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1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14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505 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学时数:68(其中理论 56 学时, 实验实训 12 学时) 前言【课程性质与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总时数为 68 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的目标:1.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
1/ 142.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3.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4.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5.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考核】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理论部分采取闭卷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是非题、简答、论述题等几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 分及格。
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实践占总成绩的 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
【参考教材】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孙菁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科学出版社 2004 学时分配表序号理论部分实训部分小计教学内容学时数实训内容学时数 1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院外急救 3 3 3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2 24 第四章重症监护 2 25 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4 实训一心肺复苏 2 6 6 第六章休克 6 6 7 第七章创伤 10 实训二脾破裂病人的护理 2 128 第八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4 4 9 第九章急性中毒 6 6 10 第十章中暑、淹溺和触电 4 4 11 第十一章昏迷 2 2 12 第十二章常见临床危象 6 6 13 第十三章急救技术 4 实训三急救技术 4 1014 实训四参观医院急诊科、ICU 4 4 机动 2 2 合计 56 12 68 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 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4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学会有关急救的一般概念2.学会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和常用的急救救护技术。
3.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以处理的能力。
4.认识和珍爱生命,初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服务的观念与行为意识,爱岗敬业,具有协作精神。
5.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6.有学习、尝试临床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护理实训室、教学医院急诊病房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五、教法说明1、采用讲授、多媒体、录像、示教、讨论、角色扮演、见习、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2、本课程系理论教学课,兼有一定的实践教学。
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本课程采用期中考试、书写见习报告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期中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25%;见习报告两份占学期总成绩的25%;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急救护理学》周秀华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300115704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方向选修课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开课学期:6总学时:32总学分:1.5周学时:4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编号):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新专业。
建议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参考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获得1 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2 院外急救;3 急诊科管理;4 重症监护;5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6 创伤的急救护理;7 急性中毒的救护;8 中暑、淹溺与触电的急救护理;9 救护技术;10 昏迷的救治与护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急救护理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共16学时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
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
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
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了解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
掌握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和管理。
理解急诊护理应急原的编制目的、基本原则、应急准备和启动与运行;掌握急诊护理应急元的常见类型。
了解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ICU的设置与管理了解ICU的布局与设置;掌握ICU病室设置。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士能熟练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本课程就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临床护理学课程。
本课程教材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遵循疾病演变和救护规律进行编写。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使以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重点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
一.总述(一)教学目的1、通过急救护理学教学,使学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急诊科的设施与管理;2、获得常见急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救治原则的基本知识;3、具有判断病情、重症监护、救护配合和实施基础生支持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三)总学时:理论讲授,36小时(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等(五)教学效果评价: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护理效果评价。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了解现场救护的原则。
2.了解我国急诊医疗体系。
二、教学内容:现场救护的原则,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三、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第二章院外急救一、教学目的1.了解院外急救技术应用原则。
院外急救的重要性、院外急救的特点、院外急救的任务、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急救用品的配备。
2、熟悉: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
3、掌握:院外急救护理。
二、教学内容: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伤员的分拣、院外急救护理(护理体检、救护要点、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三、教学方式:理论授课与参观见习相结合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一、教学目的1、了解: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
急诊科的任务、组织结构、工作质量要求、人员编制与管理。
二、教学内容:急诊科的设置、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三、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参观见习相结合第四章重症监护一、教学目的1、了解:ICU设置与管理2、熟悉:脑功能监测、肾脏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编号:H4124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 课程属性:必修学时:40 学分:2.5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该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做出判断和救护,达到保护患者安全和成功抢救的目的。
本课程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突破了学科界限,重点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见急救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能力培养:学生对急诊科工作有初步的理解。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难点】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2.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第二单元:院外急救与护理(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掌握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掌握现场急救区的划分;掌握常用基本急救技术。
熟悉院外急救的意义;熟悉急救包、急救箱物资配备;熟悉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内容。
了解院外急救的任务;了解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及指挥系统。
2.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对院外急救有清晰的概念并能有效模拟和实施院外急救。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
2.院外急救的特点。
3.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
【难点】1.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前言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危重病人抢救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诊和重症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院前急救、常用急救技术、急诊科管理、重症监护、病情评估、常见急危重病和器官衰竭的治疗原则和护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范畴及各类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救护技术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标和要求]1。
掌握急救护理、危重病医学和急救医疗体系的概念2。
熟悉急诊护理的范围、院外急救的分类、任务和重要性【教学内容】1。
急诊护理范围2。
第二章急诊医疗系统的院外急救[目的要求]1.掌握院外急救、急诊医学的概念、院外急救的原则及内容2.熟悉院外急救的研究范围3.了解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管理及急救用品的配备【教学内容】1。
院外急救概述2。
院外急救护理3。
院外急救研究范围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目的要求]1.熟悉急诊室的任务、护理工作范畴、急诊范围及急诊科的管理2.了解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教学内容]1.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2.急诊科管理第四章.重症监护【目的要求】1熟悉ICU的设置和管理。
2.掌握ICU的概念、ICU患者来源、入院对象、监护内容、指标及护理要点。
[教学内容]1.icu的设置与管理2.重症监测技术(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监测、体温监测、脑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目标要求]1。
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类型2。
熟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掌握心脏骤停、猝死、脑死亡、临床死亡、生物性死亡、心肺脑复苏、一期心肺复苏、二期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脑复苏方法和步骤及复苏后监测和护理内容【教学内容】1。
心脏骤停2。
心肺脑复苏术3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第6章休克[目的要求]1.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2.掌握休克的定义、病情观察、病情判断、救护原则及护理措施[教学内容]1.休克的概述2.休克的病情评估3.休克的急救护理第七章创伤[目标和要求]1。
南京中医药大学《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总学时54开课对象护理本科前言《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的必修课,设置这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急救护理学的意义,国内外急救护理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明确急救护理学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方法,急救护士角色、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明确急救学的模式和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护理程序、科研方法以及它的特殊性和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作用。
能正确、规范地进行各种急救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作用。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包括实践课18学时、考核3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取辅导、答疑、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还适当利用补充讲义、幻灯、病例讨论等,以加强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周秀华主编的《急救护理学》第二版。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急救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研究范畴3.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构成。
【教学内容】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包括院外急救、危重病救护、抢险救灾、战地救护、急救护理人才的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2.急诊医疗体系: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急诊医疗体系统的构成。
【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章院外急救【目的要求】1.了解院外急救的模式和工具转运特点。
2.熟悉院外急救的原则。
3.掌握院外急救的护理体检和救护要点。
【教学内容】1.概述:介绍院外急救的原则、院外急救的模式。
2.院外急救护理:介绍院外急救的护理体检、救护要点和转运。
【难点、重点】1.院外急救的原则。
2.院外急救的护理体检和救护要点。
【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章急诊科管理【目的要求】1.熟悉急诊科的部门设置。
2.熟悉SOAP公式、PQRST公式。
3.掌握急诊科的任务和一般的分诊手段。
【教学内容】1.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介绍急诊科的四项任务和急诊科的部门设置。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我国急救护理学的发展;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内容,院前急救的特点和任务,我国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掌握急救护理学的范畴,院前急救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概述。
领会: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识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主要参与人员。
(三)院前急救识记:1.院前急救的原则。
2.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的概念。
领会:1.院前急救的任务。
2.院前急救的内容。
3.院前急救中心设置原则。
4.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简单应用:能运用红、黄、绿、黑不同颜色的伤情标记对病人进行分类标记。
能根据呼吸、脉搏、意识等指标快速判断病人伤情的严重程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急诊科的主要任务;熟悉急诊科的设置(主要包括预检分诊处、诊查室、抢救室、监护室、观察室及辅助检查室等六个部门);掌握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识记:急诊科环境布置的基本原则。
领会:急诊科环境布局的要求。
(二)急诊科的管理识记:1.急诊科的预检分诊流程。
2.各种抢救药品和物品管理的基本制度。
领会:1.首诊负责制和急诊科预检护士的职责。
2.执行口头医嘱的注意事项。
3.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
4.急诊急症的常见类型。
应用:能分辨出常见的急诊急症。
三、教学方法讲授。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心搏骤停的病因;掌握心搏骤停的概念、类型、诊断、临床表现、心肺脑复苏的方法与步骤及护理。
提高急救意识,明确护理工作者在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心搏骤停识记:1.心搏骤停的定义、类型、临床表现及诊断。
2.猝死的概念。
领会:1.心搏骤停的病因、病理机制。
(二)心肺脑复苏识记:1.心肺脑复苏的步骤。
2.基础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Nursing of Emergency课程性质: 考试课程总 学 时:27学时 讲课学时:27 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学 分:1.5学分适用对象:成教学院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对急重症病人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一门科学,它是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急救、重症监护三大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急诊、急救意识,训练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和复苏技术。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急救护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理论课采用讲授、讨论等方法,讲课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图表、幻灯、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开设实验教学,实物及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示教。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3.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3.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组成、体系管理第二章 院前急救【教学要求】1.了解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和急救物品。
2.了解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护的护理内容。
3.掌握院前急救的概念、工作特点、任务和原则,以及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院前急救的概述2.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3.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4.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5.院前急救物品:通讯设施、交通工具、急救设备、人员基本要求6.院前急救护理: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7.灾难性救护:概述、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第三章 急诊科的管理【教学要求】1.熟悉急诊科设置、急救绿色通道、护理程序及护患沟通方法。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实训、见习学时:16学分: 2.5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健康评估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监护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救护理学》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急性病、急性创伤的抢救,包括院前救护和急诊科抢救;另一部分是危重病人的监护,在ICU中完成。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为此,要求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护理,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急救护理学绪论”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明确急救护理学的实践范畴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管理。
了解院外急救与急诊科护理工作。
教学要求:识记:(1)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2)院外急救护理程序(3)急救护理工作流程(4)急诊护理程序、急诊分诊定义、急诊分诊的程序(5)成批伤分诊的任务理解:(1)急救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2)急救网络的建立与模式(3)外急救意义、特点、任务与原则,(4)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主要的工作制度(5)急诊护理工作应用:(1)运用分诊技巧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分诊授课方式:讲授,急诊科工作见习4学时第四章:重症监护(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症监护”部分,学生能够了解ICU的设置与管理、ICU的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掌握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体温监护技术;理解其他重症监护技术,包括:心电图、肾脏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技术;了解脑功能监测技术。
为重症病人提供良好的监护技术,获得满意的救治效果。
教学要求:识记:(1)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2)血流动力学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并发症(3)呼吸功能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4)体温监护技术与临床意义(5)心电图监护方法(6)肾脏功能监测内容与临床意义(7)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理解:(1)ICU的设置与管理(2)ICU收治程序与原则(3)脑功能监测(4)肝功能监测应用:(1)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的护理(2)运用血气分析授课方式:讲授,监护技术实训4学时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学生能够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心脏骤停的判断;掌握心脏骤停的现场急救、院内急救与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相关知识与专科技能,从而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心脏骤停病人提供基本生命支持,提供与配合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帮助病人获得以满意的生活质量存活的目标。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供护理专业本科使用)学分:2.0总学时:36(理论32,实验4)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护理学教材:张波、桂莉主著《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开课系部: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系撰写人:韩惠芳审定人:批准人: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视、护理为主要内容。
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讲授,音像教学,实训练习等形式,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考核采用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终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成绩占10%,包括作业、出勤;期中考核占20%;期终考试占70%。
考试实行考教分离,运用试卷库试卷,试卷命题根据院规定题型灵活多样、难易及题量适中,有综合性分析题,能检测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程度及测试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概述【教学内容】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三、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四、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教学目标】一.识记: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2.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二、理解: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2.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教学内容】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1. 院前急救的定义和任务2. 有效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3. 院前急救的运转形式三、医院急诊科的任务和运转模式四、ICU的任务和运转模式【教学目标】一、识记:1. 相关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2.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的任务二、理解:1.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运转模式。
2. 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 院外急救的原则。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教学内容】一、急诊科的布局二、急诊科的设置三、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和管理四、急诊护理应急预案五、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急救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2.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及管理。
3.常见急诊护理应急预案的类型。
4.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二、理解:1.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科人员资质要求、抢救室的设置原则。
2.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3.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应急准备。
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三、运用: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
通过讲解,使同学们能够掌握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流程,明确急诊的任务及护理工作特点,保证急诊科的物品在备用状态,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黄丽玉【教学内容】一、监护病房的组织与管理1.ICU的设置。
2.ICU的管理。
3.ICU感染控制。
二、危重患者监护1.ICU患者的接诊与治疗。
2.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
三、监测技术1.血流动力学监测。
2.心电图功能监测。
3.呼吸功能监测。
4.体温监测。
5.脑功能监测。
6.肾功能监测。
【教学目标】一、识记:1. ICU区域布局。
2.ICU病室设置。
3.CU院内感染高发的原因。
4.ICU院内感染管理环节。
二、理解:1.ICU总体布局。
2.ICU人员编制。
3.ICU仪器设备配置。
4.ICU收治原则。
5.ICU 收治对象。
6.ICU转出指征。
7.ICU组织领导。
8.ICU管理制度。
三、运用:ICU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第五章灾害护理【教学内容】一、灾难的定义和分类二、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划和医疗单位灾难应急预案的制订三、医疗救援队伍的建制,灾难救援护士的教育培训四、护士在灾难医学救援中的作用五、灾难应对反应1、伤病员检伤分类的目的、原则和种类2、常用检伤分类的方法和标志六、伤病员的安置和现场救护七、伤病员的转送护理八、灾难后心理应激性损伤九、灾难救援中伤员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十、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灾难、检伤分类、START、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2.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划。
3.医疗单位灾难应急预案的制订。
4.灾难医学救援队伍的建制。
5.灾难现场检伤分类的原则和种类。
6.灾难救援中心理评估的目的和原则。
二、理解:1.护士在灾难救援各阶段的作用。
2.初级分类的常用方法和检伤分类的标志。
3.二次分类的常用方法。
4.灾难现场伤病员的安置和现场救护内容。
5.灾难现场伤病员的转送指征。
6.不同工具转送的途中护理。
7.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8.灾难救援中伤病员的一般心理干预。
9.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
10.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三、运用:1.运用START原则进行伤病员的现场分类。
2.灾难现场常用的急救护理技术。
3.担架转运伤病员的护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六章急诊分诊【教学内容】一、急诊分诊的概念、作用二、分诊处的设置三、急诊分程序1.急诊常用分诊方法2.病情严重程度分类系统3.分诊程序四、分诊护士的资质【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急诊分诊。
2.急诊常用分诊方法。
3.病情严重程度分类系统。
4.分诊程序的内容。
二、理解:1.急诊分诊作用。
2.分诊处的设置。
3.分诊护士的资质。
三、运用:急诊分诊程序。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第七章急诊护理评估【教学内容】一、初级评估二、次级评估【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急诊护理评估。
2.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的内容。
二、运用: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第八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学内容】一、心脏骤停的原因与类型;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三、心搏骤停后治疗复苏后的监护与护理。
【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人生存链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2.引起心搏骤停的四种常见心律失常及心电图表现。
3.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
4.成人生存链5个环节。
5.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6.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7.心肺复苏中的注意事项。
二、理解:1.心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2.心搏骤停常见原因。
3.高级生命支持内容。
4.心搏骤停后治疗目标。
5.心搏骤停后治疗措施。
三、运用: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判断心脏骤停,能在现场正确进行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
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知识并能对病人在不同阶段进行积极有效地抢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合【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与模拟操作训练相结第九章严重创伤【教学内容】一、概述1. 创伤的分类、病理生理。
2. 创伤的判断与评估。
3. 创伤的急救。
二、多发伤、复合伤1. 多发伤、复合伤含义。
2.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和现场救护方法。
三、颅脑与胸腹创伤1. 颅脑创伤2. 胸部创伤3. 腹部创伤四、骨关节损伤1. 分类2. 伤情评估3.救治与护理【教学目标】一、识记:1.相关概念:创伤、严重创伤、创伤救治链、多发伤、复合伤、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心理危机。
2.根据伤后伤情的轻重及是否需要紧急救治的分类。
3.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初级评估的目的;复合伤的基本特点。
4.常见的创伤心理反应及心理问题。
二、理解:1.创伤的分类、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创伤死亡的3个高峰时间。
2.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修正的创伤记分、简明创伤分级法、损伤严重度评分和APCAHE Ⅱ评分的内容。
3.创伤气道的评估与建立。
4.多发伤的病情评估与判断、救治原则和程序。
5.创伤的心理评估与心理危机干预。
三、运用:1.创伤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2.多发伤的救治与护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十章常见各系统急症【教学内容】1. 急性心肌梗死2. 重症哮喘3. 咯血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昏迷6.急腹症7.常见临床危象【教学目标】一、识记:1. 相关概念呼吸困难、急性肺栓塞、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PD、自发性气胸、窒息。
2. 呼吸困难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与判断。
3 .呼吸困难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4. 窒息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5. 气道阻塞引起窒息的严重程度分级与相应的救治与护理。
理解:1.呼吸困难的分类。
2.呼吸困难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常见呼吸困难急症的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
4.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5.窒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大咯血窒息时的紧急处理。
运用:1. 判断引起呼吸困难的急症。
2. 呼吸困难的即刻护理措施。
3. 评估与判断引起窒息的原因。
4. 气道异物引起窒息采用的Heimlich手法。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教学内容】一、中暑1. 中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中暑的临床表现。
3. 中暑的现场救护措施。
4. 中暑的院内救护方法。
二、淹溺1. 淹溺的现场救护原则和院内救护要点。
2. 海水淹溺和淡水淹溺的病理特点。
三、电击伤1.触电的病情评估。
2.触电的救治与护理。
【教学目标】识记:相关概念:中暑、淹溺、溺死、近乎溺死、电击伤。
理解:1.中暑、淹溺、电击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中暑、淹溺、电击伤的病情评估与判断。
运用:中暑、淹溺、电击伤的救治与护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第十二章急性中毒【教学内容】一、病因与中毒机制,病情评估与判断二、救治原则和护理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四、百草枯中毒五、一氧化碳中毒六、急性酒精中毒七、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教学目标】识记:1.相关概念急性中毒、中毒后“反跳”(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中间型综合征(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2.毒物中毒机制。
3.毒物的吸收、代谢、排出。
4.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5.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机制。
6.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临床意义。
理解:1.急性中毒病情危重的信号。
2.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