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纪西方的历史意识与社会进步观念的产生
- 格式:pdf
- 大小:128.96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内容概述: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
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
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
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
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1.了解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
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
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
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
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概括为三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人文学院09历史系考古专业逯志飞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1、取材宏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3、求真的精神4、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5、文笔华美,描写生动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力求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2、注意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4、歌颂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5、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3、波里比阿:《通史》波里比阿一直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历史学的最早代表,他的著作已经具有了追索历史演变动因的思辨色彩1、注重历史的因果关系2、视野广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3、一丝不苟的求真的精神4、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5、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4、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1、歌颂共和2、痛恨暴君3、文笔犀利4、赏善罚恶,秉笔直书5、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文档检索.社会转型理论是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论题,但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这一主题才首先在西方史学理论和随后产生的所谓历史哲学中逐渐明朗起来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经典理论时期,实证研究时期和理论转向时期。
一、经典理论时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叶,西方学术界就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进步的概念转型的进程及其机制、转型的类型和目标等等)。
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确立了转型理论的论域,建立了这一研究的主题,制订了基本的方法论。
从本质上说,这一时期转型研究的核心观念是经典进化主义。
孔德(A. Comte)和斯宾塞(H. Spenser)是这种经典进化主义转型论的奠基人。
摩尔根(L. Morgan)提出了一种基于技术进步机制的转型理论,杜克海姆(E. Durkheim)着眼于从具体的社会实在域探求社会转型的机制。
滕尼斯(F. Tonnies)持一种非进步的进化观,断定社会转型的结果是人生存条件的恶化。
不过,他列举的从原初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向度,却与其他论者并无二致。
二、实证研究时期本世纪30年代以后,以斯宾格勒(O. Spengler)和汤因比(A. J. Toynbee)为代表的形态史学兴起,他们认为每种文化类型的演化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其发展道路,并对经典转型进化论的欧洲中心主义一元论提出了挑战,建立了多元文化史观。
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面对哲学和历史学中对经典观念的质疑,而转向社会学、古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人种学和历史编纂学等实证科学领域,试图以经验成果为依据,寻求对经典的线性一元转型观念的支持,这一研究导向被称之为“新进化主义”。
文化人类的新进化主义转型论代表人物是怀特(L. White)、斯图尔特(J. Steward)、萨林斯(M. Sahlins)、塞维斯(E. Service)。
他们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成果为根据,在肯定和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寻求其内在的本质的同一性,从而维护经典转型论的一元化假定。
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2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一部分单元视角【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展开教学。
在本单元中,同样以中西并列的方式讲述中国古代与当代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讲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内容。
在本单元内容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讲述历朝历代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人民政权的积极作用。
在古代中国外交关系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政权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以及古代政权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外交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外交局面的拓展等问题,讲述外交建设与国内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与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近代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宗教改革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之下,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促使了近代外交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法的发展等。
【单元概览】【单元目标】【单元坐标】【单元特征】1.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发展,古代中国以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宗旨,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既有通过武力方式维护政权稳定的举措,也有通过和亲、友好往来的方式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外交呈现出不断发展最终收缩的状态,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外交开始出现转型,由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闭关锁国的政策。
当代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主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推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的友好往来。
在外交领域,由于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外交成就的取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外交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19世纪欧洲三大潮流19世纪的历史,特别是欧洲史,可以说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带动下发展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大革命则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趋势造成了三个进步的历史潮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这三股潮流。
自由主义,是按照国际史学界的说法,就是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与革命;社会主义是指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主义是指民族振兴与复兴和民族独立运动。
一、自由主义的涵义和起源自由主义是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它主张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系统使个人自由最大化;在经济领域它主张在一定的框架内使经济和商业自由竞争最大化。
在思想领域,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天赋人权、自然权利)。
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非依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被剥夺生产或财产;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个人自由不能随便缩减;政府遵照受其统治人民的意愿行事。
二、17—19世纪自由主义的演变1。
17-18世纪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它将一种抽象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人作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而国家只是个人的集合。
它赋予个人以终极价值,个人是目的,国家是保障个人权利的工具。
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某些基本权利,如生命、自由、财产或追求幸福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要求,他们将其称为“自然权利”.自由主义者坚持,国家权力是有限的,它没有任性的和绝对的权力,不能侵犯个人权利。
这个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由霍布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经斯宾诺莎等人,到洛克那里得到完整系统的阐述。
洛克被推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通过继承前人的自然权利学说,提出个体与生俱有不容被他人剥夺或侵害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由此奠定了自由主义的两个最基本的自由观念:经济自由和信仰自由。
与此同时,洛克通过从自然状态推导出社会契约理论,从逻辑上确定了国家(政府)的消极地位:其权本为民所授,其权就应为民所用。
西方史学史复习(一)一、填空题1.公元5世纪至前4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2.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东方时代”的观念。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4.希罗多德——“史学之父”他首创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
5.希罗多德的《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故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因此他也有“散文学之父”的称号。
6.修昔底德——“政治史之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在近代英国史家麦考莱称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修谟则认为“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开始的”。
7.色诺芬著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8.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
9.特奥波姆波斯的《腓力王传》述马其顿王腓力时代的政事文辞华丽他被称为“希腊之麦考莱”。
10.李维称费边·匹克托为罗马“最古老的史家”他的《罗马史》的问世可以视为罗马史学的开端。
11.老伽图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12.撒路斯提乌斯著有《碦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并完整的保留下来。
13.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题乌斯、李维、嗒西陀。
14.李维的《建成以来史》又称《罗马史》。
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15.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16.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17.阿庇安的《罗马史》是“连接波里比阿和西塞罗之间‘交替时代’的桥梁”。
马克思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18.“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9.攸西比乌斯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著有《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编年史中最大的一部。
20.奥古斯丁著有《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参考答案:C2.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办的高等学府,它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高潮时期稷下先生与学生多达一千余人。
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
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
“稷下学宫”的创办与发展反映了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现象的兴盛B.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C.儒家思想主导稷下之学D.齐国招贤纳士终成霸主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并且各学派都可自由发表见解,这说明稷下学宫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故A正确。
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是私学,故B错误。
虽然材料中提到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但这不能说明稷下学宫就是儒家思想主导,故C错误。
材料主要说明了稷下学宫是一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与齐国招贤纳士终成霸主关系不大,故D错误。
3. 美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参考答案:D略4.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A.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国民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