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20春季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25 登上月球》PPT课件 (1)
- 格式:ppt
- 大小:855.00 KB
- 文档页数:13
3.10《登上月球》练习一、填空题1、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一O2、是地球的卫星。
3、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_ __________ O4、月球上的大多数是由宇宙中的陨石、流星体等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的人是杨利伟。
()2、月球有众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
()3、月球绕着地球转,是地球的卫星。
()4、月球上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高山。
()5、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绕着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地球最近的邻居。
A∙月球B.太阳C.火星2、月球表面最大的特征是由许多不同的()组成。
A.山脉B.环形山C.海洋3、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
A.卫星B.行星C.恒星4、月球表面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A.高山B.沙漠C.平原5、环形山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A.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B.火山喷发形成的C.地震形成6、在模拟制造环形山时,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球从越高的地方落下,砸的坑越深B∙球的大小要一样C.坑底代表环形山的山脊四、连线题请你把月球、太阳的各自特点用线连接起来上面有大量的环形山太阳能自己发光发热环绕地球转动月球地球环绕着它转动是球体五、实验题1.这是一个同学在做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这是个 ________ 实验。
学生手中的小球相当于宇宙中的_________ 等。
(2)这是实验记录单(3)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卫星2、月球3、阿姆斯特朗4、环形山二、判断题1、X2、√3、√4、X5、√三、选择题1、A2、B3、A4、C5、A6、A四、连线题上面有大量的环形山五、实验题(1)模拟陨石流星体(2)环形山大多数是由宇宙中的陨石、流星体的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大小深浅与撞击物的大小与月球的距离有关。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数是由宇宙中的陨石、流星体等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
最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月相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3、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意识到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引用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句创设了情景,提出了探究问题:“每个月农历初三的月相都是诗中描述的这种形状吗?”任务卡提示学生要提前整理观察月相的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水调歌头》的视频。
2、谈话:同学们,刚才在视频中我们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知道这句话描述的“月有阴晴圆缺”是怎样的场景吗?3、学生交流。
4、谈话: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有时圆,有时缺。
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做“月相”。
唐代诗人白易在《暮江吟》中这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那么,每个月农历初三的月相中描述的这种形状吗?4学生猜测交流。
5、教师小结:这仅仅是同学们的猜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相的变化。
(板书课题:月相的变化。
)二、交流月相观察的过程1、谈话:一个月前,我们一起制订了观察月相的计划,对月相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观察,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你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交流。
安全方面:应将观察地点选择在平坦、开阔、安全的场地,观察时不要随意移动,必时可由家长陪同等。
观察方法:可采用每天定点、定时观察等方法,及时记录察到的月相,利用固定参照物描述、记录月相出现的位置等。
如果遇到下雨,阴天等天气,可以将观察活动延后一天或几天,待天气好时再继续进行观察活动。
3、师小结:你们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的态度非常棒。
科学家们也是这样做的。
三、交流月相观察记录。
1、谈话:接下来,请学们结合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在小组内交流月相观察记录,并试着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形状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11.《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结合模拟实验学习活动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材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课前进行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从而对对月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所搜集整理的信息并积极讨论,搭建自身对月球的认知体系,进而通过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初步了解认识到月球环形山的成因,进一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自身的科学猜想。
学习人类登月的科学历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丰富学生科学认知层面,同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则通过“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需要做哪些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的实践拓展活动,进一步给巩固前期所学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对月球有初步的大体的了解,但对月球的科学认知还处于浅层次的认识了解的基础上。
学生对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也需要加强指导和学习,要积极避免“搜集资料就是上网百度搜索”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与他人交流、听广播、看书报等多种方式搜集信息的方法,进而开展对月球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
搜集资料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初步对资料的处理分析。
21.《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的第三课时。
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重点,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教科书通过导语“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玉兔’登月,可以看到人们探索月球的一步步脚印。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呢?”思考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好实验材料,为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借助图片、文本等资料,认识月球的特点,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进一步丰富对月球的认识,也为下一个环节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二: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推想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
活动三:了解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知道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假如我们要登上月球,需要做哪些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目的是引导学生针对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需要做的准备,进一步巩固对月球的认识,鼓励学生探索更多有关月球的秘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描述月球的概貌。
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科学家探究目标:1.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
2.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第六单元太阳·地球·月球23.探索地球1.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人认为是圆的,有人认为是方的。
2.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天似穹庐,地似棋盘”。
(天圆地方、盖天说)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5.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
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人们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个球体”的观点。
(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6.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7.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答]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6)麦哲伦环球航行。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峡谷。
分布最广的是山地。
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洋约占71%。
海洋在地图上用蓝色表示,绿色表示平原。
黄色表示高地。
1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大到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从大到小)12.你的家乡是哪里?这里主要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点?我的家乡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这里的地形主要是平原。
平原的特点是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低。
13.模拟帆船进港或者离港时,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先看到船帆或者船帆最后消失。
14.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想?人对地球的认识处在不断进步当中,人类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