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柄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青壮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58.74 KB
- 文档页数:3
ERAS理念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研究许波;周亚丽;王璟珂【摘要】目的研究ERAS理念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行THA术后患者共64例为受试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引入ERAS理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理念能促进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下床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THA患者实际护理中采用.【期刊名称】《哈尔滨医药》【年(卷),期】2018(038)005【总页数】2页(P453-454)【关键词】ERAS理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作者】许波;周亚丽;王璟珂【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河南洛阳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河南洛阳 471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河南洛阳 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6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骨科常见手术,利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等人工材料制成髋臼、股骨头等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手术植入患者体内以替换病变髋关节,从而起到纠正畸形、缓和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作用[1]。
髋关节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是THA的主要适应证,而老年人是这一类疾病的多发人群,故THA对重建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患者日常行动能力及改善其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理念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围手术期处理理念,最初又叫“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是一系列经循证医学验证有效的处理程序,能减少患者术后应激状态,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0例临床疗效分析李志丹;吴春辉;肖彦燊;肖俊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实用医学》【年(卷),期】2010(004)004【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teral mini-incision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Methods 100 cases who need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06 to April 2009.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Routine operation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s used to control group,lateral mini-incision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as used to observation group. Operative time、preoperative bleeding、drainage flow 、transfusion volume、incisional lengthwere recorded,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scores of harris was evaluated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incisional length、preoperative bleeding、drainage flow 、transfusion volume in two groups exist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after operation, scores of Harris in two groups exist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 mini-incision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lateral approach has advantage of minimal invasion、quickly functional recovery, but the Indication of operation should be mastered.%目的探讨应用外侧小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以及切口长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小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总页数】3页(P128-130)【作者】李志丹;吴春辉;肖彦燊;肖俊枫【作者单位】524037,广东省湛江中心医院骨科;524037,广东省湛江中心医院骨科;524037,广东省湛江中心医院骨科;524037,广东省湛江中心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2.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3.微创小切口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4.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5.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髋关节强直全髋关节置换术121例治疗体会[摘要] 目的:髋关节强直全髋关节置换术,施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之方法与疗效。
方法:随访观察,髋关节病患者1~3年,对121例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受侵的病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作规范的功能锻练。
结果: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畸形屈曲基本矫正。
全部病人都未出现断裂和脱位、假体松动和深静脉血栓。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中图分类号: r6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11-031 资料和方法1.1 2008年5月-2011年6月瑞金市人民医院骨科治疗121例髋关节强直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4例。
患者年龄27~64岁,平均47.7岁。
病程9~39年,平均28岁,髋关节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要常服镇痛类药物。
髋关节之活动度0°~165°不等,平均60.5°。
轻微患者32例,走路时要用助行器材者55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16例,其他不同程度髋关节患者18例。
1.2方法治疗髋关节术前,屈髋畸形先松解关节周围痉挛状态的软组织,包括髋胫束、股直肌、髋腰肌、缝匠肌、甚至切断股内收肌。
保留股骨距1.0~1.5cm。
依着髋臼周缘,切除髋臼侧残留的股骨颈,去掉残存的股骨头、并确认髋臼的中心,用髋臼锉从小到大,依次锉磨,直到髋臼。
若为部分骨性强直或纤维强直,应打磨至真臼,原关节面容许留存部分灰白未完全骨化的软骨,依次可以找到真臼关节面,清除病损部位的纤维组织,臼底作打压颗粒植骨,放置髋臼假体。
若是完全骨性强直,假臼稳定性好,真臼周边骨质疏松,或有骨质囊性变,真臼壁已不完全,就不必强行打磨至真臼,在假臼底钻多个小孔,真臼和股骨头间充填骨粒,打压植骨。
2 结果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5个月。
人性化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实施人性化护理,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98%,对照组总满意度80%,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以患者的意愿为主,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床头安置紧急呼叫器,病房内可以放置鲜花,放置患者喜欢看的书籍,让患者在病房内更舒适,常规检测尽量在下午进行,保证患者午休时间,注意患者饮食,忌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清淡容易消化且含有丰富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
患者恢复期间因过度担心自身恢复情况,会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诉患者及家属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2]。
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患者伤口变化情况,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伤口若出现明显变化,及时将患者的情况告诉医生。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很好,在临床应用广泛,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已经充分地肯定并且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3]。
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某些髋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
髋关节置换具有关节活动较好、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减少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而引发的并发症等优点[4]。
近几年,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被重视,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主,更人性化地照顾患者,更重视患者的感受,是一种可以整体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提高医院及医护人员整体形象,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新型护理模式。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因外伤、骨不连、肿瘤、炎症及其他病变引起的髋关节功能障碍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最有效方法。
但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接受手术人群的年龄范围在扩大,长期随访中出现假体松动、下沉、柄折断、股骨骨折、关节疼痛等并发症,需要翻修并置换更长更大的有柄人工关节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人工关节翻修面临着严峻挑战。
无柄人工髋关节为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由于其保留了股骨颈,所以更符合股骨近端力学传导的生物学特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表明无柄人工髋关节能够有效避免或减轻上述并发症,显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无柄人工髋关节;全髋置换术;无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581-021 无柄人工髋关节的发展简介早在1939年,wiles设计了全金属的全髋关节并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并没有把人工柄插入骨髓腔,smith peteraen在1948年最初构想出杯形关节置换技术。
在此基础上,上世纪50年代,1946~1958年,judet兄弟介绍了短柄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结果良好,但后来由于发生丙烯酸酯的磨损碎屑和头断裂等问题而停止使用。
60年代中期,mulle等最先应用第1代压配式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系统,早期结果虽满意,最终却因假体松动而废弃。
1973年由骨水泥型钴钼股骨假体聚乙烯髋臼假体在美国洛杉机、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ucla )发展并应用。
1983年非骨水泥型假体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易发生骨溶解,而致假体松动。
经过后来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主要是材料工艺的问题。
目前研发的无柄人工髋关节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1)美国towntey医生在1954年首先用塑料(polyure全髋置换ne)生产,后来于1987年由biopro usa 生产并命名为total articular replacementarthroplasty(tara),2000年又以modular ball and socket joint 取得美国专利;(2)英国mcminn教授1989年开始设计有中心干的表面置换,1991年2月成功置入第1例,接着改为hydroxyapatite(ha)髋臼杯,股骨头部分用骨水泥固定的组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技术操作规范一、手术适应症非手术治疗和其它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患者,包括:(1)原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3)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髋关节病变(4)部分严重的髋臼骨折(5)股骨颈骨折,包括少部分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及经保守治疗和其它内固定术后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髋部创伤后骨关节炎(7)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髋臼发育不良所致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9)髋部周围肿瘤(10)特殊疾病,如肾病性、血红蛋白S病、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于年轻病人的选择,一定慎之又慎。
二、手术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主要包括髋关节活动性感染和结核的存在,以及威胁病人生命的合并症的存在。
2.相对禁忌症:神经营养性疾病和外展肌力严重不足的患者。
三、手术入路选择1.前外侧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间隙进入。
2.外侧入路:通过臀中肌和臀小肌于转子附着处前部的松解而达到外展肌群的松解。
3.后外侧入路:经臀中肌后方和臀大肌间隙进入。
4.经大转子入路:采用大转子截骨。
四、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失误和并发症(一)合并神经损伤1.发生原因:(1)直接损伤;(2)骨水泥及电刀所致热灼伤;(3)神经周围血管损伤。
2.预防:(1)术中小心牵拉;(2)保护坐骨神经;(3)防止骨水泥渗透到神经周围;(4)避免过度延长肢体,术前应根据X线片及假体型号,计划下肢延长长度;(5)熟练的手术技巧。
(二)合并血管损伤1.原因:(1)手术器械因素;(2)骨水泥因素;(3)血管因素。
2.预防:(1)术中仔细和轻柔操作;(2)髋臼边缘放置牵开器应靠近骨面(3)髋臼假体固定螺钉应固定在骨中,避免损伤血管及软组织。
(三)骨折1.原因:患者骨质疏松及先天性或后天性骨质结构异常改变和手术医师操作失误等。
2.防治:(1)髋臼骨折:如伴有骨质疏松,可采用同等大小的髋臼打磨器或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避免髋臼骨折。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m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2020年第4卷第9期2020 V61.4NO.9□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对骯关节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和髓部肌力的影响陈敏芸1,刘秀芬2,谢逸波1(海军陆战队医院1.关节外科;2.创伤骨科,广东潮州521011)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对醜关节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和髓部肌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海军陆战队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醜关节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0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髓关节置换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髓屈、伸、外展肌及股四头肌肌力,患髓前屈、后伸及外展 关节活动度。
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首次负重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城少(PV0.05);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 者骸屈肌肌力、髓伸肌肌力、髓外展肌肌力、醜前屈角、髓后伸角、醜外展角及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均显著增大,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V0.05)。
结论 人工醜关节置换术治疗醜关节骨折可有效缩短患者首次负重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增强患者醜部肌肉肌力,增大髓关节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脱关节骨折;人工髓关节置换术;髓关节功能;脱关节活动度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09.0063.03髓关节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皿。
此类骨折的治疗以往临床上大多应用内固 定术进行,并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其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站立,以减少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多种不良影响,但 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较长,且易发生股骨头坏死、压疮等并发症。
人工骯关节置换手术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提高其生 活质量[役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对醜关节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和髓部肌力的影响,分析如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技术操作规范一、手术适应症非手术治疗和其它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患者,包括:1原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3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髋关节病变4部分严重的髋臼骨折5股骨颈骨折,包括少部分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及经保守治疗和其它内固定术后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髋部创伤后骨关节炎7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8髋臼发育不良所致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9髋部周围肿瘤10特殊疾病,如肾病性、血红蛋白S病、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于年轻病人的选择,一定慎之又慎.二、手术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主要包括髋关节活动性感染和结核的存在,以及威胁病人生命的合并症的存在.2.相对禁忌症:神经营养性疾病和外展肌力严重不足的患者.三、手术入路选择1.前外侧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间隙进入.2.外侧入路:通过臀中肌和臀小肌于转子附着处前部的松解而达到外展肌群的松解.3.后外侧入路:经臀中肌后方和臀大肌间隙进入.4.经大转子入路:采用大转子截骨.四、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失误和并发症(一)合并神经损伤1.发生原因:1直接损伤;2骨水泥及电刀所致热灼伤;3神经周围血管损伤.2.预防:(1)术中小心牵拉;(2)保护坐骨神经;(3)防止骨水泥渗透到神经周围;(4)避免过度延长肢体,术前应根据X线片及假体型号,计划下肢延长长度;(5)熟练的手术技巧.(二)合并血管损伤1.原因:1手术器械因素;2骨水泥因素;3血管因素.2.预防:(1)术中仔细和轻柔操作;(2)髋臼边缘放置牵开器应靠近骨面(3)髋臼假体固定螺钉应固定在骨中,避免损伤血管及软组织. (三)骨折1.原因:患者骨质疏松及先天性或后天性骨质结构异常改变和手术医师操作失误等.2.防治:(1)髋臼骨折:如伴有骨质疏松,可采用同等大小的髋臼打磨器或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避免髋臼骨折.(2)股骨骨折:①术中骨折:多出现在以下情况:取内固定物所遗留的空洞造成应力增高;骨骼发育不良或存在畸形;软组织严重挛缩;插入过大的假体锉或假体;骨质疏松造成骨强度下降.②术后骨折:骨质出现过分应力集中、严重创伤、假体松动、骨质量下降.采用的原则按术中骨折处理.(四)感染1.原因:包括术中污染、体内其它部位存在感染病灶、病人体质差、长期服用激素、手术期间存在隐匿感染等.2.预防:选择最佳手术时机、预防性抗生素应用、采用层流手术室、使用紫外线、仔细手术区域消毒和覆盖、严格无菌操作、精细熟练的手术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手术室内流动人员的限制、防止切口污染等.(五)术后脱位1.原因:1术前因素:有患髋术前手术史、翻修术;2术中因素:后侧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头的尺寸、假体放置失误;3术后因素:关节活动过早,尤其术后早期过早屈髋超过90°,或过早进行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2.治疗:治疗前需详细研究脱位原因.(六)术后假体松动:1.原因:1生物力学因素:作用于界面的应力、界面结合强度、应力遮挡和骨吸收;2生物性因素:磨损颗粒的产生和扩散、界面纤维膜的形成、破骨细胞的激活和骨溶解;3外科技术.2.预防:1改进外科技术,获得假体-骨水泥-骨组织或假体-骨组织界面间的最大结合力,同时减少作用在界面上的应力强度.2减少应力遮挡.3减少磨损颗粒的产生.4骨质疏松的治疗.七双下肢不等长1. 原因:1股骨颈截骨面不准确;2选用股骨颈过长;3特殊手术要求.2. 预防:1准确的术前测量;2术中测量比较.五、术后注意事项(一)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应用时机:术前半小时、术中、术后两日内合理使用药物选择:盐酸去甲万古霉素400mg 1次/12小时;广谱抗菌素尤其是针对G–细菌用量按说明书中重度感染标准剂量使用,抗生素选用时注意格兰阴性菌及阳性菌的覆盖,避免重复.常规患者术后第3天停止抗炎治疗医嘱,若患者体温异常或存在其它特殊情况,经责任医师同意后可调整或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二)辅助性用药和补液量手术当天补液量正常生理需要量3000ml+术中失血量+预估追加失血量补液内容钾溶液能量,以糖水为主糖尿病患者禁忌平衡液胶体液包括血浆及代血浆制品患者血压偏低或白蛋白低于30g/L,建议补充血浆预防应激性溃疡甲氰咪胍、奥美拉唑根据病情及说明书口服药物术后根据病情口服枸橼酸钾颗粒对症治疗.术后根据病情口服铁剂及叶酸片.三输血量和时机常规手术出血量在200-300ml,术后引流量在200-400ml,绝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输血支持.术中失血过多或术后引流较多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建议输血.尤其是高龄、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术前即贫血、一般情况相对较差、病变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出血较多的患者要考虑.根据综合判断出失血量,在术后1-2天迅速补齐损失血液量.通常输血量在400ml左右,以纠正患者贫血症状,辅助检查时血色素在90g/L以上.四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患人群VTE易患于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群:1. 原发性因素:术前有凝血异常疾病2. 继发性诱因:高龄、既往有DVT病史、心脑血管疾病、下肢浅静脉曲张、糖尿病、长期卧床或瘫痪、创伤、恶性肿瘤、肥胖高胆固醇水平、口服避孕药、吸烟、酗酒等基本预防措施1.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术前有深静脉血栓既往史、血小板计数>×109/ L 、静脉曲张2.解决静脉淤滞:①抬高患肢、尽早离床活动②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③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3.避免血管内膜损伤:禁忌在下肢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4.选择性强化监测尽早明确诊断:对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在不同时间连续检查以排除VTE5.加强临床护理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感觉、肿胀程度、浅静脉充盈、下肢周径、腓肠肌压痛试验.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引流通畅情况等.1.术中监护:确保术中体位垫的使用选择低压硬膜外麻醉:引起下肢血管舒张改善静脉淤滞小腿为主保持充足血容量,尽量自体输血密切注意血压鼓励深呼吸加压注入骨水泥和插入股骨柄2.手术操作技术改进:术中避免长时间关节内收位及过度牵拉手术的操作尽量轻柔无创术中止血彻底少用止血药避免高凝机械预防措施术后早期开始下肢肌肉收缩训练足泵练习以及患肢屈伸功能锻炼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药物预防措施1、利伐沙班拜瑞妥:术后6小时开始采用利伐沙班10mg 口服 1次/日预防深静脉血栓,连续用药35天,首次服用前需观察术肢感觉、动度、血循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应暂停用药并作急诊CT排除硬膜外血肿压迫可能.怀疑DVT患者及时查患肢血管彩超并联系专科会诊.2、低分子肝素针剂速碧林:围手术期使用.五切口、引流管管理术后12小时开放负压引流每日记录引流量、引流液性状每日引流量小于40ml,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拔出引流管,最迟不超过术后48小时拔管时同时更换切口敷料,观察切口情况.切口出现明显发红,周围皮温明显升高,皮缘出现水疱、发黑坏死表现需每天更换敷料,必要时需在手术室行清创缝合术.切口正常愈合则住院期间敷料保持绝对干燥的情况下不需更换敷料;一旦敷料轻度渗出,立即换药观察切口,更换敷料.六术后康复治疗1、术前教育练习腓肠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各个动作并掌握要领熟练进行床上大小便深呼吸锻炼维持肺部功能2、医生根据科内相应病种康复锻炼标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从术前、术后当日至出院前,每日由医生或护士指导督促患者行功能康复锻炼.3、科室配备CPM机、蜡疗仪、红外线理疗仪等相关器材.4、给每位患者发放纸质康复训练计划要求,要求每位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由门诊医师继续根据患者出院后训练情况进行阶段情康复指导.5、定期电话等随访,行术后Harris功能评分,必要时行功能录像.七内科原有疾病治疗1、术前详细了解患者原有内科疾病史:冠心病、高血压病、肺部病史肾病史、肝、肾病史、糖尿病史血液病史、消化道溃疡、神经系统等病史2、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评估手术风险,制定、调整围手术期相关治疗计划3、术中术后加强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六、出院医嘱1.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痛、液体流出,或连续2天体温超过38度,或无疼痛的人工关节新发生的疼痛或疼痛、不适加剧应及时来院诊治.2.在家人或护理人员充分保护下扶双拐行走,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根据行走的情况逐渐改双拐为单拐直至弃拐,最好终生使用手杖在您的手术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减轻人工关节的负重.3.防止跌伤以免发生骨折、关节脱位等.4.术后半年内、最后终生禁止以下活动:原则: 髋关节活动不能超过髋屈60度、内收20度、内旋20度;外展20度、外旋20度、后伸10度等以防止人工关节脱位.具体如下:1)不能坐低于1米的矮板凳、沙发、床、马桶等,不能下蹲.2)不能翘二郎腿、打盘腿、双大腿交叉等.3)卧床休息时不能翻身,两大腿间垫压缩后厚度仍为20-25厘米的软枕.4)平卧时臀后不能垫厚度大于5厘米的便盆、气圈、枕等以防止髋关节过度后伸.5)坐卧时不能向健侧侧身取物、接电话等.5.增强抵抗力,防治感染性疾病.有拔牙、口腔皮肤感染、消化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各类可能发生感染和已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一定积极治疗,以防止发生人工关节感染.并最好咨询您的手术医师.6.进行以下检查和治疗,必须使用抗菌药来预防可能发生的感染风险1)膀胱镜、结肠镜、直肠镜检查2)包括洁牙在内的口腔科治疗3)任何种类的手术4)留置导尿管3.肌力锻炼:直腿抬高屈髋小于20度..4.体重超重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采取不增加膝关节负荷的锻炼方式如游泳.5.防治骨质疏松和其它疾病如糖尿病.6.防止深静脉血栓:踝关节主动伸屈、股四头肌主动收缩;长时间站立时穿弹力袜;长时间站立、坐、卧,如长途旅行坐飞机、汽车等定时作上述练习、行走,高危病人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髋部多次手术等患者咨询医生并酌情使用预防性药物.7.禁止剧烈运动如剧烈的跑、跳、登山等.避免翘二郎腿.8.门诊随访:手术后的1月、2月、3月、4月、6月、9月、1年、1年半、2年,以后每半年或1年随访一次.有任何可能与关节有关的不适、病变等必须急诊或门诊随访.门诊随访时请到您的手术医师处或关节外科医师处咨询9.门诊随访时间:每周二下午、每周四上午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门诊部骨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