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_形构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
地理地形分类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西藏自治区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
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
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
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
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
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
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气 候西藏的气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独特而且复杂多样。
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递减,海拔3000米时相当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时约为62%—65.4%,到5000米时为59%左右,6000米以上则低于52%。
地形分析报告三种形式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分析之一。
地形地貌分析在城市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深度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从宏观尺度的城市选址、城市布局、功能区组织到微观尺度的道路管网、景观组织无一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分析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长时间以来,城市规划的基础数据通常是平面的地形图数据, 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地形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GIS技术的发展, 各种新方法和应用模型不断融入到城市规划领域,传统的地形分析由二维平面分析发展到了新的三维地形分析和三维透视图,从而帮助规划人员根据地形特征进行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
地形分析的基础是要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
DEM主要用于描述地面起伏状况,可以用于提取各种地形参数,如坡度、坡向等,并进行通视分析等应用分析。
目前DEM的建立主要来源于:①地形图中的等高线;②通过遥感影像提取高程数据;③其它方式,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激光扫描测高系统等。
DEM包括两种表达形式:规则网格(GRID) 和三角网(TIN)。
此外,基于二维平面形式表示的等值线图也可以理解为数字搞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GRID是由一组大小相同的网格描述地形表面,它能充分表现高程的细节变化,拓扑关系简单,但对于表达不规则的地面特征则略显不协调。
TIN是由分散的地形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一系列不相交的三角形组成的,与不规则的地面特征和谐一致,可以表示纤细功能特征和叠加任意形状的区域边界。
GRID 常用的生成算法有包括反距离权插值、趋势面插值、样条插值、克里金插值等;TIN 生成算法主要有分割2归并法、逐点插入法和逐步生长法。
城市规划中地形分析的实质就是对DEM的应用范围进行拓广和延伸。
从地形分析的复杂性角度, 可以将地形分析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本地形因子(包括坡度、坡向等)的计算; 另一类是衍生出的其它的地形分析, 包括地形量算、通视分析、地形特征提取等。
地形 · 形构■ 魏春雨 许昊皓 ■ Wei Chunyu Xu Haohao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 410082 )收稿日期:2010-04-25Topography & Fabrication[摘 要] 本文通过对地形环境的思考与分析,结合地形形构出与当代数字化设计作品的联系,提出结合数字化非线性设计的地形形构设计方法策略,并通过在湖南常德市的两个设计实例,阐述这一方法的设计思想与深层涵义。
[关键词] 地形 形构 变异非线性[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nalysis of links between the topography and digital design work, then proposed a design method which combined with non-linear design and topography. By two design examples in Changde City in Hunan ,the designer explain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design method. [Key words] Topography, Fabrication, Nonlinear variation变异非线性(Nonlinear variation)近些年,我们接触到大量非线性、参数化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在惊诧其超炫的形态与超凡的想象力之后,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些形式的趋同性是否导致建筑可识别性降低、数字化设计技术是否压制了设计的人文性、非线性形态如何满足特定于常态功能的适应性、地域表达如何在非线性的形态构成中体现……通过近期湖南常德市两个项目的设计实践,我们得到了一些体会:建筑师可以通过对基地形态、肌理的追寻,以数字化技术模拟大地地形形构,使建筑具有逶迤起伏形态的同时,具有地域特征;不应认为数字化技术只是纯技术与艺术表现手段,还应关注其功能的生成与驱动内因,关注其形态的环境意义;数字技术与非线性形态可以局部表达,无需颠覆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形态。
我们尝试用地形形构的设计手法来表达我们对地域场所的认知、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同时利用数字化形构的设计手段,构筑复合多元的意象,营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空间,表现建筑的人文性、适应性和地域性。
我们这种建立在地形形构基础上的非线性设计,有其地域本土甚至机会主义特征,仅仅是真实的局部表达,而非系统的非线性设计,不妨当作是对时下所谓非线性、数字化设计的变异与修正,我们称之为“变异非线性”。
其本质目的是借助非线性技术,重新对基地地形进行建构,形成地形形构的设计方法。
基地与地形(topography)意大利建筑师维托里奥·戈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曾经对基地(the earth-work)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人类还没有将支撑转化为柱子、或者将屋顶转化为山花以及用石块进行砌筑之前,人类已经将石块置于大地(这里的石块是指英国的巨石阵),在混沌一片的宇宙中认知大地,对它进行思考和修改。
就如每一种判断行为一样,认知地点行为也需要激进的措施和清晰的简洁性。
如此说来,对待环境只存在两种重要的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模仿(mimesis),即对环境的复杂性进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Feature-Theme们认为地形是建筑形态寻求自我完善的一种必然,与地形融合是建筑的属性之一。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探索与发展出一套地形形构的设计策略,其深层含义是:地形形构可以创造性重构大地形态,尽管不是完全消解,至少在形态层面调和了建筑形态和大地形态的二元异质性;地形形构在保持与原有环境连续性的同时,可以重新定义场地,成为原有环境的延续和再生;建筑不只是一个人工化产物,它本身亦是自然形态的一种延续,地形形构倡导一种新的美学观,它是超越建筑造型或纯形式的美学,是联系古老与未来的生存美学;地形形构对于地形主动介入、改变、模拟和整合,使建筑与环境互为基底,“之间”和“剩余”可以被填充和抹平,避免了城市形态的伤疤。
地形与形构的设计策略在“常德市规划展示馆、美术艺术馆、城建档案馆”和“常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展示中心”的项目实践中得以展现和挖掘。
常德市规划展示馆、美术艺术馆、城建档案馆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也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
2008年至2010年间,我们团队两次参加常德市组织的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竞赛,并分别中标。
这两次设计竞赛的内容是“三馆”(常德市规划展示馆、美术艺术馆和城建档案馆)和“三中心”(常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科技展示中心)。
这两个项目选址于常德白马湖文化公园北部,东临白马湖文化公园中心广场,北临柳叶路,西抵龙港路。
基地处于两水环绕之中,西侧有白马湖,东侧有穿紫河,水面都很开阔。
随着这两个重要城市公共建筑的开建,常德“三中心”、“三馆”及白马湖文化公行有机模仿和再现;而第二种态度则是对物质环境、形式意义及内在复杂性进行诠释(assessment)。
这种对地形与环境的思考和处理方式与至今仍在中国实践并产生影响的“风水”非常相似。
我们的祖先早就具有“环境意识”,他们在漫长的农耕生产中,认识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
“风水”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来确定聚落和建筑的基地、布局,这其中包含的许多地形学思想与现代规划理论不谋而合,对我们深刻理解基地与地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形与形构(fabrication)建筑学、城市学、景观学“三位一体”,一定区域内的整体景观(landscape)及其营造(landscape architecture)成为建筑学实践的最终目标之一。
我该方案的形态与功能构成,源于湖区湿地的地理肌理。
建筑造型原朴如自然顽石,侧卧于湖边,似经自然水流洗刷冲积而成,并由形体底部冲出的溪流河道,将其一分为二;顶部模拟湖区浅丘湿地的自然形态,起伏蜿蜒、顺势而为,并以多边形、深浅不一的溶洞型采光口引入自然光和风;内部空间则有“夹岸数百步”、“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的意境写照。
建筑设计以此体现常德桃花源故里之说(该方案为投标中标方案,后由于基地调整而另做了实施方案)。
扭曲而富有动感的构图肌理,如同一个原本规规矩矩的方直网格被湍流冲刷过一般。
湍流与湖面自然过渡,融为一体。
人车的流线与湍流的动势相结合,演绎出“缘溪行”的空间意境。
总图上,我们颠覆了通常意义上的大广场的设计手法,用原生态湿地景观模拟一种自然形态,非人工的环境形成一些岛,水流从中穿越流入湖泊,隐喻进入桃花源的一种前奏。
设计中以许多洞口作为交通核心体,以这种洞口进入每层的宽敞空间的过程,再现了陶公所描述的从“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空间意境。
人们沿着不同的标高逶迤前行,如同在山谷里穿梭一般,近似弧线型的流线对观众产生了一种极强的引导作用,有序紧凑的空间序列让参观者产生“复前行,欲穷其林”的体验和超三维的室内空间认知。
城市规划模型展览空间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展厅,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隔断式的陈列,而是采用了“螺旋的主题”,通过连续的坡道自然链接上下楼层。
螺旋形坡道环绕大厅而上,亦可作展览廊,可同时容纳200人参观。
顶部的洞口孤注一泻的天光,透过侧面墙体的不规则开洞投射下来扑朔迷离的光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模型展区空间充满了迷离、浪漫和神秘色彩,也与我们桃花源浪漫的立意相暗合。
立面竹格栅取“桑竹”之意,竹格栅可随阳光的变化而开合,变换出不同的表情。
在竹格栅完全开启时,浮岛式的建筑将变成一个透明的舞台,展现人们在内部活动时的鲜活场景。
常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展示中心设计通过模拟自然使建筑在平面上融入城市,与城市环境相结合,以柔和的大地艺术手法指导建筑形体的生成。
项目用地为自然田地,顺应广场和湖面产生自由的用地边界,因此我们希望以流线、动态造型契合湖泊湿地的自然肌理,同时与东侧的常德“三馆”硬朗质朴的建筑形态产生刚柔相济的对比效果,共同丰富并围合出城市中心广场。
自湖面柔和升起的形体以共享大厅为中心,向两翼伸展开来,使得建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Feature-Theme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常德市规划展示馆、美术艺术馆、城建档案馆建筑地点:湖南省常德市建筑面积:1.97万m 2建筑层数:地上4层,地下1层设计负责:魏春雨设计团队:李煦,刘亦舟,唐康,许昊皓,栾恬静,王凯,冯骥千,左峰设计时间:2009年1月项目名称:常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展示中心建筑地点:湖南省常德市建筑面积:2.7万m 2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设计负责:魏春雨设计团队:刘海力,黄斌,严湘琦,宋明星,许昊皓,伍帅,唐康,李良柱,于永强设计时间:2010年2月筑宛如自湖中升起,顺势而上的台阶又提供了面对水面的开放空间。
通过底层局部架空,形成流动的外部空间,既柔化城市转角空间,又将城市公共空间导入建筑内部,使建筑具有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紧密的对话关系,并通过强调建筑的可达性、多样性以及可识别性体现其公共属性。
建筑表皮以金属板、金属百页、浅镀膜玻璃为主要外墙材料,浅灰色金属板形成的“实体”与深灰色百页及玻璃形成的“虚体”相互咬合包裹,结合多维穿插的室内空间,立面采用复合化处理。
地形形构以柔和的大地艺术手法隐喻湖区浅丘湿地,提炼、抽象基地周围冲积平原的形态并引导建筑形体的生成,通过模拟自然的多维网格扭曲使建筑在平面上融入城市随自然形成的肌理,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
岛状花池、绿地、采光口多种元素顺多维网格线星罗棋布,辅以各种色彩点缀其间,体现属于少年儿童的天真童趣。
■参考文献1 Vittorio Gregotti, address to the New York Architectural League, October 1982, published in Section A 1, no.1 (February /March 1983):82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