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8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和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1、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教学难点:体会第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教具准备:搜集保到的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本98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
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2、区别形近字,理解字义。
3、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
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瑰宝:珍奇的宝物。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象征: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有如:好像,仿佛。
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的东西。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举世闻名: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饱览:饱,足足地、充分地。
览,看。
充分地观看。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
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4、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遭毁灭的历史。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延安》教案设计篇一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丰衣足食”、“不朽”的含义,并能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延安这一革命圣地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及其风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与伟大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和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点和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教学用具:PPT课件、教科书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每幅图片上都配有关键词,大家看了以后,猜猜这是哪里?(播放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杜鹏程走进延安。
二、检查自学1. 教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毛主席、河畔、率领、铃铛、沟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讯、捻毛线、飞窜、不朽、丰衣足食指名让学生读。
2. 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学生交流)注意关注学生对“丰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评价或补充。
三、出示自学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1. 文章介绍了哪些内容?2. 结合收集到得资料说说毛主席为什么深受爱戴?3. 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来描写延安的美好风光?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围绕自学题目,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1. 文章主要讲了(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
(2)延安人民与之间的亲密关系。
(3)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
三方面的内容。
2. 毛主席带领人民为民主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依靠群众、扎根群众,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所以深受人民爱戴。
3. 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雾、红艳艳的太阳、宝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树林、延河、窑洞、灯光……来描写延安的美好时光。
(按时间顺序来写)重点词语有:早晨、红艳艳的太阳照射在宝塔山尖上的时候、太阳落山的时候、夜里4. 作者对延安的美好风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同学们有没有觉得特别优美、特别喜欢的句子?有的话,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谁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朗读谈感受)六、回顾全文,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选读五六月雪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3、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革命战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红军爬雪山时的历史资料。
准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相关影片剪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录像。
(放红军爬雪山的影片。
)看过这段影片,你想到了什么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谈出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翻越这茫茫的大雪山,简直比蜀道还难。
可红军战士怕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六月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大声读课文,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谁有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教师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情况时,重点理解体会“白雪皑皑、绝壁、山涧、偎依、瞬息万变、迷漫”等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比较生僻的词语特别记一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同桌互相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段落、语句是什么?分学习小组自由交流感受。
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汇报。
特别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下来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通过这段环境描写,说明当时环境十分恶劣,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令人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会那位贵州籍同志只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个代表。
及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回读全文,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六、总结全文读着这些文字,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很振奋。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黛玉初进荣国府》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黛玉初进荣国府》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贾母召见宝黛,黛玉初进荣府,与宝钗、探春等人相遇,以及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通过讲述这段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人物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府门、宅院等建筑及其功能。
2.了解古代宴席的形式和礼仪。
3.了解古代女子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归纳。
2.能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1.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加深对文学的喜爱。
2.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人物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宅院构成及其功能。
2.了解古代宴席、礼仪的形式。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理解作品意义。
2.培养学生的感情认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贾宝玉初识林黛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课文,让学生了解贾宝玉和黛玉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
2.呈现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现代建筑的区别。
(示例图片)2.阅读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回答问题,分析作品的内涵。
2.进行文本讲解和分析,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人物关系、环境背景等。
3.讨论1.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如古代宴席形式、女子的婚姻状况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让学生讨论黛玉的命运和感受,了解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在荣府的生活状态。
4.拓展1.对古代建筑及其功能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2.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女子命运的变迁和影响。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发现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阅读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来探究古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11、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和朗读相结合.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题西林壁》的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4。
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配乐齐诵)三、总结全课1。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松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二、学生交流资料: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
(板书课题)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们谈感受: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
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
(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五、作业: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延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延安》单元,主要内容为介绍延安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现状,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延安的历史背景2.延安的文化底蕴3.延安的现状2.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2.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法3.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展示等活动方式三、教学流程设计1. 导入环节(15分钟)•播放视频《延安的年轮》介绍延安的历史发展2. 正文环节(40分钟)第一部分:延安的历史背景•教师简单介绍延安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猜测延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根据地的原因,并和学生一起分享延安的历史文化瑰宝和精神内涵。
•听读《延安保卫战》一文,让学生领略延安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
第二部分:延安的文化底蕴•分组学习,以PPT的形式呈现延安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文化名人,并让同学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点进行深入研究。
•展示环节:每个小组由一个代表展示自己的PPT,其他同学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互动交流。
第三部分:延安的现状•播放现场纪录片《掌声响起来》介绍延安的现状,学生以课本为依据,自由谈论自己所了解的延安现状。
•通过自由谈论,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延安的新风貌,发现延安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
3.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成果,进行总结,强调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同学们能够珍爱自己的祖国,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预计需要一个课时,在班级中选取两个小组进行PPT展示和交流。
如果时间有余,可以通过相关视频或音频的收听观看,进一步加深对延安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延安探秘:学生自主探索延安的文化、旅游和历史特色,形成文字或图片报告。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写人的写作方法,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A案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1.出示课题。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姓李的老师称李老师,看见姓李的会计称李会计,看见姓李的厂长称李厂长,那看见姓李的粉刷师傅,我们称什么呢?3.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作者为什么称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为“刷子李”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猜猜原因。
4.“刷子李”他的技艺到底有多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hè)着琴音必得(dě)发怔(zhèng)调(tiáo)浆天衣无缝(fèng)3.再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语句。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话题一:黑衣服的描写1.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你们发现了几处?2.学生交流列举。
(四处)3.教师小结:听说黑衣服──看到黑衣服──检查黑衣服──发现“小白点”。
4.出示:“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白刷不要钱。
”5.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技艺高超)6.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他的技艺高超?7.读一读,读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叹。
8.刚才我们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来体会作者描写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讨论其它三处地方描写的好处。
9.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派代表朗读,要让同学听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在读之前可让其他同学友情提醒,促进交流,深化感悟。
语文乐园一教学目标: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词语超市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4、教师小结: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
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6、教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
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
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道他是谁吗?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碟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9、师导: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
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二、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销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
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泥路:温柔小草:新绿走走小白菊:绽透凤蝶儿:闲游1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溪水看看暗绿云2、三月的原野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惊喜蒲公英河冰化了2 三月的原野可热了强烈呼唤杨花装满了心坎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清明[唐]杜牧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欲断魂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