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3
- 格式:doc
- 大小:147.77 KB
- 文档页数: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论文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治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selCommittee)在20XX年正式公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治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来看,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峻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治理经验,吸取治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治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治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操作风险,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操作风险是仅将存在于商业银行“运营”部门的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操纵、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损失的风险。
这些风险是商业银行可以操纵的风险,但不包括外部事件,如监管者或自然灾害的影响。
广义的操作风险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外的一切金融风险。
这个内涵很广泛,它的优势在于涵盖了所有市场和信用风险以外的剩余风险,但该定义使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治理和计量非常困难。
银行业普遍认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
根据20XX年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这一概念侧重于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基本上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有用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有加速曝露的趋势。
如20XX年发生的ZG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ZG银行分行的6.45亿元按揭贷款骗贷案;20XX年,深圳进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亿元、ZG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亿美元资金挪用案等等。
第1篇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不断创新,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因素。
基层操作风险管控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维护客户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银行基层操作风险的概念、成因、类型、管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银行基层操作风险的概念及成因1. 概念银行基层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违反规章制度、内部控制不力等原因,导致银行资产损失、客户利益受损、声誉受损等风险。
2. 成因(1)人员因素: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合规意识等。
(2)制度因素: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等。
(3)技术因素:信息系统不稳定、技术设备老化、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等。
(4)外部因素:市场环境变化、法律法规调整、外部欺诈等。
三、银行基层操作风险的类型1. 内部欺诈风险内部欺诈风险是指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实施欺诈行为,损害银行利益的风险。
2. 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
3. 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因对方违约导致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
4.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银行在信息系统、技术设备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
5.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是指银行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损失的风险。
四、银行基层操作风险管控措施1. 人员管理(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2)完善绩效考核: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合规操作积极性。
(3)加强员工招聘和选拔:选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的员工。
2. 制度管理(1)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业务操作合规。
(2)加强制度执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业务操作安全、合规。
银行管理论文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规避对策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前台直接面向个人客户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性平台,也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基层机构忽视风险,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诱发各类案件的直接原因。
因此,归纳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分析风险成因,为进一步规范柜面业务操作,提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柜面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1.岗位制约不到位(1)不相容岗位混岗操作。
主要表现为柜面操作的记账岗、复核岗与授权管理岗未进行有效分离;会计业务经办与银企对账、事后稽核、上门收(送)款、会计档案保管等未分人执行;电子印鉴库建模录入、复核人员与系统密钥管理人员串岗;预警信息处理、核查与交易事项经办一手清等。
(2)重要岗位未进行定期轮换。
主要表现为现金柜员、审核及开立账户工作人员、印鉴卡保管员、上门收送款员、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长期未进行岗位轮换;业务主管人员、网点负责人在同一网点任职时间过长,未有效执行岗位轮岗制度等。
2.流程控制不严密(1)随意减少必要的操作流程。
在开立、变更或撤销银行账户时未对客户身份进行有效识别;对公办理付款业务时未核对客户印鉴;大额支付未进行双热线核实;柜员间交接未当面清点核对现金;钞箱交接时,未核对车牌号和解款人员身份等。
(2)业务授权逆程序。
一些需上级行审批授权的业务,前台操作员先办理业务再执行审批手续,或个别授权人员先进行业务授权再进行业务审核,或未审核客户身份证件、未核对业务凭证等就直接进行授权操作。
(3)业务操作逆程序。
办理现金存入时,先记账后收款;现金支取时,先付款后记账;客户间转账时,先存后取;柜员间现金调拨时,先完成系统操作,再核对调拨现金等。
3.操作人员工作疏忽(1)重要事项登记不全。
部分柜面人员未对印章及重要物品的领用、保管和交接连续登记;出售支付结算凭证、电子银行安全产品等无客户签收记录;非本所人员进入营业场所也未按规定详细登记等。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录写作提纲 (1)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一、绪论 (3)二、本论 (3)(一)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3)(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4)(三) 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7)三、结论 (11)参考文献 (11)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写作提纲一、绪论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中,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对银行来说日益重要,银行有必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纳入衡量资本充足率的范围.有关操作风险的防范,正日益引起各金融机构的重视。
虽然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转型期间的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更好地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迅速赶上其他商业银行步伐的重要保证.二、本论(一)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二)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1.管理体制不顺畅2.在风险理念上认识不到位3.人力资源管理薄弱4.内控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5.计算机系统还不够完善6.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三) 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1.要理顺管理体制2.要营造风险控制文化3.要实施“人才兴行"战略4.要完善内控制度5.要提高科技含量6.要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7.要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三、结论邮政储蓄银行只要能不断地加快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对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就能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浅谈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邮政储蓄银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延伸,经营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一、平安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LDC即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
DCFC即部门控制检查体系,实质是对业务流程中所设计的控制步骤进行独立于日常作业的检查,确保风险控制步骤得到执行并控制有效,能够及时向银行管理层报告未执行内控措施的业务领域,以便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总账核对是以总账科目及相应账户为基础,通过定期将总账科目数据经明细账最终核对到交易凭据或资产实物或与业务系统数据等核对,及时发现数据差异和异常状况,并采取纠正、改进措施,从而确保总账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理性。
新产品包括公司条线、零售条线、资金条线等产品管理部门开发的新产品,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会根据新产品具体情况选定评审人员,组成专项评审小组,由组长组织进行。
同时,平安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和发展战略,搭建了覆盖总、分、支行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及专业队伍,明确各级操作风险管理岗位人员职责,夯实新资本协议达标基础。
此外,平安银行还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报告程序,银行各报告单位根据监管及银行规定的内容、频率,对操作风险管理整体状况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并按照规定的报告路线进行报送。
尽管平安银行做了大量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但是,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存诸多不足和改进之处。
1.优秀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企业文化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平安银行存在激进的内部文化,这自然会相应地使银行员工形成激进的业务发展观念,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发生矛盾时,就会倾向于发展业务而轻视或者忽视风险。
面对复杂的宏观发展环境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平安银行对规模和发展的追求显得十分迫切,在最新一个五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内进入我国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五到八年内进入我国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的激进目标。
⑤为了早日实现战略规划目标、扩大资产总额规模以及提高净利润水平,将银行资源大量投入到营销条线,因而投入到风险控制方面的资源就相应缩减。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六篇商业银行风险论文范文1【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为了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识别,准时实行措施化解风险。
为了进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需要对以往银行所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应对措施,避开下次发生。
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对财务资产负债表等财务资料定期汇总进行讨论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发觉潜在危机,同时,银行财务风险也需要对往来客户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市场风险进行识别。
客户的负债清偿力量是需要银行谨慎考核推断的。
面对市场经济需要不断的进行市场监管,把握市场动态,准时发觉可能影响财务风险的缘由,做出对策,规避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征(1)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双重性和相关性: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患病损失的可能性与取得收益的机会,这不仅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影响,更受其服务对象的经济行为决策和活动效率的影响。
正是由于银行风险的双重性和相关性,所以会使经济主体产生一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有效配置资源。
(3)可控性:商业银行风险所具有不确定性,并非意味着不行控,从肯定程度上可以把风险掌握到肯定范围内。
(4)加速传染性: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其他经济风险爆发,它会因信用基础的丢失而提高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
(5)集中累积性: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单一,使银行风险过于集中化;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通过向上级转嫁,逐级汇总到总行,这样风险将逐步累积。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一)外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国家风险的来源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契约中商定的义务而造成商业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它存在于银行的经营活动中。
操作风险防范对策论文【摘要】面对着全方位的金融开放,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很大,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才能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在金融系统中,往往都是等到金融事件发生了以后才回头去关注操作风险,并且只着重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事后处罚,这使得银行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总行每年都会进行操作风险大检查,各级行抽调骨干人员进行互查。
类金融案件的发生,不仅给银行造成了经济损失,影响也受到了损害。
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
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
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生意。
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
也就是说,银行中最多92%的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
如果银行的坏账超过了资本金,再赔钱的话实际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
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账很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
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流动性。
可以说,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
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运作,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
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
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
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同时,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旦金融机构发生严重风险,就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银行内部管理混乱,出现了严重的操作风险,而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导致倒闭。
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关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摘要]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事件”再次将全球金融界目光聚焦在操作风险上。
相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涵更为广泛,操作风险事件更为复杂。
主要有人为、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事故。
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特点,探讨了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发展趋势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特点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
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银行风险分类的标准也不一。
一般可分为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
一般业界所说的三大风险是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这是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提取资本金的三类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三类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没有操作风险管理活动。
事实上,各商业银行一直都有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但一般使用“内部控制”一类的表述,而且,在多年内控管理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都程度不一地建立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框架、制度和措施。
不过,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而言,操作风险管理还缺乏识别标准、管理模式、数据积累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具体表现就是商业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侵袭;通信、电力中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这些都属于操作风险。
可见,操作风险不仅仅包括操作中的风险,还包括内部程序、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主要有几个特点。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一、平安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存有的问题LDC即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
DCFC即部门控制检查体系,实质是对业务流程中所设计的控制步骤实行独立于日常作业的检查,确保风险控制步骤得到执行并控制有效,能够即时向银行管理层报告未执行内控措施的业务领域,以便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总账核对是以总账科目及相对应账户为基础,通过定期将总账科目数据经明细账最终核对到交易凭据或资产实物或与业务系统数据等核对,即时发现数据差异和异常状况,并采取纠正、改进措施,从而确保总账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理性。
新产品包括公司条线、零售条线、资金条线等产品管理部门开发的新产品,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会根据新产品具体情况选定评审人员,组成专项评审小组,由组长组织实行。
同时,平安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和发展战略,搭建了覆盖总、分、支行的全面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及专业队伍,明确各级操作风险管理岗位人员职责,夯实新资本协议达标基础。
此外,平安银行还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报告程序,银行各报告单位根据监管及银行规定的内容、频率,对操作风险管理整体状况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实行描述、分析和评价,并按照规定的报告路线实行报送。
即使平安银行做了大量增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但是,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存诸多不足和改进之处。
1.优秀的企业文化尚未形成企业文化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平安银行存有激进的内部文化,这自然会相对应地使银行员工形成激进的业务发展观点,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发生矛盾时,就会倾向于发展业务而轻视或者忽视风险。
面对复杂的宏观发展环境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平安银行对规模和发展的追求显得十分迫切,在最新一个五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内进入我国股份制银行第二梯队,五到八年内进入我国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的激进目标。
⑤为了早日实现战略规划目标、扩大资产总额规模以及提升净利润水平,将银行资源大量投入到营销条线,因而投入到风险控制方面的资源就相对应缩减。
操作风险管理(5篇)操作风险管理(5篇)操作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的形成一般说都有其客户缘由和主观缘由。
详细表现在:1、监督检查不到位。
管理层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查出或订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种类型的检查太多太杂,基层行、网点疲于应付;二是检查从内容、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整改处处理都不够规范,存在很大的随便性;三是检查人员大多是从各行临时抽调,素养、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检查没有权威性,无法真正达到检查、整改的效果。
2、业务培训不到位。
由于部分柜员素养达不到要求,又未准时参与新业务培训,造成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识,潜藏着风险隐患。
’3、制度执行不到位。
制度是员工行为的准则和业务操作的规范,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根据制度的规定执行。
但是不少员工缺乏遵守制度的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往往有章不循、麻痹大意,加大了操作风险。
4、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
部分员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操作风险的足够熟悉。
5、思想教育不到位。
在少数基层行,教育说起来重要,抓起来喧闹,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化下去,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对职工“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失去掌握。
有的明明知道有不良表现,但就是没人去管。
6、短期行为严峻。
很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
很多员工在操作岗位,却被迫担当了大量营销任务。
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管理行没有对现行制度定期进行整合,致使有些制度不够精细、有些制度过于抱负化、有些制度没有与业务进展同步修订,从而使制度可操作性差,某些关键掌握点的规定存在遗漏,制度之间不能很好地连接,甚至有的规定相互冲突等。
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
一些单位对内部掌握执行状况既没有检查监督,又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内部掌握制度成为墙上摆设和—纸空文。
构筑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实践证明,应加快构筑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风险掌握和商业银行自身进展密不行分,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只要是与人员相关的业务,都存在着操作风险。
目录目录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I)摘要 (III)Abstract.......................................................................................................................................... I V 引言 (1)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一)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2)(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2)二、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 (3)(一)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 (3)(二)操作风险的评估 (4)(三)操作风险的度量与控制 (4)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6)(一)国内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 (8)(二)国内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程度高 (8)(三)国内银行操作风险多发于经济发达地区 (8)(四)国内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9)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0)(一)管理水平落后 (11)(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13)(三)信息技术存在缺陷 (14)五、改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15)(一)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15)(二) 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 (16)(三) 科学技术作为重要工具 (17)六、结束语 (18)参考文献 (2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摘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诞生而产生的,其定义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之一来认识和防范的时间并不长。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世界性金融问题也层出不穷,由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频繁发生。
如何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当今金融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个人观点相结合,使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浅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简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第三,对操作风险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国内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规范比较晚,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多。
最后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本文意在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操作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操作风险是可以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对此的关注,对研究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类型Abstract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is accompanied by commercial bank was born in generation, its definition appears earlier, but as the three major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risk to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is not a long time. In today's society,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financial problem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from the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caused b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How to control the operating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financial circles.This anthology of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First of all, expound the operational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s basic theory of. Secondly, have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status. Third, the operational risk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The operational risk awareness and norm later, problems relatively more.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problems and coping methods of operation risk. its core idea is: operational risk can be controlled.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ncern, to study the operating risk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operational risk Operation risk types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引言操作风险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风险类型,在银行业兴起之初即已存在。
但它作为一种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重要风险类型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以后,操作风险的界定、识别、量化建模和管理问题受到金融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金融行业进一步国际化,操作风险管理被提到了我国银行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议事日程上。
自2007年,银监会陆续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表明中国正不断的完善对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
金融风暴犹有余威时期,正是国内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能否对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仅事关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金融安全甚至于经济安全。
国内商业银行频繁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如中行赵成支行、中行湖州支行、齐鲁银行等等,操作风险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规避和管理操作风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借鉴国内学者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阐述操作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对改善操作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一)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从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又从众多操作风险事件中总结出七种典型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瘫痪,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事件中,学者总结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种:(1)普遍性。
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另一方面表现为发生的频率高,多数损失较小,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2)不对称性,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非盈利的。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中风险—收益映射关系不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其风险程度的提高与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没有必然的关系。
(3)危害性。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是可以界定在一个范围内的,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损失是难以预期的,其损失可能给商业银行致命打击,具有强烈的危害性。
(4)可控性。
由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可知,操作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只要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来防范和认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其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①二、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一)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②详细、精确的风险识别、评估对后续如何改善操作风险至关重要,银行用于识别、评估风险的工具主要包括:自我风险评估、风险对应关系、关键风险指标。
1.按照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强度,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三种风险进行识别:(1)名义操作风险:是指发生比较频繁、损失比较小的风险,也称为重要性操作风险。
银行日常业务经营活动中的支付结算、小的外部欺诈以及交易中的人为失误都是名义上的操作风险(2)常态操作风险:是指发生频率较低,损失较大但对银行没有破产危险的风险。
(3)例外风险:是指发生频率较低,但损失巨大,对银行构成致命威胁的风险。
黑客进入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大宗的衍生业务交易损失等都是例外操作风险。
2.按照操作风险损失原因,可以将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四种风险进行识别: (1)人为风险:可分为内部人为风险、雇佣人员风险、与客户服务有关的风险。
(2)程序风险:主要指在执行、发送以及程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3)系统风险:主要以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引起的风险事故。
(4)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事件导致物质资产损失的风险。
3.按照操作风险损失发生的产品线分类,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八类进行识别,即:公司金融业务风险、交易和销售业务风险、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商业银①许冰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在分析,财经视点,2011年07月,145—146②王建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务,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18行业务风险、支付与结算业务风险、代理及托管业务风险、资产管理业务风险、零售经纪业务风险。