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学习满意度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9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讲授课堂内容和课堂实践活动顺序颠倒,学生通过在课堂之外进行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和讨论。
我在最近的一次学习中尝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固定的进度和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只能通过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学习。
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课前预习,借助互联网资源、教学视频和在线讨论等工具进行深入学习。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
这种互动和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在课堂之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辩论,从而加深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这种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学生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了教师的创新和变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信息的提供者,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扮演更加引导和辅助的角色,他们需要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通过探索和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
总的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重新定义了传统教育模式并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之前通过观看预先录制好的视频等教学材料来了解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则由教师来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和应用。
这一模式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优势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1.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下学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 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方式都不同,传统课堂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3. 激发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主动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增强师生互动和互动社区的形成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沟通者。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分享和讨论学习成果,形成一个积极的互动社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1.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提前制定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把学习材料和资源进行录制和整理。
这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准备,以确保学生能够在预习阶段获取到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和编辑教学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和编辑教学材料,例如视频、音频和动画等。
课后翻转课堂的应用与评价课后翻转课堂的应用与评价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革新,课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进行被动接受。
而课后翻转课堂则将学习的重点从课堂转移到了家庭,通过提前学习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合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课后翻转课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课后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产生新的思考。
最后,课后翻转课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家庭中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普遍的好评。
首先,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被统一的教学进度限制,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课后翻转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力,因为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讨论和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课后翻转课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学生在家庭中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课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重点从课堂转移到了家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课后翻转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课后翻转课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合作。
第1篇一、提高教学质量1. 学生主动参与度高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模式,将知识传授环节放在课前,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实践等活动。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知识传授环节放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等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这种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提高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环节放在课前,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
这种自主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课堂上,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 教师角色转变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这种角色转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更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尝试、总结,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翻转课堂学习心得小结近日,受学校的委派,我们一行五人,前往苏州参加第五期全国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反转课堂教学实践高级研修班。
现将如下心得与大家共分享。
'翻转课堂'-这种能够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呈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既定的思维方势。
'翻转课堂'是什么,如何'翻转',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一番搜索查阅,本人对'翻转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定义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相关的测试并提出问题。
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协作、完成作业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形成新知结构的一种教学形态。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
但'翻转课堂'却几乎把传统教学翻转了过来,构建了学生晚上在家依据教师制作的____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测试;上课时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要求。
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或者叫反转。
既改变了学习的顺序,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实现学习的可复制性。
老师不在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成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教练。
二、如何开始'翻转课堂'通过聆听学习胡教授的讲座,开始录制微课之前得做好以下几点:1、绘制知识地图。
对即将进行翻转课堂制作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2、列出知识清单。
对本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
3、制定设计方案。
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来制定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分配视频时间等等。
个人认为微课中应只讲重点、不讲难点,将难点留到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探讨,更能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行分析。
优势:1. 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预习,这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风格来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的节奏下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2. 提高学生参与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学生在预习课程内容后,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强调实践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和应用。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等活动,从而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 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翻转课堂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和指导者。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种角色的转变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需要在自学的过程中自主掌握知识,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协作能力。
1. 学生自主性参差不齐: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进行预习,然而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程度各不相同。
一些学生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自律性,导致预习效果不佳。
2. 资源投入较多: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教师需要选择和制作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反馈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教学设计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传授,而在课堂上则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解决等活动完成知识内化。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
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教育模式,其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标准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借鉴CDIO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适合翻转课堂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将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及其与传统课堂的区别,明确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CDIO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分析其在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
本文将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际,构建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
为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借鉴了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教学目标明确性: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能够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
我们借鉴CDIO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激发。
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效果评估1. 简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会在课前通过观看录制的讲座视频或阅读材料来获取基础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效果评估。
2. 效果评估指标为了全面评估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2.1 学生表现•学生成绩:比较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包括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问题、小组合作等。
2.2 学习成效•学习进步:比较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两组学生之间的学习进步程度。
•知识掌握: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学习体验•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包括喜欢程度、参与感等方面。
•教师反馈:了解教师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评价和建议。
3. 数据收集方法为了有效地评估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数据收集方法:3.1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通过定量分析和统计结果,获得他们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看法和体验。
3.2 成绩分析比较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两组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
3.3 观察记录观察教师在翻转课堂活动中的指导方式、学生参与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3.4 实地访谈对于学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直观感受和评价。
4.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比较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差异,探讨翻转课堂在大学教育中的优缺点,并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
5. 结论在大学教育中,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深度学习和思维能力发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翻转课堂应用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满意度分析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的过程转移到课堂外,让学生在课堂内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体育课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那么小学体育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对学生的满意度如何呢?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来探讨这个问题。
翻转课堂是指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进行颠倒,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阅读等方式学习知识,而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和实践。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拍摄教学视频、布置阅读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和讨论,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翻转课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堂外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体育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内的讨论和实践,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满意度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小学生对翻转课堂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满意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们选择了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看法。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翻转课堂学习方式的满意度、对课堂内的实践和讨论的看法以及对翻转课堂对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影响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分析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生对翻转课堂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满意度较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较为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更加自主和灵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这让他们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3.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学生表示,翻转课堂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翻转课堂的优点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理解环节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中,而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
它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
节奏下学习和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 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都不同。
翻
转课堂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讲解和理
解环节转移到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并且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
4.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
的节奏下学习和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翻转课堂也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视频、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总之,翻转课堂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做好翻转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
翻转课堂”的学习满意度高校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于文浩(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083) [摘要] 本研究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研究分三个阶段,即需求分析与计划阶段㊁行动实施与调整阶段㊁评价与反思阶段㊂研究通过前期的需求分析,结合翻转课堂的特征对课程计划进行设计和实施㊂在描述了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背景和过程后,本研究以双因素理论为框架,对此次翻转课堂的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进行调研,从而为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㊂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共收集了109个思想单元,并将其归纳为18类满意因素和13类不满意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内容分析和深度解释㊂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对个性化辅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关注学生的自我价值感㊂[关键词] 翻转课堂;学习满意度;高校课程;课堂行动研究[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5)03-0065-09[收稿日期]2015-04-08 [修回日期]2015-04-28 [DOI 编码]10.13966/ki.kfjyyj.2015.03.008[作者简介]于文浩,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yuwenhao0102@ ),研究方向:绩效技术㊁人力资源开发㊁培训与开发等㊂一㊁导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功能的丰富,学生对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flipped learning)为此提供了机遇,如迈阿密大学 微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实践(Lage &Platt,2000),斯特雷耶(Strayer,2007) 统计学导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塔尔伯特(Talbert,2011)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实践等㊂本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四年全日制本科)的专业选修课 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进行了探索㊂课程持续十六周(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每周两节,每次课1.5小时㊂参与课程学习的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共22人,其中男生4人(一名男生为外校交换生),女生18人(一名女生为维吾尔族新疆预科班学生)㊂已有翻转课堂研究大多从宏观或课程实施者角度阐释(卢强,2013;徐妲等,2013),而从学习者角度研究的较少㊂本研究着重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实践进行解读,并从教学实施和学习者满意度角度对 翻转”课堂的特征进行探讨㊂研究分三个阶段,即需求分析与计划阶段㊁实施与调整阶段㊁评价与反思阶段㊂其中,需求分析与计划阶段主要是文献分析和学生需求调研,以确定课程实施的规划;实施与调整阶段主要根据规划实施,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度调整;评价与反思阶段主要根据双因素理论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质性归纳分析和反思㊂本研究是一项针对 翻转课堂”的课堂行动研究㊂斯蒂芬等(2007)将课堂行动研究阐释为 教师通过运用定性的阐释性调查和资料收集方式,对如何改善和提高实践形成自己的见解”㊂本研究在结构上使用了威尔斯(Wells,1994)行动研究循环的理想模式(见图1),该模式包括观察㊁解释㊁制定计划㊁行动和从行动研究中抽象出 实践者的个人理论”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进当下实践的效果㊂第21卷第3期 2015年6月开放教育研究Open Education ResearchVol.21,No.3Jun.2015 图1 行动研究循环的理想模式(Wells,1994)二㊁需求分析与计划阶段 第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课程的期望,每人两条㊂经分类统计,这些需求可分为五大类:希望采用形成性评价,而非以期末成绩 一考论英雄”(评价方式);希望有更多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策略);希望提前通知和了解课程内容,课堂按时下课(课程组织);能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不是考 死记硬背”的记忆性知识或太长的学术性论文,而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内容(考评内容)㊂根据高校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学生提供的需求反馈,笔者进行了以下的课程变革㊂(一)翻转课堂对于翻转课堂的本质,桑新民等(2012)认为,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㊂知识传递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完成,知识内化通过学生课后完成相关作业实现㊂翻转课堂使得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被颠覆,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中完成㊂从结构上说,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而非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㊂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㊃可汗(2014)将 翻转课堂”描述为 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问”㊂作者结合高校课程的特征,对可汗描述的定义做了两点改进㊂第一,高校课程不应仅停留在基本疑问的解答层面,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探索,因此课堂活动需要更丰富;第二,本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涉及多学科内容,学习资源的选择较复杂,因此可优先选择和利用现有数字化资源(如网络课程视频等),并对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进行迭代开发㊂考虑到大多数教师的授课精力和深度学习要求,本课程决定优先加大在学习支持和课堂拓展讲授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㊂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所依托的学习资源可以是视频和音频,也可以是印刷教材和电子版专业论文,关键不是学习材料是否数字化,而是学习材料能否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并激发其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和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只要有利于学习的学习资源都可以成为翻转课堂的学习材料㊂综上所述,本研究把 翻转课堂”界定为能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网络和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问题解决,并深度拓展学习的教学模式㊂遵从以上对翻转课堂的理解,结合课程和环境实际,本次教学结构分为课前活动和课堂活动(见图2)㊂课前活动中,教师(作为行动者)布置预习任务,告知学生学习材料的范围(即教材某章节)㊂学生可通过Tower平台在线向教师提问,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㊁引导㊁资源或解答㊂课堂活动包括测试㊁案例研讨与分析㊁知识拓展㊁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㊂课堂最后环节为 布置预习”㊂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 先学后教”,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而面对面课堂为教师和学生㊁学生和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和空间,如学生可以讨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等㊂图2 翻转课堂结构(二)混合学习:引入Tower平台为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本课程引入免费版Tower平台㊂该平台功能虽简单,但可满足本次教学的互动与辅导㊁分享资料㊁布置预习和团队协作项目等需求(见表一)㊂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平台,及时了解课程动态和互动,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存在感,并提高参与度㊂表一 Tower平台对教学的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Tower平台的功能问答互动与辅导讨论功能分享资料文件功能布置预习任务清单功能学生管理成员管理功能团队协作项目Wiki文档功能课程使用的学习媒体既包括传统教材㊁课堂教学,也包括在线答疑㊁在线学习资源等,根据于文浩(2010)概括的 混合学习=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定义,本次实践也属于混合学习㊂不过,无论我们把它称为翻转课堂还是混合学习,两者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利用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㊁自主性和探索性,从而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㊂三㊁行动实施与调整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行动研究不可能像 计划 行动和观察 反思 重新计划”的螺旋式循环那般井然有序(斯蒂芬等,2007),各阶段之间存在交互关系,需要根据实际重新调整,有时要往前看(回顾与检验),有时要往后看(预测与规划)㊂知识建构(反思)与检验(行动)不可分割,反思在行动中发生㊂(一)深度学习:多种教学策略并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㊂为了达到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需要经过多重思考(Jensen&Nickelsen,2008)㊂从宏观结构看,本课程采用以主题任务为中心和以整体项目为中心的方法㊂课程主体部分以每个主题为中心,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反馈,课程后期以真实世界中的组织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㊂学生从以主题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向以整体项目为中心的方法的过渡中,教师提供 脚手架”支持,帮助学生把知识块堆垒成知识墙㊂对于以主题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主体,本课程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主要分四类:针对教材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在线答疑和课堂辅导为辅的自主学习策略;针对学生问题,以教师提供学习支持与反馈为主(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线支持与课堂辅导并用的辅导策略;针对学习的深化,以教师的拓展讲授和引导为主的深化策略;促进学生分组研讨㊁案例分析和汇报的应用策略㊂结合宏观的项目整合策略与四类微观策略,本课程使用的教学策略如图3所示㊂学习支持活动贯穿始终㊂课程计划之初将课堂测试也作为教学策略之一,旨在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表二也有体现),后经与学生沟通,多名同学表示该任务仅是重复已学内容,希望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的活动㊂由此,取而代之的方式之一是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笔记,二是对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筛选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某一问题主动探究,教师给予辅导和支持㊂图3 课程使用的教学策略(二)学生评价根据先前对学生的需求评估,本课程整合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采用标准参照类评价,对于任务和项目设计了评价量规,且对翻转课程学习各个环节的产出成果设置了评价权重,从而使评价环环相扣,贯穿全程(见图4)㊂图4 评价类目课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资料来源是学生课堂表现㊁作业报告㊁小组项目质量㊁小组互评和自我反思等,并对任务分配了不同权重㊂多种教学策略并用和过程性评价是保障翻转课堂实施的双翼㊂这些评价资料既可以用于对学生表现的判断,也可以用于改进课程㊂四㊁评价与反思阶段 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者既是研究工具,又是测量工具㊂因此,行动研究需要两种视角,一种是作为实践参与者的本位视角,即在自然情境下通过实地观察和非正式谈话丰富这种视角;另一种是作为局外人的他位视角,即从旁观者的立场建构实践中的关系模式和意义(高尔等,2007)㊂这种对实践者的自反性(reflexivity)的认识,更有利于实践者理解和扮演作为社会现实的建构者和解释者的角色㊂接下来,本研究将在课程实施基础上,基于双因素理论对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进行分析㊂(一)文献研究1.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最初由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㊂他把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称为 激励因素”,把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称为 保健因素”(赫茨伯格,2009)㊂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代表影响工作态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㊂本研究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此次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实践的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进行调研,从而为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㊂2.学习满意度学习满意度本质上属于态度㊂态度是对某人㊁某物或某事的评价(积极或消极)陈述(格里格等, 2003;罗宾斯等,2012)㊂本研究的学习满意度指学习者对实际课程的特征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对学习的态度㊂它是双向的,既包括积极感受,也包括消极感受㊂学习满意度想要测量的是学习者对课程评价体系㊁学习支持等的感受㊂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s theory)认为情绪是对学习环境中事件的反应㊂工作环境包括有关工作的所有要素 任务多样性及工作自主性等,这些环境或让人烦恼,或令人振奋,或兼有㊂该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是学习者会对学习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㊂对于学习者而言,课程学习过程是由很多与学习者相关的事件构成的㊂按照这些事件所引起情感结果的差异,可将其分为满意事件和不满意事件㊂对学习满意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一整体评估法,二是要素综合评价法㊂后者先需要确定学习中的关键要素,再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估,然后把数据累加得出学习满意度值㊂要素综合评价法虽然耗时,但能帮助教学人员找到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更快㊁更准确地解决问题㊂因此,本研究使用了要素综合评价法㊂(二)数据收集与来源课程初期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观察,并在课后把判断和感受记录在教学日志中㊂学期结束时,学生匿名填写一份调查问卷,以收集学生对本课程实施的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数据,包括相应的影响强度和影响时间等㊂数据主要来自根据双因素理论设计的半结构化调查问卷㊂(三)数据分析与讨论对于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后验法,即从数据中提取不同的有意义的类别,把问卷的每条数据视为一个 思想单元”,如: (满意方面)老师对教材的态度,5(满意强度)对教材中的错误会查找资料纠正(原因),不以书本为权威(对你产生的影响),长期(影响时间)”㊂由此,研究者先对问卷数据进行文本化整理,共得75个满意 思想单元”,34个不满意 思想单元”;再把这些 思想单元”打印三份,分别交由两位研究人员根据内容和性质的相近程度归类,再交由第三位研究人员核查,对于不一致的分类意见,由三人协商确定㊂编码过程与扎根理论(Glaser&Strauss,1967) 不断比较原则”一致㊂两位独立编码人员和第三位核查人员之间的一致性高达96%,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较高信度㊂其次,根据思想单元的亲近性进行归类,先由两位研究人员单独归类,然后经过相互讨论,确定思想单元的一级类别㊂以下面三个思想单元为例:思想单元一: (满意方面)老师的授课态度,5 (满意强度)老师对工作很有热情(原因),课程效果好,喜欢认真上课的老师(对你产生的影响),长期(影响时间)”㊂思想单元二: (满意方面)平台支持,3(满意强度)Tower平台有利于课下互动(原因),方便课后反思(对你产生的影响),长期(影响时间)”㊂思想单元三: (不满意方面)作业量多,4(不满意强度)作业量很多,时间不够(原因),不知道怎么在作业中展现自己(对你产生的影响),长期(影响时间)”㊂我们把思想单元一归为 教师的态度”;把思想单元二归为 在线学习支持”;把思想单元三归为 课程作业量”㊂有的 思想单元”包含两个因素,如思想单元四: (满意方面)收获知识,5(满意强度)强制看书写笔记做报告(原因),必须认真看书(对你产生的影响),中期(影响时间)”㊂经过讨论,我们把思想单元四既归为 成长收获的成就感”,又归为特指的 自主学习”㊂1.因素的描述统计从统计看,满意的 思想单元”占68.8%,不满意的 思想单元”占31.2%㊂满意因素涉及18个类别,不满意因素涉及13个类别(见表二㊁三)㊂表二 满意因素出现的频数 注:各因素频数之和大于75,因为有的思想单元中起作用的因素不止一个㊂表三 不满意因素出现的频数 注:各因素频数和为35(>34),因为其中有一条思想单元中起作用的因素有两个㊂比较满意因素集合与不满意因素集合发现,这两个集合的 交集”共九类,即 教师的态度” 评价方式” 在线互动” 反馈” 课程组织” 课堂小组讨论” 课堂师生互动活动” 在线学习支持” 课堂拓展讲授”,即这九类因素既有积极表述也有消极表述;在不满意因素集合中但不在满意因素集合的有四类,即 课程作业量” 学习难度” 项目任务”和 期末压力大”,只有消极表述;在满意因素集合但不在不满意因素集合的有九类,即 教师提供帮助的意愿” 课堂时间的把握” 成长与收获的成就感” 在线反馈的及时性” 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习支持”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和 教师的风格”,只有积极表述㊂这两个集合的并集共有22类㊂把满意因素的频数设为正数,把不满意因素的频数设为负数,然后以两者之和进行降序排列,得到表四㊂对于只有积极表述或消极表述的因素,只有一个方向,即积极对应正向,消极对应负向;对于既有积极表述和消极表述的因素,则有正负两个方向㊂表四 翻转课堂中的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 注:1.教师的风格;2.教师的态度;3.自主学习;4.教学模式;5.课堂拓展讲授和案例;6.反馈;7.成长与收获的成就感;8.在线反馈的及时性;9.教师的专业能力;10.学习支持;11.课堂时间的把握;12.在线学习支持;13.在线互动;14.课堂师生互动活动;15.教师提供帮助的意愿;16.课堂小组讨论;17.评价方式;18.课程组织;19.期末压力大;20.学习难度;21.项目任务;22.课程作业量18类满意因素频数的平均数为4.89,标准差为2.05;13类不满意因素频数的平均数为2.69,标准差为2.78㊂因此,相对于不满意因素的频数,满意因素的频数偏离平均数较小,分布较均匀㊂从具体因素类别来看,不满意因素的 课程作业量”占34. 3%,而满意因素的前三项( 教师态度” 教师风格”和 反馈”)之和仅为29.5%㊂为讨论的方便,我们将这些因素按表四的序号进行编号,即S1代表 教师的风格”,S22代表 课程作业量”㊂另外,满意的75个思想单元强度总和为328,平均数为4.37㊂不满意的34个思想单元强度总和为107,平均数为3.15㊂满意和不满意思想单元长期㊁中期和短期影响的数量见表五㊂从数量㊁强度㊁影响周期看,本次翻转课程教学效果较好㊂表五 满意和不满意思想单元的影响时间长期中期短期满意47226不满意131011 2.各因素的内容分析接下来,研究团队把同因素下的多个思想单元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各因素之间关系进行总结性说明㊂以因素S16为例:S16代表 课堂小组讨论”:与S16相关的满意描述为 课上讨论自由(原因),团队意识(对你产生的影响)”和 分组合作,课堂讨论(原因),学习效果好(对你产生的影响)”等,S16可划归为S14(课堂师生互动活动)之下,强调在小组学习中的协作和参与㊂与S16相关的不满意描述为 老师讲得少,同学做得多(原因),做大量作业时要自己重新找资料(对你产生的影响)”,这条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不适应,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高的学习参与度可引发深度学习㊂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内容分析,研究者把22个因素所指向的翻转课堂模式划分为 课前活动”(4个因素)㊁ 课堂活动”(7个因素)和 整个活动”(11个因素)㊂可见,这些因素虽分布在各个部分,但翻转课堂模式本身是整体,更多因素贯穿整个过程㊂囿于本研究的数据深度和各因素之间的交织关系,我们不能分析在线部分和课堂部分各自的满意度,例如,与S7(成长与收获的成就感)相关联的因素既包括课前活动,也包括课堂活动㊂因此,对这些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需要一种更明晰的分类方法㊂3.因素的层次群聚分析根据以上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关性,我们利用层次群聚分析方法进行分析㊂该方法基于因素的特性,从每个群簇中的因素开始,将每个群簇化合,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群簇为止,从而把各个因素确定为相对亲近的类别㊂在这个过程中,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分解操作,也包括自下而上的合并操作㊂我们把17个满意因素(除去S11)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三大类,其可视化关系如图6所示㊂图6 满意因素的群聚分析第一类为教学模式类(Ⅰ),以S4为代表,包括S3㊁S4㊁S5㊁S14㊁S16㊁S17㊁S18,该类因素频数和为33,占总数的37.5%㊂这些因素涉及课程实践的诸个环节,其中S4是教学模式的一级概念,S17和S18是该模式的属性因素,S3㊁S5㊁S14是局部组成因素,而S16为S14的子类别㊂第二类为教师因素类(Ⅱ),包括S1㊁S2㊁S9㊁S15,该类因素频数和为25,占总数的28.4%,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感知到的因素㊂其中,S15为S2的子类别,S1㊁S2㊁S9分别涉及教师的人格特征㊁动机水平和专业能力水平,这三个因素的改进难度由小到大分别为S2㊁S9㊁S1㊂第三类为学习支持类(Ⅲ),以S10为代表,包括S6㊁S8㊁S10㊁S12㊁S13,该类因素频数和为23,占总数的26.1%㊂这五个因素中,S8为S6的子类别,S12为S10的子类别,S13为S12的子类别㊂三类因素各自或整体性地与S7联系,即S7(成长与收获的成就感)是该网络的中心节点㊂S7一方面是其它因素的因变量,也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主要因素㊂S7聚集了能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㊁自我价值感㊁自我存在感的因素㊂对13类不满意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这些因素形成两个焦点:一是S22(课程作业量),另一个我们将其代称S23㊂S23汇聚了S5㊁S6㊁S12㊁S13㊁S14㊁S16㊁S18㊁S21,我们把S23定义为 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㊂这里我们以与S5相关的两个思想单元解释这种个性化需求㊂一条不满意的思想单元认为 讲课内容有点深,不能及时理解”,另一条不满意的思想单元为 补充资料,多些实际案例,在实际公司中如何践行”,对同一个节点的不满意因素,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㊂经过对不满意因素的聚类分析,我们共得到三大类,其可视化关系如图7所示㊂第一类为教学模式类(Ⅰ),包括S5㊁S14㊁S16㊁S17㊁S18㊁S21,该类因素频数和为13,占总数的37.1%㊂与前述的满意因素类别相似,只有S21未在满意因素中出现㊂同样,S16为S14的子类别㊂该类因素同样涉及课程实践的诸个环节,不满意因素的数量少于满意因素的数量㊂这类因素与两个中心节点S22㊁S23关联㊂第二类为适应性反应类(Ⅳ),包括S2㊁S19㊁S20,图7 不满意因素的群聚分析该类因素频数和为6,占总数的17.1%㊂这类因素没有在满意因素中出现,因为该类别的三个因素因S22(课程作业量)的主体适应性的反应,如S2中的抱怨,S19中的压力,S20中的抱怨㊂这类因素仅与中心节点S22联系㊂第三类为学习支持类(Ⅲ),包括S6㊁S12㊁S13,该类因素频数和为4,占总数的11.4%㊂该类三个不满意因素包含在满意因素中,其中S13为S12的子类别㊂这类因素仅与中心节点S23联系㊂在四类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中,教学模式类(Ⅰ)和学习支持类(Ⅲ)出现在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中,教师因素类(Ⅱ)仅出现在满意因素中,而适应性反应类(Ⅳ)仅出现在不满意因素中㊂其中,教师因素是教学模式类和学习支持类的实施主体㊂可以说,教师因素类是最重要的输入,教学模式类和学习支持类是过程,适应性反应类是对教学模式类和学习支持类的反应㊂当考虑满意因素中的中心节点(S7 成长与收获的成就感”)和不满意因素中的两个中心节点(S22 课程作业量”;S23 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时,我们构建了这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见图8)㊂ 大三角形区”代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圆圈代表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能力,当这两个面积中心重叠时,斜线阴影区代表课程实施中超出学生预期的部分,这部分产生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产生了对课程的满意态度; 黑影白点区”代表学生群体中未被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当学生的这些需求没被满足时,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得到鼓励和支持,则产生了对课程的不满意态度㊂右边等面积的 横线圆形区”代表了为获得自我成就感需付出的努力,即课程要求学生付出的努力㊂图8 学习满意度三个中心节点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对于学习满意度的理解,需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的情感态度的归因,二是学习者自我价值感的来源㊂归因理论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对这些原因的解释归类决定了其未来行为,因此学习者对先前任务成败的归因决定着后继任务动机㊂德里斯科尔(2007)认为内部原因包括能力㊁努力和心境,外部原因包括任务难度㊁教师态度和他人的帮助等㊂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经常存在归因失真的偏见,即个人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他人)㊂因此,对于翻转课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其成败归因为努力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动机㊂自我效能感是 个体对自己组织和执行达成给定成就所需行动进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而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满意度紧密联系㊂翻转课堂对应的深层学习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价值感㊂卡文顿(Covington,1998)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认为动机的关键因素是维护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性知觉㊂卡文顿发现,个体倾向于将成功视为能力的展现而非努力的结果,这与上面的归因失真如出一辙㊂心理学把焦虑界定为 个体预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紧张不安㊁担心害怕的综合性情绪”(皮连生,2009),避免失败也是一种内在动力㊂由此可以看出,成就感和焦虑感的背后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追求成就感是为了增加自我价值感,而焦虑感是为了避免自我价值感的减少㊂因此,教师在维护学生自我能力观的同时,还需要传达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和 勤有功,戏无益”等价值观㊂在对本次翻转课堂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概念,既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又能反映对学习的认可度,还能反应对自身努力程度的判断㊂为此,今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