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手法在熟语中运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比喻”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喻”是语文学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但如果能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恰当的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就会使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Abstract】”Parable” is in the language academics a kind of rhetoric skill of usage usually.But if ability parable this kind of rhetoric skill fittingly apply to profession lesson teaching in, will make abstract, the abstruse foundation theories become popular easy understand, make student easy to comprehension to accept, make the classroom become vivid and interesting.【Key words】Parable;Teaching;Application“比喻”是语文学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提起比喻,我们通常会与语文学科相联系。
其实,这种思维定势往往会使我们忽视它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引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效果也比较理想。
职业高中所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受教学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限制,篇幅较少,但内容的涉及面却很宽,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中使用的许多专业术语学生大都首次接触,有一些基础理论,比较抽象、深奥,但却十分重要,如果纯粹用专业术语对其加以讲解,势必导致课堂上老师讲的天花乱坠,下面学生听的昏昏欲睡。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中有意用了“比喻”这种手法,将一些专业术语作为本体,将大家都熟知的感性认识很强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就会使传授的知识形象易懂,简单明了,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增强了教学活力,又宜于学生接受。
比喻和隐喻在文中的运用效果比喻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产生形象、生动的效果。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比喻和隐喻的运用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比喻的运用效果1.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比喻通过将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对比,使得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2.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喻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
通过不同的比喻方式,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效果。
3.深化主题: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品质具体化,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题。
4.增强感染的力:比喻通过将内心情感与外部事物相联系,使得情感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5.营造意境:比喻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二、隐喻的运用效果1.增强语言的含蓄性:隐喻通过间接的表述方式,使文本含义更加丰富,引发读者的思考。
2.提高文学作品的品味:隐喻的运用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它可以使得作品更具深度,提高文学品味。
3.强化寓意:隐喻可以将某种寓意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让读者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逐渐领悟。
4.增强文本的厚度:隐喻的运用可以使得一个简单的事物或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提升文本的厚度。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隐喻需要读者去挖掘背后的含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比喻和隐喻在文中的运用效果是多方面的,它们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比喻和隐喻,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分析下面的句子中比喻的运用效果:句子:“她的笑容如春天的花朵。
”答案:这句句子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将笑容与春天的花朵进行类比,形象地描绘了笑容的美丽和温暖,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汉语比喻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研究汉语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语言,其中的比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通过对比喻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比喻在汉语文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比喻在文学中常被用于描绘形象。
通过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作家可以通过比较突出其特点、暗示其含义。
例如,《红楼梦》中宝玉被描写为一个玉质的人物,这个比喻暗示了宝玉的高贵和珍贵。
在古诗中,常常用花朵、景色等比喻来褒扬或讽刺人物的品质。
比喻在文学中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
其次,比喻在文学中还能够起到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通过对事物特点的类比,来隐含作者对某一现象或情感的态度。
比如,《红与黑》中的红和黑被用来比喻情感的热烈和冷淡。
比喻在这里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比喻,而是通过颜色所代表的特质,蕴含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达到了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效果。
此外,比喻还能够产生美感和修辞效果。
通过巧妙地使用比喻,作家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价值,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意蕴。
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的泪水被比喻为珍珠,这个比喻使黛玉形象更加优美,也表达了黛玉的悲伤和痛苦。
通过对比喻的运用,作家可以创造出富有艺术感的形象和场景,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
此外,比喻在文学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即意象的建构。
比喻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加以运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喻意象常常运用于描写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等方面。
比喻意象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更是为了让读者产生一种共鸣和共鸣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汉语比喻在文学中以其丰富的形式和表现力融入其中,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和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喻,作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
而对汉语比喻在文学中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拓宽我们对汉语这种富有表现力语言的认知。
作者: 王道成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53-54页
主题词: 比喻词 语言效果 杨文奎 口是心苗 反喻 罗李郎 五杂俎 天部 绯衣梦 顾起元
摘要: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从古代谚语中学修辞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语言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是俗语的一种。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特别是在元、明、清时代的戏曲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
见于古代典籍中的谚语,到现在还大多活在人们的口头上。
因为它们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代谚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它是用相似的事物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根据本体和喻体关系的不同,这些谚语中的比喻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谚语采用借喻的形式,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
如:1、比如一边有财有势,那趋财慕势的多只向一边去。
这便是俗语叫做“一帆风”,又叫做“鹁鸽子旺边飞”。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O)鹁鸽(即家鸽)喜欢在人烟兴旺的地方栖息。
比喻人大多趋财慕势,往兴旺发达的地方去。
语含贬义。
2、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六回)比喻富贵人家再艰难,也比普通百姓强。
3、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
“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
(《警世通言》卷一二)比喻群体中没有首领,就成不了大事。
[二]谚语采用暗喻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构成本体和喻体。
如:1、xx道:“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孩儿,泼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样呢?”(《红楼梦》八一回)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父母想管也管不了。
2、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什么趣儿。
(《红楼梦》一一回)指人的祸福(多指灾祸),像风云一样难以预测,说来就来。
3、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
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比喻修辞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比较,以便达到更生动、形象和易于理解的效果。
在英语谚语中,比喻修辞被广泛运用,使谚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思想深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英语谚语,并解释其中的比喻修辞。
1. "As cool as a cucumber"(冷静如黄瓜)意思:指某人在困难或危险情况下保持冷静。
这个谚语中的比喻修辞将人的冷静程度与黄瓜的温度相提并论。
黄瓜是一种寒性食物,摸起来在炎热的夏天感觉凉爽,因此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这一比喻旨在强调某人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能力。
2.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语言)意思:指一个人的行动比他的承诺或言辞更能够表现出他的真正意图或性格。
这个谚语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将行动与言辞进行对比。
行动是指一个人真正的表现和行为,而言辞则是他所说的话。
比喻修辞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意味着真正的意图和性格通过行动而不是言辞来展现。
3.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每朵云都有银色衬里)意思:指即使在困境或不幸之中,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或希望。
这个谚语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将云与困难或不幸相比较。
云是一种阴暗和不愉快的气象现象,但是在太阳照射下,云朵上会反射出银色的光线,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象。
这一比喻意味着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有积极和美好的一面。
4. "Easy as pie"(简单如饼)意思:指某件事情非常容易。
这个谚语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将某件事情的容易程度与制作和食用派饼相提并论。
做派饼通常是相对容易的,因此用它来比喻某件事情非常容易。
这一比喻的目的是形象地表达某件事情的简单性。
这个谚语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将图片与语言进行对比。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议论文写作之比喻论证,欢迎阅读。
【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 (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学会比喻描绘】1 、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2 、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示例:我无法想象“ 剖肝沥胆效英才” 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任艳《折翅的青鸟》3 、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
如 20xx 湖南高考优秀《那鱼那鹰那人》。
示例: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英语谚语中的比喻修辞作者:汪洋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年第01期摘要:英语谚语采用大量的比喻修辞格,使之形象鲜明,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文结合实例就比喻中的明喻、暗喻、提喻修辞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英语谚语;比喻修辞格;明喻;暗喻;提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3-0077-01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形式。
它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是其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喻又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
因此,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谚语中引起的效果,那么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些谚语,从而更好的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一、英语谚语的比喻修辞法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
运用比喻能把深奥的事物说的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说的说的通俗形象,便于接受。
常见的比喻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提喻。
(一)明喻(Simile)明喻是最简单和基本的修辞。
它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明喻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其基本格式为“A is like B”或“A is as...as B”。
比喻词“like”即可以放在系动词之后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
例如: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like a horse without a bridle.(没有信仰的人就像没有缰绳的马); They agree like two cats in a gutter. (像沟里的两只猫一样情投意合).在上面的这些谚语中,“like”放在动词之后,此时动词agree的特征用我们所熟悉的猫比喻的生动形象。
理解古代文言中的比喻手法古代文言中的比喻手法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用于通过比较来传达作者的意思和情感。
比喻是一种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言中常见的比喻手法及其运用。
一、象征比喻象征比喻是通过将某一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以传达一种深层含义的比喻手法。
这种比喻常使用抽象概念来代表具体事物,或者使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抽象概念。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借用花草树木的形象来象征人物的命运和性格。
黛玉被描写为“潇湘妃子”,与潇湘水中的荷花相比,表达了她的清丽和孤傲。
这种象征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拟人比喻拟人比喻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强描写的力度和形象感的比喻手法。
通过拟人比喻,作者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动有趣,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与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在《诗经》中,有一首《采蘩》的诗,其中写道:“采蘩南山下,蘩菖独不见。
采蘩采蘩,蘩菖何远远。
”这里的“蘩菖”被赋予了“不见”、“何远远”的特征,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这种拟人比喻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夸张比喻夸张比喻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以达到强调和夸张的效果的比喻手法。
通过夸张比喻,作者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有力,读者能够更加鲜明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描写为“千里眼,顺风耳”,这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夸张的表达,强调了孙悟空的超凡能力。
这种夸张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孙悟空的强大和英勇。
四、对比比喻对比比喻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的比喻手法。
通过对比比喻,作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义。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曾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写作文巧用比喻论文比喻句可以使文字变得生动,打动人心。
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你所比喻的对象的特点,并且具体,有时候可以使抽象的是无具体化。
在考量文章中的比喻的好处时,还必须联系具体内容的语句。
能娴熟的应用领域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话,可以并使你的文章更加畅销。
什么是比喻句?通俗地说道,就是为了使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用冬而形象的句子去踢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通常存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共同组成,又存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后.什么就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共同组成的.什么叫做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和人比喻变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做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作了本体和喻体.存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做比喻句。
比喻作用分析例谈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所描写的事物或所说明的道理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大致说来,比喻的促进作用主要存有两个:一就是对事物的特征展开描写或图形,并使事物生动具体内容,给人遗留下独特深刻的印象;二是用肤浅的或人们熟识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予以表明,易于人们深入细致认知。
自学分析比喻在特定语境中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学生对写作材料的体悟能力,从而增进认知;在说道写下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并使抒发更加轻松。
对于比喻的表达作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共性的东西,再从比喻的不同类别、作者在不同文体中运用比喻的不同用意等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而结合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悟比喻的魅力,是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
一一对应析本意。
把握住作者运用比喻的目的就是认知比喻促进作用的前提,如果连作者用这个比喻就是为了表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难以分析其促进作用了。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和喻体性质不同,却定有某些方面的相似点,采取把本体和喻体一一对照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可以看出作者使用比喻的目的和用意,从而体会比喻的妙处。
试论比喻手法在熟语中的运用
熟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它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熟语一般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三个部分。
熟语不寻常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大部分熟语都恰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比喻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炼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大都源远流长,运用普遍,是词汇宝库中的重要成员,通常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熟语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同词是一样的,是造句单位,但不同的是熟语有较强的修辞功能。
熟语多言简意赅,在一般的语境中,适当地使用熟语通常会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还会产生幽默、讽刺的效果。
熟语的这种超强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常常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下面我们就以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分析比喻手法在熟语中的运用情况。
一、成语中的比喻手法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往往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并非其构
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成语实际意义的实现通常要借助比喻手法。
根据比喻与整个成语意义的关系,可以把成语中的比喻手法分成两个类型,喻在语中,喻在语外。
第一,喻在语中,是指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在词典中常用“形容……”来解释其意义,可以分为有比喻词和无比喻词两类。
有比喻词的成语,例如: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柔情似水如虎添翼归心似箭
这类成语含有比喻词,不管本体是否出现,但多是直陈其事,具有描写性,虽然用比喻手法构成,但整个成语一般没有比喻义,通常意义容易理解。
无比喻词的成语,例如:
人老珠黄事危累卵车水马龙枪林弹雨
蚕食鲸吞狼吞虎咽铁石心肠牛毛细雨
这类成语中只出现喻体和本体,不用比喻词连接,通常需要我们稍加揣摩,才能知晓其意义所指。
第二,喻在语外,成语本身不含有比喻,但成语的真正意义要靠字面意义通过比喻手法产生,在词典中常用“比喻……”来解释其意义。
例如:
望穿秋木破镜重圆风平浪静丧家之犬粗枝大叶
掌上明珠画龙点睛柳暗花明豺狼当道愚公移山
这类成语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具有超常的表现力,原因就
在于它以精妙的手法体现了深刻的含义,它的字面意义常是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潜藏的深层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升华,是成语真正的意义。
由于这种成语的意义比较隐讳婉转,所以使用时需要仔细推敲,切不可望文生义。
二、惯用语中的比喻手法
惯用语是一种多在口语中运用的固定词组,以三音节为主,结构没有成语稳定,但修辞色彩同成语相比,毫不逊色,是词汇中极富生命力的一部分。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深层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字面意义常用来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而真正意义却是一些事理或行为,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的讽刺意味特别浓。
惯用语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字面意义是通过比喻手法得到升华和深化的。
惯用语本身不含有比喻,是喻在语外,即通过比喻手法形成转义,转义才是惯用语真正的意义。
惯用语有的是整体用于比喻,例如:擦边球炒鱿鱼吃小灶穿小鞋白日梦
半边天绊脚石保护伞抱佛脚背黑锅
有的是部分用于比喻,例如:
鱼水情桃花运一边倒芝麻官
刀子嘴豆腐心钉子户风凉话
上面所列举的惯用语,字面语义一般不用,深层次语义几乎成了基本语义。
在一般语境里,大概不会有人去使用它们的字面语义,而是用它们的深层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短语,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在语言中都被使用,
如“打预防针”在流行病多发期,易感人群都往往要打针预防,这是它的字面常用语义;与此同时,也常用它去比喻让人防止坏的风气或思想意识的浸染而采取的措施,常用“打预防针”来描述这种行为。
类似的还有,像“白开水”、“寄生虫”、“财神爷”、“红眼病”、“及时雨”等短语的意义都具有双层性,但这丝毫不影响比喻手法在惯用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当“打预防针”这种类型的短语取其表层意义时,它只是一个自由短语,而只有运用其深层意义时,它才是一个惯用语,其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之间联系的纽带正是比喻手法,所以,比喻手法在惯用语语义生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歇后语中的比喻手法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常见的人、物、事或现象,像谜面,称作歇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十分自然、贴切,像谜底,称作歇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底一般通过音或义两种形式与歇面形成互应,即谐音喻义、事理喻义两种类型。
例如:谐音喻义:
邮包掉到水田里——半信半疑(泥)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恶狗咬天——狂妄(汪)
事理喻义:
竹篮打水——一场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歇后语歇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借助形象的比喻唤起人们的思绪,引发人们的想象,与歇底部分紧密相联,顺理成章表达本意。
大部分歇后语都是通过比喻创造出来的,比喻使歇后语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在熟语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既有外在形式的比喻,也有内在意义的比喻。
熟语中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洁、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化艰涩为通俗。
比喻让熟语别具一格,比喻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喻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熟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使用熟语时,我们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比喻,弄清熟语的意义,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比喻带给熟语的附加色彩,比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注意熟语的使用场合和环境,灵活运用熟语,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
[3]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4]孙云,王桂华.比喻构词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