的一条重要山脉,这里有着壮丽的冰川风光和丰富的植被资源,是中国的生态屏障。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这里有着美丽的黄河风光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甘南是甘肃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藏族文化。
官鹅沟是甘肃省的一个著名景点,这里有着清澈见底的湖水和葱郁的森林。
嘉峪关是甘肃省的一个著名古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人文景观。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甘肃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
甘肃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长城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的石窟群,这里有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壮丽的石窟造像。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的石窟群,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嘉峪关长城是中国的一段著名的长城,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甘肃省的发展现状。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甘肃省政府还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甘肃省政府还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3篇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1: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之西,古代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的设置,故又称陇。
现全省设11市(兰州、天水、嘉峪关、白银、金昌、武威、酒泉、张掖、定西、平凉、庆阳)、1地区(陇南)和两个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民俗,让许多国人甚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
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这里除有兰新铁路贯通之外,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
甘肃省导游词简介范文2: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夏、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兴起于此,汉武帝时开通丝绸之路,使甘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具体分析如下:1. 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的传说:陇山(圣龙山)一带传说是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庄浪朝那湫据说是华胥氏受孕伏羲女娲的圣地,大地湾附近的秦安女娲洞是伏羲女娲诞生地,天水卦台山是伏羲演绎八卦之地。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存为代表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又称白家文化,距今约8000年,其彩陶是中国西部最早的彩陶,也是世界范围最早的彩陶之一。
农作物的栽培:大地湾遗址发现农作物黍(糜子),证明已有初步的农业。
2. 古代经济的重要地区粮食主产区:《史记》中的西汉俗谚“陇右熟,天下足”,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
畜牧业的发展: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
丝绸之路的贸易:丝绸之路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
3. 古代政治的关键地带边防重地: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设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
军事工程: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包括长城和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甘肃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4. 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多民族聚居: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交流:先进者熏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5. 文学艺术的繁荣地区边塞诗的创作:唐代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对象。
总的来说,甘肃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古代文明的发祥、经济、政治、民族文化交融、宗教文化传播还是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甘肃省简介
秦武公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秦国开始在今天甘肃[1]东南(天水区域)建立冀县、邽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今天甘肃省境东南已经设立北地郡和陇西郡。
西汉时期到前秦时期甘肃全部是中国领土。
公元前114年置天水郡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省境先后改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金城、北地、安定、陇西、武都、等10郡。
隋朝到唐朝全部是中国领土,后为西夏版图。
公元1227年部分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公元1241年吐蕃等部(今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版图,蒙古大汗国后改名中国元朝。
从元朝开始时再次全部是中国领土,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新疆东南部、宁夏,同中华民国前中期和新中国前期辖地。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甘或陇。
甘肃历史简介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商、周时期,甘肃地区属于西戎地域。
随着历史的演进,甘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在秦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部分。
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等郡县,统治甘肃地区。
唐朝时期,甘肃地区是中原与西域沟通的重要通道,安西四镇之一的鄯州就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
宋朝时,甘肃地区属于兴灵路、凉州等行省的管辖范围。
在元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归为大都路,后来分为宁夏行省、甘肃行省。
明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因抵御外族入侵有重要功勋。
到了清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划分为鄂尔多斯、西藏、宁夏等行省。
直到1912年,甘肃地区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近代以来,甘肃地区成为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甘肃省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
此外,甘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
甘肃简介200字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上游,行政区划代码为620000,省会城市为兰州。
其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界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
全省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形状狭长,东西跨度大,地貌多样,涵盖山地、高原、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
历史上,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着关键作用。
省内现下辖12个地级市及2个民族自治州,共有86个县级行政区。
经济发展方面,甘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产业,并在文化旅游、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同时,甘肃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名胜古迹。
旅游甘肃的简介旅游甘肃的简介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一、自然风光甘肃地处内陆干旱带,但却保留了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张掖丹霞、峡谷风光、峰林叠嶂。
秦岭、黄河、沙漠几大景观互相辉映,形成了壮丽的景观。
若您是定向越野爱好者,无论是登顶雪山还是攀爬峡谷,甘肃都将是您的最佳选择。
二、历史名胜甘肃历史灿烂,有许多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等,如敦煌莫高窟、大漠胡姬墓、兰州白塔、酒泉玉门关等,娓娓道来的历史让人不禁感叹,体验到了一份历史与文化的洒脱。
三、民族风情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哈萨克族、藏族、回族等等,他们各具特色的风俗、民俗、美食也成为了景点之一。
如秦安葡萄糕、天水绝梁羊肉、甘南糌粑、陇南酿皮子等等,让您随口品尝,流连忘返。
四、旅游季节甘肃地处于西北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时间长,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成就了它的旅游资源。
春季去黄河看花、夏季去青海湖降温、秋季去敦煌看菊花、冬季去骑马滑雪,各有千秋,全年适合旅游。
五、旅游建议1. 在敦煌游玩时,游客不妨租好一辆自行车,可以沿着城墙转一圈,体验一下敦煌城墙的壮美。
2. 在月牙泉晚上,月亮腾空而起,在白沙滩和蓝天之间,月光下的月牙泉显得那么美丽壮观。
3. 在张掖丹霞地貌参观时,建议游客穿上轻便的鞋子,既方便行走,还能更好的感受到张掖丹霞的奇妙之处。
甘肃,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西北省份,让人沉迷于它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相信在这个地方,您一定能找到让心灵归宿的美好。
甘肃省情简介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平面地形酷似一柄精致的“玉如意”,镶嵌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东西最长达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总人口2628万,有55个民族成份,其中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全省有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有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瑰丽奇异的独特地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全省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中,按照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弘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正在满怀豪情地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着力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悠久历史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甘肃省简介地理: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毗邻,西北—隅和蒙古接壤。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仅北山山地与祁连山地之间为狭长的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自古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和军事要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约9℃。
1月平均气温-12~2℃,7月20~24℃。
受地形影响,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相差极大,由东向西自500毫米降至不足50毫米。
人口:2562万(2000年),主要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
行政:全省共划5地级市、7地区、2自治州、8县级市、60县、7自治县。
风味食品:兰州清汤牛肉面、静宁锅盔、酿皮子、浆水面、静宁烧鸡、陇西腊肉。
地方文艺:花儿、陇剧、高山戏、秦腔、皮影戏、兰州鼓子等。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
甘肃陇中的泾、渭上游诸河谷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与华夏文化摇篮。
200万年前“黄河剑齿象”便在此生存,五六千年前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
汉武帝时,开辟了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走廊。
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中国的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和丝绸、陶瓷、铁器等输往西方,西方和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宗教和宝石、香料、棉花等传入中原,元初省境尚属陕西省,1281年分置甘肃行省,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甘肃布政使司,移治兰州。
甘肃经济以农、牧、石油、化工等较重要。
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分布广,品质优。
土特产种类繁多,如胡麻,“三红”苹果、白兰瓜、黑瓜籽、百合、当归、兰州水烟、杏仁、黄花菜等。
当归、大黄、党参及黄(红)芪、甘草等为传统出口商品。
甘肃是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和中国西北工业较发达的省区。
丝绸之路是甘肃省旅游的主题,绿洲、城镇、关隘、长城、寺庙、石窟极具价值。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天马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甘肃被称为“石窟艺术之乡”,敦煌石窟美仑美奂,艺术造诣极高;高原雄浑,山地险峻,黄河之滨,水车转动,陇上江南,水草丰美。
甘肃省情简介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甘肃,由古代所辖重镇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古代曾设有陇西郡和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仅25公里。
全省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常住人口2557.55万。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全部都有,少数民族人口241万,占全省人口的9.43%。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民族。
甘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通道。
甘肃地域辽阔,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地形及气候差异较大,多数地方海拔在1500米到3000米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实现了由解决吃饭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正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高位平台。
2011年12月,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分析形势任务和省情实际,作出了甘肃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正处在政策叠加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的基本判断。
去年4月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发展思路和举措,提出未来五年要肩负“一项重大使命”,即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坚持“八个发展取向”,即好中求快、“三化”并进、基础优先、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支撑、产业富民等取向;实施“十大重点行动”,即联村联户、多极突破、项目带动、扶贫攻坚、全民创业、生恋屏障、文化提升、效能风暴、和谐构建、先锋引领等行动,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以及经济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层次、文化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等“六个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精选8篇)怎么写甘肃省简介导游词才合适?看看吧。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学问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甘肃省简介导游词大全精选篇1甘肃有个淳朴漂亮的小镇,他们靠山而据,日出耕作,日落回家,现在就带大家来领会下甘肃小镇的民俗风情吧,小镇名叫“静宁”即“安静静谧”之意。
静宁县旅游资源丰富,进展较好,民俗文化也是特别丰富的。
1、生活习俗居住:山区多选择向阳、避风、背山而居,旧时多住窑;川区多房少窑。
清及民国时期,富人家筑堡居住。
现代农村多住顺水“一面坡”形土墙瓦房、砖瓦房。
院内房屋布置,上房居中,与大门基本相对。
饮食:旧时均以杂粮为主。
20世纪80年月后,主食小麦辅以杂粮,以面食为主。
好熬“罐罐茶”喝,有泼散祭祖习俗。
陈设:农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厢、室内挂字画中堂。
婚嫁礼俗:提亲、订婚、纳采、迎娶等。
2、民间艺术主要有社火、歌谣、剪纸、刺绣等。
社火多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演出。
有舞台表演、地静宁县群众活动摊子和由狮子、龙、高跷、旱船、高台组成的社火队三种表演形式。
耍社火时,要“说仪程”,表演曲子戏、小曲、狮子、马社火、纸马、跑驴、小车、高台、龙灯、旱船、高跷和皮影等节目。
歌谣、谚语、民间故事非常丰富。
《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鸟鸟自由配成双》、《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谣流传较为普遍。
《十杯酒》、《四大节》、《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调整奏奇怪,在民歌中极为罕见。
整理出的谚语约300条,涵盖了气象、节令、农事、思想、修养、社交、生活等方面内容。
剪纸是静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主要是春节)或有喜庆事时,妇女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叫窗花)、门棂上、墙壁上(叫墙花)作为装饰。
甘肃美景简介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奇特的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甘肃的美景可以分为山水和人文两大类。
首先是山水景观,甘肃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有着许多著名的山脉和山峰。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祁连山和兰州的五泉山。
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
五泉山是兰州的标志性山峰,山势陡峭,山顶上有五个泉眼,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除了山脉,甘肃还有广袤的草原。
甘肃的草原风光秀丽,绿草如茵,牛羊成群。
最著名的要数阿尔金山草原和张掖的丹霞地貌。
阿尔金山草原位于甘肃的东南部,是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是游客们亲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张掖的丹霞地貌则是中国四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其壮丽的红色地貌景观而闻名于世。
除了山水景观,甘肃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奇迹。
敦煌的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石窟建筑而闻名于世。
兰州的白塔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密宗寺庙之一,也是兰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甘肃还有许多其他的美景,如甘南的草原湖泊、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
无论是山水还是人文,甘肃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美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魅力。
甘肃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拥有壮丽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奇特的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领略这里独特的美景。
无论是山脉还是草原,无论是丹霞地貌还是莫高窟,甘肃的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还没有来过甘肃,那么这里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甘肃简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
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
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
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
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
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
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粮食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
教育、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22个。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饮誉全球,《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2011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20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亿元,增长40%;大口径财政收入933.6亿元,增长25.3%;地方财政收入450.4亿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8.7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
当前,甘肃正处在负重爬坡期。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别是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机遇,使甘肃面临着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步入了奋力赶超、转型跨越的历史阶段。
2012年,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提出了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